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
定价:25.00元
作者:徐兆寿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2895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今天,谁要论及情爱而羞于言性,那他会遭人耻笑。可是,我们对待性的态度正确吗我们关于性的知识可靠吗本书将告诉你,性与情感不可分,性与审美不可分性与道德、历史不可分…句话,性与文化不可分。那种纯粹用科学主义看待性的态度是*有害的。
本书是被网上誉为“青年大师”的西北师大教授徐兆寿先生在许多大学进行情爱文化讲座的讲稿,从文化的角度为青年人解决各种困扰他们的难题,有启蒙情爱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识和树立正确情爱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有关徐兆寿先生开设的情爱文化讲座,曾在大学校园和网上备受争议。
目录
前言
性文化讲座上的遭遇(代序)
上编 爱是需要学习的
讲 爱是需要学习的
第2讲 爱是创造的
第3讲 一个营销者的爱情两难
第4讲 请救救这些“性革命”浪潮之上的青年
第5讲 大学流行姐弟恋:女性成为主动者
第6讲 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
第7讲 他要分手我该怎么办
第8讲 一个无法自拔的苦恼者
第9讲 如何处理好灵与欲的中突
0讲 女子在男子面前应如何摆布自己
1讲 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2讲 女人喜欢什么样的男人
3讲 为什么我国青少年青春期提前
4讲 我国儿童性教育存在误区
5讲 性会成为爱的阻力吗…
6讲 做未婚妈妈肯定是一场悲剧
7讲 “性革命”、“垮掉的一代”与8O后
8讲 “性革命”真的到了中国吗
9讲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婚姻的认识
第20讲 婚姻危机
第21讲 关于无性婚姻的回答
第22讲 她该不该结婚
第23讲 我们究竟要不要结婚
第24讲 卖被杀之后
第25讲 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26讲 面对孩子,离异女人怎样走出困境
第27讲 这样的父亲应该感到悲哀
第28讲 中国人姓氏的没落与自由意识的崛起
第29讲 孩子该随谁姓
中编 什么是爱情
第3O讲 什么是爱情
第3l讲 爱情受三种力量支配
……
下编 性文化课笔记
附录 性教育亟须进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陷入那些老生常谈的情感说教中,而是将“爱”这个宏大的主题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被观察、被研究的文化现象。我读完之后,感觉像是被带入了一个高倍显微镜下的人类情感实验室。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爱情表达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古代的“才子佳人”模式到现代社交媒体上“人设化”的亲密关系,每一种形式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期望都被剥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关于“仪式感”在维系关系中的作用那一部分,我深有感触。我们常常认为爱是纯粹的本能,但这本书却有力地证明了,即便是最私密的情感体验,也深受我们所处的文化语境塑造。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完美伴侣”的定义,那些看似与生俱来的感觉,其实都是后天习得的文化脚本在起作用。这绝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追到某人”的实用指南,而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理解爱”的深刻社会学解读。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沉闷的学术读物,没想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叙事流畅且充满洞察力。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我多年的情感困惑,比如为什么有些关系看起来很稳定却缺乏激情,或者现代人对“契约精神”在亲密关系中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书中都找到了清晰的文化根源。作者的笔调非常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类在追求连接时那种矛盾心态的深刻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但绝不是冷冰冰的罗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和你探讨人生的复杂性。它成功地将“情爱”这个通常被过度浪漫化的领域,拉回到了一个更具思辨性的平台,让我意识到,处理好关系,首先要理解我们生活的文化是如何定义“关系”本身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比我想象的要高一些,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耐心去追踪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证。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回报是巨大的。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浪漫化”爱情叙事的批判性思维。以前我总觉得,只要两个人真爱,外界的眼光和文化的影响都可以被轻易超越。但这本书用详实的数据和历史回顾证明了,脱离文化语境去谈论“真爱”,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展示了从求偶信号到承诺表达,每一步都浸透着时代烙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待各种情感模式的“中立性”,它不评判哪一种爱是“更好”的,而是去解释每一种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读完后,对待身边的情侣、甚至自己的父母辈的关系,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同情和理解,因为我知道,他们都是在特定文化框架下尽力而为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于它改变了我对“学习”一词的理解。过去总觉得学习是获取知识,但这本书告诉我,爱也需要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学习技巧,而是学习“理解的框架”。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对“好关系”的想象力,是被我们接收到的文化信息所限制的。书中对现代人“亲密恐惧症”的文化分析特别到位,它将这种现代病症归因于我们对“绝对透明度”的文化期待——社交媒体让我们习惯于看到一切,于是对关系中的必然存在的“模糊地带”和“私人空间”感到焦虑。这本书像是一份高质量的“使用说明书”,但它说明的不是两个人如何相处,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是如何设定好关系的参数的”。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宏观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自己的情感漩涡,去观察整个文化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次心跳和每一个决定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线或者主题强行划分,而是像一个不断延伸的思维网络。你读到某一章关于“嫉妒”的文化成因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一章对“排他性”的讨论,然后又会连接到更早关于“婚姻制度”演变的部分。这种非线性的关联性,恰恰反映了我们情感生活的复杂性——一切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情感劳动”的探讨,它清晰地指出了在现代家庭中,哪些情感上的维护和表达是被社会默认“无偿”承担的,以及这种分配模式如何影响了个体的幸福感。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的权力关系和责任分配,它不是在指责谁对谁错,而是在揭示一套看不见的规则是如何被我们集体默许和执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