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纪念中国党成立90周年:党史党建知识竞赛600题
定价:25.00元
作者:《纪念中国党成立90周年:党史党建知识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1409805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纪念中国党成立90周年:党史党建知识竞赛600题》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再一次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斗历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奋进过程,我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领导的贡献,的人物事迹,重要的经验教训和理论精华等。
目录
1.无产阶级政党的个党纲是什么?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中国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胜利?
5.中国党产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6.五四运动是什么时候爆发的?
7.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中国党的早组织是哪一年在哪里建立的?
9.“中国党”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10.为什么说李大钊是近代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1.中国党建党史上的个秘密性机关刊物是什么?
12.简述中国党领导的个农民协会。
13.一大为什么会有两个会址?
14.什么是党的纲领?
15.一大通过的纲领是什么?
16.海丰总农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17.什么是西湖会议?
18.简述主义小组的建立。
19.中国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20.中国党诞生后创办的个出版机关是什么?
21.中国党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22.为什么说中国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
23.中国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
24.全国次工人运动高潮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25.二大确定的党的低纲领和高纲领是什么?
26.中国党领导的早期大的农民运动是什么?
27.为什么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8.黄埔军校是何时创办的?
29.什么是“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30.四大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言难尽啊,那种老旧的印刷质感和略显生硬的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上个世纪的宣传画册时代。我本来是抱着对这段历史的敬意和学习的热情来翻开它的,可光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缺乏视觉引导的文字,我的眼睛就已经开始抗议了。特别是那几张模糊不清的黑白历史照片,简直就像是从泛黄的旧报纸上硬生生抠下来的,细节几乎辨认不清。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兼具学术严谨性和现代阅读体验的图文并茂的编排,能用更生动、更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为内部学习准备的、未经精细打磨的资料汇编,而不是面向广大读者、旨在激发兴趣和深度思考的读物。那种期望在阅读中获得美感和愉悦感的念头,在接触到它粗糙的装帧和乏味的视觉呈现后,彻底破灭了。如果能在大胆创新设计、优化纸张质量上下点功夫,哪怕只是在章节的过渡页上增加一些精心挑选的、高清修复过的历史影像,整体的阅读体验都会提升一个档次。现在的样子,实在让人提不起持续阅读的兴致,很容易让人在翻阅几页后就产生逃离的冲动。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定价,结合其内容组织和装帧质量来看,性价比着实令人费解。我理解,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知识点的梳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作为面向市场的商品,它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所有的成本似乎都压在了“内容本身”上,而忽略了“内容呈现”的价值。比如,许多关键的历史节点或重要人物的介绍,内容往往是极其简略的论述性文字,缺乏必要的背景铺垫和多角度的解读支撑。我甚至在查找某个特定时期的政策演变时,发现关键的术语解释语焉不详,需要我频繁地跳出这本书,去查阅其他更专业的文献进行交叉验证,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这本书系统学习党史和党建知识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种不求甚解的浅尝辄止,实在让人感到沮丧。它更像是一本“提纲挈领”的速查手册,而不是一本能让人“深入肌理”的深度读物。我期待的知识深度,应该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而不是这种知识点罗列式的堆砌,让人感觉像是在完成一份枯燥的背诵任务。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感和叙事逻辑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得有些混乱和生硬。它似乎是机械地将“知识点”和“竞赛题目”强行缝合在一起,导致历史的脉络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们都知道,历史学习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因果关联和时间序列的张力,然而,这本书的编排似乎完全放弃了这种叙事上的美感。读到某个重要会议的论述时,紧接着就是一堆与之关联不大的选择题,然后可能又突然跳跃到某个具体的组织条例的细枝末节,这种“知识点跳跃”的体验,使得读者很难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机的知识地图。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非线性的、碎片化的信息输入,极易造成知识的混淆和遗忘,因为大脑更倾向于在流畅的叙事流中记忆信息。我希望它能像一条河流,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从源头流向入海口,而不是一堆散落的、需要我自己费力去重新连接的石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比较中性的词汇来形容,就是“高度的官方化”和“程式化”。我理解,党史党建类的材料必然需要使用严谨、规范的表述,这是其严肃性的体现。但是,在面向一个更广泛的、渴望理解历史“人”的故事的读者群体时,这种一板一眼的语调,确实会成为理解的障碍。书中对重大事件的描述,往往是宏大叙事下的概括总结,缺乏对当时决策者内心挣扎、基层实践者困境的侧面描绘。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战略决策的背景时,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当年的人物日记摘录、一些鲜活的细节来佐证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而不是一段段高度凝练的官方结论。这种“去人化”的叙事方式,虽然保证了文本的正确性,却极大地削弱了历史的感染力和代入感,让那些本应鲜活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变成了符号化的概念,读起来让人感觉隔着一层厚厚的、冰冷的玻璃板。
评分关于那个“知识竞赛”的部分,说实话,它的设置更像是一个应试工具,而非一个学习辅助。题目设计上,过分侧重于对特定年份、具体数字和冗长条例的机械记忆,而对于那些更核心、更需要深度思考的——比如“为什么是这个方案”、“这个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这类的开放性或分析性试题,却显得凤毛麟角。这意味着,这本书的“知识竞赛”环节,奖励的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而不是对党史精神实质的理解与领悟。我翻看了一些题目,发现很多都是那种“挖空心思”设计出来的、在普通阅读中几乎不可能被牢牢记住的犄角旮旯的细节。如果一个学习工具最终奖励的是对琐碎细节的记忆力,而非对宏大脉络和核心思想的把握,那么它的教育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更期望看到的是能引导我进行批判性思考、能促使我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的题目,而不是单纯的“考点回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