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思 9787508660929

有点意思 97875086609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思思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
  • 随笔
  • 散文
  • 生活
  • 观察
  • 思考
  • 有趣
  • 轻松
  • 杂文
  • 个人风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和生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0929
商品编码:281609442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有点意思

定价:42.00元

作者:李思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86609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央视春晚主持人李思思的自传散文,作为北大毕业的才女,作者以清新流畅的文笔,回忆了她在30年人生的各个阶段重要时间点所做的选择,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未来方向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婚姻的选择,做母的选择,这些选择向我们昭示了80后一代人对于自己的清晰把握,对现实环境的清醒认知,取舍有度。比如在事业*时期选择生子,在有稳定的保送资格时又主动放弃,冒险一搏。她的故事,将给80、90后以深刻的启迪。☆本书见证了李思思从北大的毕业生到走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奋斗轨迹,让人感受到一个积极阳光的女孩脚踏实地与自己的理想接轨的人生历程。☆书中生动记录了许多李思思主持生涯中的趣闻、情、友情、爱情等等感人的细节,书中许多80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少年回忆,充满温情,让人产生共鸣。☆本书书名《有点意思》,既是巧妙地选用了思思名字中的字,更是传达出思思对于生活的特殊认知。人活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抱怨不会换来满足,不如学会乐天知命。生活中发生的事,如果合乎心愿,则当做福气,如不,则当做经验。一切都是“有点意思”。

内容提要


18岁,登上《挑战主持人》的舞台,过关斩将,连夺八期擂主。20岁,摘得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赛季军奖牌。26岁,成为央视春晚*年轻的女主持人。

从青葱岁月的习舞少女,到北大校园的学霸女神,从顾盼生姿的温婉淑女,到掌控舞台的春晚主持,从依恋父母的文弱女生,到不知疲倦的贤妻良母,今年刚满30岁的李思思,让我们看到了85后一代青年,一同走过的成长道路,共鸣多多的心路历程。

曾几何时,他们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独生子女,被戏称为“小皇帝”,享受万千宠爱。

但总有一天,象牙塔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也不得不走出城堡,面对横风冷雨,知晓人情世故。看似诸多选择,但背负家人重望,绝不敢行差踏错,生恐被命运巨浪打沉,累人累己。

他们活得潇洒,但不放纵。他们偶尔任性,但不逾矩。过去,小鸟依人,笑不露齿,柔情似水。今朝,谈笑风生,独步天下,指挥若定。本非女神,也非女汉子,不过是一枚枚拼尽全力抓紧幸福的自己。满心期待少了,从容面对多了。开怀大笑少了,会心一笑多了。他们骄傲地称之为:成长。

或许,幸福就该如此简单,抛却杂念,心素如简。

目录


章好让我,别无选择

不会做选择题的80后

与舞蹈的若即若离

不安分的心

背水一战的抉择

时过境迁的挑战

初拾话筒

选择恐惧症的选择

第二章埋头征途,不问前路

安静的小女子

桶金

蜗牛的天空

2010年的机场

时刻在直播

春晚的尖峰时刻

第三章岁月静好,随遇而安

容易的决定

悠长假期

百无禁忌

与体重较量的“战役”

特殊的勋章

脂肪燃烧的岁月

“孕傻”频现的囧途

第四章这份牵挂,无法替代

“拖油瓶”的纠结

妈妈好好爱,宝宝慢慢来

爱在心里,不在手上

渐入佳境的妈妈

约定

第五章敬畏生命,感恩生活

Hello Kitty做闺蜜

愧疚的存在

汤水的点滴

心灵的修行

花都开好了

第六章相伴一生,永不失约

丑娃娃

我的父母

我忠实的观众

一封永远无法寄出的信

葱油饼的滋味

“公主楼”下的爱情

后记

希望你听到的旋律

希望你看到的文字

作者介绍


李思思

85后电视节目主持人,毕业于北京大学。

18岁,成为《挑战主持人》的八期女擂主。

20岁,捧得央视综艺节目主持赛季军。

26岁,成为央视春晚年轻的女主持人。

30岁,连续5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担任《挑战主持人》《回声嘹亮》《舞蹈》《*音乐汇》《综艺快报》《欢乐英雄》等多档节目主持人。

文摘








序言



穿越时空的信笺:一部关于失落与重逢的史诗 书名: 暮光挽歌 ISBN: 9787530219877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内容简介: 《暮光挽歌》是一部跨越世纪的情感史诗,它不讲述任何关于“有点意思”的轻松或日常的片段,而是深陷于历史的洪流与个体命运的无常之中。故事始于二十世纪初动荡不安的东欧某小镇,主人公伊利亚是一位才华横溢但沉默寡言的制钟匠。他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一座古老的、据传拥有某种神秘力量的座钟上,这座座钟不仅是他技艺的巅峰之作,更是他与青梅竹马的爱人索菲亚之间秘密誓约的物质载体。 索菲亚,是镇上贵族家庭的女儿,她的生命如同盛放的鸢尾花,美丽而易逝。在时代巨轮碾过一切的美丽与秩序的背景下,两人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当战火燃眉,索菲亚被迫远嫁至遥远的国度,以保全家族的声誉与生命。《暮光挽歌》的核心,便是伊利亚在漫长的岁月中,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毅力,试图通过修复和调整那座座钟的机械结构,来“校准”时间,期盼能与索菲亚在某个不确定的未来瞬间重逢。 第一部:齿轮与誓言 (1905-1918) 故事的第一部分细腻地描绘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小镇的宁静如何被战争的阴影逐步侵蚀。伊利亚的童年与青年时期与索菲亚紧密相连,他们通过只有彼此才能理解的机械语言交流——伊利亚用齿轮的转动速率表达情感,索菲亚则用她对星象的理解来回应。当索菲亚被迫离开时,她留下了一封用她最喜欢的香水浸泡过的信笺,信中只写了一个地址和一句模糊的预言:“当钟声不再遵循自然的法则,我将归来。”伊利亚将这封信封存在座钟的心脏部位,并开始了他对“完美时间”的追寻。他拒绝使用任何现代化的工具,坚持用最古老的手工技艺打磨每一个零件,试图将时间的概念从线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变成一个可以被操纵的循环。 第二部:流亡者的时差 (1919-1955) 战后,伊利亚目睹了家园的凋敝与重生的艰难。他选择留在原地,将自己的生命力灌注到那座不完工的座钟中。与此同时,索菲亚的线索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也变得飘忽不定。她嫁给了一个不爱她但能提供保护的实业家,生儿育女,过着体面却冰冷的生活。她从未忘记伊利亚的制钟技艺和他们对时间的承诺。小说通过穿插索菲亚的日记片段,展现了她在物质富裕中如何忍受着精神上的“时差”——她的时间轴永远停留在与伊利亚告别的那一刻。她尝试用音乐和建筑来模仿伊利亚钟表的精准与韵律,但总感觉缺失了某种关键的共振。 第三部:机械的低语与时间的裂缝 (1956-1975) 随着时间的推移,伊利亚的身体逐渐衰弱,但他对座钟的执着却达到了顶峰。他发现,要真正实现“时间的重叠”,需要的不是精准的计时,而是对“误差”的掌控。他开始故意在关键的游丝上制造极其微小的瑕疵,模仿人类情感的不确定性,试图让座钟能感应到远方索菲亚那份跨越年龄和距离的思念。这一部分的叙事节奏变得缓慢而具有哲学性,探讨了记忆如何扭曲时间感。直到一位流浪的钟表修复师偶然发现了伊利亚的工作室,他看到了这座宏大、奇特且充满生命力的座钟,并从伊利亚模糊的口述中捕捉到了一丝关于“一个遥远的声音”的线索。 终章:共振点 (1976) 修复师接手了这座接近完成的座钟。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伊利亚留下的复杂图纸,终于让座钟的最后一块组件归位。在那个特定的、被伊利亚计算好的时刻,座钟发出了自建成以来最悠长、最纯粹的钟声。而在遥远的异国,年迈的索菲亚在一次心脏病发作的瞬间,听到了一个极其熟悉、仿佛在她耳边响起的声音——那是伊利亚特有的、因常年吸入金属粉末而略带沙哑的低语。小说以开放式的结局收尾:伊利亚在孤独的制钟台上离世,而索菲亚在病床上,嘴角带着一丝久违的微笑。这座座钟最终没有让两人在物理空间相遇,但它成功地将两颗漂泊了近七十年的灵魂,在时间的尽头,达成了完美的、无可辩驳的共振。 《暮光挽歌》深入探讨了爱、牺牲、执念与历史的不可抗力。它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持久性如何超越物质的界限,以及我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甚至重塑我们所处的时间框架。这部作品是一曲献给所有在时代错位中坚守真挚情感者的赞歌,无关乎任何“有趣”的元素,只关乎时间洪流中,那份至死不渝的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有点意思》,我脑海里充斥着各种零散的画面和片段,它们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火花,在我思维的黑暗里跳跃,点燃了许多我从未思考过的角度。我常常在想,生活中有那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它们往往在我们匆忙的脚步中被忽略,但书中却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它们放大,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日常”的解读,那种对生活细枝末节的观察,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充斥着如此多的“有点意思”的瞬间,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的眼睛。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它更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在那里,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感受最真实的情感。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个观察者,一个思考者,他用他的眼睛,他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是否也像书中一样,用心去体会每一个清晨的阳光,每一次微风拂过脸颊的感觉,甚至是和陌生人一次短暂的眼神交汇?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也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

评分

我得承认,《有点意思》这本书,确实让我对“有趣”这两个字有了新的理解。以往,我可能会把“有趣”和“好玩”、“搞笑”划等号,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趣,更在于一种深度,一种洞察,一种对生活本身充满敬意的态度。我注意到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在描绘事物时,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选择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去触动读者的内心。这种“返璞归真”的表达方式,反而更显力量。当我读到那些关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段落时,我没有感受到作者的抱怨或者愤懑,而是看到了一种平静的观察,一种对复杂人性的理解。甚至在一些略带伤感的篇章里,我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温暖。这就像是在严冬里,看到一抹悄然绽放的梅花,它不张扬,却自有风骨。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模仿这种观察方式,去留意身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去倾听那些藏在话语背后的声音。这本书,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有趣”的追求,让我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去拥抱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总是让我想起那些不经意间发现的小惊喜,就像在平凡的日子里,突然遇到一个闪闪发光的人,或者读到一段触动心弦的文字。拿到《有点意思》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毕竟“有点意思”这个名字,用在图书名称上,总显得有点俏皮,又有点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它到底想表达什么。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喜欢这种有点神秘感的东西,就像是拆盲盒一样,你永远不知道里面会藏着什么样的惊喜。我在通勤的地铁上,在午后的咖啡馆,甚至在深夜失眠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拿起它,翻开一页。刚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杂文集,或者是一些零散的随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我注意到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又引人深思,仿佛能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有些段落,我会反复读上几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去揣摩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作者,甚至与书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读者,在某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情感线上连接着。这种感觉,真的“有点意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传统的书籍那样,有着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循序渐进的逻辑。相反,它更像是一张网,一张由各种想法、感受和观察交织而成的网,而我,则在这个网中自由地穿梭。我可能从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文章,跳到另一篇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评论,再到下一篇对某个哲理的探讨。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顺序,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兴趣,随意地翻阅。有时,我会突然被一个标题吸引,点进去,然后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有时,我会漫无目的地翻动,偶然看到的一句话,就能让我沉浸其中,思考良久。这种“无序”的阅读,反而让我收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启示。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特质。它没有试图去“教导”你什么,也没有给你制定“学习计划”,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你可以在这里自由地遨游,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有点意思”。

评分

在读《有点意思》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和我聊天,而且是一个非常善于倾听和分享的朋友。它没有给我压力,没有给我负担,只是用一种平和、亲切的语气,和我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喜欢作者的真诚,那种不加掩饰的流露,让我觉得非常舒服。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作者就像是我的一个同龄人,他在和我讨论一些我们都可能经历过的事情,分享一些我们都可能体会到的情绪。这种亲近感,让阅读的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我不需要去思考复杂的理论,也不需要去记忆大量的知识点,我只需要静静地听,然后和我的思绪一起,在文字的海洋里漂流。每一次拿起这本书,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放松,一次短暂的逃离。它让我暂时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和压力,沉浸在文字带来的宁静和思考中。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生活中的“有点意思”,真的可以如此简单,又如此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