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 唐克扬/著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 唐克扬/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克扬 著
图书标签:
  • 洛阳
  • 历史
  • 文化
  • 唐朝
  • 小说
  • 文学
  • 地方志
  • 社会
  • 民俗
  • 河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6154
商品编码:28829305139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5-3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们在大地上规划和修建起伟大的城市和建筑。城市中的分隔、边界和那些希望上通天界的高塔佛寺,世俗的努力无一不代表着人类精神上的愿望与希冀。城市的生活空间,真实地展示出一个时代中人们不同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时间、空间和永恒的理解。

在《洛阳的最后时光》中,这座数度毁于兵灾战火的城市被还原和重生,街巷相通,人声鼎沸,北魏洛阳这座中国古代辉煌的都市之一的时光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纸上。

洛城的兴衰牵系着中国人一段失落的过去。



内容简介



洛阳城永宁寺的大火不久,有人从靠近高欢老巢的东莱郡来,说在东海中看到了世间不存的佛塔——浮图:

“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作者简介



唐克扬,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现从事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研究、实践工作。曾策划“活的中国园林”(德国国家收藏馆,2008)、欧罗巴利亚中国园林展(布鲁塞尔,2009)等展览。任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为2009年纽约当代亚洲艺术周入选艺术家。



目录



引子

荆棘铜驼:追忆的传统

时间×空间:繁华前传

癫狂的洛阳

坊墙内外:洛城人

洛阳伽蓝记

永宁寺塔

乱中洛阳与永宁寺塔的倒掉

千年万岁阳春曲

两种视角中的城市

尾声:一部写不尽的“解构”史

别处青山:繁华后传



精彩书摘



中古洛阳城:一个在劫灰中倒叙的故事

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美国汉学家谢弗(Edward Hetzel Schafer)提到洛阳的时候流露出不一般的艳羡语气:

“洛阳古城与它西面的长安城相比,无论规模还是历史都不相上下,但洛阳还有某种更为温馨,更加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围……”

当得住这样的美谀,洛阳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

我们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概已经忽略了一切具体的时间空间,忘记了百代的光阴是无法用一张地图来描绘的。但是,人们在提到历史上的伟大城市时,多半又都是如此的“印象派”,而且越是深刻的误会,这理想中的城市便越是光彩夺目。日本室町时代(1336年—1573 年)以来,就一直流传着因洛阳而得名的“洛中洛外”图绘, 那时代的绝大多数日本人从未来过中国,更不用说身临其境地感受洛阳的繁盛,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这样的图绘中, 雾里看花, 把“洛阳”两字当成一切人间锦绣的最高象征。

日本人所艳羡的中国的“理想城市”, 也有自己的“地形图”。这图的最紧要处, 是容得下各种误会和暧昧的“自然”。对于洛阳而言,“理想城市”是“花”和“尘”的并存。阳春好景时的“洛阳花下”呼应着不那么美妙的“衣袂京尘”, 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古中国城市最显著的景观。这景观同时也是“自然”和“人工”的平局,是中国式人生的一对寓言。

“花”对于洛阳来客并不陌生。宋人后来总结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这,大概就是“温馨……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围”之一种吧。但是,今天的人们不太容易体会的,是看花客眼前拂面而至的“紫陌红尘”,它随着人情的涨落时隐时现,既曾托起了芳华丛中的十里春风,也让古代的城市变得肮脏、困顿,并在城市的末日里将其直接埋没。它提醒着我们,繁盛的时间也映照着过往的苦恼人生,城市如同其构成物之一的建筑材料,在建构、累积的同时也崩塌、污损,而万古不变的自然将欢笑如初。通过这种对比,“自然”最终揭示和凸显了“人事”的有限。

和短暂的人类生命一样,城市自有其生与死。对于有一类城市而言,“过去完成时”中那些已经不可见的风景,才是其对于当代历史的意义所在。

在陇海路边,今天的“花之洛阳”仅仅活在对上个春天的追忆中,我们所要讲述的北魏洛阳的故事,也恰恰是从它的身后劫灰说起的。

547年,也就是哥特王托提拉洗劫罗马的后一年,一个名唤杨衒之的北平人—此“北平”大概只是现生灭灭的宿命。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将来完成时”设定于杨衒之生活时代的两百多年前。依然是在这座城市,有一位出身河西敦煌的著名书法家,已经准确地窥见了洛阳未来的命运—对于将文化当作物品收藏、只关心其面值而不在意其价值的当代人而言,索靖的大名联系着《出师颂》,一件2003年拍出两千二百万元人民币高价的书法名作,但对于历史学家而言,索靖被记住却是因为他一千七百余年之前一句神奇的谶语:

“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循环律,为中国城市带来了奇怪的喜剧和悲剧并存的传统,或者是现实与它的最终结局间不祥的映射—历史时间在此不再是一根绵延的线,而是被压缩成了一个有着黑洞般密度的点,它吞噬了所有“进步”或者“演进”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