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1592716
85.00
2018.5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海底光缆通信系统,提供了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设计、技术以及专业海底设备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海底光缆通信领域的专著,可作为海底网络相关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和从事海缆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文献。为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将译著分为《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原书第2版)上册:设计及应用》和《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原书第2版)下册:设备及运行维护》。《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原书第2版)上册:设计及应用》首先介绍了海底通信系统的概况以及从第一代海底通信系统到2015年安装系统的历史发展情况;然后全面阐述了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放大技术、超长距离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设计及其传输损伤的补偿技术、无中继传输系统的新技术;后介绍了近年来海底光缆在科研、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新应用。《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原书第2版)下册:设备及运行维护》介绍了海底网络的架构和管理、海底系统供电技术及其设计、海缆光纤的新状况以及现代光纤的研究进展;全面阐述了海底设备、海底线路终端设备以及海底光缆设备的技术方面问题;后介绍了海底系统规划和部署、海缆通信系统升级、海缆线路维护技术。
目 录
原书前言
第1 章 海底网络的架构和管理 1
1. 1 引1. 2 全球网络中海底光缆系统的应用 1
1. 2. 1 国内网络 1
1. 2. 2 地区网络 2
1. 2. 3 区间网络 3
1. 3 网络架构 3
1. 3. 1 使用分支器后的网络灵活性 3
1. 3. 2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分支器的基本网络特性 4
1. 3. 3 ROADM 分支器的网络安装 8
1. 3. 4 高度连通性的网络 11
1. 3. 5 入网点到入网点的网络连通 12
1. 3. 6 多个入网点对多个入网点 16
1. 4 网络管理系统 18
1. 4. 1 学术概要 18
1. 4. 2 终端用户概述 20
1. 4. 3 运行和维护功能 21
1. 4. 4 系统管理功能 23
1. 4. 5 硬件概览和架构 25
1. 4. 6 软件概览和安全问题 27
1. 4. 7 SDN: 持续发展的世界 28
1. 5 海底通信网络的未来 30
参考文献 30
定价:¥85.00
作者:[法]约瑟· 切斯尼
I S B N :978-7-111-53981-0 条码书号:9787111539810 上架日期:2016-9-22 出版日期:2016-9-1 版 次:1-1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的原版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海底光缆通信系统,涵盖了其所有的技术方面,提供了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设计、技术以及专业海底设备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海底光缆通信领域的专著,可作为海底网络相关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和从事海缆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文献。为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翻译过程中分为《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原书第2版)上册:设计及应用》和《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原书第2版)下册:设备及运行维护》。《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原书第2版)上册:设计及应用》首先介绍了海底通信系统的概况以及海底通信系统直到2015年安装系统的历史发展情况;然后全面阐述了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放大技术、超长距离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设计及其传输损伤的补偿技术、无中继传输系统的新技术;然后介绍了近年来海底光缆在科研、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新应用。《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原书第2版)下册:设备及运行维护》介绍了海底网络的架构和管理、海底系统供电技术及其设计、海缆光纤的状况以及现代光纤的研究进展;全面阐述了海底设备、海底线路终端设备以及海底光缆设备的技术方面问题;然后介绍了海底系统规划和部署、海缆通信系统升级、海缆线路维护技术。
目录
译者的话
原书序一
原书序二
原书序三
原书前言
第1章海底光缆通信介绍
1��1引言
1��2海底通信系统的结构
1��3太比特海底光通信技术
1��4近期和未来的发展
1��4��1海底光缆的近期发展
1��4��2海底系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海底通信系统的历史回顾
2��1引言
2��2海底电缆电报时代
2��2��1早期电报时代(1800—1850年)
2��2��2英国海底电缆时代(1850—1872年)
2��2��3全球网络(1872—1920年)
2��2��4电缆和无线电的竞争(1920—1960年)
2��2��5技术和经济因素
2��3海底同轴电缆电话时代
2��3��1早期海底电话电缆尝试
2��3��2第一代海底同轴电缆(1950—1961年)
2��3��3第二代海底同轴电缆(1960—1970年)
2��3��4宽带海底电缆(1970—1988年)
2��3��5技术和经济因素
2��4海底光缆时代
2��4��1从模拟到数字化(1976—1988年)
2��4��2再生海底光缆系统和联盟组织(1986—1995年)
2��4��3光放大和波分复用技术(1995—2000年)
2��4��4相干光通信技术的时代及其发展(2010至今)
2��4��5新市场和经济影响
2��4��6布缆船和敷设作业
2��5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非相干和相干数字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
3��1引言
3��2光纤信道
3��2��1光纤带宽
3��2��2光纤信道容量
3��2��3二进制光信道和符号概率
3��3调制格式
3��3��1待调制参数
3��3��2调制信号的光功率谱
3��3��3调制信号基带功率谱的一般表达式
3��3��4开关键控调制方式
3��3��5纯相位调制
3��3��6正交振幅调制
3��4噪声及信号与噪声的相互作用
3��4��1光信噪比和噪声指数
3��4��2光电检测器灵敏度和光电信号转换
3��4��3基础量子噪声
3��4��4光放大噪声
3��4��5增益和衰减分布的影响
3��4��6光噪累积
3��4��7信号和噪声相互作用
3��4��8附加电噪声
3��5直接检测(非相干)光通信
3��5��1定义
3��5��2理想散粒噪声限制接收机
3��5��3较小热噪限制检测的放大器
3��5��4前置放大光信号的检测
3��6相干光通信
3��6��1相干接收机原理
3��6��2单正交测量和平衡零差检测
3��6��3采用双平衡外差检测进行双正交测量
参考文献
第4章光放大
4��1引言
4��2EDFA放大原理
4��2��1基本原理
4��2��2玻璃基质的影响
4��2��3EDFA的基本特性
4��2��4基态模型
4��2��5典型受限掺铒模型
4��2��6光纤参数
4��2��7动态性能
4��2��8噪声特性
4��3海缆系统的特性
4��3��1高噪声性能设计
4��3��2偏振相关的损耗
4��3��3掺铒光纤中的光偏振效应
4��3��4泵浦偏振对PDG的影响
4��3��5光谱烧孔
4��3��6光谱烧孔的建模
4��4长距离应用EDFA的优化
4��4��1暗纤运行
4��4��2WDM输入信号谱运行
4��4��3增益带宽
4��4��4玻璃成分
4��4��5增益漂移对输出OSNR的影响
4��4��6增益均衡
4��5工程特性
4��5��1功率消耗
4��5��2泵浦技术
4��5��3海底工程的特殊性
4��6L波段EDFA的应用
4��6��1系统性能
4��6��2现场实际应用问题
4��6��3C+L波段系统
4��6��4高效C+L结构
4��7拉曼放大的实现
4��7��1拉曼放大的原理
4��7��2EDFA预放大的实际应用
4��7��3全拉曼放大的海缆链路
4��7��4无中继系统中的拉曼应用
4��8未来放大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超长距离海底传输
5��1引言
5��2色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
5��2��1传输限制、衰减、色散和偏振模色散
5��2��2光纤基础设施
5��3调制格式和相干接收机
5��3��1调制格式
5��3��2相干接收机说明
5��4长距离传输系统的主要特性
5��4��1技术挑战:高容量单位光纤
5��4��2光信噪比
5��4��3传输损伤
5��4��4中继器监控
5��4��5功率预算表和典型中继距离
5��5增益均衡
5��5��1功率预加重
5��5��2固定增益均衡器
5��5��3可调增益均衡器
5��5��4非最佳增益均衡的影响
5��6传输系统
5��6��1试验装置
5��6��2NZDSF传输试验
5��6��3+D/-D传输试验
5��6��4相干技术在40Gbit/s色散管理链路的首次部署(NZDSF及+D/-D)
5��6��5+D光纤传输试验
5��7下一代海底系统
5��7��1光谱整形
5��7��2正交幅度调制(QAM)格式
5��7��34D和N�睤格式
5��7��4香农极限
5��7��5基于DSP的非线性抑制
5��7��6实验室记录的试验和技术
5��7��7空分复用技术,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6章超长距离海底网络中传输损伤的补偿技术
6��1引言
6��2超长距离海底系统线性效应的补偿
6��2��1光域内色散效应的补偿
6��2��2数字相干系统中色散效应的补偿
6��3超长距离海底系统非线性效应的补偿
6��3��1补偿光纤非线性效应的光学技术
6��3��2补偿光纤非线性效应的数字技术:数字反向传输
6��3��3补偿光纤非线性效应的其他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第7章无中继传输
7��1引言
7��2历史和近期发展
7��2��1信道速率的增加
7��2��2信道数量的增加
7��2��3大有效面积的线路光纤
7��2��4扩展无中继距离
7��3应用
7��4无中继系统技术
7��4��1无中继传输的基础
7��4��2拉曼放大
7��4��3系统结构
7��5光损伤及其限制
7��5��1线性效应造成的限制
7��5��2非线性效应造成的限制
7��6系统实现时要考虑的问题
7��6��1光连接器和光纤损耗
7��6��2远程泵浦光放大器的位置和设计
7��7标准
7��7��1适用标准
7��7��2激光器安全
7��8主要的实验室演示系统
7��9商业无中继系统
7��10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海底光缆的新应用
8��1引言
8��2海底光缆其他应用的历史及起源
8��2��1海军水听器阵列
8��2��2地震监测
8��2��3重用报废海缆
8��2��4沿海观测站
8��2��5其他科学应用
8��2��6油气生产平台
8��3缆系海洋科学观测系统
8��3��1科研目标
8��3��2设计原则
8��3��3沿海观测站
8��3��4区域观测站
8��4海上油气通信系统
8��4��1优势和商业目的
8��4��2系统结构
8��4��3电力安全
8��4��4平台连接
8��4��5海上作业
8��4��6操作与维护
8��5海上油气监控系统
8��6油气开采海底控制系统
8��7油气�餐ㄐ弄部蒲谢旌舷低�
8��8“绿色”系统
8��9军事应用
8��10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