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 周国平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 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 关心人类

守望的距离 周国平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 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 关心人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人生
  • 思考
  • 价值观
  • 独立思考
  • 人文
  • 周国平
  • 精神成长
  • 时代反思
  • 自我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妙绝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
ISBN:9787213079634
商品编码:28801128953
丛书名: 守望的距离(平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守望的距离(平装)

开本: 32开
作者: 周国平 页数:
定价: 39.8 出版时间: 2017-07-01
ISBN号: 9787213079634 印刷时间: 2017-07-01
出版社: 浙江人民 版次印次:
编辑推荐

★12年波折的人生,12年思考的积淀,写就《守望的距离》

★被誉为“当代颇具灵魂的作家”、哲学家

★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撼动人心的人生哲理

★影响和改变千万莘莘学子、文艺青年对人生的思考

★文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佳作典范,让你认识一个可爱、可恋的人生

★征服千万读者,带你与灵魂对话的“心灵之书”

★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多年的挚爱

★如果你正在人生的难题中苦苦挣扎,请看一看《守望的距离》,它会给你力量

内容推荐

周国平散文和随笔平装系列,共11本

《守望的距离》是作家周国平的**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1983 年至 1995 年 4 月的散文作品。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书中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当代**哲学家、学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等。

目录

作者的话  // 001

初版序  // 003

二版序  // 005

**辑 存在之谜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 002

幸福的悖论  // 005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 014

自我二重奏  // 022

失去的岁月  // 031

探究存在之谜  // 037

永远未完成  // 045

目 录

守望的距离 002

第二辑 未知死焉知生

悲观·执着·超脱  // 052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  // 058

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  // 075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 086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  // / 100

父的死  // 105

第三辑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空地  // 110

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 112

没有目的的旅行  // 117

等的滋味  // 121

天才的命运  // 126

从“多余的人”到“局外人”  // 132

回归简单的生活  // 138

目 录 003

第四辑 绚烂归于平淡

人性、爱情和天才  // 142

诗人的执着和超脱  // 150

哲学世界里的闲人  // 155

平淡的境界  // 158

“沉默学”导言  // 162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 165

我的家园在理论和学术之外

——答《中国青年》杂志  // 169

第五辑 智者的心灵

人生贵在行胸臆  // 174

哲人隐语  // 181

智慧的诞生  // 186

孔子的洒脱  // 196

智者的*后弱点  // 199

守望的距离 004

第六辑 淡泊中的追求

困惑与坦然  // 204

在义与利之外  // 206

寻求智慧的人生  // 209

平静的心  // 212

玩物也可养志  // 214

习惯于失去  // 217

理想主义的*唱

——读吴宓《文学与人生》  // 220

康德、胡塞尔和职称  // 232

第七辑 守望的距离

旅 + 游 = 旅游?  // 236

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  // 239

尼采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 242

何必温馨  // 249

消费 = 享受?  // 252

何尝失落  // 255

救世和自救  // 258

为了把这一页翻过去  // 262

第八辑 书与人生

人与书之间  // 266

哲学的魅力

——《诗人哲学家》前言  // /270

哲学与随感录  // 276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有两种哲学家。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职业,即谋生的手段。另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生命甚至是比生命*宝贵的东西。在公元前 5世纪的希腊,智者属于前者,用苏格拉底的话说,他们是“智慧的出卖者”;而苏格拉底自己则堪为后者的典范,他也许是哲学史上因为思想而被定罪并且为了思想而英勇献身的*早也***的一位哲学家了。

苏格拉底的经历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孔子之于中国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两人毕生都以教育为主要事业,在哲学思想上都重人生伦理而轻形而上学,分别成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祖。

我发现,直接用政治的分野来判断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往往不得要领。苏格拉底诚然是在雅典民主派当权期间被处死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站在贵族派一边。事实上,无论在民主政体还是贵族政体下,他都曾经甘冒杀身之祸,独自一人与民众大会或寡头政府相对抗,以坚持他心目中的正义。对于苏格拉底来说,还有比当时奴隶主两派的政治*高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哲学所追求的合理的人生。

现在,人们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哲人,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确实是自觉地把哲学对象限制在人生问题范围内的**人。他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重要的人,他们一生孜孜于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如果要他们停止这种寻求,或者寻求而不可得,他们就活不下去。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克力同》)。所以,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他的罪时,他拒*了。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商务印书馆*近相继出版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的中译本,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其人和其思想提供了方便。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前者有把苏格拉底理想化的倾向,后者*符合历史真实。我倒觉得,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比作为军人的色诺芬,*能理解他们的这位哲学家老师。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像一位哲学家。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却显得有些平庸。例如,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即美德,这在柏拉图笔下突出的是理想人格的锻造和心灵的自我享受,在色诺芬笔下则往往把美德归结为节制,又把节制归结为获取*大快乐的手段。又如,苏格拉底之所以从容就义,色诺芬举出两点非常实际的考虑:免去老年的痛苦;死后的声誉。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以他特有的机智方式做一番推论:死后或毫无知觉,如无梦之夜一样痛快;或迁居彼界,得以和古来志士仁人相处,不必与为思想而杀人者打交道,实为无限幸福。他的结束语是: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

我并不主张对苏格拉底哲学做过高评价。他把哲学的注意力移向人生,诚然是一大功绩,但他进而把人生问题归结为伦理道德,视野又未免狭窄了。其实,人生意义问题的提出,是以**为背景的,哲学的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论人生,而在于以**为背景对人生意义做出说明赫拉克利特说,智慧不等于知识,智慧在于认识一,即**和永恒。苏格拉底却把智慧与知识等同起来,又把知识与美德等同起来,尽管他强调的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但是,如果像他那样把对于**的渴望从灵魂中排除出去,视为无用无谓之事,那么,灵魂就不成其为灵魂,而智慧也降为一种道德知识和处世之道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苏格拉底比起赫拉克利特来又是某种退步。不过,尽管如此,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仍不失为至理名言,是一个真诚的哲学家应有的信念,只是我们应该以*加广阔的眼光去省察人生。

1985 年 10 月

幸福的悖论

把幸福作为研究课题是一件冒险的事。“幸福”一词的意义过于含混,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向往的境界又是多么不同。哲学家们提出过种种幸福论,可以担保的是,没有一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至于形形色色所谓幸福的“秘诀”,如果不是江湖骗方,也至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罢了。

幸福是一种太不确定的东西。一般人把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一旦愿望实现了,就真感到幸福吗?萨特一生可谓功成愿遂,常人*企望的两件事,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他几乎都毫无瑕疵地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却说: “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这没多大意思。不过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对一切关于幸福的抽象议论都不屑一顾,而对一切许诺幸福的翔实方案则简直要嗤之以鼻了。

*近读莫洛亚的《人生五大问题》,*后一题也是“论幸福”。但在前四题中,他对与人生幸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爱情和婚姻,家庭,友谊,社会生活,做了生动透辟的论述,令人读而不倦。幸福问题的讨论历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关系到幸福的客观条件,另

一是心理方面,关系到幸福的主观体验。作为一位**的传记和小说作家,莫洛亚的精彩之处是在后一方面。就社会方面而言,他的见解大体是肯定传统的,但由于他体察人类心理,所以并不失之武断,给人留下了思索和选择的余地。

自古以来,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始终被视为个人幸福之命脉所系。多少幸福或不幸的喟叹,都缘此而起。按照孔德的说法,女人是感情动物,爱情和婚姻对于女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即使是行动动物的男人,在事业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倘若在爱情和婚姻上失败了,他仍然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幸。

可是,就在这个人们*期望得到幸福的领域里,却很少有人敢于宣称自己是真正幸福的。诚然,热恋中的情人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幸福女神的宠儿,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热恋的机遇,有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品尝过个中滋味。况且热恋未必导致美满的婚姻,婚后的失望、争吵、厌倦、平淡、麻木几乎是常规,终身如恋人一样缱绻的夫妻毕竟只是幸运的例外。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在异性世界中都可能有一个*佳对象,一个所谓的“**者”“***者”,或如吉卜林的诗所云,“一千人中之一人”。但是,人生短促,人海茫茫,这样两个人相遇的几率差不多等于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这相遇上,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

事实上,爱情并不如此苛求,冥冥中也并不存在非此不可的命定姻缘。正如莫洛亚所说: “如果因了种种偶然(按:应为必然)之故,一个求爱者所认为***的对象从未出现,那么,差不多近似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感到。”期待中的“**者”,会化身为千百种形象向一个渴望爱情的人走来。也许爱情永远是个谜,任何人无法说清自己所期待的“**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到了堕入情网,陶醉于爱情的极乐,一个人才会惊喜地向自己的人喊道: “你就是我一直期待着的那个人,就是那个**者。”究竟是不是呢?

也许是的。这并非说,他们之间有一种宿命,注定不可能爱上任何别人。不,如果他们不相遇,他们仍然可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者”。然而,强烈的感情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从而改变了他们与其他可能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犹如经过一次化合反应,他们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与别的元素发生相似的反应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也许不是。因为“**者”本是痴情的造影,一旦痴情消退,就不再成其“**者”了。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 “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凡是经历过热恋的人都熟悉爱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因素。

太理智、太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热烈的爱情总是在两个*富于幻想的人之间发生,不过,同样真实的是,他们也*容易感到幻灭。如果说普通人是因为运气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艺术家则是因为期望过高而对爱情失望的。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导致拜伦式的

感伤主义,又进而导致纵欲主义,唐璜有过一千零三个情人,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者”,他注定找不到。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幸福的爱情究竟

可能吗?我知道有一种真实,它能不断地激起幻想,有一种幻想,它能不断地化为真实。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