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语言文字应用与管理研究

浙江省语言文字应用与管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浙江省语言文字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言文字管理
  • 浙江省
  • 应用语言学
  • 社会语言学
  • 政策研究
  • 文化研究
  • 地方语言
  • 规范化研究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韬图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2970
商品编码:284898158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浙江省语言文字应用与管理研究

定价:45.00元

售价:27.9元,便宜17.1元,折扣62

作者: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浙江省语言文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8112970

字数:286000

页码:2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省第四届语言文字工作论文获奖作品,汇集了我省语言文字工作者近年来语言文字应用与管理工作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规范汉字应用研究、方言研究、语言文化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情况调查研究等多个方面。


内容提要

  科学研究是语言文字事业的基本支撑之一。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与管理方面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研究,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的工作水平取决于我们的科学研究水平。我省在长期的语言文字实践与研究中,已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语言文字工作队伍和学科人才队伍,产生了一批研究语言文字实际应用问题和社会语文生活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成果。《浙江省语言文字应用与管理研究》(作者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收录的就是这些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对语言文字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江浙文化史略》 作者: 钱谷、周文远 著 出版社: 钱塘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5488-XXXX-X --- 内容简介: 《江浙文化史略》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阐释浙江与江苏两省自上古至近现代的区域文化发展脉络、核心特征及其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本书突破了传统的断代史叙事框架,采取“文化要素”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江浙地区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民俗信仰等多个维度上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图景。 第一部分:地域文明的地理基石与早期形态 本卷首先探讨了钱塘江流域与大运河沿线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江浙地区富庶的物质基础和开放的文化交流态势。重点介绍了史前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对区域早期文明的奠基意义。随后,深入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的兴起,特别是越国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叙事如何融入后世的地域精神,以及区域内早期思想流派(如墨家、阴阳家在吴地的活动)的区域性特征。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与宋明理学的交融 江浙地区自古便是士族南迁与文化重塑的中心。本书详尽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与江南本土文化在士大夫阶层中的融合过程,探讨了“竹林七贤”的精神在江南文人中的变异与继承。 尤为精彩的是,本书对宋明理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在江浙的盛极而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它不仅考察了朱熹、陆九渊的学说在浙江的传播,更聚焦于阳明心学在浙东(王阳明故里)的实践性转化。作者通过对宋代理学与心学在地方教育、宗族建设中的渗透,揭示了儒学如何成为塑造江浙社会伦理规范的核心力量。对如“象山书院”、“诂经精舍”等重要学术机构的个案分析,极具史料价值。 第三部分:文脉的鼎盛:诗词、戏曲与园林艺术 文化繁荣的巅峰时期,江浙文脉光芒四射。本书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唐宋以来,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在文学方面,本书系统梳理了“唐宋八大家”中籍贯或主要活动地在江浙的作家群(如苏轼、欧阳修、三苏父子),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词流派(如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对明清传奇和昆曲的兴盛,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剧目分析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戏曲生态圈的形成,以及其在社会教化、审美趣味中的作用。 艺术方面,则聚焦于“吴门画派”的崛起。通过对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的艺术思想和笔墨技法进行深入剖析,展示了他们如何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开创出具有鲜明江南地域色彩的文人山水画风格。此外,对江南园林艺术(如拙政园、留园)的审美哲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在空间营造中的体现。 第四部分:商业文明与市民精神的崛起 江浙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先走向成熟的区域,其商业文明与市民精神是理解其文化特性的关键。本书认为,明清以来,以杭嘉湖、苏常锡为核心的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一种务实、精细、注重契约精神的地域性格。 本书详细考察了徽商、浙商的商业网络与经营哲学,探讨了他们如何将商业财富转化为文化资本,资助教育、兴建书院、收藏文物,从而形成独特的“商助文”的文化景观。对“蚕桑业”、“丝绸业”的兴衰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经济史的透视。此外,对清代以来形成的地域性商业行会组织及其内部的道德规范,提供了扎实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部分:近代转型中的文化韧性与创新 进入近现代,江浙地区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最前沿。本书重点分析了鸦片战争后,宁波、上海、杭州等通商口岸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角色。 本书着重探讨了以“章太炎、蔡元培”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如何继承传统学术精髓,同时吸收西方新知,参与国家危亡之际的思想启蒙运动。对浙江现代文学的萌芽、新式教育的推广(如浙江大学的前身),以及区域文化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中的实践,进行了细致的记录。特别关注了近代江南民间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演变与坚守。 总结与展望: 《江浙文化史略》不仅是对一个地理区域文化遗产的梳理,更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华文明内部多元性与区域发展规律的力作。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据和宏大的叙事视角,展现了江浙文化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禀赋、深厚的儒学底蕴和活跃的商业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组成部分之一。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区域文化、历史地理以及近现代思想史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书。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融汇历史学、文学史、艺术史、社会学及经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2. 详实的史料支撑: 引用了大量地方志、家谱、档案文书以及考古报告,确保论证的可靠性。 3. 立体叙事结构: 不拘泥于单一的时间线索,采用文化要素专题分析,脉络清晰,逻辑严密。 4. 高度的学术对话性: 对当前学界关于江浙文化“地方性”与“全国性”的争论进行了深入的回应与拓展。 读者对象: 历史学、文化研究、区域发展研究专业师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明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地方语言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都很好奇,像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的省份,其语言文字的应用和管理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脉络和挑战。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对具体方言的简单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官方规范语言如何与区域性语言习惯进行博弈与融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穿梭在杭州的市井小巷和宁波的商贾码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在不同社会场景中的生命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数字化时代语言规范传播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像是为我们指明了未来语言研究的方向。那种深思熟虑的观点,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管理”话题,变得引人入胜,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区域文化史、社会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能刷新你对“语言管理”的传统认知。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它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管理”这两个看似并列的议题,巧妙地编织成了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作者对传统行政干预与社会自发演变之间平衡点的追寻,展现了一种超越了简单二元对立的成熟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在追求标准化的同时,我们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和珍视那些构成地方文化基因的细微语言差异?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清晰的分析框架和无数的案例参照,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启发式的写作手法,它成功地将读者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思考的同行者。读完后,我对语言文字工作的严肃性和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种聚焦于特定省级行政区的研究,难免会显得视野受限,内容过于琐碎。然而,这本书的格局远超我的预期。作者成功地将浙江的地方实践置于更广阔的全国语言现代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使得书中的许多论点具有普适性的启发意义。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浙江如何做”,更是“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任何一个省份在语言应用管理中可能面临的共性难题”。这种由点及面的论证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对于我们这些关注区域发展战略的观察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来理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的“软环境”建设,即文化和语言的统一与活力如何支撑起一个现代化大省的持续发展。它让我们看到,文化要素在区域竞争中的隐形力量。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的感受,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教科书,反而带着一股江南特有的温润气质。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地方性词汇在日常交流中“失语”或“变异”现象的探讨。比如,某个词在年轻一代口中完全变了味,而老一辈依然坚持其本义,作者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揭示了代际之间在语言传承上的微妙断裂。这种对“活的语言”的关注,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它让我们意识到,语言管理绝不是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互动过程。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放下书本,走到街头,试着去倾听和辨认周围人的交谈,寻找那些被文字记载下来的生动片段。这种阅读体验,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厚厚的著作,但很快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所折服。这本书的深度绝对不是一般通俗读物能比拟的,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析了浙江省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过程中所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阻力。作者在论述中引用的数据和文献典籍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坚实的研究基础支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政策执行效果的对比分析,这使得全书的论述逻辑链条异常清晰,逻辑推演环环相扣,毫无跳跃感。对于需要进行政策研究或者从事相关政府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必备资料。它不仅仅是记录了现象,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路,这种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细节的兼顾,非常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