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1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店鋪: 北京知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55291
商品編碼:2696042805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9-01

《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定價:78.00元

作者: 弗朗西斯·福山;陳高華;孟凡禮 校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49555291

字數:

頁碼:45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係列之一(004)——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本書有劉瑜專文導讀“重讀福山之一:曆史的漫長終結”。
  1989年夏,福山在《國傢利益》雜誌上發錶瞭《曆史的終結?》一文,認為自由民主製會成為“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後一種統治形式”,並因此構成“曆史的終結”。
  自“曆史終結論”麵世,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瞭,福山初心
  不改,一再聲稱自己從未改變,一次又一次撰文、著述為自己初的結論辯護。到底是什麼讓福山有底氣如此堅持?不論你是被這宏大的題目所吸引,還是被這大膽的結論所激怒,此書都值得展捲一讀!
  

內容提要


  隨著“冷戰”結束,狂亂的二十世紀終於趔趔趄趄走到終點,福山重提過去幾個世紀來哲學傢提齣的問題:人類曆史是有方嚮的嗎?如果是有方嚮的,它將通嚮什麼樣的終點?相對於“曆史的終結”,我們正處身在哪兒?
  《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中,福山提齣,有兩大力量在共同推動著人類曆史的前進,一個是現代自然科學的邏輯,一個是黑格爾—科耶夫所謂的“尋求承認的鬥爭”:前者驅使人類通過閤理的經濟過程滿足無限擴張的欲望,後者則驅使人類尋求平等的承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股力量終導緻各種倒颱,推動文化各不相同的社會建立起奉行開放市場的自由民主國傢。緊隨而來的問題是,在“曆史的終結處”,政治經濟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夠産生一個穩定的社會,讓生活在其內的人得到“完全的滿足”,抑或,“後的人”被剝奪瞭徵服欲的齣口,不可避免地導緻他們冒險一試,讓曆史重返混亂與流血狀態?

目錄


導讀曆史漫長的終結/劉瑜
新版序民主依然挺立在“曆史的終結”處
代序
部分舊題新問
章我們的悲觀主義
第2章國傢的缺陷(I)
第3章國傢的缺陷(II)或,在月亮上吃菠蘿
第4章世界範圍的自由革命
第二部分人類的古老時代
第5章普世史觀念
第6章欲望的機製
第7章大門口沒有野蠻人
第8章無止盡的積纍
第9章錄像機的勝利
0章在教育的國度
1章已然迴答的老問題
2章不存在沒有民主人的民主
第三部分尋求承認的鬥爭
3章初,一場為瞭純粹名譽的決鬥
4章初的人
5章保加利亞假期
6章紅臉頰野獸
7章激情的興衰
8章主人與奴隸
9章普遍同質的國傢
第四部分越過羅陀斯
第20章冷酷怪物中的冷酷者
第21章工作的激情起源
第22章不滿的帝國與順從的帝國
第23章“現實主義”的不現實性
第24章無權者的權力
第25章民族利益
第26章走嚮太平洋聯盟
第五部分後的人
第27章在自由王國裏
第28章沒有胸膛的人
第29章自由與不平等
第30章十足的權利與非十足的義務
第31章無邊的精神之戰
附錄:“曆史的終結”之後
注釋
參考文獻
緻謝
索引

作者介紹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日裔美籍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弗裏曼·斯伯格裏國際問題研究所奧利弗·諾梅裏尼高級研究員,此前曾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尼茲高等國際研究院、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企劃局副局長、蘭德公司研究員。著有《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國》、《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現居加利福尼亞。

文摘


  導讀
  曆史漫長的終結
  劉瑜
  很少有一本書的命運,像福山的《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一樣“坎坷”。自1992年齣版以來,它穿越瞭無數掌聲和同樣多的臭雞蛋。粗暴的政治氛圍,使一本說理之作逐漸演變成一個意識形態的符號。二十多年過去,也許有必要重溫此書,以這二十多年的時代變遷去反思此書的是非對錯,也以此書為一個坐標去分析時代的走嚮。
  毫無疑問,對《曆史的終結》熱烈的擁抱或批判,源於它爆炸性的核心結論—曆史將終結於自由民主製,而自由民主製下的布爾喬亞將是“後的人”。
  曆史怎麼可能終結於源於西方的“自由民主製”?放眼望去,二十年來,有東歐轉型的“陣痛”;有俄羅斯、委內瑞拉此類國傢民主的倒退;有宗教主義在很多地區的興起;有美國嚮阿富汗、伊拉剋“移植”民主的失敗;有“中國模式”的崛起;更不用說今天我們在中東、泰國、烏剋蘭等地所看到的各種“民主”亂象……如果西方在冷戰中的勝利意味著“曆史的終結”,那麼,為什麼在曆史“終結”之後還有這麼跌宕起伏的“曆史”發生?如果西方發達國傢裏的布爾喬亞是“後的人”,那麼這“後的人”之後為什麼還會有本?這樣的宗教分子、查韋斯這樣的“反西方強人”、屠殺圖西族的鬍圖族人,或者以經濟發展為由拒絕政治西化的無數中國人?
  這些批評當然有它們的道理。顯然,冷戰的勝利並沒有使整個世界一夜之間“西化”。無論是宗教主義勢力的復興,還是“反新自由主義”話語的高漲,或是“中國模式”、“俄羅斯模式”、“委內瑞拉模式”等“其他道路”的興起,都顯示齣一種意識形態“突圍”的努力。但是,基於這些現象對此書進行的批評,似乎都存在一個問題:他們批評的與其說是這本書本身,不如說是這本書的標題。也許是因為,大多批評者都沒有讀過這本書本身,而隻是讀過它的標題。
  《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是一本論著,而不是一個宣言。更公平也更有收獲的,或許是進入這本書內在的理路,以此為基礎,而不是依賴它被貼上的意識形態標簽,對其進行評說。
  一
  仔細閱讀此書,會意識到,當我們用當前“民主國傢的亂象”以及“國傢的韌性”來批駁福山時,是基於對此書的誤解。事實上,即使是二十年前,福山也從來沒有否認過這些現象將在“曆史終結”之後持續存在。他在書中很多地方都準確預測瞭此類現象的長期性,比如,“當前的主義危機並不必然導緻自由民主體製的齣現,而新生的民主國傢也不都安全穩定。東歐的新興民主國傢正經曆著痛苦的經濟轉型,而拉丁美洲的新興民主國傢則受阻於先前的經濟混亂這一可怕的遺産。東亞的許多快速發展的國傢,雖然經濟上實現瞭自由化,但仍不接受政治自由化的挑戰。相對而言,像中東那樣的地區,自由革命仍未波及。而像秘魯或菲律賓這樣的國傢,在麵對嚴重問題的壓力之下,重新恢復,這是完全可能的”(見本書第65頁)。也就是說,無論是轉型的痛苦、民主的倒退、曆史和經濟對民主化的製約,還是“式增長”的誘惑,福山在作齣“曆史的終結”這一論斷時都從未否認。
  問題在於,“我們所見的勝利與其說是自由主義實踐,不如說是自由主義理念”(見本書第66頁)。也就是說,作為一種普遍的政治閤法性原則,到冷戰結束之後,自由民主這種觀念已經沒有瞭顯著的替代方案。不錯,今天世界上還存在參差不齊的意識形態,比如,“中國模式”的崛起就是一個有力例證。但即使是今天“中國模式”的捍衛者,大多也隻是試圖論證“中國模式”適閤中國的特殊“國情”,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普遍的閤法性原則”加以論證,更沒有多少人會像當年“輸齣革命”一樣,充滿激情地嚮世界輸齣“中國模式”。
  同樣,我們今天的確還能見到各式各樣的者,但是,從這些者要麼以“民主外衣”來裝飾其,要麼以“緊急狀態”或者“特殊情況”來為其辯護來看,即使是者也承認“自由民主”作為一種政治話語的閤法性。否則,何以當代世界上那些的統治者—、、米洛捨維奇、穆加貝等等—都要披上“選舉”的外衣?在“自由民主”這一閤法性話語尚未普及的時代和國傢,者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比如,硃元璋或者乾隆從不覺得為瞭贏得民心,需要舉行哪怕虛假的選舉。同樣,今天即使通過上颱的軍人,也要錶明他們這麼做是“緊急狀態”下的暫時戒嚴或管製,也往往要承諾舉行選舉—比如近,對泰國實行軍管的軍方宣布他們將在一年之後允許選舉。
  二
  即使自由民主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政治理念,的確在大多數地區確立瞭閤法性,但是,我們何以知道這不是一種暫時的現象?這種“勝利”不是曆史周期性循環中的曇花一現?在何種意義上,我們能夠說它“終結”瞭曆史?
  這觸及瞭此書的核心觀點。福山指齣,或者說,福山站在黑格爾的傳統中指齣,曆史根本上而言,由人們尋求“承認”的需要—而不僅僅是生存或者利益的需要—所推動,這種對“承認”的追求是人區彆於動物的根本屬性。曆史上的各種製度(奴隸製、君主製、貴族製、主義體製、體製等)所包含的“承認形式”都是有缺陷的,這些缺陷構成瞭推動曆史演變的“矛盾”,導緻瞭製度的更新。隻有自由民主製在平等的、相互的和有意義的基礎上滿足瞭人類尋求“承認”的需要,所以它導緻瞭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均衡—在這個意義上,它構成瞭曆史的終結。
  可以看齣,福山的論證並非社會學意義上的,而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他並不是從自由民主製“社會功能”的角度為之辯護。雖然他指齣瞭經驗上自由民主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性,但由於這種相關性的不穩定性和循環性,他明確錶示自己並不打算以此為基礎對自由民主製進行論證。事實上,他指齣,如果人們關心的僅僅是滿足欲望和理性的“經濟”指標,也許自由民主製並非佳選擇:“如果人們隻有欲望和理性,那他們就會滿足於市場導嚮的國傢,比如佛朗哥的西班牙,以及軍人統治下的韓國或巴西。可是,他們對於自身的自我價值有一種充滿激情的自豪,正是這種充滿激情的自豪促使他們嚮往民主,因為民主待他們如成人而非孩童,並且承認他們作為自由個體的自主權。”(見本書6頁)
  也就是說,為瞭找到一種衡量製度“穩定性”—如果“優劣”這個詞太紮眼的話—的尺度,他必須訴諸一種超曆史的標準,而不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之類的社會學標準。這個標準,在他看來,就是人性中普遍的尋求“承認”的心理需求。今天,我們已經習慣僅僅用“理性人”的概念來理解人性,但是福山藉助柏拉圖的觀點指齣,人的靈魂有三個部分:欲望、理性和激情。那種普遍流行的“經濟人”的人性觀,恰恰忽略瞭人尋求“激情”的那個部分。無論古代王族發動戰爭,還是現代人勤奮工作,都不能簡單地用“理性人”來解釋—除瞭逐利,也是為瞭追求榮耀—即“承認”。
  固然,在自由民主製獲得普遍閤法性之前,人們也通過其他政治製度尋求承認。無論奴隸製、君主製還是貴族製,其創立和維持都是某些人追求承認的結果。但問題在於,嚴格等級製下的“承認”是不能令人滿足的。首先,它不是相互的—奴隸主對奴隸、君主對臣民、貴族對農奴的承認遠不及反方嚮的承認,而這種不均衡構成“社會矛盾”,“矛盾”則推動製度演變。其次,即使是奴隸對奴隸主、臣民對君主、農奴對貴族的承認,由於它建立在強製和依賴的基礎上,也是不能令人滿足的。武力威脅或者利益收買下的“愛戴”並沒有自發基礎上的“愛戴”來得甜蜜—隻有對方是具有倫理選擇能力的自由人,其“承認”纔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感和滿足。這閤乎我們的經驗感受—一個美麗姑娘真正愛上瞭某個男人“這個人”,而不是被他用槍脅迫或者用錢收買,她的愛纔真正令這個男人感到由衷的滿足;如果所有學生都自主選擇留在一個老師的課堂上聚精會神聽講,而不是因為老師要點名、老師可能給低分纔留下來,這個老師獲得的“承認”纔真正令其滿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不僅社會的弱者,而且社會的強者,也需要通過自由民主這種社會形態來得到有意義的“承認”—唯有賦予他人自由與權利,強者纔能從他們那裏得到有意義的承認。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曆史不是終結於冷戰結束,而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之後—即“人民主權原則”通過戰爭得以確立之際。事實上,黑格爾在1806年耶拿戰役之後,就宣布瞭“曆史的終結”。他的意思當然不是說此後的曆史不會有國傢間的戰爭或者製度間的競爭,而是說人類普遍的、相互的承認形式已經被找到並開始通過強力傳播。此後的曆史,則是某種意義上自由民主製的傳播史。即使是主義這種製度,貌似是自由民主製的對抗者,其實更像是其變異體—同一“人民主權原則”下的不同製度衍生物,並由於其製度形式和製度理念之間的內在矛盾而被淘汰。至於製度,則更像是製度演進過程中暫時的“返祖現象”—畢竟,即使是曆史進步論者,也不會認定這一進步一定會以綫性方式前進。
  三
  即使我們將“承認”作為衡量政治均衡性的尺度,在平等、相互和有意義的基礎上將“承認”製度化,自由民主製真的做到瞭嗎?
  如果說民族主義和宗教主義興起以及民主化在發展中國傢的受挫代錶著“曆史世界”對“後曆史世界”的挑戰的話,福山更關注的或者說更擔憂的,並不是這個,而是“後曆史世界”內部的矛盾。似乎在他眼裏,“曆史世界”對“後曆史世界”的挑戰,對自由民主製並不帶來根本性的威脅,因為“後曆史世界”軍事、經濟、科技乃至文化工業的優勢不但足以抵擋這種挑戰,還很可能—正如過去二百多年曆史所顯示的—通過一個也許漫長麯摺但終滲透擴展的過程徵服“曆史世界”。我們當然有理由不相信民族主義、種族主義乃至宗教主義會逐漸消退,但是,福山指齣,幾百年前,西方世界的人們也不相信基督教引發的狂熱和戰爭可以從政治舞颱上逐漸退齣。“寬容”和“理性”是可以習得的,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這個習得的過程甚至會比曆史上進展得更快—雖然它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福山花更大力氣真正嚴肅對待的,是“後曆史世界”內部的矛盾,即,自由民主製是否真的能帶來平等的、相互的和有意義的“承認”?如果不能,那麼自由民主製衰敗於“內爆”的可能性將遠遠大於被“曆史世界”摧垮的可能性。事實上,對此提齣懷疑的有兩種角度。
  首先是左派的角度。是的,“平等的承認”給人帶來尊嚴上的滿足,但是自由經濟之下人們並不平等。無論是今天全球顯而易見的貧富差異,還是哪怕發達國傢內部收入差距的拉大,都是不容否定的現實,否則世界各地“反新自由主義”的口號不會這麼有市場,各種形式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也不會席捲全球。對此,福山的迴應角度,是試圖區分“問題”與“矛盾”。不錯,自由民主國傢存在很多“問題”(包括不平等這個問題),但這些“問題”並不構成根本性的“矛盾”。之所以不構成根本矛盾,是因為自由民主製作為一個具有內部糾錯功能的機製,能夠在製度內部解決這些“問題”,無需訴諸製度更替本身。比如,二十世紀福利製度的興起,即是自由民主製這種自我調校能力的一個體現。相比之下,其他政治製度則由於權力結構的缺陷,缺乏如此之有彈性的自我調校空間,而這正是它們一一衰敗的原因。
  二十年後的今天,當我們看到歐美各國為赤字問題而焦頭爛額,看到風起雲湧的左派運動和抗議,看到各國首腦常常低到令人尷尬的支持率,不禁會懷疑福山是否低估瞭來自左派挑戰的能量。有人說民主是“好政策的軍備競賽”—不錯,政治競爭激發自由民主國傢政策創新的能力,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民眾既要求享受高福利又不許提高稅收,既無法忍受通貨膨脹又要求刺激經濟,當“權利”這個概念被無限延展……這種“政策的軍備競賽”是否會觸及“自我調校能力”的邊界則成瞭一個問題。
  但就當年而言,更令福山感到棘手的,並不是左派對“承認的政治”的質疑,而是右派對它的質疑。典型的右派會認為,不錯,自由民主製帶來瞭“平等的承認”,但是“平等的承認”是不閤理的。在一個人人能力、智慧、德性不平等的世界裏,為什麼要“平等地承認”每一個人?在這裏,福山大量地引用瞭尼采,因為在尼采看來,自由民主國傢代錶著“奴隸”的勝利。當我們把“承認”與“成就”脫鈎,“平等的承認”就成瞭價值相對主義的外衣—如果一個毫無進取心、成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吃土豆片的人,也可以理直氣壯要求社會“平等的承認”,那麼這種“承認”的價值何在?
  如果說福山可能低估瞭左派對自由民主製的挑戰,那麼在這裏他似乎又高估瞭右派的挑戰。如果說尼采、托剋維爾等人在民主製度興起之初將“自由民主製”等同於“奴隸或庸眾的勝利”的悲觀看法情有可原的話,今天,這一製度及其後果逐漸清晰呈現之後,仍抱有同樣的悲觀則未免是一種傲慢。事實上,至少就過去二百多年的曆史而言—雖然我們未必能保證以後會依然如此,“精英主義”的社會衝動及其帶來的創造力並沒有消失,甚至可以說比之曆史上更為拓展瞭:無論是喬布斯這樣的商業精英,還是喬丹這樣的體育精英,或者海明威這樣的文學精英,無論是個人電腦這樣精巧的科技産品,還是心髒搭橋手術這種精湛的醫療技術,或者人類對月球乃至火星的探索,都顯示自由民主製未必扼的創造力、勇氣和技藝,隻是將過去往往由齣身決定的機械精英主義替換成瞭現在更與能力相聯係的有機精英主義。現代自由民主製下,“一個毫無進取心、成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吃土豆片的人”並沒有同等地獲得喬布斯、喬丹或者海明威所獲得的“承認”—無論從收入還是社會聲望而言,後者所得到的“承認”遠大於前者。至少到目前為止,自由民主的勝利並非如尼采所言,就意味著“奴隸的勝利”。它至少在相當程度上容納承認的差序格局—承認智慧甚於承認平庸,承認勤勞甚於承認懶惰,承認勇氣甚於承認軟弱。
  或許自由民主製成功的秘密恰恰在於,它既包含瞭“自由”,又包含瞭“民主”。福山乃至尼采的悲觀,也許是因為他們眼中的民主隻能是“不自由的民主”。左派厭惡“自由”所驅動的不平等,而右派厭惡“民主”所要求的平等權利。如果一個製度隻有“自由”,它可能遲早內爆於人們對“平等”的渴望;如果一個製度隻有“民主”,那麼它也可能很快由於“多數”而活力衰竭。但是一個既包含“自由”也包含“民主”的製度,恰恰由於其內在張力而獲得蓬勃的生命力。這種結閤是動態的—今天可以為瞭增進福利加稅,明天可以為瞭增加活力而減稅,也是多樣的—歐洲、美國、日本各國,民主和自由結閤的方式並不相同。隻要這種動態性和多樣性持續存在,自由民主製就仍然具有相當靈活的適應性。如果有一天自由民主製陷入係統性危機,多半也是因為自由和民主之間的動態平衡被一方的優勢打破。
  四
  在左派、右派的質疑之外,對自由民主製還有一種不滿,或許可以稱之為“無名的”不滿。這種不滿與現實問題比例如此不當,以至於很難說是什麼具體社會問題導緻瞭這種不滿,甚至可以說,恰恰是“後曆史世界”中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重大問題這一點,導緻瞭這種不滿。福山書中提到兩個情形,一個是一戰爆發之前德國許多民眾的好戰情緒;一個是1960年代法國的。在這兩個情形中,無論是“要求戰爭的德國民眾”,還是“飽食終日卻高舉毛語錄的法國學生”,與其說睏擾他們的是某個具體的社會問題,不如說是持續的和平和繁榮所帶來的空虛和無聊。
  在這個意義上,就算曆史到達瞭“終結”,但人性中或許有一個部分,永恒地渴望成為“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曆史“終結”之後布爾喬亞式“後的人”。“曆史”意味著矛盾,矛盾意味著衝突,衝突激發人的力量、英勇和意誌,而“曆史的終結”則意味著在前人所開拓的道路上,根據他人製定的交通規則做一個規規矩矩的行人。“曆史”意味著拓荒的悲壯,“曆史的終結”則意味著耕種的枯燥。一戰前呼喚戰爭的德國人,1968年的法國學生,甚或今天西方國傢那些永遠在“抗議”的青年,在錶麵的具體訴求之下,根本上他們所錶達的,或許是對錯過“曆史列車”的憤恨,以及馳騁於“曆史”原野的渴望。對他們來說,“承認”不僅僅意味著權利,還意味著確立權利的權力。這種創造曆史的英雄情結,或許將終結“曆史的終結”,使其“從頭再來”。
  而自由民主製的特點,又為這種“無名的不滿”提供瞭發酵和釋放的土壤。開放性是自由民主製的大優勢,但同時也恰恰是開放性,使其腹背受敵。福山引用雷韋爾的觀點錶示:“一個以持續批判為基本特徵的社會,是一種適於生活的社會,但也是為脆弱的社會。”(見本書第31頁)自由滋生懷疑,民主滋生反抗,當懷疑和反抗積蓄到一定程度,自由民主製就可能被摧垮,而摧垮它的,並不是其他意識形態或製度的競爭,而恰恰是自由民主製的巨大成就。換言之,自由民主製的衰敗將源於它自身的成功。
  或者這種擔憂過於悲觀。一方麵,至少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人成就英雄主義的渴望都能在不同領域找到釋放途徑—也許 《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理想國譯叢004:曆史的終結與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