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李银河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李银河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李银河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银河 著
图书标签:
  • 无神论
  • 静修
  • 李银河
  • 哲学
  • 宗教
  • 文化
  • 社会学
  • 个人成长
  • 思考
  • 时代华文书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1894
商品编码:2716585196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李银河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作者 李银河
定价 42.0元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 9787569901894 出版日期 2015-06-01
字数 220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是一本真诚感人、质朴无华的心灵悟语、散文随笔集,作者退休后离开繁体喧躁的北京城,隐居乡下或海滨时,每日独对日月星辰、海浪潮涌、四季轮转,写下这些文字。作者自言,“我是个冥顽不灵的无神论者,难道我就不可以有精神生活?我准备在此记录我的静修心得,因此将此书定名为《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其中所有文字只是直抒胸臆而已,并无探索哲学、启迪大众之意。这本书是我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我内心矛盾、挣扎的记录。我想,正因为这一点,或许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这些心灵悟语,从无神论信仰入笔,既写了静修生活和心得,并对存在、自由、激情、爱情、快乐、生死等反复思考,充分体现一位大学者的内心细腻情怀和理性哲思。这部作品,风格清新、大气从容,不仅有梭罗的超然、罗素的自由、海子的自然,还有叔本华的虚空和福柯的激情。当然,她的文字少不了的是灵魂深处对王小波的思念,和自己当前生活的知足感恩。 

   作者简介
李银河,当代中国具影响力知识分子、社会学家,“先 锋女权主义代表”,自由主义代表学者。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个文科博士后,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具影响的人物之一。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30人”(与邓等一起入选)。2012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后,隐居乡间、海滨,她的名字和她的立场,仍然频繁成为舆论的焦点和媒体的热门。代表作《性社会学》《性的问题》《酷儿理论》《爱你就像爱生命》《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等。 

   目录

   编辑推荐
在中国,李银河教授的名字和她的先生王小波的一样,也是一个接头暗号,更是一种立场,人们通过对他们名字的喜爱或忿恨程度,可以从人群里识别出自己的同类。认识李银河老师十几年,我心中的她显然和公众眼里那个咄咄逼人的“斗士”“女权主义分子”“性少数群体旗手”印象不一样。她是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恬淡、质朴,内心又异常丰富、细腻、智慧。过去十年,我编辑过李银河教授和王小波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涉及多家出版社的各种版本。在这众多的作品中,大多是学术方面的,关于LGBT的,关于婚恋家庭的,关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做为学术上的晚辈,我实在没有资格评点什么。学术外,有关她真实生活的作品也有几部,其中接近生活中她真实状态的,应该有两本:一本是2013年夏天出版的《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这本书出版过程相当不顺利,内容有较大删节),另一本就是这本2015年的**作品《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讲述她的内心在现实和超然之间,一次次的矛盾和挣扎。作者写作此书时,已是退休后隐居乡间或海滨时所作,文中既有梭罗式的自由沉思,又有福柯式的激情,还有海子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洒脱。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得以比较真实地保持了它的本来篇幅、风格、内容,对于一位有争议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很幸运的。希望读者们能通过她,感受*真实的李银河老师。
  ——本书责编
  我们把她看作特立独行的人,但多年后你定能为她的勇气和前瞻感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先行者,与普众的认知和理解无关,只要她发声,便有了意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李银河的另一面,更贴近她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吧。
  ——读者 孔宁
  李老师,你为自己活着,为爱人活着,为事业活着。你内心强大,经得起沧浪之水,看得到风花雪月。很多人渴望像您一样活着,却因为能力、因为勇气、因为境界而做不到。好在有您替他们说了、做了。这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幸与不幸。
  ——读者 耿彦钦


   文摘
  心中一片恬静
  作为无神论者,可不可以有精神生活?很多人质疑这一点,以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可以有精神生活,无论是信上帝还是信佛。许多科学家(甚至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到晚年都会皈依宗教,他们明知神并不存在,只是需要精神生活而已。
  可惜我是个冥顽不化的无神论者,难道我就不可以有精神生活?我准备在此记录我的静修心得,因此将此书定名为《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其中所有文字只是直抒胸臆而已,并无探索哲学、启迪大众之意。说白了,就是我的自言自语,自说自话,是自己与内心的对话。
  我的心中一片空旷。
  每天早晨,我在海滩上散步,闻着微带腥味的空气,海风拂面。低低的灰色雨云在空中走得很快,这是在大城市中看不到的景象。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远处的海天相接处那条分界线被晨雾弄得时隐时现,我的心中一片空旷。
  夏天下午,我泡在温暖的海水中,把头舒舒服服地枕在那个巨大的游泳圈上,望着天上的云和无边的海。我的心中又是一片空旷。
  有时,我尝试想象宇宙。在无边无际的宇宙(有一种理论说,宇宙是有边的,真是匪夷所思)中,无数的星球在虚空中游荡。其中有一些星球上是有生命的,就像地球一样。这些生命有的活得时间很短,比如蜉蝣,早上出生,晚上就已死去;有的活得时间较长,比如人,一般能活80多年,也就是3万天上下。在从古至今数以亿计的人相继死去之后,地球照样不紧不慢地自转公转,好像这些人并没有存在过一样。从宇宙的范围来看,一个人的存在与逝去,甚至地球这个星体的存在与逝去都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没有一点重要性。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像宇宙一样空旷。
  在我凝思时,生和死的界限模糊起来。人死之后,将和这天空海洋融为一体。在我死后,我的血和肉跟骨头分离开来,化为细胞,消散在泥土中、空气中和这无边无际的海洋中。对,海洋。就在此时此刻,我萌生了将来要海葬的念头。我的身体先在火中化为灰烬,然后被抛洒在空中,后飘落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回到了我来的地方。
  那个我,从宇宙的角度看没有一点重要性,然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无比重要,无比珍贵。这本书是我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我内心矛盾、挣扎的记录。我想,正因为这一点,或许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
  我的修行
  修行是对人生意义的不停的追问、思考、践行。人怎么能够不追问这个大问题?如果不追问,岂非行尸走肉?因此,人不得不修行。
  修行的目标就是找到人生的意义,找到此生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且去做这件事情。
  当我们已经明明知道人生终无意义之时,为什么还要徒劳无功地去追寻意义?答案在于,人生无意义这一论断只是宏观的论断,是整个人类及其活动在宇宙中的定位;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一个人的生命还是有意义的,对他自己有意义,对周边的人有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快乐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好好享用自己这几十年的光阴和生命。
  对于我来说,生活中值得追求的是美与爱。这是我想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的事情,也是对于我自己的生命有意义的事
  情,有趣的事情。因此,对于我来说,追求美,享用美,创造美,追求爱,享用爱,创,就是我的修行。
  当人静心修行之时,住宅仿佛变成了山洞,自己不再是一具简单的肉身,而是面壁的修行者。物质生活变得不再重要,人仿佛变成了一团精神。
  修行时,人更贴近了生存的本真状态,人没有了欲望,没有了杂念,没有了心灵的纷乱和困扰,进入了一个纯净的存在状态,这个状态无限地接近不存在,也就是生之前和死之后的状态。
  修行时,人有了一种俯瞰的视角,俯瞰世间万事万物,就像造物主看人间世,人的七尺之躯全都变成小蚂蚁和肉虫子,在不知所以地忙碌和蠕动,后不知所终。
  人会有走出洞穴的冲动,那就是去做点使自己感到享受的为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人会时不时走出修行的洞穴,然后再回到洞穴之中,尤其在受伤和烦恼的时候,应当回到修行的洞穴之中,疗伤,摆脱烦恼。
  其实,整个的存在就是一次从洞穴中的出走,终人还是会回归洞穴。
  摆脱纷繁世事
  在三亚海边,楼下散步时,常常会听到婉转的鸟鸣,但是从清晨开始,就可以听到不远处传来打桩机咣咣的打桩声,电锯刺耳的切割声,远处汽车行驶的声音,各种噪音蛮横地钻入耳膜,就像纷繁的世事强行钻入人静谧的生活。
  人生美好的时光是可以摆脱纷繁世事之时,没有会议,没有采访,没有电话,没有电邮,彻底安静。我现在已经快达到手机一天也不响一次的境界,当初为什么就没有决心像李零那样根本不要手机呢?这就是真正做学问和半真半假做学问的人的区别了。
  人生在世,完全不理世事是不可能的,除非选择出家的生活。每当在佛教圣地见到那些面无表情的和尚、尼姑,觉得自己并不喜欢他们的生活方式,原因一是不自由,二是要牺牲掉一些世俗的享受,而这两种东西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超凡脱俗这一点是可取的。于是我想到,能否选择一种既自由自在又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呢?答案已找到:这就是我现在的静修生活了。
  我喜欢目前的生活方式。每天过着幽静的精神生活,听听室内乐,随心所欲地写点什么,看看书,看看电影,偶尔与朋友聊几句天。物质生活取极简风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了句话引我深思。她说:那些贪官搞几个亿干什么用啊,自己用不完,留给子女把子女也害了,因为他们除了享受什么也不会了。我由此联想到一般人,很多人在拼命挣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专心致志,不眠不休,后到老了才猛然醒悟: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还没享受生活呢。挣钱从手段变目的了。一位做生意的熟人说,做生意会上瘾。何止是做生意会上瘾,很多俗事都会上瘾,比如做官也会上瘾的,升了处长还想升局长,升了局长还想升部长,终能达到“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境界。难道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在静修生活中,感受到人生的宁静和甜美,就像刚泡好的铁观音,一丝清香沁入心脾;就像室内乐绵延不绝的旋律,春雨一样滋润着心田。
  清心寡欲
  静修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首先要摈弃的就是名利之心。追名逐利是世人全都无法超脱的事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世俗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超脱。就连出家人有的都做不到,如坊间所传“处级和尚、科级尼姑”的笑谈,真真滑天下之大稽。不要说真正发生了这样的事,仅仅空穴来风,也反映出人心的浮躁。佛门原本是真正的清静之地,而如今就连这样一个清静的角落也没有剩下。
  清心寡欲其次要摈弃的是人际关系。在世俗生活中,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来源,由双方投入的深浅轻重多少的差异所致。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关系,一个人投入多,另一个人投入少,就必然造成矛盾,只有双方投入完全一致的,才不会造成困扰。而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关系大都一深一浅,一轻一重,一多一少,只要人一较真,就会造成痛苦;亲情关系按说不至于如此,但是父母付出多儿女回报少的情形也不在少数,反之亦然;
  友情关系是双向选择,稍不如意可以一拍两散,应当是比较轻松的关系,但是灵魂的投契也很难得,而且仍然有深浅轻重多少的问题,一方深、重、多,另一方浅、轻、少,如果是前者会痛苦;如果是后者会给对方带来痛苦。所以只要还渴望人际关系,就很难获得内心的清静。
  清心寡欲终要摈弃的还是自身的欲望。正如叔本华所说,只要还有未满足的欲望,人就会处于痛苦与折磨之中。人生修炼的终目标是要到达身心全无欲望的境界。欲望是痛苦之源,只有做到全无欲望,才能终获得内心的安宁。
  在做到了清心寡欲之后还有后一个危险,就是陷入叔本华钟摆的另一端:无聊。他说,人生在欲望未得满足时陷在痛苦的一端,在欲望全都满足之后又会摆到无聊的一端。为了避免无聊,的出路是去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心情平静无比,优雅无比,每日审美,如果有可能,去创造一些美出来,这将是人生修炼的高境界。



   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