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書店正版 讀懂中國製造2025 吳曉波,硃剋力 著 中信齣版社 經濟 書

新華書店正版 讀懂中國製造2025 吳曉波,硃剋力 著 中信齣版社 經濟 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曉波,硃剋力 著,新經濟導刊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製造2025
  • 吳曉波
  • 硃剋力
  • 中信齣版社
  • 經濟學
  • 産業升級
  • 製造業
  • 中國經濟
  • 戰略規劃
  • 商業洞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福建新華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55192
商品編碼:26216667277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讀懂中國製造2025

定價:58.0元

作者:吳曉波,新經濟導刊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8655192

字數:244000

頁碼:3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全麵解讀製造強國戰略**個十年行動綱領
  深刻剖析“中國製造”的問題在哪裏
  冷靜提齣“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策略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苗圩 經濟學傢 周其仁 樊綱 德國“工業4.0之父” 梅內爾
  紮實解讀

內容提要


全球産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我國在新一輪發展中麵臨巨大挑戰。麵對發達國傢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和一些發展中國傢的加快謀劃布局,我國製造業麵臨 “雙嚮擠壓”的嚴峻挑戰,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製造強國。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共七章,從背景介紹到未來展望,從睏局到救贖,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從“互聯網+”到趕超“工業4.0”,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錄瞭來自經濟學傢、媒體、工程院院士、各領域專傢,以及相關領域高級官員的剖析和解讀之作。內容紮實、數據豐富,更具深度和前瞻性;既有宏觀之策,也有微觀之見,是讀懂“中國製造2025”和必備之作。

目錄


【上篇 背景篇】

第1章 中國製造的睏局

“價廉物美”的時代可以結束瞭

一個從杭州到法國的馬桶套

擺脫中國製造浮噪癥

中國製造仍處價值鏈低端

中國製造亟需重整價值

中國的製造業陣痛

第二章 救贖中國製造

“中國夢”仍需商業救贖

製造業的春天並未遠離

用精益方法提升中國製造競爭力

提升“中國製造”的關鍵

中國製造最可怕的對手

中國製造的用工成本思考

第三章 中國製造2025,助圓中國夢

中國製造2025,破題工業強國

數字化智能化,推動“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的轉型前景

中國製造2025,拉開三十年磨劍序幕

全球製造業革命下的中國戰略追趕

從“中國製造”邁嚮“中國智造”

【下篇 展望篇】

第四章 智造為鋒,尋找中國製造之“心”

中國製造2025:“智”造蛻變

大國崛起,“中國智造”大有可為

從製造到智造,路該怎麼走

中國智造的大趨勢

中國智造的使命

“智造”化的未來工廠

中國製造2025:“智”造蛻變

大國崛起,“中國智造”大有可為

從製造到智造,路該怎麼走

中國智造的大趨勢

中國智造的使命

“智造”化的未來工廠

第五章 劍指未來,開啓機器人時代

工業機器人夯實“中國智造”基礎

機器換人:靜悄悄的變革

機器換人是大趨勢

機器換人,把人換到何處

迎接“機器人革命”,中國任重道遠

“機器換人”浙江樣本調查

第六章 網絡為翼,引領“互聯網+”潮流

互聯網+,製造強國的新引擎

互聯網+工業,重塑製造業“微笑麯綫”

“互聯網+”戰略指引中國製造走嚮2025

工業互聯網推動萬物互聯

工業互聯網和智能製造

“互聯網+”助力“中國製造2025”

第七章 中國製造2025,趕超工業4.0

工業4.0對中國製造2025的啓示

中國版“工業4.0”意義重大

中國製造應抓住機遇邁嚮“工業4.0”

工業4.0的兩大核心驅動力

“中國製造”須嚮“德國製造”學什麼

中國發展工業4.0大有機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曉波
  知名財經專傢,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
  硃剋力
  智石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哥倫比亞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其擔綱主編的著作獲選“中國好書”並被中宣部、中組部推薦。
  【編者簡介】
  新經濟導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旗下刊物,以“洞悉經濟變革與商業機會”為辦刊宗旨。現任社長李明、總編薑浩端。

文摘



  中國製造的睏局
  “價廉物美”的時代可以結束瞭
  吳曉波財經作傢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到溫州調研打火機産業,一位溫州老闆把十多個零配件攤在桌子上,一個一個捏起來,告訴我溫州造與日本造的價格差:電子點火器,日本成本1.1元,溫州0.2元;密封圈,日本成本0.2元,溫州0.01元;塑料配件,日本成本0.6元,溫州0.08元,再算上溫州工人月薪比日本工人低20倍。
  一溜兒成本賬算下來,年輕的溫州老闆很豪氣地一拍桌子:“一隻打火機,日本造的市場零售價是1美元,溫州造是1元人民幣,小日本**乾不過我們!”他大聲講齣這段話的時候,溫州有3000多傢大大小小的打火機工廠,年産20億隻,儼然全球**。
  在過往的中國企業崛起史上,這樣的景象從來就不陌生。同樣的一個商品,我們的企業傢們以令人驚訝的成本控製能力—包括原材料成本、製造工藝成本、勞工成本、土地成本、稅務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環境治理成本、營銷成本等等,硬生生地打垮瞭一個又一個領域的國際競爭對手,造就瞭“MadeinChina”的神話。
  曾經是中國**的彩電工廠四川長虹的董事長倪潤峰更是總結過一個“30%生死綫”的競爭規律:在同等功能的前提下,長虹彩電必須比日本和歐洲品牌便宜30%,這是必須守住的“生死綫”。
  這條“生死綫”,我們守瞭30年。
  這條“生死綫”還守不守得住?到瞭今天,我們似乎應該迴答這樣的問題瞭:我們還應不應該去守這條“生死綫”?
  再迴頭說那隻打火機。
  就在那位年輕的溫州老闆豪氣萬丈地拍桌子的時候,我拿起他的打火機,連打瞭三次纔打齣火,而那塊薄薄的鋼片卻差點掉下來。他很坦然地對我解釋說:“這是一次性打火機,很多人用幾迴就丟瞭,沒必要像日本人做得那麼結實。”
  這個細節裏隱含著一個事實,即溫州打火機的巨大價格優勢,除瞭來自各項成本的落差之外,其實也來自配件質量和用戶體驗的刻意下降。此外,作為産業的模仿和後進者,不必在技術迭代上進行投入。
  因此,所謂的“價廉物美”,“價廉”是硬邦邦的,“物美”則其實未必。
  從2003年前後開始,隨著國內原材料和勞動成本的輪番上漲,溫州打火機工廠的壓力越來越大,行業平均利潤率跌到2%的可憐水平,大量工廠倒閉轉産,
  3000多傢企業縮水至百餘傢,且全數苟延殘喘,而在這些年裏,溫州人對打火機産業的技術迭代進步的貢獻幾乎為零。
  小小的打火機,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從中可以讀齣一代人的野心、付齣與局限。
  製造業可謂中國經濟的基本盤,它的可持續成長取決於量與質的均衡遞進。30多年來,我們的製造産能已經得到瞭空前的提升,從紐扣、傢電到汽車、手機,無一不列全球**,可是,賴以製勝的成本優勢卻在不知不覺中煙消雲散瞭,因此,“價廉物美”的空間其實已經被**地壓扁。
  更重要的是,當今中國齣現瞭數以億計的中産階層人士,他們開始認真地關注商品的質量與性能,這一族群有四個顯著的消費特性。
  **,他們是典型的性能偏好者。即便是去買一雙運動鞋,他們也明確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慢跑鞋,還是休閑鞋,或是登山鞋。而拉開他們的衣櫃,一打清清爽爽的襯衫,春鞦兩季各有不同,正式休閑必須分彆。細分意味著品位,品位訴求於品質,品質指嚮品牌。
  第二,他們是精明的廣告辨識者。粗鄙的、腦白金式的洗腦廣告在他們看來是對智商的侮辱,他們迷信體驗,更願意相信來自同一審美水平的口碑傳播。他們很難認同一個品牌,不過一旦入得法眼,卻會成為持續的消費者和慷慨的分享者。
  第三,他們願意為高品質埋單。他們相信好的商品就應該有相匹配的價格,這既是對商品提供者的尊重與犒勞,也是對自我品位的一次認可。消費行為的必需性讓位於審美性,他們願意為服務埋單,為設計埋單,為技術埋單,為流行元素埋單,商品提供者的每一份用心都值得用更多的金錢予以肯定。
  第四,商品的定價與成本無關,而取決於消費者心理的價值認同。一隻小坤包是用真皮還是人造革製成的,與它的標價是3萬元還是1000元無關,那些訂購12萬元一隻蘋果智能手錶的嘗鮮者,對手錶配件的製造成本毫無興趣。
  這些新的消費特性,是物質充沛時代的標誌,意味著新的主流消費理念的變革,而它們無一不是對“價廉物美”觀念的揚棄。
  “價廉物美”的時代可以結束瞭。讓人稍稍感到失望的是,當今國內的絕大多數製造商並沒有察覺這一潮流的改變,甚至在新興的互聯網産業裏,我們仍然目睹的是陳舊的“價廉物美”戰略的延續。
  我們看到一些新銳的企業傢,穿著喬布斯式的牛仔褲,站在碩大的LED(發光二極管)屏前,非常細緻地告訴颱下的聽眾,他們即將麵世的襯衫,用瞭全世界**的棉綫、**的印染工藝、**的免燙技術,無論從質量到品相,還是從舒適度到體麵,都堪比新光百貨所有售價幾韆元的襯衫,而價格卻隻需129元。
  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我總不由自主地遙想起當年的溫州老闆和倪潤峰。
  我相信他的真誠,但我真的不相信他的未來。
  我寜願相信,好的商品就應該有好的價格,有瞭好的價格纔可能有好的利潤,有瞭好的利潤纔可能有好的研發,有瞭好的研發,纔可能有更好的商品。
  所謂的“價廉物美”,作為廣告概念是可以存在的,甚至作為階段性的促銷攻擊策略,也是值得嘗試的,但它不應再是中國製造的絕殺神技,更不可能把中國製造帶到一個新的層次。
  我寜願相信,已經粉墨登場的中産族群願意為好的商品支付好的價格,他們願意自己信賴的公司蒸蒸日上,有更高的利潤和市盈率,用更多的投入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商品。
  鬥轉星移,萬物蝶變。今日中國市場,“30%生死綫”不但守不住瞭,而且已經完全不必再守。在這個意義上,“價廉物美”的時代真的可以結束瞭。
  一個從杭州到法國的馬桶套
  郝倩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
  打開郵箱,驚喜地看到半個月前在歐洲網站上買的一個馬桶套終於送到。意料之外,這個遞送時間曠日持久的馬桶套居然是從中國杭州的一個庫房直接送到我在法國的傢裏的。
  雖然已經成功進入歐洲,並以其超級低價和五光十色的貨品雷翻瞭一波又一波英國人。但在歐洲網站上買到中國直郵來的商品,還是十分罕見的。
  這個由中國郵政發齣的國際包裹,因為要減少成本,所以沒有盒子,隻有一個十分簡陋的塑料袋。我打開瞭那層輕薄的塑料紙,看到一個目測在中國超市售價絕不會超過20元人民幣的馬桶套,其質量和包裝同等粗劣。和賣齣貨品的慣例不同,這個塑料袋裏沒有任何收據、商傢介紹,或是産品說明。所有的信息都在中國郵政貼在塑料袋上的一張憑條上。
  很有趣,在這個憑條上,“郵件品類”一欄標注的是“禮品”,“價值”則是0.7美元。我翻看瞭一下當天的購買記錄,是8.97歐元,另加4歐元的遞送費用。
  不用想,又是一個中國商傢打擦邊球的例子。
  我在上搜索瞭一下同類貨品,大概價格為10元人民幣,還包郵。雖然歐元跌得很凶,一個在歐洲網站售價9歐元的馬桶套,實際價格相當於60元人民幣,依然是的6倍。即便是這樣的“高價”,在歐洲網站的同品類商品中仍然有著無可比擬的價格競爭力。
  在歐洲網站上直接銷售中國的馬桶套,中國商傢可以瞭。
  全球性的價格廝殺並沒有結束,低價品永遠有它們的生存角落。電子商務和通信科技的發達,讓低價商品重新煥發瞭第二春。隻是我們不知道中國製造的這輪青春期可以持續多久。
  電子商務如何解救中國製造
  這讓我聯想到財經作傢吳曉波引齣的“中國製造‘物美價廉’的時代可以結束瞭”這個話題。我眼前這個地攤貨一般的馬桶套,**的競爭力就是低價。就像溫州的打火機,可能粗劣到隻能是一次性的,可市場上還是永遠都有1元錢打火機的需求。在**低價麵前,是不是“物美”可以妥協。
  如果是吳曉波口中那個劣質的打火機,質量不變,利潤卻想提升,怎麼辦?
  以前,1元一隻的打火機可能也齣口,但賺錢的是渠道商和零售商。如果廠傢通過互聯網將1元一隻的打火機直接賣到歐洲,標價2元人民幣,在歐洲依然價格優勢明顯,且渠道扁平後,廠傢利潤大漲。
  多年以來,無論是還是沃爾瑪,都是中國製造廉價貨品的**中轉站。現在也在搶食這塊市場。以前,中國製造的小商品的進齣口貿易都是靠貿易商完成的。在歐洲的網購平颱直接從中國工廠購貨,的確不常見。可隨著電子商務的蒸蒸日上,一件貨品從中國的一間倉庫直接遞送到英國消費者的傢門口,已經成為可能。
  上述那個從杭州庫房直接發來法國的馬桶套,就是由杭州一傢互聯網物流倉儲服務公司直接操作的。他們踢開瞭煩瑣的中間商和貿易商,*終將一個市場售價10元人民幣的劣質馬桶套賣齣6倍的價格。
  理論上來說,製造商在不通過任何産業轉型的前提下,通過電子商務平颱齣口,利潤可以實現增長。當然,渠道本身解決不瞭中國製造*根本的癥結問題,解決癥結問題需要的是産業升級、技術創新等。
  跨境交易的價格紅利
  在上賣貨僅是一個*初級的嘗試,有中國商傢走得更遠,事實證明電子商務跨境交易市場前景不錯。以蘭亭集勢(LightInTheBox)為例。我是通過一位熱衷網購的法國朋友知道的這個網站,查瞭背景纔知道,這其實是目前國內排名**的外貿銷售網站,於2013年6月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後開始真正引起歐美社會的關注。
  它的起傢源於嚮美國人銷售中國製造的婚紗,其中的價格差是這樣的:中國婚紗齣廠價格不到100美元,蘭亭集勢通過電子商務直接賣給美國消費者,要價200美元還熱銷—一年可以賣齣超過40萬件婚紗。美國市場的婚紗價格動輒幾韆美元,價格落差太瘋狂。
  在此基礎上,蘭亭銷售的商品品類逐月增多,也賣40歐元一頂的假發、10歐元一條的蕾絲短裙、2歐元一個的仿鑽吊墜,甚至20歐元一個的範思哲皮包。大量的貨品可以免費遞送,並保證3~4天送貨上門。這是目前在上直銷中國商品的大小商傢們還遠沒有做到的。
  可以說,在歐美,絕大多數蘭亭的消費者並不知道這傢網站實際上是專做中國製造的外貿齣口的。因為網站介紹本身沒有任何“中國”或是“中國製造”的字樣。它甚至強大到可以提供26種語言的服務頁麵(除瞭中文),而且在當地聘請瞭說當地語言、可以“在傢辦公”的客戶服務代錶。
  電子商務和國際物流徹底打破國界屏障後,帶來低價紅利。
  我在的論壇上看到之前美國一些的賣傢對這些中國廠傢頗有微詞,主要的抱怨還是這些中國貨的價格低到離譜,讓他們覺得很不公平。但隨即就會有其他的賣傢上來反駁,稱這就是市場經濟,如果他們無法通過價格和中國商人競爭,那麼就想些彆的法子。很多歐美的賣傢賣本地的産品,依然生意興隆,所以價格並不是**要素。
  之前,物流公司UPS曾經預計全球電子商務市場價值大概有8500億美元,其中跨境交易可以達到700億美元。同時,UPS預計跨境交易本身還將快速增長,現在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因為理論上來說,人們是完全可以在他們的智能手機上看到全世界所有貨品的。
  不論是蘭亭集勢,還是在上開商鋪賣中國貨的杭州上城某傢倉儲服務公司,它們也許規模不同,但都是在打通國界綫對渠道的阻隔。
  關於中國製造的問題有很多熱烈的討論。歐洲的生産技術革新,德國人的工業4.0概念,讓中國一些製造商有些惶惶。轉型是必然的,但技術和質量的轉型並非一朝一夕,這樣看起來,電子商務上手快些。
  我在之前與一位中國的零售商私下聊天時,他也對我坦言,中國幾百萬傢小型企業,資金實力一般,人力資源缺,你讓它們去做技術革新,是不現實的,但轉型將同樣的貨品銷售到電子平颱,還是可以實現的。你可以說它們在走捷徑,但暫時看來是可行的。
  擺脫中國製造浮躁癥
  陳誌龍南京財經大學中國區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吳曉波掀起的馬桶蓋風波成為今春*熱鬧的話題,動靜挺大。有正部級高官齣場呼應,曆數國産馬桶蓋如何“不照談”。人民日報從品位和尊嚴的高度予以反駁。建築衛生陶瓷協會齣來護犢,說國産馬桶蓋“好得很”,搶購的馬桶蓋“MadeinChina”就是例證。企業界楊元慶和董明珠也加入瞭馬桶蓋的“口水戰”,元慶結閤電子行業這些年的血拼廝殺認為是山寨版道路的“宿命”,董明珠認為是中國製造業在還曆史的賬。我認為他倆離中心和主題近瞭。
  中國遊客到日本去排著長隊買電飯煲、電吹風機、馬桶蓋,不是因為它們便宜,而是因為它們更貼心、更智能。電飯煲能煮齣粒粒晶瑩的米飯,吹風機能讓頭發乾爽且柔滑,甚至馬桶蓋都能讓人如沐春風。曉波的文章揭示瞭中國製造業轉型中的囚徒睏境。
  差距在哪兒,究竟有多大?一位日本學者說,1978年鄧提齣改革開放政策之初,無論是電器還是汽車領域,如果日本的技術水平是100的話,那時中國的技術水平恐怕隻有10或者15,經過3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中國製造是趕上來瞭,已經追到90∶100,“但對於高科技這種東西來說,從0開始追到90固然不易,要想從90追到100,那絕不是一步之遙,而是難於上青天。”
  這就是差距—一公裏並不遠,從開頭到現在,都不遠,但萬裏長徵的*後一公裏卻非常遙遠。這就應瞭古人一句話“望山跑死馬”。用那位日本學者的話說:“這*後10%的差距正是日本製造國際化存在的意義,它是**的高科技的化身和代錶。”
  正是不懈地追求技術進步,日本科技界與産業界緊密閤作,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幾乎每年都有科學傢獲得諾貝爾奬,其中2008年居然囊括4項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奬。而過去40年間,中國獲得諾貝爾奬的科學傢隻有一位—1986年,中國颱灣的李遠哲博士憑藉其對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突破性成果而獲得諾奬。
  這些年,無論是人文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中國在科研經費上的投入越來越大,但真正在高技術領域的突破和應用並不齣彩,相反,科研經費不斷曝齣“腐敗門事件”,讓中國科學界濛羞。
  當然,日本人也很清醒,日本學者近滕大介的一本書說,如果在距今2000多年前就評諾貝爾奬,那麼估計中國人年年都會得奬—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重要發明和發現都與中國人有關,造紙、、指南針、印刷術都由中國人發明。
  在日本人還是掘穴而居的時代,中國人已經創立瞭包括天文學在內的科學知識,在戰爭中使用鐵器和集團戰術,建立瞭涉及6000萬人的國民戶籍體係及完善的法製體係。他感嘆說:“即便一個的國傢,也常常通過它的缺點和所處的時代緊密聯係在一起。”這話是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再看另一個製造業強國德國。此輪歐債危機中,歐洲各國經濟哀鴻遍野,至今餘音繞梁。但德國風景獨好,成為歐元區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針”。為什麼“德國模式”能夠勝齣?究其根本,強大的製造業是其抵禦危機的銅牆鐵壁。德國製造的産品,小到鍾錶、水果刀,大到汽車、火車、輪船、橋梁,大緻具備瞭五個基本特徵:耐用、務實、可靠、安全、精密。
  1906年,德國泰來洋行承建甘肅蘭州中山橋,1909年建成。閤同規定,該橋自完工之日起保質80年。在1949年解放蘭州的戰役中,橋麵木闆被燒,縱梁留下彈痕,但橋身安穩如常。1989年,此橋建成80周年之際,德國專傢專程對該橋進行瞭檢查,並提齣加固建議,同時申明閤同到期。如今,中山橋仍然照常使用,並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實際上,與處在當下“90%階段”的中國製造一樣,“德國製造”的光環並非與生俱來。曆史地看,“德國製造”也經曆瞭“灰姑娘”式的蛻變。德國19世紀30年代纔開始工業革命,較法國晚瞭30年,此時英國工業革命更是接近尾聲。由於世界市場幾乎被列強瓜分完畢,追求強國夢的德國人在列強擠壓下,以剽竊設計、復製産品、僞造商標等手法,不斷學習仿造英、法、美等國的産品,廉價銷售衝擊市場,由此遭到瞭工業強國的唾棄。
  1876年費城世博會上,“德國製造”被評為“價廉質低”的代錶。1887年,英國議會通過新《商標法》條款,以此將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貨區分開來。從那時起,德國人開始警醒過來:占領全球市場靠的不是産品的廉價,而是品質。
  於是德國緊緊抓住國傢統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戰略機遇,改革創新,銳意進取,通過對傳統産業的技術改造和對産品質量的嚴格把關,建立高質量的製造業體係,催生瞭西門子、剋虜伯、大眾等一批全球知名企業,推動德國躍居世界工業強國之列。
  無論是日本製造還是德國製造,嚴謹、細膩、精密的專業主義精神成就瞭它們,哪怕是一隻馬桶蓋,也體現瞭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和嚴謹理性的民族性格。
  現代製造業的核心文化是:標準主義、完美主義、精準主義、守序主義、專注主義、實用主義和信用主義,這些文化特徵都深深地根植於民族文化之中。相比之下,中國語言中的高頻詞匯“差不多”,則顯示瞭一種消極負麵不求的模糊性和隨意性。
  從挖掘機到馬桶蓋,中國製造普遍存在質量和精度不高的問題,本質上還是製造業潛意識裏“差不多”和“賺快錢”的浮躁癥。是到瞭痛下決心擺脫還債式的“宿命論”的時候瞭!

  ……

序言


序章
  製造強國,夢想如何成真
  —專訪工信部部長苗圩
  在全球主要大國近年來紛紛高度重視製造業,並用新技術重塑製造業的背景下,2015年5月,中國發布瞭《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該綱領將製造業定位成“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提齣瞭建設製造業強國的三步走戰略:**步,2015~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2025~2035年,達到製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第三步,2035~2049年,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建成全球的技術體係和産業體係。
  “中國製造2025”,就是這三步走戰略的**步,是未來十年指導各級相關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宏圖大略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製造強國的夢想如何纔能成真?
  本文為《財經》記者對工信部部長苗圩的專訪。工信部是《中國製造2025》的牽頭起草單位,國傢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也設在工信部,苗圩則是領導小組**副組長。領導小組組長,是國務院副總理馬凱。
  創新是建設製造強國的核心
  記者:2015年以來,中央和國務院連續發布瞭幾個指引改革創新和産業升級的重要文件,3月的《關於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乾意見》(下稱《若乾意見》)、5月的《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7月的 《“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在您看來,這些文件中體現齣來的理念和思路,跟過去有何不同?這三份文件有何邏輯關係?
  苗圩:這些文件的理念和思路是黨的以來新一屆中央新思路、新觀念在具體領域的體現。
  與過去相比,這些文件的理念和思路更加突齣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更加突齣創新驅動。《若乾意見》強調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閤國力方麵的重要地位;《中國製造2025》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導意見》提齣以融閤促創新,**程度匯聚各類市場要素的創新力量,推動融閤性新興産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和新支柱。
  二是更加突齣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齣瞭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若乾意見》明確提齣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作用,破除一切製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中國製造2025》將深化體製機製改革作為戰略支撐和保障,努力破除我國製造業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解決製約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深層次矛盾,激發市場活力;《指導意見》則充分發揮互聯網對資源的逆嚮重組作用,倒逼相關産業領域加速變革。
  三是更加突齣人纔為本。人纔強國已經上升為國傢戰略,是“提升國傢核心競爭力和綜閤國力,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重要保證”。《若乾意見》明確提齣堅持人纔為先的發展思路;《中國製造2025》中提齣,要加快培育製造業發展急需的經營管理人纔、專業技術人纔、技能人纔,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閤理的製造業人纔隊伍。
  從三者的邏輯關係來看,《若乾意見》是體製機製層麵的保障,是對工業發展製度環境的建設,是製造業發展的基礎;《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是對製造業重點領域和任務的謀劃,是製造業發展的核心;《指導意見》是對製造業發展方式和途徑的指引,是製造業發展的手段。
  記者:《若乾意見》中提到“破除一切製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在您看來,就而言,製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是什麼?
  苗圩: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工作取得顯著進展。但目前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依然薄弱,許多領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企業尚未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製約企業創新的體製機製障礙仍然存在。
  “破除一切製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就是要把創新打造成為推進製造強國建設的核心力量。
  要完善國傢製造業創新體係。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金鏈。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嚮、産學研用相結閤的製造業創新體係。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颱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製造業創新網絡。
  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力爭在集成電路、新一代移動通信、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更加注重“四基”發展,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産業技術基礎方麵不斷提升發展水平。
  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嚮機製,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嚮、路綫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嚮機製,充分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
  三種自主創新模式各有所用
  記者:幾份文件均強調,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讓市場發揮主導作用。具體到《中國製造2025》中提齣的任務,怎樣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實施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打算為此投入多少資金?資金怎樣使用纔能*有效率?
  苗圩:目前,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仍未真正確立。
  《中國製造2025》提齣,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颱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製造業創新網絡,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嚮選擇機製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製。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國傢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充分吸納企業參與國傢科技計劃的決策和實施。發揮行業骨乾企業的主導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攻剋一批對産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
  在資金投入模式方麵,將運用和社會資本閤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製造業重大項目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和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逐步從“補建設”嚮“補運營”轉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記者:一般認為,自主創新有三種模式: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實施《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時,該如何引導三類創新?哪些行業,應當把重點嚮自由創新傾斜?哪些行業,比較適閤後兩種創新?
  苗圩:在實施《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要堅持市場主導、引導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要積極轉變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中國製造2025》突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主綫兼顧新興産業和傳統産業。新興産業方麵,要求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增材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産業化、人纔培訓等工作。
  傳統産業方麵,支持重點行業、高端産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産品結構,全麵提升設計、製造、工藝、管理水平,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産業嚮價值鏈高端發展。圍繞兩化融閤、節能降耗、質量提升、安全生産等傳統領域改造,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提高企業生産技術水平和效益。
  對具有顯著優勢的型産業、新興産業、前沿産業,應當重點嚮原始創新傾斜,鼓勵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占領産業競爭製高點。
  對於追趕型産業以及傳統産業,我們更多地要鼓勵采用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縮短與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實施《中國製造2025》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裝備等産業應加強原始創新,高端裝備、鋼鐵、石化、輕工等産業應加強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新工業革命的本質
  記者:在“互聯網+協同製造”部分中,《指導意見》提齣瞭多個目標:發展智能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提升網絡化協同製造水平、加速製造業服務化轉型。工信部是該領域的**牽頭部門,不知您對推動這項工作有何計劃?
  苗圩:當前,工信部在推動“互聯網+協同製造”方麵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加強智能製造頂層設計,研究製定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編製智能製造專項規劃。組織實施智能製造專項,支持智能製造裝備和産品創新發展,繼續推動國傢智慧傢庭應用示範基地創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穿戴、服務機器人等新型智能終端産品的研發和産業化。推動傳統裝備智能化改造和升級,分行業製定傳統裝備智能化改造路綫圖,組織開展重點行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試點,培育一批樣闆企業並組織推廣行業應用示範。
  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研究製定工業互聯網網絡架構方案,研究提齣適應工業互聯網發展的IPv6地址編碼規劃,構建麵嚮智能生産綫、智能車間、智能工廠低時延、高可靠的工業互聯網試驗床,開展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
  二是培育新型生産模式。培育發展開放式研發組織模式,推動數字化、網絡化設計工具在企業産品研發設計中的應用,加快構建用戶深度參與、産業鏈高度協同的新型研發體係。發展新型生産製造模式,開展互聯網與工業融閤創新試點、物聯網創新應用試點,培育基於互聯網的大規模個性化定製、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推動形成基於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製造、服務新方式。
  三是提升網絡化協同製造水平。研究製定工業雲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繼續開展工業雲創新服務試點,加強工業雲平颱建設和培訓推廣,推進研發設計、數據管理、工程服務等製造資源的開放共享。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體係,實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颱網絡建設工程,鼓勵電信企業和大型互聯網企業打造開放共享的資源平颱。建設一批智慧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為創業者和小微企業互聯網應用提供基礎設施、軟件支撐、網絡安全、數據存儲等應用服務。
  四是加速製造業服務化轉型。鼓勵發展基於智能産品的在綫服務,組織開展裝備製造企業服務化轉型試點示範,發展麵嚮用戶需求的産品監測追溯、遠程診斷維護、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綫服務新模式。培育麵嚮交易的服務新業態,鼓勵企業基於産品智能化、供應鏈在綫化的信用信息挖掘,探索開展信用銷售、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等新業務。鼓勵大型製造業企業將信息技術、物流、金融等優勢業務剝離,麵嚮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服務。
  記者:目前,製造業正在發生新革命,工業4.0、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雲平颱、智能製造等概念都在流行,許多企業有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之感。在您看來,這些時髦概念背後的實質是什麼?企業該如何根據自身情況來應對這些**趨勢?
  苗圩:這些概念的實質是以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不斷湧現為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特彆是信息通信技術與各産業領域的技術融閤創新,正在以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生産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變化。
  事實上,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推動互聯網在研發、生産、經營、管理等各方麵的應用,大大提高瞭生産效率,降低瞭生産成本,提高瞭産品質量,提升瞭企業競爭力。並且,在此方麵我國仍然大有可為。
  一方麵,以智能製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嚮。所謂智能製造就是要研發齣一批智能化的産品。比如說現有的工業機器人隻是程序控製的裝備,下一代機器人是應該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比如說有一個人如果誤操作瞭,很可能被機器人傷到。如果將來在機器人身上實現人工智能,那麼它發現附近安全距離內有人的話就不會作,這就是智能化産品的標誌。另一方麵,通過智能化或者說信息化的生産過程,可以實現全流程的優化,各個環節被監控,可以大大降低不良産品率,順應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趨勢,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
  我們還要在企業層麵建立起工業互聯網或者叫物聯網。
  現在人與人之間已經可以做到信息的無縫銜接,實時的交流和共享。將來可以在四個維度,即物和物、物和人、人和物、人和人之間做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這將深刻影響到企業的生産經營模式。
  行動綱領如何落地
  《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涉及多個部門,如何真正實現部門間政策資源的聯動,仍需進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記者:不少人擔心,雖然文件寫得非常棒,但如果沒有靠譜的落實機製,那文件也就是說說而已。在您看來,從文件到行動,從行動到成果,樂觀和不樂觀的因素分彆有哪些?
  苗圩:樂觀因素有以下三個方麵:一是思想觀念上,各方對製造強國認識達成瞭共識。在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起草製定《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廣泛徵求並采納瞭有關部門、單位、企業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2015年7月在北京召開瞭《中國製造2025》省部級專題研討班,進行瞭係統學習,進一步統一瞭認識。
  各地積極性也很高,江蘇、福建等地已經製定實施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行動方案或實施意見等,這將會極大地推進《中國製造2025》的有效落實。
  二是組織保障上,組織實施機製已經建立。在國傢層麵,已經建立《中國製造2025》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谘詢委員會,將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做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共同協商,統籌推進製造強國建設,提升決策質量。在中央和地方聯閤推進方麵,正在建立部省聯動機製,可更多地發揮好地方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具體工作上,執行的針對性較強。《中國製造2025》是製造業未來十年發展的指導性文件,要考慮製造業的整體布局,但又不能麵麵俱到。為此,《中國製造2025》提齣瞭提高國傢製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閤、強化工業基礎能力等9項主要任務,國傢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製造、工業強基等5項重大工程以及1+X規劃體係編製工作,使得推進製造強國擁有具體的工作抓手。
  不樂觀的因素也有三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為追求經濟規模和增速,各地區有可能齣現一哄而上盲目布局的局麵,對有序推進製造強國建設造成一定的影響。第二,從製造業發展規律看,推進製造業由大變強需要在支持手段、社會化服務等方麵開展深入持續的政策創新,這需要一個不斷探索、試錯的過程,難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於求成。第三,《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涉及多個部門,如何真正實現部門間政策資源的聯動,仍需進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記者:在《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的結尾,也提到要“建立《中國製造2025》任務落實情況督促檢查和第三方評價機製,完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製”。這無疑是非常必要的實施保障機製,該機製具體如何建立,您能否談談您的想法?
  苗圩:相關各方能否落實和執行好,是《中國製造2025》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之處。在這方麵,基本的工作方法是把戰略變成規劃,把規劃變成計劃,把計劃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實在效果。
  推動實施《中國製造2025》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有幾個方麵要注意:一要製定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年度計劃。在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提齣年度工作重點的基礎上,明確工作目標、具體任務分工和時間節點。部內也製訂瞭工作計劃,明確瞭具體目標和時間要求,按分工抓好落實。加強對年度工作計劃執行的跟蹤、督促和檢查。我們將建立定期信息報送機製,及時瞭解重要工作進展情況,實施過程中齣現的重大問題及時提交領導小組審議。組織戰略谘詢委的專傢們動態發布重點領域技術路綫圖綠皮書,經領導小組會議審定後執行,每兩年更新一次,在技術層麵上做到及時調整和修正。
  二要建立考核評估機製。加強工作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重點工作進展定期嚮領導小組及國務院領導匯報。及時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實施情況進行執行情況評估,既包括全麵的總體評估,也包括專題性、重點領域的評估,結閤新的發展形勢和評估結果,對《中國製造2025》的總體目標、重點領域發展目標、戰略支撐保障等進行及時調整。
  三是建立重大産業工程布局工作機製。對各地規劃、工程的落實進展統籌協調。選齣基礎紮實、條件好的地區和企業,承擔相關重點任務,為全國做齣錶率、樹立標杆;在一些關鍵領域我們還要完善機製,實現競爭擇優,避免一哄而上,盲目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