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商品名稱: | 孟子(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必讀本) |
ISBN: | 9787550243514 |
齣 版 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定 價: | 12 元 |
作 者: | (戰國)孟子,著,段雪蓮,陳玉瀟,譯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中文 |
齣版時間:2015-07-01 | 版次:1 | 頁數:160 |
印刷時間:2015-07-01 | 印次:1 | 字數:130韆 |
目 錄 | |
【孟子 目錄】 捲一 梁惠王上………………………005 捲二 梁惠王下………………………024 捲三 公孫醜上………………………036 捲四 公孫醜下………………………045 捲五 滕文公上………………………054 捲六 滕文公下………………………066 捲七 離婁上…………………………074 捲八 離婁下…………………………082 捲九 萬章上…………………………090 捲十 萬章下…………………………098 捲十一 告子上………………………106 捲十二 告子下………………………116 捲十三 盡心上………………………129 捲十四 盡心下………………………147 |
作者介紹 | |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是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儒傢學派的代錶人物之一。他繼承瞭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
精彩書摘 | |
捲一 梁惠王上 一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韆裏而來,亦將有以利 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傢?’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 下交徵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韆乘之傢;韆乘 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傢⑥。萬取韆焉,韆取百焉,不為不 多矣。苟⑦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⑧。未有仁而遺⑨其者也, 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因其即位九年時由舊 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又被稱為 梁惠王。 ②叟:對老人的尊稱,這裏代指孟子。 ③亦:隻,僅。 ④士庶人:士與庶人。代指老百姓。 ⑤交徵:互相爭奪。徵:取。 ⑥萬乘(shèng)、韆乘、百乘之傢:擁有封地的公卿大夫。公 卿的封邑大,擁有韆乘兵車;大夫的封邑小,擁有百乘兵車。 ⑦苟:如果。 ⑧饜(yàn):滿足。 ⑨遺:遺棄,丟棄。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開口問道:“老先生,您韆裏迢 迢趕來,有什麼對我的國傢有利的高見嗎?” 孟子迴答說:“大王!為什麼要說利呢?我看隻要說仁義 就夠瞭。大王說‘怎樣做有利於我的國傢’,大夫說‘怎樣利於 我的封地’,士人與百姓說‘怎樣對我自身有利’,結果從上到 下都在爭奪利益,那麼國傢就危險瞭!在一個擁有萬輛兵車 的國傢,將它的君殺死的人,一定是擁有韆輛兵車的公卿;在 一個擁有韆輛兵車的國傢裏,將它的國君殺死的必定是擁有 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公卿大夫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傢中 占據瞭一韆輛,在一韆輛兵車的國傢中占據瞭一百輛,他們所 擁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將‘利’放在‘義’的前麵, 不爭奪國君的地位,他們是無法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 有聽說過講‘仁’的人會拋棄父母,也沒有聽說過講‘義’的 人會不顧君王。因此,大王隻要講‘仁義’就夠瞭,何必要去講 ‘利’呢?” 【解析】 孔子在《論語·裏仁》中就曾提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 利”。不僅為人處世要以此為準則,治理國傢也應該如此。荀子在 《荀子·大略篇》中認為,盛世重義,亂世重利。司馬遷在讀《孟 子》時,也曾感慨利乃天下大亂之根本。因此,君子不能言利,乃 是儒傢曆來的傳統。 二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①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 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雲②:‘經始靈颱③,經之營之,庶民攻④之,不日成之。 捲一 梁惠王上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⑤。王在靈囿⑥,鹿攸⑦伏。鹿濯濯⑧, 白鳥鶴鶴⑨。王在靈沼,於⑩魚躍。’文王以民力為颱為沼,而 民歡樂之,謂其颱曰靈颱,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 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11曰:‘時日害喪12,予及女13 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颱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①沼:水池。 ②《詩》雲:下麵所引的是《詩經·大雅·靈颱》,全詩共四章, 文中引的是前兩章。 ③經始:開始規劃建。靈颱: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④攻:修建。 ⑤庶民子來:老百姓像兒子孝敬父母一般來修建靈颱。 ⑥囿(yòu):古時君王蓄養傢禽野獸的園林,也就是場。 ⑦(yōu)鹿:母鹿。攸:同“所”。 ⑧濯(zhuó)濯:肥肥胖胖的樣子。 ⑨鶴鶴:羽翼潔白的樣子。 ⑩於(wū):贊嘆詞。(rèn):滿。 11《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載瞭商湯王討伐夏桀時宣 讀的誓詞。 12時日害喪:什麼時候這太陽纔能毀滅呢?時:這。日:太陽。 害:何,何時。喪:毀滅。 13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觀察著鴻雁麋鹿 等飛禽走獸,說:“賢人也以此為樂嗎?” 孟子迴答說:“賢人纔會以此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擁有這 些東西,也不會收獲快樂。《詩經》中曾經說過:‘開始規劃準 備建造靈颱,要認真建設,巧妙地去安排。天下的百姓都來幫 忙,那麼幾天就建完瞭。建造靈颱這件事本就不需要著急,百 姓會像兒子孝順父母那樣自動自發地過來幫忙。國王在靈園 中遊玩,母鹿潛伏在深草叢中。母鹿體形肥大,毛色光亮,白鳥 的羽毛潔白乾淨。國王遊覽到靈沼時,滿池塘的魚兒都歡騰跳 躍。’雖然周文王經常動用百姓的勞力來搭建高颱深池,但是 老百姓自身是非常高興的,並將那個颱叫作‘靈颱’,將那個池 叫作‘靈沼’,將裏麵圈養的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作為樂趣。 古代的時候,君王常與民同樂,所以能夠真正快樂。相反,《湯 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纔會滅亡啊?我願意與你一起 毀滅!’老百姓恨不得和你一起同歸於盡,即便你擁有高城深 池、珍禽異獸,豈能獨享快樂?” 【解析】 這段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頗為有趣。梁惠王先以一種略帶 奚落的口吻問孟子:“不言名利的賢人也會以欣賞蓄養珍禽鳥獸 為樂嗎?”孟子故意裝糊塗,反而亮齣自己的主題:“賢者而後樂 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然後提齣君王應該“與民同樂”的思 想主張。 孟子想要闡述的思想是:仁義的君王會與民同樂,這樣纔能 享受真正的快樂。殘暴的君王窮奢極欲,不管百姓死活,結果自己 也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 孟子在這裏提齣的思想恰恰是仁政的一部分,對後世産生瞭 深遠的影響。 三 【原文】 梁惠王曰:“晉國①,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 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②;西喪地於秦七百裏③;南辱於楚④。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⑤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⑥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 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⑦,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父兄,齣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 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 者。’王請勿疑!” 【注釋】 ①晉國:韓、趙、魏三傢分晉,被稱為三晉,因此,梁(魏)惠 王纔會稱魏國為晉國。 ②東敗於齊,長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國與齊國在馬陵交 戰,魏國大敗,主將龐涓被殺,太子申被俘。 ③西喪地於秦七百裏:馬陵之戰後,魏國開始衰落,屢次敗於秦 國,zui後不得不獻齣河西之地以及上郡的十五個縣,約七百裏地。 ④南辱於楚:公元前324年,魏國在襄陵與楚國交戰,戰敗,失 去八邑。 ⑤比:替,為。壹:全,都。灑:洗刷。即為亡者報仇雪恨的意思。 ⑥地方百裏:方圓百裏的土地。 ⑦易耨:及時除去雜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譯文】 梁惠王說:“我們魏國,以前天下是沒有比它更強大的國 傢,這一點是先生瞭解的。(可是)到瞭我手裏,東麵敗給瞭齊 國,我的長子(在戰爭中)被俘;西邊又獻給瞭秦國七百裏地 方;南邊為楚國所辱,打瞭敗仗。為此我感到十分恥辱,一心想 要為亡者報仇雪恨,怎麼辦纔好呢?” 孟子迴答道:“(即便)是隻有百裏的小國也可以奪取天 下。如果大王能夠對百姓施以仁政,少動用刑罰,減少賦稅, (提倡)深耕細作,勤除田裏的雜草,讓年輕力壯的人可以在 耕種的空閑時間來學習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瞭解忠誠守信的 道理,在傢中用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弟,在外用這些道理來尊 敬老者,(如此一來)便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去打贏那些擁有 尖兵利器的秦楚兩國軍隊瞭。 “他們(秦、楚)妨礙百姓適時生産,讓百姓不能耕作,更 無法侍奉父母。父母挨餓受凍,兄弟妻兒到處逃亡。他們讓自 己的百姓陷入痛苦之中,(倘若)大王去討伐他們,誰又能與大 王對抗呢?所以(古語)說:‘有仁德的人天下。’請大王 不要懷疑這個道理。” 【解析】 孟子認為,在戰國當時的局勢下,隻有施行仁政纔能奪得民 心,贏天下。這裏的“仁政”是孟子提齣的在當時比較新的治國之 道。相較於孔子的“禮樂”來說,孟子所言更為完整,但是因為沒 有實踐驗證,其空想成分較多。正如李澤厚所言,孟子之所以會 提齣“仁政”的概念,是因為當時氏族製度已經全麵瓦解。“禮”完全 等同於“儀”而失去瞭其重要性,因此孟子已經不必要像孔子一般繼 續解釋“禮”或者維護“禮”,而是提齣瞭一個全新的概念“仁政”。 四 【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①,齣,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 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③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④之間旱, 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⑤興之矣。其如 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 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 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注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公元前318到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語(yù):動詞,告訴,告知。 ③與:從,跟。 ④七八月:為周代的曆法,相當於如今的五六月,正是禾苗乾 旱缺水之時。 ⑤浡然:興起的樣子。浡然興之,即蓬勃地興起。 ⑥人牧:管理人民的人,也就是國君。“牧”為牧羊、牧牛的引 申義。 ⑦由:同“猶”,如同,好像。 【譯文】 孟子去見梁襄王,退齣來之後,告訴彆人說:“從遠處 看,他(梁襄王)毫無風度,根本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到跟 前去看他,也沒看到什麼讓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問我:‘天 下如何纔能安定?’我迴答道:‘天下統一瞭便會安定下來。’ (他又問:)‘誰能讓天下統一?’我迴答說:‘討厭殺人的國 君便能讓天下統一。’(他又問:)‘誰會(願意)歸順他呢?’ 我迴答說:‘全天下的人沒有不歸順服從的。大王可知曉禾苗 生長的情況?在七八月間遇到乾旱時,禾苗便會枯蔫。(假如 此時)天上忽然飄來烏雲,下起大雨,那麼禾苗便會再次生機 勃勃地生長。國君如果能夠像甘霖一般,誰又能阻止百姓去 歸順他呢?如今,天下的國君都喜歡殺人。一旦有一個不喜歡 殺人的國君(齣現),那麼天下的百姓必然會伸長瞭脖子期望 歸順於他。如果真的齣現瞭這麼一個國君,那麼老百姓歸順 於他,就像水往低處奔流一樣,氣勢浩浩蕩蕩,誰又能夠阻 攔得住呢?’” 【解析】 孟子給梁襄王談的是兩個層次的內容:層,天下想要安 定需要統一;第二層,不喜好殺人的君主纔能統下。當然,這 裏麵不好殺人的人的特定身份已經固定,那是一國之君。所以,百 姓不好殺人是無用的。 孟子提齣這段建議之時,正處於七雄爭霸、戰亂不止之時, 孟子的“不嗜殺人者”實際上也指不喜歡戰爭的人,也就是維護 和平的人。當時各國紛爭不斷,百姓飽受戰爭之苦,每天生活在水 深火熱之中,痛苦不堪。如果當時誰能夠給百姓一個和平的生活 環境,不再到處徵戰,那麼百姓必然會聞風而至。由此而言,其實 這段的實際理論依據便是贏取民心。 五 【原文】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 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鬍齕④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曰:‘牛何之⑤?’對曰:‘將以釁鍾⑥。’王曰:‘捨之! 吾不忍其觳觫⑦,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 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⑧也,臣固知王之不 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⑨小,吾何愛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⑩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 之?王若隱11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 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 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 廚也。” 【注釋】 ①齊宣王:齊威王之子,約公元前319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②齊桓、晉文:指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春鞦時齊國國君, 為春鞦時期個霸主。晉文公,春鞦時晉國國君,為“春鞦五 霸”之一。 ③無以:不得不。“以”同“已”。 ④鬍齕(hé):人名,齊宣王身邊的大臣。 ⑤之:動詞,去,往。 ⑥釁(xìn)鍾:古代的禮節之一,凡是國傢的新器物或者宗廟 開始投入使用之時,便會殺牲口取血,用來祭祀。這裏是指殺牲口 取血塗在鍾的孔隙中。 ⑦觳(hú)觫(sù):因為害怕而發抖的樣子。 ⑧愛:吝嗇。 ⑨褊(biǎn):衣服狹小。 ⑩異:動詞,奇怪,詫異,責怪。 11隱:疼愛,可憐。 【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鞦時期稱霸的事情,給 我說說可以嗎?” 孟子迴答說:“孔子的學生並沒有談起過齊桓公、晉文公 稱霸的事情,因此後世並沒有流傳,我也沒有聽說過。如果大 王一定讓我說,我就講講用德行來徵服天下的道理吧!” 宣王問:“怎樣的德行能夠統下呢?” 孟子說:“安撫百姓就可以瞭。用這種方法去統下,沒 有人能夠抵擋。” 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宣王說:“為什麼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鬍齕說起過您的一件事,據說有 您坐在大殿上看見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路過,您看到之後,就 問:‘準備將牛牽到哪裏去?’牽牛的人迴答說:‘準備殺掉來 取血祭鍾。’您便說:‘將它放瞭吧!我不忍心看它瑟瑟發抖的 樣子,就仿佛看到毫無過錯的人被處以死刑一般。’牽牛的人 問:‘那麼不需要祭鍾瞭嗎?’您說:‘怎麼能不祭鍾呢?就用羊 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樣一件事?” 宣王迴答說:“確實有這件事。” 孟子接著說:“憑大王如此的仁義之心便可以統下 瞭。百姓們聽說這件事都認為您太過小氣,但我明白您並不是 小氣,而是於心不忍。” 宣王說:“是,確實有百姓認為我太過小氣。雖然齊國並 不大,但是我也不至於小氣到連一頭牛都捨不得殺。我實在是 不忍心看它瑟瑟發抖的樣子,就像是一個沒有罪的人被判處 死刑一樣,所以纔會用羊來取代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百姓認為您小氣。他們看到的 隻是您用體形比牛小的羊來代替牛,哪裏知道其中的深意?何 況,如果大王是因為不忍心看到牛毫無過錯被宰殺,那麼如此 看來,羊與牛又有什麼分彆呢?” 宣王笑著說:“不錯,關於這一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一種 什麼心理。我確實不是因為捨不得一頭牛而用羊去代替,但老 百姓這樣認為,也確實有他們的道理。” 孟子說:“不要緊。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錶現,因 為您當時隻看到瞭牛並沒有見到羊。對於君子來說,這些飛禽 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被處死,聽到它們的 哀嚎聲,更不忍心去吃它們的肉。因此,君子應當遠離廚房。” 【解析】 齊宣王含蓄委婉地嚮孟子請教曆史問題:“齊桓、晉文之事, 可得聞乎?”其實他zui關心的事情還是如何稱霸天下。因為齊桓 公與晉文公都是靠著“霸道”在春鞦時期稱霸天下的。不過,齊 宣王沒有料到,孟子素來反對“霸道”,因此當孟子聽到這個問 題之後,首先拒絕給齊宣王講“霸道”而選擇給他講“王道”,也 就是不靠武力取勝,而是靠道德來教化,靠仁政來統下,讓天 下歸服。 這一段“君子遠庖廚”的心理解析,是孟子zui常采用的手法, 深入淺齣,切中要害。它的作用隻有一個,就是喚醒齊宣王心中 “不忍”的仁慈之心。隻要齊宣王的仁義之心被喚醒,那麼仁政、 王道便有瞭可以生長的土壤,也就成瞭水到渠成的事情。 六 【原文】 王說①,曰:“《詩》雲②:‘他人有心,予忖度③之。’夫子之 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 戚戚④焉。此心之所以閤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⑤,而不足以舉一 羽;明足以察鞦毫之末⑥,而不見輿薪⑦’,則王許⑧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 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 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⑨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⑩,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摺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 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摺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天下可運 於掌12。《詩》雲:‘刑於寡妻13,至於兄弟,以禦14於傢邦。’言 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 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15,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 請度之! “抑16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17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釋】 ①說:同“悅”,高興的意思。 ②《詩》雲:引自《詩經·小雅·巧言》。 ③忖度:猜想,揣測。 ④戚戚:心動的感覺。 ⑤鈞:古時重量單位,一鈞是三十斤。 ⑥鞦毫之末:指難以發現的細微的東西。 ⑦輿:車子。薪:柴。 ⑧許:贊同,同意。 ⑨形:情況,狀況。 ⑩太山:同泰山。北海:即渤海。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個“老”與 “幼”均為動詞,老為尊敬,幼為愛護。 12運於掌:在掌心上運轉,喻指治理天下很簡單。 13刑:同“型”,為……樹立榜樣,當模範。寡妻:國君的正妻。 14禦:治理。 15權:本指秤錘,這裏用作動詞,指為物體稱重量。 16抑:選擇連詞,“還是”的意思。 17構怨:結怨。 【譯文】 齊宣王高興地說:“《詩經》中有言:‘他人懷有的心思,我 能恰當地揣測齣意思。’這句話說的正是先生您啊。我既然已 經這樣做,迴過頭來尋思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做,卻說不齣個所 以然來。經您這樣一說,我便如醍醐灌頂明白過來。但是您說 我這樣的心思可以稱霸又如何理解呢?” 孟子說:“有人對大王說:‘我的力氣能夠舉起三韆斤,但 是無法拿起一根羽毛,眼裏能夠看清每一根毫毛,卻看不到一 車木柴。’大王會相信這樣的說法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孟子說:“現在大王的恩德能夠施及禽獸,卻偏偏看不到 百姓,這是為什麼呢?由此可見,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根本 就沒有花費力氣,看不到一車柴火,是因為根本就沒有去看, 不能安撫百姓是因為根本就沒有施以恩德。因此大王沒有稱 霸天下,是因為沒有去做,而不是沒有能力。” 宣王又問:“沒有去做和沒有能力的錶現又有什麼差彆呢?” 孟子說:“想要胳膊下夾著泰山去跨越渤海,對彆人說 ‘我沒有這個能力’,那確實是沒有能力;去給年老的人摺樹 枝,對彆人說‘我沒有這個能力’,那便是不肯做,而不是沒有 能力。因此,大王沒有稱霸天下,並不屬於想要夾著泰山跨越 渤海的一類;大王沒能稱霸天下,屬於不肯為年老的人摺樹枝 的一類。 |
前言 | |
前言 《孟子》乃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軻,錶字無傳,戰國時期鄒國人。具體生卒年不 詳,是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儒傢學派的代錶 人物。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後,其齣生時傢道已經中落。 其父在孟子年幼時便已過世,孟子由其母撫養長大。孟 母對孟子的教育十分嚴格,曆史上有著“孟母三遷”“孟母 斷機杼”的傳說,足見其用心良苦。在母的精心教養下, 孟子度過瞭充實的少年時期。 長大之後,孟子曾“受業子思之門人”(《史記·孟 子荀卿列傳》)。子思乃儒傢創始人孔子的孫子,在戰國時 是名揚於世的儒學大師。孟子師從子思,由此奠定瞭孟子傳 承與發展儒傢學說的基礎。 孟子也像孔子一樣,曾經帶領弟子到各國去遊曆,並曾 擔任過一段時間齊宣王的客卿。不過因為其政治主張與孔 子一樣,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辭職歸鄉繼續講學。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鞦時期更加混 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不過在這動蕩的時期,思想也更加 活躍,齣現瞭曆史上的“百傢爭鳴”局麵。孟子既繼承瞭孔 子的政治學說與教育觀念,又對其有所發展,形成瞭自己的 政治與學術思想。同時,墨傢、道傢、法傢等學派也開始發 展起來,孟子在百傢爭鳴時有力地維護瞭儒傢學派的理論, 並且確立瞭自己在儒傢學派中的重要地位,成績僅次於孔 子。後來,隨著儒傢學說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稱為“聖 人”,孟子被稱為“亞聖”。 與《論語》相同,《孟子》也是記錄體散文,但是在文字 錶達上,兩者差異很大,《論語》中的語言文字都簡潔、含 蓄,《孟子》卻有很多長篇大論和一些機智的辯論,在解答 世人對儒傢學說疑問方麵,更加直觀。《孟子》的寫作手法 也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關於《孟子》這部書的作者,曆來有三種看法。一種認 為是孟子自己所撰寫的;另一種認為是孟子死後其弟子萬 章、公孫醜等人根據其言行編寫而成;第三種則結閤前兩 種說法,認為是孟子與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而主要作者 是孟子。目前,人們對第三種說法比較認同。 本書將《孟子》原七捲分為十四個部分,精選瞭其中zui 為的篇章。為瞭方便讀者閱讀,還對每篇文章進行瞭注 釋、翻譯與講解,讓讀者能夠深入領會孟子的思想學說。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