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军等 著
图书标签:
  • 卫星导航
  • 空间技术
  • 互联网+
  • 北斗
  • 出版工程
  • 科学研究
  • 技术发展
  • 空间信息
  • 工程技术
  • 未来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五兄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568256254
商品编码:2922582203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字数:764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卫星导航技术是当代应用*广泛的导航技术,集中体现了人类在飞行器设计、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精密测量、导航制导与控制、物理电子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 本书站在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角度,重点从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服务这一角度进行阐述,特别是导航卫星的时频系统、上行接收和下行信号播发、星间链路等方面。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星基增强技术和地基增强技术,结合*新发展趋势介绍了综合PNT体系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及展望。与目前现有书籍着重于介绍原理、信号设计或者应用等方面相比,本书具有显著的星地一体化特色。 本书可以作为卫星导航系统设计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手册,也可以作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参考书。



作者介绍
谢军,研究员,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我国空间电子信息领域专家,卫星导航技术领军人物之一,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长期从事卫星导航系统、导航载荷、空间微波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现任北斗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总设计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和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 王海红,*级工程师,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导航卫星自主运行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长期从事航天器轨道力学、卫星导航系统自主运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授权发明专利5项。 李鹏,*级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军民融合与国际化业务部项目技术经理,北斗卫星有效载荷副主任设计师,长期从事导航系统论证、导航系统地面验证、导航卫星有效载荷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 蒙艳松,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科技委委员、导航所所长,北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总师助理、星间链路系统技术负责人。长期从事卫星导航、星间链路技术领域研究工作,在国内外SCI、EI检索主要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

关联推荐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未来宇航 宇航工程 载人航天 卫星遥感 卫星导航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星载时频系统 原子钟技术 星地时间同步技术 星间链路运行
目录
第 1章概论001
1.1导航技术的发展003
1.2卫星导航功能与作用009
1.2.1服务功能009
1.2.2基本作用010
1.3卫星导航系统工作体制012
1.3.1测量体制012
1.3.2定位体制017
1.3.3多址体制019
1.4卫星导航应用023
1.4.1交通运输定位导航23
1.4.2测绘领域精密定位24
1.4.3电力通信系统授时25
1.4.4武器系统*确打击26
1.4.5精准农业*确定位26
1.4.6休闲娱乐个人运用27
1.4.7智慧城市及物联网28
第 2章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29
2.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32
2.1.1美国GPS系统32
2.1.2俄罗斯GLONASS系统37
2.1.3欧盟Galileo系统42
2.2区域卫星导航系统46
2.2.1日本QZSS系统46
2.2.2印度IRNSS系统49
2.3增强系统51
2.3.1差分增强技术52
2.3.2天基增强系统55
2.3.3地基增强系统62
2.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64
2.4.1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65
2.4.2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67
2.4.3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74
2.4.4北斗三号导航卫星78
2.4.5北斗地基增强系统82
第3章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知识87
3.1导航定位和授时原理89
3.2距离测量92
3.3时间系统95
3.3.1国际原子时96
3.3.2协调世界时96
3.3.3卫星导航的时间系统97
3.4空间坐标系99
3.4.1坐标系概述99
3.4.2地固坐标系101
3.4.3地心天球坐标系104
3.4.4坐标系之间的转换105
3.5导航卫星的时间和坐标107
3.5.1卫星本地时间与系统时间的偏差107
3.5.2人造地球卫星轨道测定概述108
3.5.3导航卫星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111
3.5.4导航卫星广播星历参数114
3.6卫星导航系统组成121
3.6.1地面控制系统122
3.6.2空间卫星系统124
3.6.3用户终端126
3.7系统指标体系和服务精度129
3.7.1服务可靠性指标体系130
3.7.2导航定位授时服务精度133
3.7.3GPS系统服务指标定义143
3.7.4北斗系统服务指标定义144
第4章卫星导航时频系统145
4.1时频系统概述147
4.1.1时频系统组成及功能147
4.1.2系统时间产生与溯源149
4.1.3时间传递153
4.1.4时频系统监测与预报155
4.2星载时频系统161
4.2.1星载时频系统组成与功能161
4.2.2国外卫星导航星载时频系统163
4.2.3北斗星载时频系统167
4.2.4星载时频系统发展趋势176
4.3原子钟技术179
4.3.1原子钟的发展179
4.3.2原子钟原理183
4.3.3原子钟类型190
4.3.4星载原子钟技术192
4.3.5新型原子钟技术201
第5章卫星导航上行链路技术213
5.1卫星导航上行链路功能215
5.2卫星导航上行链路设计217
5.2.1GPS、 Galileo上行链路设计218
5.2.2北斗上行链路设计219
5.2.3北斗上行链路频率选择219
5.2.4北斗上行链路信号体制219
5.2.5北斗上行链路载荷设计220
5.3卫星导航星地时间同步技术223
5.3.1星地时间同步技术224
5.3.2GPS星地时间同步技术229
5.3.3北斗星地时间同步技术229
5.4卫星接收与测距技术231
5.4.1上行注入信号接收技术231
5.4.2上行注入信号精密测量与零值监测技术261
5.5上行注入信号抗干扰技术271
5.5.1上行注入信号的干扰类型271
5.5.2上行注入信号的干扰影响分析272
5.5.3上行注入信号射频通道抗干扰设计274
5.5.4上行注入信号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276
5.5.5上行注入信号的脉冲干扰抑制技术279
5.5.6上行注入信号干扰抑制技术展望279
5.6上行信息类型282
5.6.1通用导航注入信息的采集283
5.6.2通用导航信息注入类别283
5.6.3导航信息上注策略和启用286
第6章卫星导航下行链路技术289
6.1卫星导航下行链路概述291
6.2下行信号体制设计293
6.2.1下行导航信号体制的发展293
6.2.2频段选择302
6.2.3伪码设计307
6.2.4信息速率与编码315
6.2.5调制方式318
6.2.6恒包络复用方式329
6.2.7下行信号兼容性设计343
6.3导航下行信号电文设计348
6.3.1GNSS导航电文发展历程349
6.3.2基于固定帧结构的导航电文设计350
6.3.3基于数据块的导航电文设计359
6.3.4其他改进的导航电文设计365
6.4导航下行信号播发技术369
6.4.1导航信号生成载荷370
6.4.2通道非理想特性377
6.4.3预失真技术384
6.4.4天线对导航信号的影响388
6.5导航信号功率增强技术390
第7章导航信号质量评估分析393
7.1导航信号质量影响要素建模395
7.1.1导航卫星导航信号的影响要素395
7.1.2功率放大器的模型397
7.1.3滤波器的模型399
7.2导航信号质量影响要素分析400
7.2.1带限的影响400
7.2.2幅度波纹402
7.2.3幅度线性变化405
7.2.4相位波纹409
7.2.5相位二次变化411
7.2.6相位三次变化415
7.2.7信号杂散泄漏419
7.2.8复合恒包络调制的非线性失真421
7.3导航信号质量评估425
7.3.1频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25
7.3.2时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28
7.3.3调制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34
7.3.4相关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39
7.3.5测量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45
第8章卫星导航星间链路技术451
8.1卫星导航星间链路概述453
8.1.1星间链路的发展453
8.1.2卫星导航星间链路的应用需求455
8.1.3星间链路功能组成457
8.2星间链路频率选择与信号体制459
8.2.1频率选择459
8.2.2星间链路信号体制462
8.3星间网络拓扑与路由465
8.3.1星间拓扑与路由设计约束465
8.3.2星间测量几何特性分析466
8.3.3数传建链特性分析468
8.3.4典型网络拓扑路由设计469
8.4星间链路建链技术473
8.4.1建链方式473
8.4.2天线波束指向474
8.4.3信号捕获跟踪475
8.5星间链路测距技术477
8.5.1星间测距原理477
8.5.2星间测距精度478
8.6星间网络协议技术480
8.6.1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协议480
8.6.2星间协议设计480
8.6.3星间传输策略481
8.7星间链路运行管理485
8.8北斗卫星星间链路488
8.8.1星座与卫星配置488
8.8.2星间链路应用489
8.8.3应用展望489
第9章卫星导航信息管理技术491
9.1卫星导航信息概述493
9.1.1空间段与地面段信息内容493
9.1.2空间段卫星内部信息内容494
9.1.3地面段内部信息内容495
9.1.4通道交互支持信息内容495
9.2卫星信息传输通道及信息分类496
9.2.1卫星信息传输通道496
9.2.2卫星信息类别划分497
9.3卫星内信息管理及系统架构技术500
9.3.1概念及定义500
9.3.2信息管理技术要素分析500
9.3.3信息系统架构503
9.4卫星信息管理策略及评估技术512
9.4.1信息流时序512
9.4.2信息易用性管理513
9.4.3信息综合管理应用515
9.4.4信息流功能与性能评价516
9.5星内电文管理技术518
9.5.1星内电文信息分类518
9.5.2电文接收处理519
9.5.3电文格式编排519
9.5.4星内电文管理要点521
第 10章导航卫星自主运行技术523
10.1卫星自主导航技术525
10.1.1自主导航概述525
10.1.2自主导航原理527
10.1.3自主导航设计533
10.1.4自主导航精度分析与仿真验证545
10.2导航卫星自主健康管理547
10.2.1自主健康管理的概念547
10.2.2自主健康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548
10.2.3自主健康管理工作架构549
10.2.4故障诊断算法551
10.2.5修复和重构方法554
10.2.6北斗导航卫星平台自主健康管理555
10.3导航卫星自主完好性监测562
10.3.1完好性监测需求562
10.3.2完好性监测技术体系564
10.3.3导航卫星完好性异常事件分析565
10.3.4自主完好性监测原理与方法567
10.3.5卫星慢变故障监测573
第 11章PNT体系和卫星导航技术发展575
11.1PNT体系的现状及发展577
11.1.1PNT体系基本概念577
11.1.2美国国家综合PNT体系发展579
11.1.3我国国家综合PNT体系发展及展望583
11.2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及展望590
11.2.1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趋势590
11.2.2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构想593
11.3卫星导航技术发展构想594
11.3.1新型导航信号体制594
11.3.2空间冷原子钟技术595
11.3.3中高轨及深空卫星导航技术595
11.3.4高度自主的导航星座长期运行技术596
11.3.5先进星间链路技术597
11.3.6X射线脉冲星导航应用技术597
11.3.7低轨卫星导航增强技术600
11.3.8多源信息融合技术601
11.3.9导航卫星自主健康管理技术602
参考文献604
缩略语619
索引630


陆海空天一体化:现代国家发展的基石与未来展望 国家发展战略与科技前沿的深度融合 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层次的征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特别是以卫星导航、空间探测、遥感观测以及先进通信网络为代表的空间技术,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它们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更是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安全保障、社会治理乃至人民生活方式变革的驱动力。 “国之重器”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尖端技术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核心地位。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宏大叙事,便能清晰地看到,国家对于发展能够支撑战略目标、引领未来方向的科技领域给予了怎样的重视。“卫星导航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定位导航功能,演变为集时空信息服务、高精度测量、灾害监测预警、交通管理、金融结算等多元化应用为一体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它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地球表面的一切活动与精准的时间、空间坐标紧密连接,为各行各业的精细化运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的刊行,标志着国家在系统性、前瞻性地梳理和推进空间科学研究上的决心。“空间技术”涵盖了从火箭、卫星、空间站的设计制造,到深空探测、月球与行星科学、空间望远镜观测等广阔领域。这些研究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揭示宇宙奥秘,更是催生了众多突破性技术,例如新材料、微电子、先进能源等,其溢出效应深刻影响着地球上的工业生产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的深入,为空间技术的持续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灵感,两者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驱动着人类向星辰大海迈进。 而“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则预示着一个更加互联互通、智能高效的未来。互联网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即时通信能力和广泛连接能力,与空间技术所提供的全球视野、精准信息和可靠通信能力相结合,将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深刻的业态重塑。例如,物联网(IoT)设备的广泛部署,需要卫星通信和导航来保证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连接和精准定位;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的遥感影像、导航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人工智能(AI)与空间技术的融合,则能实现对复杂空间环境的智能感知、自主决策和协同作业,例如在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空间机器人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陆海空天一体化:构建立体化国家战略体系 “陆海空天一体化”的概念,正是对当前及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最贴切的描绘。它强调的是,国家安全与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地理维度,而是要构建一个全域覆盖、立体感知、协同作业的网络。 陆地: 传统的陆地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网络(公路、铁路)、能源管网、信息通信网络等,是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石。而现代空间技术,如高精度卫星测绘,能够为陆地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提供精准的地理信息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设效率。同时,陆地上的传感器网络、地面站可以与卫星系统形成互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监测和安全监控。 海洋: 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战略空间。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监测海冰、海流、海洋污染、渔业资源分布,为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关键数据。卫星导航系统则为远洋航行、海上搜救、海洋测绘提供了基础保障。海洋观测网络与卫星系统的结合,可以构建起实时、准确的海洋态势感知能力,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空中: 航空航天是技术密集型的代表。先进的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都离不开空间技术的支持。卫星通信能够保障飞机在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畅通,卫星导航则为飞行提供精准的航路指引。同时,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与卫星遥感数据结合,能够提供更为精细的地表信息,服务于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灾害评估等。 天际: “天”指的就是我们所处的近地空间以及更远的宇宙空间。卫星导航系统(如北斗)、通信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等,构成了我们进行空间活动和获取空间信息的核心能力。这些卫星系统不仅是独立运作的,更是相互关联、协同工作的。例如,通信卫星可以为地面站提供数据回传,遥感卫星获取的数据可以通过通信卫星传输给用户;导航卫星提供的精准时间信号,是其他卫星系统正常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体化: “一体化”是陆海空天战略的关键。它意味着将陆、海、空、天这四个维度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合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实现。例如,通过互联网将来自陆地传感器、海洋观测站、航空器、以及各类卫星的异构数据汇聚到统一的云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进行融合处理,最终形成一个全局性的、实时的态势感知和决策支持系统。 融合发展: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乘数效应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应用模式,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其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连接的特性,赋能传统行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当“互联网+”与空间技术深度融合,其产生的“乘数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智慧城市与精细化治理: 卫星导航提供了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精准时空基准。结合地面传感器网络(如智能交通信号灯、环境监测站)和互联网通信,可以构建起实时的城市运行大数据平台。互联网+的云服务能力,可以高效处理海量数据,AI算法则能从中学习并优化交通流量、能源消耗、公共服务等。例如,通过实时定位和通信,实现公交车辆的精准调度,减少乘客等待时间;通过遥感监测和地面数据融合,及时发现城市内涝、空气污染等问题,并进行快速响应。 精准农业与智慧农场: 卫星遥感能够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作物长势、病虫害分布等信息,提供宏观视角。结合地面安装的传感器(如气象站、土壤水分传感器)以及互联网连接的农业机械(如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植保机),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例如,根据卫星和地面数据分析,判断哪些区域需要灌溉或施肥,并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智能灌溉系统和施肥设备,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智能物流与全球供应链: 卫星导航为全球范围内的货物追踪提供了基础。互联网+的应用,能够将货物信息、运输状态、仓储信息、订单信息等整合到统一的物流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集装箱、运输车辆上的传感器,实时获取货物位置、温度、湿度等关键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传输。AI算法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优化运输路线,预测到货时间,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并更好地管理全球供应链的风险。 应急响应与灾害管理: 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通信往往会中断,道路交通受阻。卫星通信能够提供可靠的通信链路,支持救援队伍的指挥调度。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影像,能够快速评估灾情范围和损失程度,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互联网+平台则可以将来自卫星、无人机、地面人员的信息实时汇聚,构建起三维的灾情模型,并协调各方资源进行高效的应急响应。 科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空间技术是科学研究的“眼睛”和“触角”,互联网则为数据的获取、共享和分析提供了便利。例如,天文学家通过太空望远镜收集海量宇宙数据,并利用互联网共享给全球研究人员进行协作分析。地质学家利用卫星遥感和GPS数据,结合地面探测,构建高精度的地质模型,研究地球内部的演化。气象学家则通过气象卫星和地面观测站的数据,结合互联网的超级计算能力,进行更精确的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 结语:迈向更加自主、智能、高效的未来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所涵盖的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以及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共同描绘了国家在战略科技领域的发展蓝图。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实现国家安全、经济繁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 陆海空天一体化战略,正是基于这些核心技术构建的立体化发展框架。它要求我们在陆地、海洋、空中和天际空间实现信息的高效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力的协同增强。而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深度融合,则为这种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赋能工具,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应用场景。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融合的深入,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自主、智能、高效的国家。从精准的时空信息服务到深邃的宇宙探索,从智慧的城市管理到绿色的农业生产,空间技术与互联网的力量将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国家战略远见和不懈追求的生动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开启我探索宇宙奥秘的钥匙,让我对卫星导航技术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我一直对头顶上那些默默工作的卫星感到好奇,它们究竟是如何指引我们穿越茫茫大地,又如何让我们的手机定位如此精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强烈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说明,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故事,将复杂的原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GPS、北斗、格洛纳斯到伽利略,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卫星星座设计、信号传输、接收机原理等内容的阐述所吸引。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听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的物理和数学公式,但他们巧妙地通过类比和图解,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多普勒效应时,作者将其比作救护车的鸣笛声,随着距离的远近,音调的变化与卫星信号的频率偏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解释瞬间让我豁然开朗。书中对时间同步的严谨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次精准的定位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时间测量和保持同步上的不懈努力。它让我明白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指路”服务,其背后是多么宏大而精密的技术体系。

评分

读罢《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我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空间技术发展蓝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导航,它更是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人类如何一步步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并将其力量运用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书中对于空间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描述,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介绍了遥感卫星如何监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地质构造,为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它阐述了空间望远镜如何捕捉遥远星系的微弱光芒,揭示宇宙的奥秘;它还提及了空间站的建立和运行,以及宇航员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的各种前沿科学实验。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空间技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和民用导航范畴,它已经成为人类探索未知、认识宇宙、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强大工具。书中关于空间碎片的研究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它提醒着我们,在享受空间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必须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部分,我更是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将海量的空间数据通过互联网进行整合、分析和共享,能够催生出无数创新的应用和服务,例如智慧城市、精准农业、自动驾驶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空间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日益紧密的联系,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

我原本以为《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会是一本硬邦邦的技术手册,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所讲述的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书中关于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概念到现实的奋斗历程,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史诗。我被那些在条件艰苦、技术落后的年代,为了攻克一项项技术难题而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的事迹所打动。比如,书中对早期卫星导航系统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从材料选择到电路设计,从软件编程到地面控制,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些细节让我得以窥见,每一项伟大的科技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书中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让我对“中国智造”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最初的试验卫星到如今覆盖全球的骨干网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是中国科技实力飞跃的生动写照。书中也探讨了国际合作在空间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国家在导航系统上的竞争与协作。这种全景式的叙述,让我不仅了解了技术本身,更理解了技术发展所处的宏大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里面关于卫星导航技术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我之前对卫星导航的认识仅限于手机里的地图APP,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导航系统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得多。书中对各种导航技术原理的讲解,让我对“高精度”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详细介绍了大地测量学、轨道力学、信号处理等基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导航系统的讲解中。例如,在解释差分GPS(DGPS)原理时,书中通过具体的图示和数据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地面参考站来修正卫星信号误差,从而实现亚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这种严谨而细致的讲解,让我对测量误差的来源和控制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还提及了惯性导航系统(INS)与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融合应用,这让我看到了不同技术协同工作,以克服单一技术局限性的智慧。对于一些专业术语,书中也提供了详尽的解释和背景介绍,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逐步深入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卫星导航技术的知识框架,是我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的宝贵参考。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结合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潜力。我一直觉得互联网是虚拟的,而空间技术是实在的,两者似乎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彻底被颠覆了。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互联网将庞大的卫星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分发,从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天基信息网络”。这让我看到了,互联网不仅仅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平台,它更是连接地球与太空的桥梁。书中列举了许多“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结合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基于卫星遥感的智慧农业,通过分析作物生长数据,为农民提供精准的施肥、灌溉建议,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基于高精度定位的智慧交通,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交通流量的优化调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这些案例让我切实感受到,空间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对我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深刻影响。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便捷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它更是一本关于探索和突破的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为我打开了认识空间技术的一扇窗户,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深邃的科学理论和前沿的技术探索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关于空间科学研究的部分,让我领略到了人类智慧的极限和探索未知的勇气。例如,关于引力波的探测,书中将其与空间技术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理解了如何利用精密的探测器在太空中捕捉那些来自遥远宇宙的微弱信号,从而揭示宇宙的诞生和演化。书中对空间环境的描述,如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等,也让我认识到太空并非一片宁静,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卫星和航天器的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与科学家们一同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过程,而空间技术正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大助力。

评分

在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之前,我对于“国之重器”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军事武器层面,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深刻理解到,现代化的卫星导航系统、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同样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器”。书中关于空间技术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应用,让我看到了科技在维护国家主权、保障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高精度导航系统在军事侦察、目标定位、精确打击等方面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军事实力。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空间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在通信、气象、测绘、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些应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关乎着国家的民生福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空间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它让我对“国之重器”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名刚从太空探索归来的宇航员,心中充满了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人类智慧的赞叹。书中对于空间技术的前景展望,让我对接下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作者描绘了未来空间技术可能带来的种种变化,从更加智能化的导航系统,到更深入的太空探索,再到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结合的未来设想感到兴奋。想象一下,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获取全球范围内任何地点的精准位置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是如此的丰富和多元,能够支持各种前沿的应用。例如,在太空旅游领域,精准的导航和信息服务将是必不可少的;在深空探测领域,高效的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将极大提升探测效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探索指南。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揭示了空间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一直以为空间技术离我非常遥远,只存在于科幻电影和新闻报道中,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卫星导航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意识到,从我出门使用的手机地图,到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基于定位的服务,都离不开卫星导航技术的支持。比如,在紧急救援中,精准的定位能够帮助救援人员快速找到目标;在物流配送中,高效的路径规划能够大大提高配送效率;在个人出行中,可靠的导航系统让我们不再迷失方向。书中还探讨了“互联网+”如何与这些空间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多便利的服务。例如,通过互联网连接智能设备,可以将卫星数据实时传输到我们的手机或车载系统中,实现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切实地改善着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美好。

评分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国之重器”的真正含义。我原本对“国之重器”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军事装备的层面,比如先进的战斗机、航空母舰等。然而,《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导航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彻底颠覆了我这一狭隘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在当今时代,掌握并发展先进的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以及将其与新兴的“互联网+”理念相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之重器”。书中关于空间技术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述了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关于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如北斗系统)的构建,书中将其描述为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基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信息时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独立自主的战略资源,才是国家强大的根本。本书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国家实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解读,让我对“国之重器”有了全新的、更具时代意义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