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产科病理学诊断纲要 | ||
| 定价 | 188.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中国) | |
| 版次 | 1-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4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沈丹华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030537713 | |
本书特邀多位国内妇产科病理学专家及美国病理学专家参编。全书共分17章,分别讲述了外阴非肿瘤性和肿瘤疾病、阴道疾病、子宫颈上皮性肿瘤及相关疾病、子宫颈其他少见类型的肿瘤、子宫体上皮性疾病、子宫体间叶性肿瘤、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输卵管和阔韧带与其他子宫韧带疾病、盆腔腹膜疾病、卵巢上皮性肿瘤、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卵巢其他肿瘤、卵巢非肿瘤性病变及瘤样病变、胎盘病理和宫颈脱落细胞病理学等相关的病理学诊断知识。每一病种包含临床特征、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特殊染色、分子病理学、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等项。附录中还阐述了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学标本取材规范、病理学报告模板和WHO*新版(2014年第4版)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
第1章 外阴非肿瘤性疾病 1
**节 外阴感染性疾病 1
一、梅毒 1
二、性病淋巴肉芽肿 1
三、腹股沟肉芽肿 2
四、软下疳 2
五、尖锐湿疣 3
六、单纯疱疹病毒性外阴炎 3
七、传染性软疣 3
八、真菌感染 4
九、其他感染 4
第*节 外阴非感染性炎性病变 4
一、浆细胞性外阴炎 4
二、大汗腺汗管病 4
三、贝赫切特综合征 5
四、外阴克罗恩病 5
五、外阴毛囊角化病 5
六、免疫大疱性疾病 5
七、银屑病 6
八、化脓性汗腺炎 6
九、接触性皮炎 7
第三节 非肿瘤性上皮病变 7
一、慢性单纯性苔藓 7
二、硬化性苔藓 7
三、扁平苔藓 8
第四节 外阴色素异常性病变 9
一、色素脱失或减退性病变 9
二、色素沉着过度病变 9
三、色素细胞痣 10
四、黑棘皮病 10
第2章 外阴肿瘤性疾病 11
**节 鳞状上皮肿瘤及前驱病变 11
一、鳞状上皮内病变 11
二、鳞状细胞癌 13
三、基底细胞癌 14
四、良性鳞状上皮病变 14
第*节 腺上皮肿瘤及相关病变 18
一、佩吉特病 18
二、前庭大腺相关病变 19
三、肛殖区特化腺体相关肿瘤 19
四、皮肤附属器肿瘤 20
五、一穴肛肿瘤 21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肿瘤 21
第四节 尤因肉瘤 21
第五节 软组织肿瘤 22
一、良性肿瘤 22
二、恶性肿瘤 25
第六节 外阴色素细胞病变 26
一、黑色素细胞痣 26
二、恶性黑色素瘤 26
第七节 外阴卵黄囊瘤 27
第八节 淋巴造血肿瘤 27
一、淋巴瘤 27
二、髓系肿瘤 27
第九节 继发性肿瘤 27
第3章 阴道疾病 28
**节 阴道发育异常 28
一、阴道横膈 28
二、阴道纵隔 28
第*节 阴道炎性疾病 28
一、细菌性阴道疾病 28
二、病毒性疾病 29
三、原虫引起的疾病 29
第三节 阴道的其他类型疾病 30
一、软斑症 30
二、阴道壁肉芽组织 30
三、放射性阴道炎 30
四、创伤性神经瘤 31
五、阴道间质硬化病 31
第四节 阴道囊肿和瘤样病变 31
一、阴道囊肿 31
二、阴道瘤样病变 32
第五节 良性鳞状上皮性病变 33
一、尖锐湿疣 33
二、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34
三、管状鳞状上皮息肉 34
四、移行细胞化生 35
五、Brenner瘤 35
第六节 鳞状细胞癌和前驱病变 35
一、阴道鳞状上皮内病变 35
二、鳞状细胞癌 36
第七节 腺上皮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37
一、绒毛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 37
二、苗勒管乳头状瘤 37
三、阴道腺病 37
四、子宫内膜异位 38
五、子宫颈管内膜异位 38
六、腺癌 38
第八节 其他上皮性肿瘤 39
一、混合瘤 39
二、腺样囊性癌 39
三、腺样基底细胞癌 39
四、腺鳞癌 39
五、高*别神经内分泌癌 39
六、未分化癌 39
第九节 间叶性肿瘤 40
一、平滑肌瘤 40
二、横纹肌瘤 40
三、肌纤维母细胞瘤 40
四、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41
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41
六、横纹肌肉瘤 41
这本书的扉页上就带着“沈丹华”这个名字,这让我立刻想起了那位在妇产科病理学领域备受尊敬的专家。虽然我手上拿到的这本书,书名相当冗长,似乎涵盖了多个维度,但我最期待的还是其中关于“诊断纲要”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系统化的诊断思路,帮助我这个刚入门的医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妇科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有时候,教材里的图片虽然精美,但缺乏对诊断过程的细致拆解,很容易让人感到茫然。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比如在讲解某一种肿瘤时,不仅要列出其典型的病理形态,更要强调如何通过观察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组织变化来排除鉴别诊断,以及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在诊断中的作用。如果能配上一些示意图,清晰地标出关键的诊断区域,那就更完美了。当然,我清楚医学书籍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个好的“诊断纲要”,至少应该能为初学者指明方向,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病理切片时,不至于无从下手。我对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真正领略到沈丹华教授的学术风范和临床智慧。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知识”和“规范”这两个关键词吸引了。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年轻医生,深知准确的病理诊断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而妇科病理,由于其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病变的特异性,往往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知识和操作。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妇科病理学诊断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描述,而是包含一些临床实践中的“干货”,比如一些容易混淆的病灶的鉴别要点,或者是一些罕见病变的诊断思路。同时,“标本取材规范”这一点也让我眼前一亮。我见过太多因为取材不当而导致的诊断延误或误诊,这不仅浪费了资源,更可能耽误患者的治疗。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地讲解不同妇科病变标本的取材原则、注意事项,甚至是一些具体的取材技巧,比如如何保证切取到病变的最有代表性区域,如何正确固定和运送标本等。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出色,那么它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籍,帮助我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
评分我一直对“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学”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女性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市面上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却不多。这本书的书名中包含了“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学”,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疾病的图片和文字描述,而是能够深入地探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因素对其病理特征的影响。比如,在讲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时,我希望它能结合内分泌、免疫等多个角度来阐述其病理机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形态学描述。在讲到卵巢肿瘤时,我希望它能对各种类型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分级分期进行更详尽的介绍,并提供一些最新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此外,我非常关注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后评估和复发监测方面的病理学依据。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无疑会成为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对我理解和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提供重要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里提到了“病理学报”,让我联想到它可能蕴含着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病理学理念。作为一名对学术前沿保持关注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复述经典的病理诊断知识,更能够体现出“妇科病理学”在近年来所取得的突破和进展。我期待它能介绍一些新兴的病理诊断技术,比如高通量测序、数字病理学等在妇科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针对疑难病例的讨论,或者是一些对争议性病灶的解读,能够帮助我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临床判断能力。如果书中能引用一些权威的“病理学报”上的经典文献,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解读,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会大大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精选的“病理学报”一样,让我能够快速了解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最权威的学术观点,从而为我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妇科病理学诊断知识”和“病理学报”这几个词,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学术专著。作为一名对细节有着较高追求的学习者,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对各种妇科病变的细致入微的病理描述。比如,对于一些形态上非常相似的良恶性病变,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精细的细胞学和组织学特征分析,给出明确的鉴别要点,并辅以高质量的病理图片。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对不同病变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周期下的病理表现差异的阐述,因为这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病理学报”的出现,让我隐约觉得这本书可能还包含了对一些新兴病变或者诊断标准的讨论,甚至是一些国际上最新的指南和共识的介绍。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教材,更可能成为一本能够引领我思考、启发我创新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