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里根传(下册)
:59.00元
作者:H·W·布兰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86691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04年6月5日,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病逝,享年93岁。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比他更长寿。
他曾是华纳兄弟公司的电影明星,从好莱坞一步步走入白宫。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的政治生涯是这样的路径。
在1980年和1984年的两次总统大选中,里根都以非常高的支持率获胜。1984年,他赢得了50个州中49个州的选票,得票率高达95%。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候选人赢得如此光彩。
里根1981年入主白宫时,已是70岁高龄。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当选总统在宣誓就职时比他还年长。
1952年,里根与南希?戴维斯举行婚礼,4年前,他结束了和*任妻子简?怀曼的8年婚姻生活。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有过离婚经历。
里根是幸运的,约翰?欣克利射出的子弹击中了他,但他顽强地从死神的手中逃了出来——那时,他刚刚上任不到70天。尽管受到“伊朗门”丑闻的困扰,1989年离开白宫时,他仍然深受美国人民欢迎,离任时的威望极高。他与南希的婚姻走过了52个春秋,在他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后,南希近10年的陪伴给了他无限温暖。
里根是传奇的,他的管理风格、减税计划、供给经济、外交政策曾被低估和质疑,而这些正是他传奇总统生涯的一部分,他的传奇也将继续影响着他的继任者,影响着当下的美国。
内容提要
历史学家及传记作家H?W?布兰兹在《里根传》(下册)中,利用以前的传记作者所没有用过的档案资料,以及大量里根时期健在者的访谈资料,构建了里根总统任职期间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故事。
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了解里根超脱的管理风格以及白宫西翼员工之间的摩擦,了解他如何巧妙地处理公众对于税法改革的情绪,了解他与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之间遭到深度误解的关系。
本书故事叙述非常成功,它以令人着迷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曾被低估的政治家,他的实用主义领导风格和坚定的政治远见改变了一个国家。
目录
第五部分不可小觑的对手 1984~1986
作为总统,里根成功的秘密之一,是他有能力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而把其他次要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处理。1986年的时候他的外交事务议程就专注于一件事:与苏联进行军备控制谈判。他希望达成中程导弹协议,好是无选择裁军,并至少开启远程导弹和轰炸机裁军谈判。里根一直坚持在达成这些协议的同时不会限制战略防御计划。里根给戈尔巴乔夫写了一封信,让布什和舒尔茨代为转交。“在您新近担当大任之际,我愿借此机会强调一番,在未来数月、数年间,我们两国可以发展一种更为稳定、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第六部分冰岛极寒 1986~1988
在超级大国的历史上,还从没有听说过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通知召开峰会。白宫方面在努力宣布冰岛为此次会议—“峰会前的预备会议”—而不是峰会的举办地,但这并没有平息人们对于举行峰会的怀疑。这些努力失败了。峰会一直是媒体的重大新闻事件,至少在西方国家是这样的。因此,媒体拒绝放弃“峰会”所带来的戏剧件和电视收视率。里根的国家安全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总统准备戈尔巴乔夫在冰岛可能抛给他的所有问题。冰岛乐于将此次会谈称作是一次峰会,因为他们以及他们国家的人民很高兴能因为美国总统和苏联的来访而成为关注的焦点。
第七部分云中牧场 1989~2004
就从那一天起,里根从政坛退入历史。他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次数越来越少,越来越短,因为可以理解,南希希望能够保护他,不让他感到尴尬和不安。他前往里根图书馆,参观圣诞节展览。在新年之际,他跟老朋友们一起,在兰乔米拉市的沃尔特?安纳伯格庄园敲钟。在自己世纪城的办公室内,他偶尔与新婚夫妇或来访的学生们拍照留念。但随着自己后一丝记忆的消退,里根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再外出离开加利福尼亚旅行了。前往牧场活动一直是他快乐的事情,现在却让他苦恼。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被带往那里,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南希结束了这些活动,并在1996 年把牧场登记出售。
致谢
作者介绍
H·W·布兰兹(H. W. Brands),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有《本阶级的叛徒》《黄金时代》《安德鲁·杰克逊》《个美国人》《心碎的阿龙·伯尔》《孤星国》《挽救国家的人》等30余部作品,并两次入围普利策奖决赛名单。他的著作被译为11种文字出版。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下册在政治权谋的细节上,比我预期的要更为细致和“接地气”。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历史总结,没想到作者深入挖掘了里根政府内部的人事斗争和政策分歧。例如,关于里根经济学(里根主义)实施过程中,财政赤字飙升的争议,书中并没有简单地为其辩护,而是呈现了当时财政部长和白宫幕僚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这种对执政团队内部张力的细致描摹,让读者得以窥见政策制定背后的真实博弈。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伊朗门事件”的剖析,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还原事态的爆发点、调查过程以及对里根总统信誉的冲击。书中对总统本人在危机中的反应处理,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韧性,但也揭示了他有时对细节的疏忽。这种近乎“去神化”的叙事,使得里根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而非仅仅是冷战胜利者的标签。对于希望了解美国八十年代保守主义思潮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内部视角和数据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下半部分在文献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解密的档案、当事人的私人信件,甚至包括一些非西方国家对里根外交政策的反应报告。这种多视角的交叉验证,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可靠性。特别是对于里根政府在处理与中国关系、以及在中东地区政策上的细微调整,作者都进行了严谨的考据。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将里根塑造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圣人”,而是毫不避讳地探讨了他在某些决策上的失误和误判,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了解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不仅仅是记住他签署了哪些法案或赢得了哪些选举,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如何在巨大的时代惯性和个人局限性中,做出那些最终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抉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近乎透明的窗口,让我们得以观察这一切的发生。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在处理里根晚年生活和卸任后的影响时,笔触变得异常沉静和富有情感。作者巧妙地处理了两位主角——里根与他的时代——的谢幕。在卸任之后,里根如何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的侵袭,这段描写读来令人唏嘘。书中有不少关于他妻子南希如何维护他尊严的片段,非常感人,展现了这位硬汉背后柔软的一面。同时,作者也对里根的政治遗产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这不是一本单方面歌颂的传记,它客观地探讨了里根政策在拉美、非洲留下的复杂后果,以及他对美国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转变。读到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那种时代的交替感非常强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书本在此处做了一个完美的收束,将里根从“在位者”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放在了历史长河中进行评判。这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不再局限于白宫的斗争,而是上升到了对美国精神如何演变的反思层面。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对时代背景的精准捕捉。这本《里根传》(下册)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它更是一部关于“八十年代美国精神”的百科全书。书中对里根如何利用媒体,特别是电视,来重塑美国公众形象的分析,堪称经典。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定的“大美国”的代言人,那股子乐观主义和对“美式例外论”的坚定信仰,是如何渗透到政治决策中的,书里写得非常透彻。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里根如何巧妙地利用其演员背景,来包装和推销他复杂的政策主张的论述。比如,他如何将复杂的国际安全问题,转化为一个清晰的“好人与坏人”的故事线,这种叙事技巧对后世的政治家影响深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美国人那种混合着经济复苏的兴奋和面对苏联威胁的焦虑,里根正是站在这个情绪的交汇点上,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文字的风格转换也很有意思,从早期的激昂到后期的沉思,如同听一曲交响乐,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评分这本《里根传》(下册)读完,心里五味杂陈,仿佛陪着那位坚韧的老人走完了他人生中最辉煌也最艰难的一段旅程。书页里详细描绘了冷战末期,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那些惊心动魄的决策过程。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辩论,作者没有回避里根在推动这一宏大设想时,所面临的来自盟友和国内的巨大压力。那种在国家安全与财政平衡之间走钢丝的感觉,扑面而来。书中对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之间复杂关系的刻画尤为精彩,从最初的针锋相对,到日内瓦、雷克雅未克峰会上的试探与妥协,再到柏林墙倒塌前夕“推倒这堵墙”的著名演讲,文字的张力十足。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位总统的外交手腕,更是深入挖掘了里根如何凭借其超凡的信念和极具个人魅力的沟通方式,最终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航向。阅读这些历史细节,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领导力”的真正含义——它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乐观主义和对目标的绝对忠诚。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穿插了许多私人化的瞬间,比如他与南希的互动,这些点滴细节让这位伟人形象更加立体可感,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遥远的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