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细胞生理学手册——膜生物物理学精要(下册)(原书第四版)
定价:148.00元
作者:(美)N.斯皮尔莱克斯(Nicholas Sperelakis)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030375261
字数: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本的书,汇集了细胞生理学领域的思想和主题。语言清晰,简洁,全面覆盖细胞生理学的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到更高级的主题。第四版包含大量的新材料。大多数章节已被更新,例如感觉传导,原生动物和细菌的生理,调节细胞分裂,细胞程序化死亡的重要课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大部头终于读完了,说实话,过程挺煎熬的。我一直对细胞膜的各种复杂机制抱有极大的热情,特别是那些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的精细调控,总觉得这是理解生命活动最核心的密码之一。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实在是太“学术”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物理化学公式像迷雾一样笼罩着原本清晰的生物学概念。比如,它花了整整一章去推导纳氏方程的各种修正形式,虽然我理解这对于精确模拟神经冲动的传播至关重要,但对于一个更偏向应用生物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论推导显得过于冗长和晦涩。我期待的是更多结合最新实验技术(比如冷冻电镜在膜蛋白结构解析上的突破)的案例分析,能够直观地展示这些理论是如何指导实验设计的,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书中的插图也偏向示意图和简化模型,缺乏近年来高质量的真实结构图像来加深理解,让人感觉内容有些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理论框架内,更新速度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生物物理前沿。阅读体验上,排版略显拥挤,大量的公式挤在一起,需要反复对照页眉页脚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着实考验耐心。总而言之,它像一本为高阶物理化学博士生准备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面向广泛研究人员的“手册”。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简直被它的详实程度所震撼。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试图从最底层的物理定律出发,构建起对细胞膜电生理现象的完整解释体系。这种自下而上的构建方式非常严谨,尤其是在处理膜的形变、脂质双层的力学性质这些问题时,作者展现了令人信服的物理直觉。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跨膜电势这一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多维度阐释方法,从法拉第的早期观察到现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历史脉络清晰可见。然而,这种极度的详尽也成了它的双刃剑。对于那些已经对基础电生理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书中的前几章显得过于基础,像是在对入门者进行冗余的铺垫,让人渴望尽快进入到高级主题,比如钙信号的跨膜传递机制或者膜重塑中的肌动蛋白相互作用。而且,这本书的篇幅实在太大了,携带和查阅非常不便,更像是一本放在书架上以示庄重的工具书,而非可以随时带到实验室随时翻阅的实践指南。我希望作者能在保持深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某些基础重复的部分进行精简,用更精炼的语言来概括,从而将篇幅留给更具争议性或最新发现的领域。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细胞培养和信号通路打交道的实验工作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电信号“疑难杂症”的钥匙。我对它抱有的期望是,它能像一本“急救手册”一样,在我的膜蛋白表达体系出现异常电流时,能快速定位到理论缺陷所在。遗憾的是,这本书的风格更偏向于基础理论的推导和论证,而非故障排除指南。它能清晰地告诉你离子通道的开闭如何受电压影响,但对于实际操作中,例如膜片钳实验中背景噪声的消除、膜片电阻的优化,或者是特定受体激动剂的非特异性效应如何用物理模型来解释,书中涉及的篇幅非常有限。内容组织上,很多章节都是基于“理想模型”构建的,而现实中的细胞膜,充满了脂筏、微结构域以及各种未知的调控因子,这些“不理想因素”对实际测量的影响,书中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复杂性纳入到可计算的框架中。因此,对于需要快速提升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虽然坚实,但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却显得有些不足,更像是一部“为什么会这样”的百科全书,而不是“如何操作以达到目的”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我能感受到译者在处理那些高度专业化的术语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许多德语或英语原版中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都被尽可能地用中文进行了准确的转译。然而,由于原文的句式结构和逻辑推进本身就非常复杂,即便经过翻译,很多段落读起来依然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特别是涉及概率论和统计力学在描述通道单分子行为时的应用,中文的表达方式使得逻辑链条显得格外冗长和绕口。这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更是因为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天然地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构建这些物理过程——例如,通道的门控运动被描述为多态性势能面上的随机游走,这种描述在英文原文中或许尚能领会其物理意义,但在中文的语境下,很容易在复杂的定语和状语中迷失焦点。因此,这本书更适合那些能够直接阅读英文原版,或者本身就精通物理化学理论的读者,对于依赖流畅中文理解复杂科学概念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曲线会比预期的要陡峭得多。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这本书中关于膜电位动态平衡的章节,特别是关于电化学梯度如何驱动各类次级主动转运的论述。作者非常强调热力学平衡和动态稳态之间的微妙界限,并试图用统一的框架去解释从钠钾泵到各种共转运蛋白的功能。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尝试是值得称赞的,它确实提升了我对细胞能量代谢与离子梯度维持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注意到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最新研究进展方面显得有些保守或滞后。例如,在讨论脂筏对膜蛋白功能影响的部分,书中更多地引用了上世纪末的经典研究,而对于近五年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揭示的膜内动态重排机制,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奠基性的经典著作,而非一本紧跟时代步伐的“精要”。在我看来,一本“精要”理应聚焦于当前学科热点和最具突破性的发现,用最前沿的知识来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果读者希望了解目前该领域最“火热”的课题和正在被激烈争论的理论模型,恐怕需要转向近几年的顶级期刊综述,这本书作为“下册”,在时效性上似乎略显不足,更像是一个完善但略显陈旧的理论体系的终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