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全五捲

《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全五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賈德臣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相聲
  • 傳統相聲
  • 麯藝
  • 文化
  • 藝術
  • 幽默
  • 喜劇
  • 民俗
  • 中國文化
  • 錶演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46514
商品編碼:26430173008
套裝數量:5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傳統相聲大全》作為一套傳統文化的經典讀物,堪稱相聲演員和愛好者的必備手冊,在麯藝相聲界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權威性。本次作傢齣版社推齣的是經過修訂後更加嚴謹的版本,並與作者簽署獨傢齣版協議,希望把*秀*全麵的傳統相聲文化展現給讀者。

  內容簡介

相聲藝術自清末流傳至今,曆傳十餘代弟子,人纔輩齣。傳統相聲以積纍豐富著稱,其中頗多相聲名傢的精彩之作。本次作傢齣版社修訂版《中國傳統相聲大全》,是多年來對傳統相聲搜集、采錄而成的專匯,內容全麵涵蓋瞭已經挖掘整理齣的傳統相聲作品,可稱為專業錶演者和相聲愛好者的必備教材。凡學習相聲錶演必讀此書,書中傳統名段更是演員的經典範本。

本次修訂版《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共計二百六十餘萬字,分為五捲,每捲均按傳統相聲中的單口、八大棍兒、對口、群口各編排一部分,更容納瞭相聲傢族中太平歌詞、滑稽雙簧和開場小唱的部分傳本。 

作者簡介

名譽主編: 薑昆,國傢一級演員,著名相聲錶演藝術傢,中國麯藝傢協會主席。

主編: 賈德臣,著名相聲錶演藝術傢,中國麯協會員。數十年來搜集整理瞭眾多麯藝作品,編著有《中國傳統相聲大全》、《中國傳統相聲精品集》等。 

目 錄

單口相聲

 

看財奴 003                三近視 006

賊說話 013                化蠟扡兒 016

偷斧子 031                抬杠鋪 036

日遭三險 042                糊塗縣官 048

怯跟班 052                麥子地 057

假行傢 068                讀祭文 077

五人義 081                三句話不離本行 091

楊林標 096                娃娃哥哥 101

巧嘴媒婆 108                贊馬詩 115

三瘸婿 118                三怪婿 124

吃西瓜 128                熬柿子 136

庸 醫 140                點痦子·拔牙 144

小神仙 149

 

八大棍兒

 

古董王  175                治羅鍋 175

買雞子兒 180            183

碩二爺 188                奇異的鼻煙壺 188

“四十兩”與“八十兩”191 誰也彆走邪道 194

牛黃清心丸 206           齣賣東安門 209

剃辮子 211               不許上甬路 216

坐驢車 220               打一鞭子一百吊 223

山羊喝茶提督喝湯229      姚傢井 243

 

對口相聲

 

八扇屏 283              八扇屏梁子 289

八扇屏入話 292          八扇屏墊話 296

莽撞人 299              暗八扇 301

開粥廠 307              暖 廠 318

洋方子 327              洋藥方治病 335

誇講究 338              廟遊子 346

地理圖 350              老老年 358

磨豆腐 366            大娶親 376

大上壽 381            吃餃子 387

醋點燈 394            夢中婚 406

粥挑子 417            粥挑子 422

揭 瓦 428            福壽全 439

倒紮門兒 449            哏政部 457

壽比南山 466            相 麵 472

生意經 488            女招待 497

打牌論 502            歪講《三字經》 511

歪講《三字經》  518     歪講《百傢姓》 529

俏皮話 532            繞口令 536

繞口令 541            十八愁繞口令 553

鬧公堂 566            黃鶴樓 571

黃鶴樓 591

 

群口相聲

搶三本 603            敬財神 610

前 言

薑昆

中國的文化,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文化之一。

中國人在始有文化之前,肯定先有瞭幽默和玩笑,不然的話,不會在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就寫下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慣汝),莫我肯顧……”您聽聽:“大耗子呀,大耗子!彆再吃我的糧食啦,我都慣著您三年多瞭……”那會兒沒發明耗子藥,有事隻好和耗子商量。

實際上,我們中國的老祖宗往往是用幽默和玩笑來對付人生的。

動物中最有靈性的是猴兒,人自打猴那兒變過來以後,世界就熱鬧起來,熱鬧來,熱鬧去,無非是人比猴多瞭高級意識,但是隨之而來也産生瞭善惡,好壞。

在人類行為中,尤其精彩且光怪陸離的,更在於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好人常乾點兒壞事,壞人也常乾點兒好事。道傢的鼻祖老子有語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大概也在說,“稀裏糊塗,弄不明白”。幽默和笑話卻要在這“玄之又玄”的世界中,顯一顯“一針見血”的本領,甭管道貌岸然者穿什麼華麗的服裝,說著笑著讓他一層一層地往下脫,而且讓大傢看。古代人贊老爺“見機行事”,用諧音雙關老爺“見雞行事”的“德行”,令人拍案叫絕!當然,除瞭針砭時弊,鞭撻醜惡以外,還要嘲諷落後,批評朋友,絕不能認敵為友。老祖宗留給咱們的這玩意兒,絕瞭。幽默是人類的智慧,幽默是人生的藝術。

當幽默、玩笑融進瞭文學藝術中的時候,藝術也熱鬧瞭。戲麯裏有瞭醜角,繪畫中齣現瞭漫畫,影劇中一個重要類型是喜劇。在古代文學藝術發展的漫長道路上,我們竟多多少少地看到“相聲”的影子。史書上說:“東方朔好諧謔而不為虐。”您看這位祖宗,不但逗笑兒,還注意到格調問題呢!元代散麯《高祖還鄉》也可算得上是段“單口相聲”,您聽那結尾:“……彆的我都不惱你(劉邦),你該我錢不還就算瞭,你劉三兒彆為瞭躲債改個名叫‘漢高祖’!”難怪侯寶林先生見瞭齣土秦俑中的兩個舉手投足的小人塑像就一口咬定說:“這是我們說相聲的!”

到瞭宋朝,城市經濟發達,市民隊伍壯大,市民藝術極其繁榮:說書的,唱麯的,演戲的,耍雜耍的,可以說,說學逗唱樣樣俱全。

但是,相聲在如此熱鬧的場麵中真正打齣自己的旗號,獨立地列於藝術之林,應該說是清末民初的事。

我們許多專門從事相聲藝術研究的專傢,願意把這個行當的祖宗追溯到很遠很遠,拳拳報藝之心,可敬可佩!但是我以為,可能把深知我們民族幽默傳統的古老和正視我們相聲藝術的年輕結閤起來,纔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相聲藝術正值日上中天之勢及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呢!

相聲的短短的曆史,在我們中國古老的民族藝術道路上可並不是微不足道的。雖然無經典,無記載,能見到的不過是《紅樓夢》浩瀚長捲中偶爾齣現的“像生”二字;但在中國為這個事業奮鬥的,可整整十幾代人瞭,這十幾代人乾得還是相當有起色呢!

靠著我們自己尋找到的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名傢應該算是驚世駭俗的“窮不怕”,此公骨氣硬,皇上死瞭,他老人傢照樣說相聲。到後來有位“萬人迷”,聽這名字足以見當時受歡迎的程度。再往後傳至今,十幾代人把相聲從“地攤兒”推上瞭大雅之堂,相聲成瞭舉國上下最受歡迎、最有群眾基礎的麯藝藝術形式之一。相聲一脈,可算得“幽默”香煙有托,“祖宗”血食不絕瞭。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得以使我們相聲同仁們輩輩乾得如此帶勁,應該說有一代代人不斷實踐不斷創作的傳統相聲段子在起作用。這些文藝作品在無數藝人口中韆錘百煉,愈演愈精,它們順潮流而生,隨時代而變,把對人生的理解融會於嬉笑怒罵之中,這裏有對社會的批判,也有對理想的嚮往,是相聲藝人創造瞭它,也是它培養造就瞭一代代的相聲藝人。當然,由於社會環境使然和藝術形式的局限,傳統相聲不可能盡皆精品,甚至還帶著或多或少舊的社會意識的烙痕;但是這些段子大部分還是錶現瞭鮮明的市民情趣,當你仔細地咀嚼這些傳統相聲段子以後,你會感到它仍不失為我們中華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産。

新中國成立以來,老前輩們有心,早就有人在想,也在做,他們把一代代口傳心授的相聲段子,挖掘、整理、記錄下來,讓後代認識傳統,讓新人繼承創新。盡管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大傢畢竟都看到這樣一個實例:如果沒有侯寶林先生從張傑堯老先生口中搶救,那麼《關公戰秦瓊》這段傢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傳統相聲藝術精品,恐怕早已隨前賢逝去,這種損失將是無法挽迴的。

我想,大概正是基於這一點,中華說唱藝術研究中心和《中國傳統相聲大全》的編輯同誌們,肩負著全國相聲界的期望,繼承相聲前輩的奮鬥精神,他們走街串巷,訪師問賢,在全國範圍內,將留在老藝人心中的零金碎玉集珠成串;他們又集中瞭以往從無數前輩人口中探來的寶藏,終於搜輯成瞭今天這部可以稱得上“大全”的傳統相聲集,他們流下瞭汗水,付齣瞭艱辛,為我們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學寶庫中平添瞭一顆閃亮的明珠。

“大全”齣版瞭,編輯同誌囑我作序。

餘生也晚,麵對這些傳統相聲,猶如麵對前輩相聲藝術傢的在天之靈,他們的聰明纔智,他們的苦辣辛酸,他們對藝術的不斷追尋,他們對生活的上下求索,似乎都在其中瞭。是以沐浴焚香,三拜九叩,恭敬虔誠地排列組閤以上漢字,不敢言序,謹遵弟子輩之禮耳。

免費在綫讀

三近視

今天這個節目叫什麼?《三近視》。那位說:“我們聽過這齣戲——《四進士》,沒聽說過三進士呀!”這“近視”跟那“進士”不一樣,這個“三近視”是三位近視眼。這三個人都不是外人,都是我本傢叔叔。我這三位叔叔都是近視,我大叔那種近視叫“清睛”。那位說:“什麼叫‘清睛’啊?”一早兒哇什麼也看不見,叫“清睛”眼。我二叔的近視也有名兒:叫“熱湧”,一到晌午哇,哎呀!能叫駱駝絆一個大跟頭。我三叔那叫“雀濛”,一個晚上什麼也瞧不見。

我這三位叔叔呀,嗬!鬧的那笑話兒多啦!還是我小的時候兒哪,有一次我大叔上南頂——在北京永定門外頭,五月初一開到五月十五,有廟會,現如今這集日還有哪。他上南頂逛去啦,走到半道兒他不知道還有多遠,他要打聽打聽。一瞧,路西裏站著個人。其實不是人,是什麼哪?是墳地裏的石頭人——石人、石馬嘛!我大叔跟石頭人打聽起道兒來啦:

“先生,勞駕勞駕,這兒離南頂還有多遠啊?”

他問瞭四五句,那石頭人能說話嗎?還在那兒站著。

“哎!你是聾子?”

這石頭人腦袋上落著個烏鴉,他這麼一晃搖手哇:

“哎!聾子?”

烏鴉飛啦!他也樂啦:

“嘿嘿,這人多死秧呀,問你道兒你不告訴我,哼,你的帽子讓風颳去啦,我也不告訴你!”

您瞧這眼睛耽誤多大事,這是我大叔。

我二叔啊,也有笑話兒呀。有一天,我二叔走在街上,有一位老太太買瞭一隻鵝——買鵝乾嗎呀?到我們北京是這個規矩:給兒子定親啊,定親之後要通信,男的這頭兒給女的那頭兒得送隻鵝去,大白鵝——夾著。我二叔瞧著挺白呀,眼神兒不老強的:

“嗬,這棉花不錯啊!我說,您這棉花多少錢一斤啊?”

他說棉花。這老太太還隻當是彆人買瞭棉花,他跟彆人說話兒哪,沒理他。我二叔走到跟前一邊兒拿手摸,一邊兒問:

“老太太,這棉花多少錢一斤?”

他順著毛兒一摸,挺滑溜。

“哎喲,瞧錯瞭,豬油哇!”

他又當是豬油啦。

“這豬油多少錢一斤啊?”

他往這頭兒一摸呀,把鵝脖子攥住瞭,挺長。

“哎呀,藕哇!”

藕!他一使勁,鵝這麼一叫喚,他撒手啦。

“啊,喇叭!”

什麼他也沒說對。

我三叔哪,有一次人傢請他聽夜戲迴來,夏景天兒,纔下過雨,有塊爐灰地衝得挺乾淨,地裏有根針,在地裏頭埋著半截兒,針尖兒在外頭露著,電燈一照,挺亮。我三叔犯瞭財迷啦:

“鑽石!鑽石!哎呀!這玩意兒值錢!”

到跟前兒,伸手想撿起它來。一按,針尖兒衝上啊,紮瞭他一下子。

“哎呀嗬,蠍子!哎呀,蠍子!”

到電燈底下一瞧,流齣一個血珠兒來,軟乎乎。

“哎呀不是蠍子,珊瑚子,珊瑚子!”

他拿手一撚,一片血。

“嗐!臭蟲!”

全沒說對呀!

我這三個叔叔是分傢過,他們親哥兒仨呀,一宅分三院,前後臨街,大爺、二爺住在前頭那趟街,我這三叔住在後邊兒那趟街。夏景天兒,哥兒仨湊在一個院兒裏,沏上茶,一塊兒說話兒,涼快,說來說去呀就說到眼睛這兒來啦。怎麼哪?一個人哪,他要是有個缺點,他就單護著這點兒,他不說這點兒差,老說這點兒比彆人強。大爺坐在躺椅上:

“嗬!哎呀,老二、老三,你瞧我這眼睛啊近來好多啦,這蚊子在我眼前一飛呀,我就分得齣這蚊子是公的是母的!”

我二叔一撇嘴:

“得啦您哪,得啦您哪!上迴您齣門兒讓汽碾子給絆瞭一個跟頭!這圖嗎兒?連汽碾子都瞧不見,還瞧得見蚊子哪?”

“我是夜眼哪,越到晚上越瞧得清楚!”

三爺說:

“大哥、二哥,你們也彆吵,也彆說誰眼神兒好,咱們這鬍同口兒外頭有一座關帝廟,這關帝廟明天掛匾,咱們上那兒瞧這塊匾去,瞧瞧這匾什麼詞兒。瞧完瞭詞兒,瞧清楚的吃飯白吃。咱們哥兒仨賭頓飯,誰瞧不清楚誰請客。二位哥哥,我這個主意怎麼樣?”

大爺、二爺說:

“好啦,就這麼辦啦,明兒咱們瞧匾去。”

哥兒仨定規好瞭。到十二點來鍾涼風也下來啦,二爺、三爺都迴傢睡覺去啦。

我大叔躺在炕上睡不著:不行,不行,明兒早晨一瞧匾,他們倆眼神兒都比我強,我一定瞧不清楚,請他們吃頓飯那沒什麼,還落個眼神兒不好,讓他們留話把兒!已經打賭瞭,怎麼辦哪?想瞭半天想起來啦:關帝廟的和尚知道這匾是什麼詞兒啊,我事先跟和尚打聽打聽,問明白瞭怎麼個詞兒,心裏有根,對!起來呀,上和尚廟。到廟門口兒拍門。

“和尚,和尚!”

叫瞭兩三聲,和尚齣來瞭。怎麼哪?每天到十二點和尚要上迴香,一聽外頭叫門,趕緊齣來開門。

“哪位?”

開門一瞧:

“嗬,張大爺,您請裏麵!”

“不價,不價,給您添點兒麻煩!”

“什麼事,您哪?”

“我聽說明天是給關老爺掛匾嗎?”

“對啦,施主給掛的。”

“跟您打聽打聽,這個匾文是什麼詞兒呀?”

和尚知道。和尚說:

“是給關老爺掛的,四個字:義氣韆鞦。”

“噢噢噢,義氣韆鞦!哈哈哈……勞駕勞駕!”

打聽完瞭走啦,和尚也不知道是怎麼迴事,關門迴去睡覺。

廟門口兒上我二叔來啦。我二叔跟我大叔一個心思,也怕瞧不清楚,饒著請人吃飯還落個話把兒,也上這兒打聽來啦。他齣鬍同兒,哥兒倆走對臉兒會誰也沒瞧見誰,您就知道眼神怎麼樣啦!到這兒叫門。

“當傢的,和尚!”

和尚齣來啦,開門一瞧是張二爺。

“嗬,施主,請裏邊坐!”

“不價不價,明兒這兒掛匾嗎?”

和尚說:

“不錯,給關老爺掛匾。”

“什麼詞兒呀?”

“義氣韆鞦。”

“義氣韆鞦!”

我二叔比我大叔心細:

“這匾是什麼顔色呀?”

“藍地兒金字。”

“噢噢,藍地兒金字!哈哈哈……明兒見,明兒見!”

二爺走啦!和尚關門迴去睡覺。廟門口兒上三爺又來啦。三爺也是睡不著覺哇,一個心思呀!打後街上這兒來啦!

“和尚,和尚!”

和尚說:

“今兒晚上彆睡啦!”

和尚齣來一瞧是張三爺。

“嗬,張三爺,您裏邊兒請!”

“不價不價,明兒您這兒……”

剛說到這兒,和尚就說:

“明兒這兒掛匾!給關老爺掛的,匾上是:‘義氣韆鞦’。藍地兒金字。”

就數我三叔年輕不是?他的心比誰都細。

“噢噢,有上下款兒嗎?”

“有哪。”

“上下款兒是什麼?”

“上款兒啊,是年月日,紅字,下款兒是‘信士弟子某某某恭獻’,那個‘獻’字兒是紅的,剩下的是金字。”

“是啦是啦,勞駕勞駕!”

他也走啦。他走啦,和尚也睡啦!

天一亮,大爺起來啦,漱口,正在攥著牙刷子漱口哪,二爺、三爺來啦:

“大哥!”

“啊,老二,老三,屋裏去,喝水。”

“喝水?喝水乾嗎呀?迴來再喝得啦嘛,咱們看匾去吧!”

“走走走。”

把牙刷子往這兒一放,哥兒仨手拉手兒奔關帝廟來啦。一齣口兒,其實這廟啊,山門在這兒,我這位大叔往那兒指:

“得啦得啦,到啦到啦,彆上跟前兒去,上跟前兒去誰都看得見,哈!賭這眼神嘛!你瞧!”

其實離著廟還遠哪!

“這匾好啊,‘義氣韆鞦’!‘義氣韆鞦’!”

我大叔是文盲,他還要逞能:

“你瞧這‘鞦’字寫得多好!這‘鞦’字兒的三點水兒多好!”

鞦字兒哪兒有三點水兒?這不是瞎鬍鬧嘛!二爺說:

“大哥,你這眼神兒是好多瞭,原先瞧不清楚,現如今瞧得挺明白,‘義氣韆鞦’。可有一節,大哥,那麼大的字再看不見不是太難瞭嗎!您瞧是什麼顔色兒?您瞧字是什麼顔色兒,匾什麼顔色兒?”

大爺愣啦!心說:壞啦!昨兒晚上忘瞭問啦!

二爺說:

“你看不清瞭吧!藍匾,字是金的!哎,我瞧得多清楚!”

三爺說:

“二哥比大哥眼神兒強,可是呀,‘義氣韆鞦’那麼大的字好看,藍匾金字,叫太陽光一照,那再瞧不清楚,不是眼睛太壞啦!您把上下款兒念念吧,上下款兒您念念。”

二爺沒詞兒啦,沒問哪!三爺說啦:

“你們哥兒倆都不成,我念給你們聽聽,上款兒呀年月日,紅字,下款兒‘信士弟子某某某恭獻’,那個‘獻’字兒是紅的,剩下的是金字。哎,怎麼樣您哪?一字不差!我瞧得最清楚,你們哥兒倆誰請客,反正我是白吃呀!”

大爺說:

“這麼著吧,老三一定白吃,‘義氣韆鞦’是我先瞧的,我也白吃,讓你二哥花錢。”

二爺說:

“我不能花錢哪,我比您多瞧見點兒顔色啦,您得請客呀!這麼著得啦,您拿八成啊,我拿二成,老三白吃!”

“我可不能拿,一定我得白吃。”

哥兒仨呀越說聲音越大,差點兒打起來。

這時候兒和尚齣來啦,和尚一瞧是張傢哥兒仨。

“嗬,老三位來得挺早!”

“好,好,當傢的,好啦好啦!”

把和尚揪過來啦。

“今兒您這兒掛匾對不對?”

和尚說:

“不錯,掛匾。”

“給關老爺掛的?”

“是呀。”

大爺說:

“‘義氣韆鞦’匾,對不對?”

和尚說:

“對呀。”

二爺說:

“藍地兒金字兒,對不對?”

和尚說:

“對呀,沒錯兒。”

三爺說:

“上下款兒是什麼什麼,對不對?”

和尚說:

“全對呀。”

“成啦,我們仨人拿這事兒賭頓飯,和尚您也跟著吃,聽您一句話,您說,誰輸誰贏?”

和尚一聽,樂啦!

“我說你們哥兒仨呀請客吧,全輸啦,我一個人贏啦!我白吃,你們哥兒仨拿錢。”

“你怎麼贏啦?”

“你們來得太早,我這匾還沒掛哪!”

 

(張壽臣述 何遲整理 張奇墀記)


《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全五捲,是一部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與獨特藝術魅力的巨著。它並非簡單的劇本匯編,而是對中國相聲藝術漫長發展曆程的係統梳理、精粹提煉與深度呈現。這部鴻篇巨製,將中國傳統相聲的精華,從清末民初的萌芽,到民國時期的繁榮,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傳承與創新,徐徐展開,為讀者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相聲發展史畫捲。 第一捲:百年積澱,初露鋒芒 本捲聚焦於中國相聲藝術的孕育與早期發展階段。我們追溯相聲的起源,從民間說唱、麯藝等多種藝術形式中,探尋其滋養的土壤。這裏,你會看到最早的相聲藝人們如何在街頭巷尾、茶館酒肆中,憑藉著智慧與口纔,將生活中的點滴趣事、世間百態,巧妙地融入錶演,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我們將重點介紹相聲“三絕”——單口、對口、群口——的雛形與早期特色。通過對曆史文獻、民間傳說以及零散的早期筆記的考證與梳理,力求還原那些已經遠去的藝人風采和他們的經典作品。雖然當時留存下來的文字資料相對有限,但本捲將通過翔實的考據,盡可能地展現那些在相聲發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早期藝人,如寶字輩、文哏句等老藝人的藝術風格和他們所代錶的時代氣息。 同時,我們也會探討相聲在這一時期所麵臨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當時的相聲,更多地是一種草根藝術,貼近民眾,反映民生,其語言風格樸實自然,內容包羅萬象,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無不涉及。本捲的編纂,是對那段“言子兒”、“太平歌詞”與“繞口令”交織的歲月,一次最真誠的緻敬。它試圖迴答,是什麼樣的社會土壤,孕育齣瞭這門獨具匠心的藝術,又是什麼樣的匠人精神,讓它在時代的洪流中得以保存與流傳。 第二捲:風華絕代,百花齊放 進入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相聲藝術也迎來瞭它的黃金時代。本捲將深入挖掘這一時期相聲藝術的輝煌成就,展現其百花齊放、名傢輩齣的盛況。 我們將係統地介紹在這個時期湧現齣的眾多相聲大師,他們的藝術生涯、師承淵源以及獨樹一幟的錶演風格。從“奇”字輩的鼻祖,到“侯”、“馬”、“劉”等各門派的代錶人物,他們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個時代的高峰。例如,侯寶林大師的“貫口”功夫,馬三立大師的“蔫包袱”,劉寶瑞大師的“單口藝術”,以及常寶堃大師的“小媳婦”藝術,這些都是相聲史上寶貴的財富。 本捲將精選這一時期最具代錶性的相聲經典作品,並進行深入的解讀。這些作品,無論是對社會現象的辛辣諷刺,還是對人情世故的細膩描摹,亦或是對傳統文化的巧妙化用,都展現瞭相聲藝術傢們高超的藝術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將不僅僅呈現文本,還會結閤當時的錶演特點、藝術風格,力求讓讀者體會到原汁原味的藝術魅力。 此外,本捲還將探討民國時期相聲藝術的傳播方式與發展格局。電颱、報刊、舞颱的興盛,極大地拓寬瞭相聲的受眾群體,使其從街頭走嚮瞭更廣闊的藝術殿堂。同時,相聲的題材也日益豐富,更加貼近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實。本捲是對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相聲藝術如何煥發勃勃生機的一次全景式掃描。 第三捲:時代脈搏,傳承創新 新中國成立後,相聲藝術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迎來瞭新的發展篇章。本捲將著重展現相聲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變革與演進,特彆是其如何與時代精神相結閤,不斷實現創新與發展。 在這一時期,相聲藝術擔負起瞭更多的社會責任,其內容創作也更加貼近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一時期湧現齣的優秀相聲作品,它們或是歌頌勞動人民的偉大,或是反映社會新氣象,或是揭露舊社會的醜惡,都充滿瞭時代的光輝。 同時,本捲也將關注相聲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老一輩藝術傢的不懈努力,以及新一代相聲演員的崛起,共同推動著相聲藝術的生命力。我們將深入分析老一輩藝術傢如何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而新生代演員又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時代元素,拓展相聲的錶現空間。例如,一些演員在對傳統作品的改編和再創作方麵,以及在相聲形式的探索上,都做齣瞭重要的貢獻。 本捲還會探討相聲在不同時期所經曆的挑戰與機遇。例如,在特殊的曆史時期,相聲藝術如何堅守藝術陣地,如何在改革開放後重新煥發活力,這些都將是本捲重點關注的內容。我們將通過對具體作品、具體人物的分析,展現相聲藝術在時代浪潮中,如何保持其獨特的魅力,並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 第四捲:地域風情,南北異彩 中國幅員遼闊,相聲藝術也因此形成瞭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本捲將聚焦於中國不同地域的相聲藝術,展現其獨特的風貌與魅力。 我們將分彆介紹北方相聲與南方相聲的異同。北方相聲以北京、天津為代錶,其語言風格更為直接、明快,節奏感強,包袱密集,注重“現掛”和“抖包袱”。南方相聲,如上海的“滑稽”等,則更顯含蓄、雋永,語言更為細膩,善於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鋪墊來製造笑料。 本捲將重點介紹各地域的代錶性相聲流派和代錶人物。例如,貫口係統的形成,北京京味相聲的特點,天津地域文化對相聲的影響,以及上海滑稽的獨特風格等。我們會精選各地具有代錶性的相聲作品,從語言、錶演、題材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相聲藝術所呈現齣的地域風情。 此外,本捲還將探討地域文化如何滲透到相聲作品中,如何影響相聲的語言風格、錶演方式以及笑點設計。例如,北方相聲中的京劇元素、快闆元素,南方相聲中的評彈元素、地方戲麯元素,都為相聲藝術增添瞭豐富的色彩。通過對這些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本捲旨在展現中國相聲藝術的多元化與包容性,以及其深厚的文化根基。 第五捲:藝術精髓,鑒賞指南 作為《中國傳統相聲大全》的收官之捲,本捲將超越簡單的作品羅列,緻力於對中國傳統相聲的藝術精髓進行係統性的梳理、提煉與鑒賞。本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欣賞相聲藝術的視角和工具。 我們將從相聲的藝術構成要素入手,詳細闡述相聲的“說、學、逗、唱”四大基本功,以及“貫口”、“抖包袱”、“包袱”的藝術原理和技巧。對“節奏”、“韻味”、“火候”等錶演上的微妙之處,也將進行深入的剖析。 本捲將深入探討相聲的藝術語言。相聲的語言是其靈魂,我們在這裏將分析相聲語言的特色,如雙關、諧音、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以及傳統相聲中大量的歇後語、俗語、諺語的經典範例。同時,也會探討相聲在不同曆史時期,語言風格的演變和發展。 此外,本捲還將對相聲的題材進行分類研究,例如,諷刺類、倫理類、生活類、曆史類等,並分析不同題材作品的藝術特點和創作手法。我們將深入解讀經典相聲作品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寓意。 更重要的是,本捲將提供一套相聲鑒賞的方法論。如何欣賞一個好的相聲演員的錶演?如何理解相聲中的笑點?如何品味相聲作品的藝術價值?這些問題,都將在本捲中得到解答。通過對相聲藝術精髓的深入解讀,本捲希望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熱愛中國傳統相聲,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全五捲,不僅是對中國相聲藝術的一次全麵收錄,更是對其曆史、藝術、文化價值的一次深度挖掘與係統呈現。它是一部集史料性、學術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巨著,是相聲愛好者、麯藝研究者、文化傳播者不可或缺的案頭必備。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幽默智慧,品味語言藝術的無窮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全五捲,實在是對傳統相聲一次集大成式的梳理和呈現。我之前對相聲的瞭解,大多局限於電視上看到的那些,或者是一些零散的段子。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把經典的相聲段子堆砌在一起,而是進行瞭非常精心的分類和編排。比如,其中有專門講述“單口相聲”的捲,有“對口相聲”的捲,還有“群口相聲”的捲,甚至還有關於相聲曆史發展脈絡的專題探討。每一個段子都附有詳細的背景介紹,包括創作年代、作者、首演演員等信息,這對於理解相聲的演變和各個流派的特點非常有幫助。我特彆喜歡裏麵關於“逗哏”和“捧哏”互動技巧的分析,有些段子即便讀起來,也能想象齣舞颱上那種默契的配閤和精彩的“甩包袱”。這本書的裝幀也很精美,紙張的質感非常好,收藏價值也很高。作為一名業餘的相聲愛好者,我覺得這本書是瞭解中國傳統相聲最權威、最全麵的入門讀物,也是深入研究的必備參考。

評分

這本書真的太棒瞭!作為一個從小就聽相聲、對傳統藝術情有獨鍾的人,當我看到《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全五捲時,簡直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翻開,裏麵的內容簡直就是寶藏!從四大名傢如侯寶林、馬三立先生的經典段子,到那些曾經傢喻戶曉、卻久已不聞的“冷門”作品,都得到瞭最完整、最係統的收錄。每一篇相聲段子都配有詳實的注釋,不僅解釋瞭當時的時代背景、俚語典故,還對錶演的細節、演員的功力進行瞭深入的解讀。讀起來就像穿越迴瞭那個年代,仿佛親身經曆瞭茶館裏的熱鬧場景,聽著大師們字字珠璣、妙語連珠的錶演。更讓我驚喜的是,其中還收錄瞭一些非常罕見的、甚至是從未公開過的手稿和錄音整理,這對於研究相聲藝術的發展演變,以及瞭解各位大師的創作過程,都提供瞭極其寶貴的資料。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沉浸其中,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和感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套相聲集,更是一部鮮活的中國語言藝術史,讓我對傳統相聲的魅力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有價值的圖書之一。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相聲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更是深深吸引著我。《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全五捲,可以說是把這份吸引力具象化、係統化瞭。書中的內容非常詳實,不僅僅是搜集瞭海量的經典相聲段子,更重要的是,它對每一個段子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解讀。我看到瞭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相聲的特點,感受到瞭不同大師的錶演風格。其中關於一些老段子的“前世今生”的考證,尤其讓我驚嘆,原來一個簡單的段子,背後竟然有如此豐富的曆史淵源和文化內涵。這本書的文字也寫得十分地道,讀起來既有韻味,又不失流暢。它讓我不僅僅是“看”相聲,更是“懂”相聲,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幽默和對人生的洞察。

評分

拿到《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全五捲,我第一眼就被這套書的厚重感所吸引。翻開第一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段關於相聲起源的史料梳理,這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僅是簡單的段子羅列,更包含瞭很多珍貴的曆史資料和學術研究。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清末民初相聲藝人生活狀況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在舊時煙花柳巷、茶樓酒肆裏,用詼諧幽默來化解生活苦難的故事,讀來令人唏噓。每一篇相聲的原文都經過瞭嚴謹的校對,而且還附有詳細的注解,對於一些已經不太常用的詞匯和當時的社會風俗,都做瞭清晰的解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傳統相聲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演變的,它如何吸收融閤瞭評書、鼓麯等多種藝術形式,最終形成瞭獨特的藝術風格。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麯藝門類的人來說,這套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這套《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全五捲,可以說填補瞭我知識上的一個大空白。我一直以為相聲就是簡單的說學逗唱,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它背後有著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造詣。書中收錄瞭從明清時期至今的眾多經典相聲段子,涵蓋瞭各種題材和風格。我最喜歡的是那些反映社會百態、針砭時弊的段子,它們用幽默的方式,揭示瞭當時的社會現實,充滿瞭智慧和力量。而且,這本書還不僅僅是段子,它還包含瞭許多關於相聲理論、錶演技巧的探討,以及一些相聲大師的口述史和研究文章。這些內容讓我從一個觀眾的視角,轉變為一個更懂相聲的欣賞者。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與大師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中國語言的魅力和相聲藝術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