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英汉翻译 译·注·评 |
| 图书定价 | 49.00元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6 |
| ISBN号: | 9787302443605 |
| 本书强调翻译的准确性,通过学生具体的翻译作业,以改错、讲解、提问、加注的方式,把英汉翻 译中常出现的错误或其他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解决。文后还附有参考答案。另外,作者还针对文中涉及 的具体翻译问题,用简短的方式,重点讲解相关的理论或技巧,使学习者不仅停留在“知其然”的阶 段,还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供讲解的文章多为200字到300字的英文节选,每篇文章构成一个 短小精悍的单元,不至于使读者陷于冗长的阅读过程。 本书适合大学翻译专业学生、翻译从业人员及翻译爱好者阅读。 |
| 本书作者为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高级翻译语言学院教授,长期为《中国翻译》“翻译自学之友”专栏撰稿,并一直为中国外文局翻译培训班和中国译协全国高校翻译教师培训班讲课,所编著的《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好评。本书从文本质地着眼,将55个短文以单元形式分成四类。每单元含原文、点评、参考译文、短文。每单元均有文本定位,将文本背景及翻译策略简说概述。点评主要针对翻译的理解与表达,但也不放过原文语言难点。一千字左右的短文谈难点、示技巧,传经验,说理论,脚踏实地、点到为止,无长篇大论。 |
|
|
|
第一部分 软 文 本 1 Melodies eir Composer Never Heard (1) .............................................................................. 2 短文 软文本译者自由度探底 2 Melodies eir Composer Never Heard (2) ............................................................................. 8 短文 翻译的对等原则 3 Ansel Adams ............................................................................................................................... 12 短文 摆脱原文的束缚 4 Susan Sontag ............................................................................................................................... 16 短文 隐喻的解读与翻译 5 Nelson Mandela (1) ..............................................................................
|
|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不少帮助。我的同学、联合国高级译审蔡力坚先生阅读了大部分书 稿,提出了宝贵意见。本校翻译专业学生刘畅和王靖蕊核对了全书。有些参考译文由于取自学 生作业,历经多年,已和译者“脱钩”,所以只写上“学生作业”或笔名,若谁能认出译文, 可于重印时补上。有些原文的使用已获原作者书面同意,遗漏疏忽处,也可于重印时补上。编 辑出版过程中,清华大学出版社蔡心奕女士认真负责,功不可没。最后,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 研究学院Faculty Development Funds 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资助。作者特向上述个人和机构表 示感谢。书中谬误,文责自负。
|
作为一名资深的语言学习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多理论书籍读起来引人入胜,但真要放到实际的翻译工作场景中,却发现难以落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完全不同,它似乎是直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来设计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的表达方式时的态度。你知道,很多时候,翻译并非简单的词语对译,而是文化、语境和意图的转换。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方针。它没有给我一套僵硬的公式,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思考”翻译,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策略。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一些分析,去处理我手头上正在进行的一个翻译项目中的难题,效果立竿见影。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比直接提供标准答案要高明得多。它真正体现了“工具书”的价值,是那种在遇到瓶颈时可以随时翻阅并从中汲取智慧的良师益友。
评分在对这本书进行初步评估后,我不得不提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和广度。翻译工作,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搭建。这本书显然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技巧层面,它深入探讨了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对译文选择的决定性影响。我发现作者在引述例证时,常常会追溯到其背后的历史典故、社会习惯或是特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溯源式”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某些特定表达的理解边界。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句子直译会显得怪异,而意译又会丢失神韵——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源语文化语境的把握不够到位。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翻译方法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本精炼的比较文化导论。它教会我,做一个优秀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跨文化的观察家和思考者,这种视角的提升,远比掌握几个翻译公式来得更有价值,是真正提升个人学术素养的宝贵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踏实。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既精准又充满学者的风范,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感。更难得的是,在讲解那些复杂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时,他总能用一种非常清晰、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述,仿佛面前有一位耐心十足的导师在为你一一剖析难点。我注意到,即便是最枯燥的术语,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生动起来,因为它们总能被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实例背景之中进行解释。这种行文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知识的读者,也能快速跟上节奏。它不是那种让你感到压力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探讨会,作者在引导你进行思考,而不是强行灌输既定结论。这种高水准的学术表达与亲和力的完美结合,是这本书非常成功的一点。
评分我一直有个习惯,就是买到新书后,会先粗略地翻阅一下目录和前言部分,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全书的架构脉络。这本参考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系统化,看得出作者在编排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是那种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的呈现。目录层级分明,从基础的概念梳理,到深入的案例分析,再到最后的总结提升,每一步都过渡得非常自然。特别是那些章节之间的衔接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让人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图,让人知道每一步该往哪里走,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点中迷失方向。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构建这个体系时是如何权衡取舍的,哪些是必须精讲的,哪些可以作为辅助说明,这种宏观的把控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连贯性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拿到手上感觉分量十足,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还是下了功夫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格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让人感觉很专业,很适合放在书架上当摆设。不过,更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尤其是那些需要对照阅读的段落,左右分栏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同语言的切换非常流畅,不像有些翻译书那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摸起来有种细腻的触感,而且油墨印得很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有太大的疲劳感。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很充实,不是那种凑数的“注水”书籍。从打开包装到翻开第一页,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非常正面的,它给我的感觉是“用心之作”,这种对实体书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光是看着它躺在书桌上,就觉得学习的氛围都浓厚了不少,这对于一个需要经常查阅和研读专业书籍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