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荒木经惟、森山大道齐名,亚洲shouwei获哈苏国际摄影奖的女性摄影师石内都唯yi自传写真随笔,国内首度出版。
她的艺术与人生是以脓血浇灌出的鲜花。
阅读石内都,给予我们面对现实的勇气与力量。
书名:黑白
定价:58.00元
作者:石内都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5
页码:17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66907
她的艺术与人生,是以脓血浇灌出的鲜花。
★日本重量级女摄影师石内都唯yi自传性写真随笔,国内首度出版;楚尘文化“日本摄影文化丛书”2017年重磅新品;
★以米色加厚超感纸装订,日本原版书哑黑墨印刷,唯美画质,细腻呈现黑白摄影作品精致的层次感与颗粒感;
★亚洲第yi位获得了有摄影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哈苏国际大奖的女摄影师,也是继宾谷浩、杉本博司之后获此殊荣的日本第三人;
★作品被收入陈列于收藏着凡·高、毕加索等多位现代艺术大师的美国现代艺术馆;
★目前,已在伦敦、洛杉矶、纽约、东京、巴黎、温哥华、阿姆斯特丹等世界各大城市举办了大小近百场个展;
★本书是石内都黑白摄影的集大成之作,跨越二十载光阴,网罗宏富,收录了她从70年代初露头角到90年代初期步入成熟的主要代表作品;
★石内都是镜头的诗人,她的照片仿佛永远在冥想、在凝视,她用不安的构图捕捉街道的空气,用平稳的相框装住颓圮的房屋;用高清的相纸放大皮肤的微痕;常常在触目惊心的同时,又温情感动,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一向习焉不察的生活真相;
★在石内都的镜头下,仿佛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会呼吸的存在,她带着一视同仁的尊重,让我们在zui贴近心灵的地方,体悟生命的故事;
★石内都35年的摄影生涯确立了她在国际摄影领域的地位,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许多摄影师和观众。她的骨气和决不妥协的摄影风格让我们了解了战后的日本,她的影像充满了力量。
——哈苏基金会
★摄影,作为一种乍看上去表面得不能再表面的影像方式,在石内都手中,却成了一种刺穿生命与现实本质的再好不过的手段。
——顾铮 复旦大学教授
★石内都的摄影融了历史、记忆与伤痕,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被喻为承接东松照明、森山大道等人之后,足堪代表日本现代摄影进程的指标性作家。
——沈昭良 中国台湾摄影家
★石内都的照片很美,也正因此,它们显得悲伤。
——笠原美智子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策展人
《黑白》是石内都黑白摄影的集大成之作,17篇散文,50幅高清摄影作品,收录了她从影二十年来,代表性的黑白照片。其中,包括具有自传色彩的早期三部曲《绝唱·横须贺街头》《公寓》《连夜的街》,以及八十年代末,石内都真正确认了自己女性摄影师身份的《1·9·4·7》《1906》《手·足·肉·体》等。
在这本书中,石内都一面阐释了自己独到的摄影理念与独特的身体美学,对黑白色调的偏爱,对35mm照相机的全心依赖,对承载着时间的斑驳的皮肤的迷恋,也写下了自己在战后作为美军基地的家乡横须贺的童年往事,开始摄影的契机。也还记录了许多照片背后的故事。如拍摄《连夜的街》时,与战后废弃妓院的老板阿袖的相遇。多年来,阿袖总是坐在玄关静静地吸烟,好像等待着谁的到来。石内都的文字灵动而富哲思,视角独特,对于身体、美丑、存在与死亡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后不禁让人震惊又唏嘘。
作为日本战后一代的摄影师,石内都与荒木经惟、森山大道一同崛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当时完全由男性主导的摄影界中,她一直尝试展现一幅与男性不同的战后图景。她的镜头并非纪实的血腥与荒凉,而更多在用女性特有的温柔抚摸着战争在人们身体和精神上留下的伤痕。
第1章 朝向无限的黑
第2章 横须贺
第3章 旧照
第4章 EM俱乐部
第5章 屋内
第6章 有天使的房子
第7章 夏衣
第8章 暗室
第9章 名为秒的时间
第10章 三台放大机
第11章 黑与白的市松图案
第12章 所谓观看的关系
第13章 镜中的脸
第14章 眺望天空
第15章 形状不定的身体
第16章 舞者
第17章 致非我者
后记
石内都(いしうち みやこ):
日本女摄影家。
1947年出生在日本群马县。1979年荣获第四届木村伊兵卫奖;2006年获日本写真协会作家奖;2009年获每日艺术奖;2014年,获得哈苏国际摄影大奖,成为亚洲第yi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6岁时,石内都随家人移居到当时被作为美军基地的横须贺,在这片无序的土地上,她从小见证了暴力的残酷。
28岁,从多摩美术大学退学,投身摄影。以母亲婚前之名“石内都”为笔名,展览作品。之后,她返回故乡横须贺,拍摄了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风景,整理为影集《绝唱·横须贺街头》,并用父亲给自己储备的嫁妆,自费出版。1978年,在同为青年摄影家的荒木经惟的鼓励支持下,石内都用这组家乡的照片举办了个展,展览前言由森山大道撰写,大获成功,一举引起了日本摄影界关注。
40岁,从公司辞职,成为专职摄影师。一改早期脱焦、模糊、失衡的风格,开始用细腻高清的画面表现人体肌肤上的细致痕迹;完成了《1·9·4·7》《1906》与《手·足·肉·体》。
进入21世纪后,石内都又转向了彩色摄影,2000—2005年,在母亲去世后,她拍摄了母亲身前使用过的衣饰与化妆品的组照;2007年拍摄了广岛核爆遇难者的遗物;2012年,受邀前往墨西哥,拍摄了女艺术家弗里达的遗物,用明丽而透亮的画面,展现了同为女性的弗里达传奇坚韧美丽的一生。
石内都35年的摄影生涯确立了她在国际摄影领域的地位,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许多摄影师和观众。她的骨气和决不妥协的摄影风格让我们了解了战后的日本,她的影像充满了力量。
——哈苏基金会
摄影,作为一种乍看上去表面得不能再表面的影像方式,在石内都手中,却成了一种刺穿生命与现实本质的再好不过的手段。
——顾铮 复旦大学教授
石内都的摄影作品宛若镜头中展开的卷轴,以亲情、女性的生命做为凝视对象,锐利而清晰。
——艺术中国
石内都融合历史、记忆与伤痕的创作议题,具强烈个人风格的视觉贯彻,被喻为承接东松照明、森山大道等人之后,足堪为代表日本现代摄影进程的指标性作家之一。
——沈昭良 台湾摄影家
石内都的照片很美,也正因此,它们显得悲伤。……石内总是会这样做。有点像是再次撕开一个快愈合的伤疤,让脓与血曝露在空气中,然后注视着它。
——笠原美智子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策展人
石内都认为人们的痛苦会伴随自己的贴身物件遗留下来,拍摄它们就像是拍摄其主人那样。
——《光圈》美国摄影杂志
(在石内都所拍摄的她母亲的皮肤与遗物这两组照片形成的两个不同地带之间,人们)可以解读到石内都的关于“间距”、覆盖伤痕的皮肤、记忆及其内含、作为个体的人无法复归的孤独等的思考。
——桑德拉?菲里普斯 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高级摄影策展人
后记
照片终究是个人的视线,所以不论什么照片都具有私人意味。虽然无须特地强调这一点,但还是想说明一下。我的照片是个人史。
我的照片不过是随性的臆断和任性的自我陶醉而已,因数量不是那么庞大,我得以在一年里为了这本书而不停地看这些照片。用充足的时间仔细地反复观看它们,这样的机会似有还无。照片不断拍出来,越积越多,不断向往昔流逝。此时稍作停留,从zui初发表的照片,到现在正在拍摄的照片,面对我洗印出来的所有照片,做成了这本书。可说是一些关于照片的个人感想和为了照片而记下的记忆断片。
有多少拍照的人就有多少种照片。摄影没有“这才是摄影”式的定义。这只能靠拍照者个人的想法来决定。
照片每天不断地被生产、消费和抛弃。即便同为此类照片,在洗印出一张照片时,我愿以审慎的态度、的努力,一边探究担当责任的意义,一边制作用于发表的照片。
即便如此,对本书的出版,我一直感到担忧。因为观看照片不同于阅读文字。犹如拍摄照片不同于写文章。我这么想着,一边看着照片,文字便接连不断地浮现,而我既然是摄影师,当然要加入照片,于是就成了一本书。
竟然成就一本不是摄影集的书,这是我不曾想过的。这件事一旦实现,除了紧张感之外,还感到一种、渐渐看清某物的快乐。
横须贺的空气、公寓的墙壁、赤线地带的气味到底是什么呢?全都是我。这么说虽然简单,即便都是我,难道不更是近乎我的羞耻吗?现在我才觉察了。而这终究不过是近似而已,事实尚未明了。我想或许是因为不明了,我才一直不断地拍照。
摄影虽然是个人性质的工作,但却具有将许多人卷入的特性。在这个意义上,可能所有的照片都是建立在社会性之上的。我觉得就像是将非自身的人们、风景以及社会的转瞬间的共鸣表面化一般,那种距离感、视线以及感性是我创作照片的原动力。多亏这本书,我感受到新的力量。我现在正沉迷于黑白照片。
本书的诞生缘于编辑矶部知子女士在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初次看到了我的照片。那是一个仅限女性参加的自拍展。我展出的作品是《1·9·4·7》。《1·9·4·7》 让我从个人史的束缚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那些作品令我预感到某种扩展的可能性。那些手和脚的照片招来了各色各样的人与物。这本书也是手和脚招来的事物之一。本书中《屋内》(《太阳》 1990 年6 月号)、《所谓观看的关系》(《写真装置》 #10)、《眺望天空》(川崎市民博物馆《女性的视线》 摄影展图册)、《形状不定的身体》 (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向着名为我的未知》 摄影展图册 ) 诸篇是在已发表的文章基础上加以补写、修改而成的,其余则是特地为本书撰写的篇章。
关于照片,为我提供了思考机会的矶部女士,使文字与照片获得绝妙平衡的设计师铃木成一先生,以及《1·9·4·7》中容我拍照的女性们,也包括因某种理由未能拍摄的女性们,那些并非是我的人,特在此表示感谢。还要谢谢横须贺。
形状不定的身体
这是一本让我心生向往的书,《黑白》,作者是石内都,一位备受赞誉的女性摄影师,并且获得了哈苏国际摄影奖。当我看到“中信出版社”和“畅销书”的字样时,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我一直以来都对能够用纯粹的影像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情有独钟,而石内都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度和深度。 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便扑面而来。石内都的“黑白”摄影,并非只是简单的黑白两色,而是一种对光影、线条、质感的极致运用。她能够从最平凡的景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从最日常的物件中捕捉到最深刻的情感。书中的每一幅画面,都仿佛是一个无声的故事,等待着我去细细品读。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极致的纯粹和深刻的凝视。石内都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去关注那些被时间雕刻的痕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以及那些蕴藏在日常事物中的情感。她的“黑白”语言,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深刻的思考。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摄影画册,应该能够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滋养。而《黑白》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通过石内都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女性在摄影艺术领域非凡的创造力,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艺术家对生命、对时间、对记忆的独特理解。 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与石内都的作品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她的影像,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我们内心的世界,也能启发我们对周遭环境的重新审视。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本画册,它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
评分拿到这本《黑白》,第一时间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石内都,一位获得哈苏国际摄影奖的女性摄影师,这本身就足够让人好奇。而“中信出版社”和“畅销书”的标签,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应该非常值得期待,并且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镜头讲述故事的摄影师情有独钟,而石内都的作品,显然具备了这样的魔力。 翻开书页,一种沉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扑面而来。石内都的“黑白”摄影,不是简单的素描,而是一种对视觉语言的极致运用。她用光影的交织,线条的勾勒,以及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构建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即使只是浏览,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哲思。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本关于记忆、时间与存在的思考录。石内都的作品,常常聚焦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物品,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悄然流逝的情感。她的“黑白”视角,剥离了色彩的干扰,让事物最本真的状态得以呈现,引人深思。 作为一名读者,我特别欣赏石内都作品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她没有大肆渲染,没有刻意煽情,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观者的内心。这种艺术表现力,是我一直在追求和学习的。我相信,在这本《黑白》的引导下,我能够对摄影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画册,不仅仅是欣赏摄影作品,更是一次与艺术家灵魂的对话。石内都通过她的镜头,让我们得以看见一个女性艺术家独特的世界观,以及她对生命、对时间、对记忆的深沉关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她作品中传递出的情感和智慧。
评分收到一本关于石内都的画册,书名是《黑白》,光是看到“获哈苏国际摄影奖的女性摄影师”和“中信出版社”这两个信息,就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镜头捕捉瞬间情感的摄影师非常着迷,而石内都的名字,虽然我之前接触得不多,但“哈苏奖”这个头衔足以证明她的艺术高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封面是简洁的黑白,触感温润,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艺术气息,仿佛在诉说着书中的故事。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浏览其中的图像,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石内都的作品,似乎总是在探寻事物背后更深层的情感与记忆,无论是人物的肖像,还是静物的特写,都蕴含着一种叙事的力量。她的“黑白”摄影,并非仅仅是对色彩的舍弃,而是一种对光影、线条、纹理的极致运用,将视觉元素提炼到最纯粹的状态,引人深思。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一位如此杰出的艺术家,这本身就是一种荣幸。我常常思考,摄影师是如何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石内都的作品,仿佛提供了一种解读的钥匙,让我得以窥见她眼中的世界,以及她如何通过影像来表达对生命、时间和记忆的理解。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都在学习和探索不同的摄影风格与理念,而石内都的“黑白”作品,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她的镜头语言是如此独特,既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又不失艺术的张力,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忍不住去思考摄影的本质和可能性。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摄影画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女性视角在摄影艺术中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黑白”摄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与石内都的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对话,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
评分光是拿到这本《黑白》,我已经被它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封面那种低调却极具质感的黑白设计,就已经预示了这是一本充满故事的书。提到石内都,我立刻联想到“哈苏奖”,这个全球摄影界最具分量的奖项,意味着这位女性摄影师的作品绝非等闲之辈。中信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书籍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毕竟他们是国内在引进和出版高质量艺术类书籍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的出版社。 翻开书页,一种静谧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扑面而来。虽然还没有仔细去解读每一幅作品的含义,但石内都独特的镜头语言已经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她的“黑白”影像,不是简单的去色,而是一种情感的浓缩,一种对世界最本真的呈现。那些光影的明暗对比,纹理的细腻刻画,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生命中那些被忽略却又无比重要的片段。 作为一个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又能拓展我视野的作品。石内都的“黑白”摄影,正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她的作品似乎总是在审视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事物,从亲人的遗物到身体的细节,她用镜头捕捉到了时间的痕迹,情感的温度,以及存在的痕迹。这种对“物”的凝视,实则是在对“人”和“生命”的深刻探索。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认识了一位杰出的摄影师,更是一次与艺术对话的机会。石内都的作品,充满了哲学思考,她通过“黑白”的纯粹,剥离了外界的干扰,直抵事物的本质。这种纯粹的力量,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 我尤其欣赏她作品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激烈的色彩,没有张扬的叙事,却能轻易地攫住观者的目光,并引发内心的涟漪。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境界。我相信,在这本《黑白》的陪伴下,我的艺术感知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评分拿到这本《黑白》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的“重量感”。不是指实际的重量,而是它所蕴含的艺术分量。石内都的名字,加上“哈苏国际摄影奖”的头衔,本身就自带光环,而中信出版社的“畅销书”标签,则让这本书的普适性更广,吸引力更强。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不应该只被小众所理解,它应该能够触及到更多人的心灵。 翻阅的过程,是一次充满惊喜的体验。石内都的“黑白”影像,有着一种极强的感染力。她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构图或者戏剧性的场景,反而是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元素中,挖掘出了深邃的情感和时间流逝的痕迹。无论是人物的特写,还是对物体细节的捕捉,都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由光影构成的故事世界。石内都用她的镜头,记录下了那些被时光侵蚀的痕迹,那些承载着记忆的物品,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流淌的情感。她的“黑白”语言,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能够直抵观者的内心,引发共鸣,让人不禁去思考生命、记忆和存在。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摄影画册,不应该只是图片堆砌,它应该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而《黑白》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通过石内都富有张力的影像,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女性摄影师独特的观察视角,以及她对世界、对生命深刻的体悟。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它让我看到了“黑白”摄影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非常期待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反复品味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