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庆华教授所著的《实用翻译教程》是一部非常实用的翻译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别具一格。该教材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以往的翻译教材一般都单一地从一个侧面来展开讨论,而该教材从语言、文体、修辞这三个方面立体地讨论翻译的方法;
★ 以往的翻译教材一般把翻译实践部分安排在全书的附录中,而该教材把翻译练习部分提到与翻译理论部分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安排;
★ 该教材在实践篇里一改传统的部署,精心安排了新颖而又富有实效的多种译本比较、译者风格研究、比较文学与翻译、回译与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以及文体与翻译等翻译欣赏与实践的方法;
★ 在附录里安排了《红楼梦》诗词与章回目录英译比较、《邓小平文选》中英文目录以及课余学习和翻译自学的推荐书目,这对大学师生和翻译自学者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该教材既适合大专院校的师生,也适合于广大自学者。
。................
。................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完全没有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设置得极其不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真的非常疲劳,感觉像是在跟一本印刷粗糙的小册子较劲。而且,装订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刚翻了几页,书脊就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生怕一不小心书页就会散落一地。这种质量的成品实在对不起它高昂的价格,感觉完全是对读者智商的侮辱。如果只是想把它放在书架上充当摆设,那或许还可以接受,但要是真的想用来学习和研究,那简直是自寻苦恼。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令人抓狂的视觉混乱,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对抗性的阅读挑战。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够彻底改进这些令人无法忍受的物理缺陷,让学习过程变得稍微友好一些。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实在有些肤浅,更像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翻译入门速成指南”,而不是一个严肃的“教程”。它蜻蜓点水般地触及了一些核心概念,但对于深层次的、需要反复推敲的语境分析和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几乎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很多所谓的“难点解析”,读起来更像是简单的词典释义堆砌,缺乏真正高水平译者所必备的敏锐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能够突破瓶颈、迈向专业水准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甚至可能因为过于简化而误导了对翻译复杂性的认识。它更适合作为咖啡桌上的谈资,而不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选择和实用性方面表现得尤为让人失望。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贴近现代商业环境、科技前沿或者高雅文学作品的经典翻译案例,能够展示语言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策略调整。然而,书中呈现的例子大多陈旧且乏味,很多语料看起来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与当今的语言生态格格不入。即便是简单的句子,其提供的参考译文也常常显得僵硬、生硬,缺乏自然的语流和地道的表达习惯。这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而不是创造性的语言转换。一个优秀的翻译教程,其“实用性”体现在能够引导读者应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挑战,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严重失焦。
评分从教学法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实在令人费解。章节之间的过渡生硬,知识点的组织似乎是随意拼凑的结果,而非基于一个清晰、递进的学习路径。有时候,一个前置知识点在后来的高级章节中才被引入,这无疑给学习者造成了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和困惑。更糟糕的是,练习题的设计常常与讲解内容脱节,或者在题型上缺乏变化,显得单调乏味。很多练习题的答案和解析也处理得不够严谨,有时甚至存在逻辑上的跳跃,需要读者自行脑补作者的“未尽之意”。这种松散的教学架构,极大地削弱了教材作为引导工具的有效性,让学习者在探索知识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互译”部分处理得极其不平衡,明显偏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表达,而忽略了另一种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和文化负载。在处理从A到B的翻译时,它似乎提供了相对详细的指导,但一旦涉及到从B到A的逆向过程,其深度和广度就急剧下降,很多关键的文化嵌入和思维模式差异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这对于真正想达到“双向精通”的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缺陷。翻译不仅仅是词汇的替换,更是两种思维体系的交汇与重构。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的明显倾向性,使得它在培养全面、均衡的翻译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只是某种“单向”的熟练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