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佳著 著
图书标签:
  • 神话研究
  • 古史研究
  • 中国现代学术
  • 学术史
  • 文化认同
  • 知识社会学
  • 历史叙事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7311
商品编码:2790345390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页数:248
字数:271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旨在探讨中华文明与中华神话学的关系。利用渊源和土壤、引进与转型两章讨论1点,即中国神话学为何须有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视角,用方*与证据、神话与古史探讨已经有的中国神话学能在中国文明探源方面zong结出哪些特点和经验。


作者介绍
谭佳,女,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秘书长。

目录
引 言/001
绪 论/004
*1节 作为学术话语的“神话—古史”/005
1 理解上古的三种话语/005
二 “神话—古史”的联袂互补/010
三 神话与历史/013
*二节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018
1 基于“神话—古史”的中国考古学/018
二 中华文明起源特性与神话学研究/024
*1章 文化渊源:“神话”的土壤和引进/031
*1节 晚明与晚清的西学分类及启示/032
1 “天”与“神”:晚明的西学认知关键/033
二 晚清的延续与观念危机/037
*二节 “神话”的偶现和醉初引进/041
1 “神话”的偶然出现/041
二 “话”体影响及“神话”特征/043
三 1897年:“神话”醉早被引进/049
*二章 建构方式:神话—古史的对立交织/054
*1节 “神话—古史”范式的奠基者:章太炎/054
1 章太炎的神话观念/054
二 神话与古史的剥离/058
三 神话与语言问题/066
*二节 神话与文明溯源:梁启*和蒋观云的范式kai拓/071
1 梁启*的神话观及诉求/072
二 蒋观云的神话溯源路径/081
第三节 “神话—古史”的强化及影响:从夏曾佑到古史辨/087
1 夏曾佑:“传疑之期”无信史/087
二 中国与他者:文化错位与嫁接/090
三 “神话—古史”的对立:古史辨/098
第三章 认同方式:中国神话学的现代性与民族主义/108
*1节 中国神话的文化性及现代性纠偏——以鲁迅为讨论中心/108
1 鲁迅的神话研究诉求/109
二 *越文学:神话的文化性/111
三 中国文化的神话性及现代性纠偏/115
*二节 神话研究与现代性诉求——以周作人为讨论中心/122
1 从神话比较到文化反思/122
二 作为醉高人文追求的神话/125
三 在两种现代性之间的方案/132
第三节 中国神话学建构中的民族主义/137
1 现代民族主义的两种建构方式/139
二 神话与民族起源/文明溯源/142
三 神话与共同信仰:以闻1多的研究为例/146
四 神话与民族精神建构:以茅盾的研究为例/151
第四章 “神话—古史”研究的方发lun反思/156
*1节 近现代人文学术转型中的证据*嬗变/157
1 嬗变的土壤:考据学的内在危机与外部冲撞/158
二 嬗变的内在节奏:新史学与证据*创新/160
*二节 古史实证的材料拓展及其观念矛盾/177
1 实证材料的拓展与整合/177
二 “尊德性”与“道学问”:以王国维为讨论中心/179
三 疑古与尚古:顾颉刚的观念矛盾/186
四 在观念与现实诉求之中的“实证”/194
第三节 神话学视域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问题/198
1 被运用或质疑的神话学资源/198
二 神话学资源的意义及限度/203
三 神话阐释的可靠性与可行性/209
尾 声/223
参考文献/227
后 记/241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构思一份关于《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的详细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该书探讨的核心议题,深入剖析其内容结构与研究价值,旨在全面呈现该书的学术贡献,同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来源的痕迹。 --- 图书简介: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导论:现代学术的奠基之战 本书以中国现代学术史为宏大背景,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中期,在知识转型与民族危机交织下,中国学者如何重构对“神话”与“古史”的认知范式,并在此过程中确立现代史学与人类学研究的独特路径与身份认同。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思想史梳理,而是一场关于知识权威的争夺战、方法论的创新实践,以及文化身份重建的深刻书写。全书以“神话”与“古史”这两个关键概念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理性主义冲击与传统文化遗产之际,所经历的理论挣扎与学术突破。 第一部分:传统的崩塌与现代性的挑战 本书开篇详尽考察了清末民初,以西方进化论、历史地理学、文献考证学等新知为代表的冲击波如何作用于传统的“述而不作”的史学范式。传统史学将神话与古史视为信史的序章,或忠实的道德教化载体。然而,在科学与实证精神的催化下,这些“旧故事”的可靠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焦点议题一:疑古思潮的勃兴与早期反应。 重点分析了疑古派(如胡适、顾颉刚等)如何通过文献批判和对“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代史”的解构,试图剥离神话外衣,直抵“历史的真实”。然而,这种批判并非全然的否定,而是寻求一种新的“信”的方式。我们细致梳理了早期学者们在对待《尚书》《春秋》等核心经典时的摇摆与矛盾,探讨了他们如何一边批判传统,一边又不得不依赖传统资源的悖论。 焦点议题二:神话的“科学化”处理。 在“去魅”的浪潮中,神话并未彻底消亡,而是被重新定义。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早期学者(如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的潜在影响、早年傅斯年对民族学方法的引入)如何尝试以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比较神话学的框架来“科学地”处理神话材料。他们试图将神话从“宗教迷信”提升至“民族集体心理”或“古代社会形态”的层面,这标志着研究对象性质的根本转变。 第二部分:古史重构与“中国主体性”的探寻 如果说对神话的批判是“祛魅”,那么对古史的重构则是“再魅”的过程,它直接关乎现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与民族认同的建立。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学者们如何利用新的历史观来书写“中国”的起源。 焦点议题三:禹贡图与地理的实证化。 《禹贡》作为古代地理与政治的结合文本,成为构建“中华疆域”和“早期国家形态”的关键场域。我们分析了学者们如何运用现代地图学和考古学的新发现来重新解释《禹贡》,将其从一部政治文献转化为一部反映早期社会组织与地域分化的原始资料。这一过程体现了学术界将抽象的文化认同转化为可量化的、地理上可确定的“古史”努力。 焦点议题四:神话、传说与民族的起源叙事。 重点分析了学者们对“三皇五帝”叙事体系的处理。他们不再将这些人物视为纯粹的虚构,而是将其视为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英雄”或“氏族领袖”。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全盘接受传统的神圣性,又为其在现代民族国家叙事中留下了位置。本书剖析了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这些古史重构如何不自觉地服务于构建一个连续、统一的中华民族历史。 第三部分:方法的交锋与学术范式的确立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转向方法论层面的深刻分歧与融合,这是中国现代学术建构最富张力的部分。 焦点议题五:考据学与诠释学的张力。 尽管“疑古”思潮推崇实证,但传统考据学的根基依然深厚。本书对比了以文献校勘、版本研究为核心的考据路径,与受西方诠释学、文化人类学影响的诠释路径在处理神话古史时的优劣。探讨了在缺乏充分考古支持的早期阶段,学术判断往往在何种程度上依赖于解释者的理论预设和文化立场。 焦点议题六: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圈研究。 随着田野调查的逐步开展,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人类学的成果,特别是文化区域论和泛灵论等理论,来理解中国西南、西北等边缘区域的族群神话与习俗。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过程中,本土学者如何将人类学工具应用于本土语境,试图打破汉族中心主义的叙事,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中国文化”的古老图景。然而,这种借用也带来了对“文化本质”的重新界定,以及对“文明”与“野蛮”边界的模糊。 结语:认同的构建与永恒的追问 本书最终论证,中国现代学术对神话与古史的研究,本质上是一场围绕“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严肃对话。通过对这些古老文本和传说的现代化、科学化重释,学者们不仅建立了新的历史学、人类学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他们塑造了一种适应现代世界图景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是建立在批判性反思之上的,它既拥抱了科学的理性,又试图保留一份深厚的历史感与文化连续性。 本书通过对早期学人思想轨迹的细致考察,为理解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全球化与本土性张力时的思维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它揭示了学术建构过程中的复杂动机、方法选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艰辛与持续的未完成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幅宏大的画卷,徐徐展开中国现代学术在神话与古史领域波澜壮阔的建构历程。作者以精湛的史学功力,抽丝剥茧般地梳理了自晚清以来,一批批杰出的学者如何以全新的视角、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并重塑了我们对古代神话和历史的认知。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学术思潮演变的细致刻画,从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如何深刻影响了史料的解读,到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代史”理论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历史叙事,再到一批批民国学者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如何将学术研究与民族认同紧密结合,试图在古老文明的根脉中寻找民族精神的支撑。书中对一些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也栩栩如生,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学术争鸣与思想碰撞的时代。我看到了学者们在考据中一丝不苟的严谨,在理论构建中敢于创新的勇气,以及在面对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冲击时的深刻反思。这本书不仅是对学术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一次深刻描摹,让我对“中国性”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深刻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力量如何能够超越纯粹的知识,触及民族文化认同的深层命脉。

评分

这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巨著,它带领我深入探寻中国现代学术在神话与古史领域的探索历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宏观的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学术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学者们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挑战传统史观的论述所吸引。那些曾经被视为纯粹神话传说的事物,在学者们的笔下,逐渐变得清晰而可信,成为解读早期社会结构、文化演进的重要线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和重要学术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与争鸣。我看到了学者们在求真务实的道路上,是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史料,又是如何以批判性的思维构建理论。而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学术建构与民族认同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对神话与古史的重新认知,成为了凝聚民族精神、塑造现代中国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学术,探寻并确立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思想史。它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并非来自戏剧性的情节,而是源于其深邃的学术探讨和对历史进程的宏大描绘。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知识分子构建的思想实验室,见证着他们如何运用科学的工具和严谨的态度,去解构、重塑和建构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全新认知体系。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的呈现,尤为精彩。我看到了学术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和批判性,在于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如何激发新的洞见。例如,书中对不同学者如何解读《山海经》等古代文本的分析,就展现了同一部经典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手中,可以焕发出怎样不同的光彩。更令我触动的是,这种学术的建构过程,并非孤立的纯粹知识探索,而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对古老文明的重读与重塑,成为了寻找民族自信、凝聚国家认同的重要力量。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学术研究的价值,有时远超学术本身,它能够抵达文化的深层,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宝库的大门,尤其是其在神话与古史领域的独特视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密的仪器,精准地剖析了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如何在历史学的领域内,筚路蓝缕,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神话”的再解释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单纯的民间传说,而是被学者们视为承载早期社会信息、反映人类早期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书中所描述的,学者们如何运用现代考古发现、人类学理论,甚至是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去解读那些看似荒诞的神话故事,从中挖掘出宝贵的历史信息,这本身就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思想革命。同时,本书也清晰地勾勒出了学术建构与民族认同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国家民族面临转型和挑战的时代,对古代历史和神话的重新审视,成为了凝聚民族精神、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我看到了学者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守护者与重塑者。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历史”的内涵,它不仅仅是过去的事件记录,更是当下我们理解自身、塑造未来的重要基石。

评分

阅读《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学术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关于民族文化基因如何被重新发掘与定义的精彩演绎。我深切体会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学者们如何以审慎的态度,一边借鉴西方学术的严谨方法,一边又不失对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创新。书中所提及的关于上古神话如何被赋予新的解释,不再仅仅是原始先民的朴素想象,而是被视为理解早期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乃至政治制度的重要线索,这一点尤其令我着迷。作者在论述中,并未回避学术争论的复杂性,反而将其视为学术进步的动力。比如,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如何通过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去探寻其踪迹,书中展现的观点交锋和证据链的构建,都极具启发性。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现代学术如何帮助我们“看见”一个更真实、更丰富、更具生命力的中华文明的信念。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对神话和古史的重新建构,实则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一次深刻确认与重塑,它为理解中国现代性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