基本信息
书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
定价:98.00元
作者:刘化清、李相博、陈启林、完颜容、郭彦如、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303620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刘化清等专著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精)》避免了过去“就盆地来研究盆地”的老思路,以全新视角讨论了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原型盆地分布、盆地构造属性及后期改造、盆地层序划分、湖盆底形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天环拗陷形成与演化、延长组下组合成藏规律等困扰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的诸多地质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地质认识。
内容提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避免了过去“就盆地来研究盆地”的老思路,以全新视角讨论了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原型盆地分布、盆地构造属性及后期改造、盆地层序划分、湖盆底形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天环拗陷形成与演化、延长组下组合成藏规律等困扰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的诸多地质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地质认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可供从事盆地石油地质研究的学者、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参考。
目录
前言
致谢
章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边界
1.1 原型盆地的概念
1.2 上三叠统地层划分与对比
1.3 晚三叠世原型盆地边界
1.3.1 盆地西北部沉积边界
1.3.2 盆地西南部沉积边界
1.3.3 盆地西部沉积边界
1.3.4 盆地北部沉积边界
1.3.5 盆地东部与南部沉积边界
1.4 晚三叠世物源体系与沉积格局
1.4.1 物源体系
1.4.2 沉积格局
第2章 晚三叠世盆地构造属性及盆地后期改造
2.1 晚三叠世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背景
2.1.1 板块构造动力学环境
2.1.2 晚三叠世火山活动与动力学环境
2.2 晚三叠世盆地构造属性
2.2.1 盆地主体具克拉通拗陷盆地性质
2.2.2 盆地南(西南)缘具前陆盆地性质
2.2.3 盆地西北缘具裂谷盆地性质
2.2.4 盆地构造性质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2.3 几个问题的讨论
2.3.1 盆地西部前陆盆地问题
2.3.2 银川盆地构造演化问题
2.3.3 崆峒山上三叠统砾岩成因问题
2.4 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改造与残留地层保存
2.4.1 盆地改造作用
2.4.2 晚三叠世残留地层保存状况
第3章 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及传统分层的穿时性
3.1 延长组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
3.2 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
3.2.1 露头剖面
3.2.2 湖平面变化
3.2.3 小波变换
3.2.4 测井曲线
3.2.5 地震解释
3.3 延长组层序划分结果及传统分层的穿时性
3.3.1 层序划分结果
3.3.2 传统分层的穿时性
3.4 延长组层序格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3.4.1 T3ySQ3低位域(长81)成藏
3.4.2T3ySQ4低位域(长63-长61)油气成藏
第4章 延长组湖盆沉积坡折带特征及其对砂体与油气的控制作用
4.1 延长组坡折带识别与特征
4.1.1 坡折带识别方法
4.1.2 延长组坡折带时空分布特征
4.2 坡折带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4.2.1 对砂体成因类型的控制
4.2.2 对砂体厚度变化的控制
4.2.3 对砂体平面展布形态的控制
4.2.4 对砂体物性的控制
4.3 坡折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第5章 延长期沉积中心迁移演化及其沉积响应
5.1 湖盆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
5.1.1 向西迁移演化的证据
5.1.2 向南迁移演化的证据
5.2 湖盆迁移演化的沉积响应
5.2.1 向西迁移的沉积响应
5.2.2 向南迁移的沉积响应
5.3 湖盆迁移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5.4 湖盆迁移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第6章 长8油层组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
6.1 浅水湖泊三角洲研究现状及概念厘定
6.2 长8浅水湖泊三角洲主要特征
6.2.1 古地理环境特征
6.2.2 沉积相特征
6.2.3 沉积模式
第7章 延长组深水沉积中的块体搬运作用及砂质碎屑流分布
7.1 砂质碎屑流理论的精华与缺陷
7.1.1 砂质碎屑流理论的精华
7.1.2 砂质碎屑流理论的问题与缺陷
7.2 湖盆中心地区长6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特征
7.2.1 沉积背景
7.2.2 延长组长6层段沉积物重力流类型及成因解释
7.2.3 延长组深水重力流沉积空间分布模式
第8章 天环拗陷迁移演化与拗陷西翼油气成藏
8.1 天环拗陷形成演化历史分析
8.1.1 地震剖面“层拉平”分析
8.1.2 “平衡剖面恢复”分析
8.1.3 拗陷轴部向东迁移的动力来源
8.2 天环拗陷核部向东迁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第9章 中生界低幅度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9.1 低幅度构造空间分布
9.2 低幅度构造成因机制分析
9.2.1 延长组内的大型鼻状隆起成因分析
9.2.2 局部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分析
9.3 低幅度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9.3.1 东斜坡低幅度构造与油藏分布
9.3.2 西斜坡低幅度构造与油气成藏
0章 延长组下组合油气来源与成藏模式
10.1 样品采集与分析
10.2 油气来源分析
10.2.1 长9原油来源
10.2.2 陕北地区长10原油来源
10.3 成藏期次分析
10.3.1 长9油藏成藏期次
10.3.2 陕北地区长10油藏成藏期次
10.4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10.4.1 姬塬地区长9油气成藏
10.4.2 陇东地区长9油气成藏
10.4.3 陕北地区长10油气成藏
10.5 成藏组合与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被它那深邃的封面所吸引。封面上,那些如同亿万年前地层压缩留下的古老印记,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沧桑故事。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分量。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作为一名对地球科学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对那些关于地球深处秘密的探索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召唤,仿佛隐藏着古老的能量和未被发掘的宝藏。而“延长组”,更是让我联想到地层中那些沉积了漫长岁月的物质,它们如同地球的年轮,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风貌。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出了“石油地质问题分析”,这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些驱动现代文明的金色液体,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地壳深处孕育、储存,又是如何被科学家们一步步揭示其奥秘的。虽然我无法像专业人士那样理解书中的每一个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但我相信,这本书一定包含了对鄂尔多斯盆地,这个在中国地质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区域,其延长组地层中石油形成、分布、储层特征以及勘探开发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的深入探讨。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哪怕只是略窥一斑,也能对这个区域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成藏动力学以及勘探策略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也为我们这些业外人士提供了一个了解地下世界,理解能源形成奥秘的绝佳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石油地质研究者,我拿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这本书的作者,无疑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地质研究有着深刻造诣的专家。从书名可以看出,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指延长组这个特定地层单元,并且聚焦于其“若干石油地质问题”,这预示着书中将涉及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前沿性的研究内容。延长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和储层组合,其复杂的成藏条件和勘探开发潜力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延长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成熟度、生油演化史的精细刻画,以及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岩石学、沉积学特征的深入分析,包括其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性等关键参数的评价。此外,书中对控藏构造、圈闭类型、盖层有效性以及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的探讨,也将是评估延长组油气资源潜力的重要依据。考虑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书很可能总结了近年来最新的勘探成果和技术突破,并对未来勘探开发方向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书中对于“若干石油地质问题”的深入剖析,或许会包含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例如复杂断裂带的油气分布规律、低孔低渗储层的改造技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评价等。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应对当前及未来延长组油气勘探开发中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效率,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前沿动态的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虽然我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但“鄂尔多斯盆地”这个地理名词,在我脑海中总是和广袤的草原、雄浑的黄河以及最重要的——丰富的油气资源紧密相连。而“延长组”,这个具体的地层名称,更是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承载着那个古老地质时期所积淀的无尽能量。“石油地质问题分析”这几个字,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它承诺将深入探讨与石油形成、聚集、分布以及勘探开采相关的种种复杂议题。我一直对石油是如何在地球深处形成,又如何被人类发现并利用感到好奇。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地下世界的窗口,让我有机会了解那些隐藏在地层深处的秘密。想象一下,那些古老的沉积岩,经历了数亿年的变迁,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下,孕育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能源。这本书,很有可能就详细解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可能包含了关于这个区域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古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个油气藏的详细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解释那些复杂的石油生成机理,以及勘探专家们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地下数千米的深处,找到那些珍贵的“黑色黄金”。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技术细节,但通过阅读,我相信我一定能对鄂尔多斯盆地,以及中国油气勘探的成就,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更加客观的评价。
评分作为一个对地质科学怀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每当看到一本关于特定区域地质研究的书籍,特别是涉及到石油勘探领域时,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这本书的标题,《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鄂尔多斯盆地,这个在中国地质界赫赫有名的大型内陆盆地,一直是我心中“油海”的代名词。而“延长组”,更是承载着其独特的地质意义和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这本书没有空泛地讲述鄂尔多斯盆地的概况,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延长组”这一具体的层段,并深入探讨其“若干石油地质问题”,这说明作者必定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对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有着透彻的理解。我对于石油是如何在大约几亿年前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哪些因素决定了它会富集在特定的地层中,以及勘探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追踪”这些地下宝藏的,这些都充满了我的好奇。我相信,这本书会详细解读延长组的地层构成,比如它属于哪个地质时期,它的沉积环境是怎样的(是河流、湖泊还是海洋?),以及这些环境如何为烃源岩的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书中很可能还会分析延长组内部的储集层特征,比如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如何,是否存在非均质性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油气的存储和采出。我更期待的是,书中会揭示延长组的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例如圈闭的形成机制、盖层的封堵能力,以及油气的运移路径等,这些都是决定一个油气藏能否形成和保存下来的核心问题。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我这样渴望了解地球深处秘密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它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能源地质研究的现状和成就。
评分这本《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从书名就透露出其专业性和深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地球科学,尤其是石油地质学领域抱有极大热情的人来说,这样的主题简直是量身定做。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最重要、研究最深入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延长组更是被誉为“盆地油气勘探的摇篮”或“核心区”,承载着巨量的油气资源。书名中“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这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地质现象,而是针对延长组油气成藏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关键、甚至是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延长组的烃源岩特征,比如其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演化规律,以及生油期和排烃期如何与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相匹配。同时,对于延长组的储层特征,我尤其关注其岩石学、沉积学方面的精细描述,包括不同类型储层的成因、分布规律、孔隙和喉道结构,以及非均质性对油气富集和开发的影响。此外,书中对盖层有效性、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的形成与演化,以及油气运移路径和聚集模式的分析,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如果书中还能触及到延长组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些难点,比如复杂构造区的油气分布规律、低品位油气资源的开发潜力、或者是非常规油气(如页岩油)的勘探方向,那将是锦上添花。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石油地质研究领域贡献了宝贵的学术成果,也为我们这些从业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延长组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挑战。
评分我拿到这本《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时,心中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那个深藏在地下的、充满神秘色彩的“鄂尔多斯盆地”的认知之旅。而“延长组”,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厚重的地质记忆,让人联想到无数地质年代的变迁和物质的沉积。书中“石油地质问题分析”这几个字,更是精准地指向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它将带领我们深入探索,那些关于石油如何在这个区域形成、如何被封存,以及如何被现代勘探技术所发现的种种科学奥秘。作为一个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石油的形成过程以及储量分布规律感到非常着迷。我想象这本书会详细地描绘出延长组所处的地理环境,比如它在哪个地质时期形成,当时的地球气候是怎样的,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孕育了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又如何在后期的地质作用下,转化为我们今天所知的“黑色黄金”。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石油会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延长组,是不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藏油条件”,比如特殊的岩石结构、完美的圈闭形态,以及有效的盖层封堵。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阐述那些勘探地质学家们所面临的各种难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智慧和技术,去解决这些难题,最终找到那些隐藏在地下深处的油气资源。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是对中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更是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了解地球奥秘、认识国家能源战略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的标题,立刻点燃了我作为一名石油地质研究学者的专业兴趣。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西部陆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延长组一直是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难点。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精准,聚焦于“若干石油地质问题”,这表明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延长组油气成藏的关键性、甚至是争议性的科学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全面而细致地分析延长组的烃源岩评价,包括其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演化史以及生油动力学,这直接关系到油气生成的潜力。同时,对于延长组的储层特征,书中必将包含对其岩石学、沉积学特征的精细刻画,例如砂岩、泥岩等不同岩性的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其空间展布规律的详尽描述。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的形成机制、盖层封堵能力以及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的深入探讨。在当前,延长组油气勘探进入深层、复杂构造区以及非常规油气领域,本书很有可能涵盖这些前沿课题的研究成果,例如深层油气勘探技术、断层沟通分析、页岩油资源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我非常渴望从书中学习到新的研究方法和勘探思路,以应对延长组油气勘探开发中面临的挑战,例如勘探储量递减、开发效率提升等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地质研究的又一次重要梳理和深化,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开发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当我看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这本书的封面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鄂尔多斯高原那广袤而神秘的景象,以及隐藏在地表之下,那承载着亿万年地质信息的地层。这本书的题目,精确地指出了它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石油地质问题。延长组,这个在石油地质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层系,而“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则意味着这本书将深入剖析一系列复杂而关键的科学难题。我一直对地球如何孕育石油,以及这些宝贵的地下资源是如何被发现和利用的充满好奇。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地下世界的大门。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延长组的地层组成,包括它所处的地质时代、沉积环境以及当时的古地理背景。同时,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样的条件使得延长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油层,比如其中富含的有机质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最终转化为石油。此外,书中对储层特征的分析,比如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性等,也将帮助我理解石油是如何储存在这些地层中的。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揭示那些决定油气藏形成和保存的关键因素,比如构造运动如何形成圈闭,盖层又是如何有效地阻止油气的散失。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专业术语和复杂图表,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对鄂尔多斯盆地,这个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石油勘探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能源发展的普通读者,我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这本书的出现,感到由衷的高兴。鄂尔多斯盆地,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延长组”更是这个盆地中极具代表性的油气富集层系。书中“石油地质问题分析”这几个字,直接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它承诺将深入探讨与石油生成、运移、聚集以及勘探开发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我一直对石油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在地下找到这些宝藏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延长组的地质背景,比如它形成于哪个地质时期,当时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是怎样的,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了石油的生成。同时,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延长组会富含石油,是怎样的岩石特征,比如孔隙度、渗透率,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理想的“油库”。此外,书中对油气藏形成的关键要素,如圈闭、盖层以及油气运移的分析,也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石油是如何被“锁定”在地下。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一些石油勘探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技术,以及在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的问世,不仅对石油地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和地质科学魅力的窗口。
评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若干石油地质问题分析》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质学的专业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地球深处秘密的探险史诗。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朴实却又充满信息量的封面所吸引。“鄂尔多斯盆地”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这片广袤土地和其中蕴藏资源的无限遐想。“延长组”,更像是地质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具体坐标,承载着亿万年的故事。“石油地质问题分析”,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目的,它承诺将深入剖析与石油生成、储存、分布等一系列复杂而关键的科学问题。我一直对石油是如何在地壳深处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以及人类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揭示这些隐藏在地层中的宝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很有可能就是一部关于如何“读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地质语言的指南。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延长组的地层构成,包括它的岩石类型、沉积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造就了其独特的储集和生油条件。同时,我也非常渴望了解,书中是如何分析那些决定油气藏形成和保存的“关键先生”——例如,构造运动如何塑造了层层叠叠的圈闭,盖层又是如何像一道坚实的屏障,阻止了油气的逃逸。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每一个专业术语,但我坚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地球内部的奥秘,对能源的形成过程,对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的成就,有一个更加宏观、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学术上的严谨,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