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
| 曾用价 | 128.00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开本 | 16 |
作者 | 汪小洋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509 |
字数 | 512000 |
ISBN编码 | 9787030553577 |
内容介绍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从通史层面上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首先,理论体系层面上,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支持,讨论儒教的归属性,以及与道教、佛教的区别。其次,发展阶段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分为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期、唐宋元的繁荣期和明清的衰退期三个阶段。再次,艺术价值层面上,一方面,重点描述兴盛期和繁荣期的典型墓室壁画,同时强调地下埋藏的保存条件 ;另一方面,重点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沿革有序特征,认识其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比价值。*后,首次制作了完整的中国墓室壁画遗存年表,提供考古成果方面的基本信息。
目录
目录
自序
总论
第*章 中国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 3
第*节 重生信仰的特征描述 4
第二节 重生信仰的形成讨论 8
第三节 重生信仰的儒教意义认识 13
第二章 中国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 17
第*节 多元结构的图像体系 17
第二节 多重审美体验的图像体系 22
第三节 三个发展阶段的图像体系 25
第三章 中国墓室壁画的当代意义 31
第*节 遗存状态与考古价值的判断 31
第二节 二次审美与艺术价值的判断 34
第三节 确定性与宗教价值的判断 36
第四节 三个价值关系的判断 39
第*编 中国墓室壁画的兴盛期—汉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概论 45
第*节 图像体系的讨论 45
第二节 图像特征的讨论 52
第三节 两汉西王母信仰的讨论 59
第五章 汉代墓室壁画 65
第*节 汉代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65
第二节 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66
第三节 汉代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78
第四节 汉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86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 101
第*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101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10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113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121
第七章 专题讨论 125
第*节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图像体系 125
第二节 南北朝帝陵壁画墓的图像体系 137
第二编 中国墓室壁画的繁荣期—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
第八章 概论 155
第*节 图像体系的讨论 155
第二节 图像特征的讨论 161
第三节 墓室壁画的独立性与重生信仰意义 171
第九章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 175
第*节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175
第二节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176
第三节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215
第四节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223
第十章 宋辽金西夏墓室壁画 229
第*节 宋辽金西夏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229
第二节 宋辽金西夏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231
第三节 宋辽金西夏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254
第四节 宋辽金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267
第十一章 元代墓室壁画 279
第*节 元代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279
第二节 元代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280
第三节 元代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292
第四节 元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295
第十二章 专题讨论 299
第*节 唐代皇权加强与世俗化走向 299
第二节 北宋墓室壁画的墓主人图与平民化 308
第三编 中国墓室壁画的衰退期—明清
第十三章 概论 323
第*节 图像体系的讨论 323
第二节 图像特征的讨论 328
第三节 墓室壁画衰退讨论 334
第十四章 明清墓室壁画体系 341
第*节 明清墓室壁画的遗存与特征 341
第二节 明清墓室壁画的体系讨论 342
第十五章 专题讨论 351
第*节 汉赋与汉画的比较与意义 351
第二节 中国与埃及墓室壁画的比较与意义 372
附录一 中国墓室壁画墓遗存年表 391
附录二 插图目录 492
后记 508
在线试读
总论
第*章 中国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
中国墓室壁画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其中还包含着关于另一个世界的描述。因此,中国墓室壁画的研究应当具有两方面的理论指向:艺术价值与宗教价值。
在艺术价值方面,中国墓室壁画具有特殊的审美特征。其一,独特的审美主题。墓室壁画是围绕着墓主人离开此岸世界而创作的图像,这样就限制了壁画题材的范围,带来了主题集中等方面的审美要求。其二,封闭性的审美特征。墓室壁画的载体是封闭性的墓葬建筑,封闭性带来了多次审美的需要。按照墓主人意愿的首次审美在封闭状态下进行,是未知的审美体验;之后的审美打破了封闭,有了考古、艺术和传播等方面的多次审美,审美深入和全面了,却又违背了墓主人意愿。但是,因为封闭性的存在,多次审美仍然是可能得到的真实性的审美体验。其三,世界范围的不可比性审美个案。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墓主人另一个世界的图像曾经存在于埃及法老墓等墓葬遗存中,但都没有像中国墓室壁画这样延绵各代、广泛分布和数量巨大。这样的不可比性不仅表现了东方艺术的伟大成就,而且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信仰与意义。
在宗教价值方面,中国墓室壁画具有明确的宗教意义。其一,墓室壁画的载体是墓葬建筑。墓葬建筑是墓主人生活的空间,所谓阴宅与阳宅对应,这样的空间具有彼岸性质。其二,由彼岸世界决定的图像体系。地下墓葬建筑的结构由墓道与墓室两大部分组成,象征着进入彼岸世界的各项准备和身居彼岸世界的种种想象,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也围绕着这两部分而建构,也就是描述了进入过程和居住生活的场面。其三,生死转化体验的传承体系。墓室壁画兴盛于汉代,汉人希望在墓葬建筑中完成生死转化,所谓“死既长生”,壁画图像描述了这样的长生体验。汉以后,墓葬建筑的结构历代沿革,生死转化的长生体验历代传承,形成了一个围绕墓主人生死转化而结构的信仰体系。
概言之,墓室壁画是一个信仰层面的艺术现象。墓室壁画是为墓主人进入另一个世界而准备的图像体系,其中包含着对彼岸世界的种种期待,属于宗教美术范畴。那么,墓室壁画体现的是哪一种宗教信仰呢?就中国墓室壁画而言,学术界目前有一些相关论述,但专题性的讨论并不多。我们认为,中国墓室壁画是在重生信仰指导下进行的艺术创作。这是一种与道教、佛教有所区别,同时又不同于一般民间信仰宗教的信仰体系。从死亡观念看,重生信仰应当是儒教体系的一种信仰形态。以往有学者诘问儒教缺少彼岸的宗教体验,重生信仰可以尝试回答这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墓葬活动普遍存在于各个时代和各个阶层,我们提出重生信仰的理论指向,既是墓室壁画深入研究的需要,也是为宗教美术反哺宗教信仰研究而进行的尝试。
第*节 重生信仰的特征描述
重生信仰是一个指导墓葬活动进行的信仰体系,其宗教观念是提出了生死转化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围绕于墓葬建筑而对生命进入另一个世界所进行的特殊解释。涂尔干认为:“宗教现象可以自然而然地分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与仪式。信仰是舆论的形态,是由各种表现构成的;仪式则是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1]在我国宗教发展史的研究中,成果*为集中和完整的领域是道教和佛教,通过与道佛的信仰与仪式作对比,由此认识重生信仰的相关特征,其论当为可信。此外,与民间宗教信仰的比较也可加深我们这方面的认识。
第*,重生信仰有自己的死亡观念。
关于死亡的终*关怀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核心观念,道教、佛教和重生信仰在这方面上表现出了不同面貌。前人已经注意到道佛的区别,所谓“老子主生化,释迦主死化”[2]。再看重生信仰,汉人即已明确提出了“死既长生”观念。可见,在不同的宗教观念指导下,三家对死亡有着不同的宗教体验。
道教崇拜神仙,直接否定了关于死亡的宗教体验。道教在长生不老的态度上是非常坚定的,表现出强烈的长生要求。《抱朴子内篇·黄白》引《龟甲文》这样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如何“长生”?道教崇拜神仙信仰:一是建立神仙体系,传授修仙方法。早期的《太平经》描述了一个以天君为*高主宰的神仙世界,《周易参同契》则构建了一个以内丹为主、兼及外丹的修仙结构。二是编造庞大的神仙队伍,以此来提供长生体验,这几乎成为道教历代沿革的一个传统。早期有托名刘向的《列仙传》二卷,录秦汉神仙71 位。之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十卷,录仙人84 位。至南宋末,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已收录神仙、道士899 位,神仙队伍已经蔚为壮观。从信仰传播形态看,好生恶死是道教*外在的形态特征,各代道教名家都念念不忘探讨长生不老的可能性。葛洪作《抱朴子内篇》而专言神仙理论,书中自称:“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中唐著名道士吴筠历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代而影响巨大,他撰写了《神仙可学论》,极力鼓吹向神仙学习:“羲、轩已来,广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远则载于竹帛,近则接于闻见。古人得者,皎皎如彼。神仙可学,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哉?”[1]神仙崇拜下,死亡成为一种被否定的宗教体验。
佛教宣扬轮回,这是一种选择死亡的宗教体验。佛教谈生死,有涅槃理论。关于涅槃,有两个方向的含义:一是超*生死,《杂阿含经》卷一八说:“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二是超*轮回,《长阿含经》卷十六说:“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涅槃是佛教修习的*高境界,对一般信徒而言更多的体验还是轮回信仰。“因为按照佛教教义,死是可以与再生联系起来的,死亡不过是从一个轮回阶位到另一个轮回阶位的转变,而涅槃的根本特点,就是不会再经生死苦难。”[2]早期佛教根据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提出有情流转在“三界五道”之中。“作善业的生于天、人二‘善道’,作恶业的堕于畜生等‘三恶道’。”[ 3]后来“五道”又增加为“六道”,就是欲界。众生不能修行成佛,只能在六道中轮回,佛教因此提出了因果报应与轮回的对应,给跨越死亡之门的信徒提供了多种选择,死亡也就成为一种对轮回阶位进行选择的宗教体验。
重生信仰鼓吹生死转化观念,认为生命是可以在生死之间转换的,其终*实在是死亡后的生命存在,所以形成了一种承认死亡的长生体验。重生信仰承认死亡,但同时认为死者在墓葬建筑中可以获得生死转化,并因此参照生前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继续生活。重生信仰的基础是上古即已形成的魂魄观念和祖先崇拜,汉代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加入了生死转化的长生观念与墓葬建筑相结合等方面的内容。王充《论衡·薄葬》中提到了汉代“谓死如生”的现象:“是以世俗内持狐疑之议,外闻杜伯之类,又见病且终者,墓中死人来与相见,故遂信是,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谓死如生的观念将生与死作为两个等同的生命形态看待,死亡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死转化的过程。
重生信仰与道教*容易在死亡观念上产生混淆,它们都是长生体验,但有着明显的区别。重生信仰明确提出“死既长生”,期待通过生死转化而将死与生等同起来,或是不作区别,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表现的就是以死论生的长生体验。道教不一样,道教否定死亡,基本上不考虑死亡之后的生命存在。《太平经·冤流灾求寄方诀》说:“夫人死者乃尽灭,尽成灰土,将不复见。今人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自有名字为人。人者,乃中和万物之长也,而尊且贵,与天地相似。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道教虽然也有这样的说法:“重生者,独得道人,死而复生,尸解者耳。”但“不得再生”是其长生体验的出发点,因长生而得宠、失败而被杀的道士历代不绝,皆源于能否得到“长寿”。从长生与寿命的关系看,对重生信仰而言,长生不一定长寿,任何年龄的信徒都可以在墓葬建筑中通过生死转化获得长生。但对道教而言,长生就是长寿,崇拜神仙就是实践长寿不死。重生信仰以死论生,道教神仙则好生恶死。
概言之,道教以神仙信仰否定死亡,佛教以轮回信仰选择死亡,重生信仰则以生死转化的要求和可能而承认死亡。
第二,重生信仰有自己的仪式结构。
重生信仰在仪式方面有许多与道佛重叠的地方,但自己的独立面貌还是清晰可辨的。
其一,仪式的场地不一样。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描述对象。重生信仰的仪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