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金(1983一),河北遵化人。2014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主要有农业古籍整理、蚕桑科技史、山东物产史志等。发表农史相关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10余项。
绪论
第一章 晚清蚕桑局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晚清地方局务机构的创设
第二节 蚕桑局的时空分布
第三节 近代转型与运营实态
第二章 官绅民匠与蚕桑局创办
第一节 官员的倡率
第二节 绅士的参与
第三节 匠徒与小民
第三章 劝课蚕书的撰刊与流传
第一节 蚕书内容来源
第二节 技术来源地区
第三节 蚕桑局刊刻的蚕书
第四章 蚕桑技术的引进与实践
第一节 蚕桑风土论的实践与发展
第二节 植桑技术的异地实践
第三节 养蚕缫丝技术的异地实践
第五章 商品化经营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明清蚕桑商品化经营思想
第二节 小农商品化经营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机构商品化经营思想的实践
结语
致谢
这本《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每一次翻开,都能被其中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尤其是农业经济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晚清时期经济转型的关键领域充满好奇。而蚕桑业,这个承载了中国数千年传统与辉煌的产业,在晚清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其命运的变迁尤为引人关注。书中对“蚕桑局”这一特殊机构的着力描写,让我看到了国家在试图挽救和重塑传统产业时所付出的努力,也窥见了其中存在的种种困境与挑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蚕桑局的设立背景、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其在推动技术改良、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例如,书中对不同地区蚕桑局的设立差异、官员的任免、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等都做了详尽的梳理,这不仅展现了晚清政府在基层经济管理上的努力,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亲眼见证着旧有生产方式的摇摇欲坠与新式经营理念的艰难萌芽。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可谓是不遗余力,从各类官方档案、地方志、个人奏折到当时的报刊杂志,无不细致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使得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是一扇了解晚清社会经济变迁的绝佳窗口,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的时候,并未抱有过高的期待。我之前接触过不少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但关于蚕桑业这种相对“细分”的领域,总觉得难以写得引人入胜。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巨大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并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史学论文的写法,而是将大量史料熔铸于流畅的叙事之中,使得人物形象鲜活,事件发展脉络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晚清时期社会各阶层在蚕桑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心态的刻画。从朝廷官员的决策,到地方士绅的经营,再到普通农户的辛勤劳作,每一个群体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视角和情感。比如,书中对于一些官员在推动蚕桑业近代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犹豫、保守,甚至是敷衍了事的心态,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这让我看到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书中对蚕农在面对天灾、病虫害以及市场波动时的无奈与坚韧,也描绘得入木三分。读到那些关于饥荒、歉收的段落,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沉重的压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绝望气息。但紧接着,又会被那些为了生计而不断努力的普通人所打动。这种对人情世故的细腻描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社会画卷。
评分翻开《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中国近现代农业史丛书”和“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的一部分,它显然是经过了严谨的学术打磨。我原本对晚清的经济史,特别是农业部分了解不多,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阅读。书中的内容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想象。作者不仅梳理了晚清蚕桑局的设立与发展历程,更将其置于整个晚清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让我理解了,蚕桑业的兴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文化、技术、对外关系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复杂产物。书中对晚清政府在引进西方先进养蚕技术、改进缫丝工艺、组织商品出口等方面的尝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公司+农户”模式在晚清蚕桑业中的早期萌芽进行了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挑战。作者在引用史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大量的奏折、公文、契约、账簿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都被巧妙地融入到论证中,使得每一个观点都有坚实的依据。读完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蚕桑业在晚清经济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其转型过程对整个国家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我对《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我此前对晚清这段历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政治和军事层面,对于其经济层面的具体发展,了解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领域——蚕桑业。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蚕桑局”这一具体机构的深入研究,来展现晚清蚕桑业的近代化进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蚕桑局内部运作机制的细致描写,包括其人员构成、职责划分、经费来源、管理方式等等。这让我得以窥见晚清官僚体系在经济领域的一种尝试,以及其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问题。书中对技术革新在蚕桑业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引进改良品种、改进缫丝设备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产量和质量。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市场变化对蚕桑业的影响,包括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波动、贸易政策的变化等等。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晚清对外贸易中丝绸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效应。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鲜活的细节。它让我对晚清的经济史,特别是农业经济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厚重”。它的厚重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质感和页码的长度上,更体现在其内容所蕴含的历史分量和学术深度上。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该能够让读者穿越时空,仿佛亲历那个时代。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对晚清蚕桑业的梳理,绝不仅仅是关于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技艺层面的介绍,更是将其置于晚清社会经济转型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蚕桑局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及如何在内部进行改革以提高竞争力的论述所吸引。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分析,例如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缫丝技术的效果,以及中国传统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态势,都让我茅塞顿开。作者的论证非常严谨,引用的史料极其丰富,从官方档案到地方文献,再到私人笔记,无所不包。我常常被书中引用的那些古朴的奏折和信函所打动,它们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将我拉回那个遥远的时代。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蚕桑业的知识,更对晚清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读《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不是专业学历史的,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逻辑结构,却让我这个门外汉也看得津津有味。作者将“蚕桑局”这样一个相对具体的历史实体,作为切入点,由此延展出对整个晚清蚕桑业发展的宏大研究。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由政府主导的机构,是如何尝试去重塑一个传统产业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蚕桑局在推广技术、培训人才、规范市场等方面的具体举措的介绍。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蚕桑局如何引进新品种、改进饲养方法、组织示范推广,以及如何与商人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近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也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书中对当时社会各界对蚕桑业发展的看法和态度,也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分析。从一些保守派官员的抵触,到一些开明士绅的积极参与,再到普通蚕农的期待与疑虑,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产业在变革时期所面临的多方博弈和复杂的人性。
评分《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精细”与“宏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晚清政治军事格局的泛泛而谈,而是选择了一个具体的经济领域——蚕桑业,并深入到“蚕桑局”这一微观的管理机构进行剖析。这使得我对晚清的经济史,特别是农业经济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蚕桑局在应对国内外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晚清政府在引进西方先进的养蚕技术、改进缫丝工艺、建立现代化缫丝厂等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尝试所带来的成效与局限。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现了当时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揭示了技术引进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阻力与体制障碍。同时,书中也关注到了市场经济在蚕桑业中的作用,包括商品化生产、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这让我看到了晚清中国在经济现代化道路上,既有被动接受,也有主动探索的一面。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流畅,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史很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晚清蚕桑业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并着重分析了“蚕桑局”这一官方机构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蚕桑局如何适应时代变化,进行技术革新和制度改革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不仅梳理了蚕桑局的设立、演变以及最终的命运,还深入分析了其在推动良种培育、改进饲养技术、推广科学缫丝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蚕桑业所面临的冲击与机遇。书中对一些引进的外国技术和设备,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都做了详尽的描述。同时,作者也揭示了在这些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包括传统观念的束缚、地方势力的干扰以及资金的短缺等等。这本书的史料运用非常丰富,从清代官方档案到各类地方志,再到当时报刊杂志上的评论,都被作者巧妙地引用,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我原本对晚清那段历史的认识,总觉得有些模糊和片面。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晚清。作者将“蚕桑局”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机构,作为切入点,却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晚清蚕桑业的兴衰变迁,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技术革新在蚕桑业中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详细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的养蚕技术、缫丝设备等方面的尝试,以及这些尝试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善。同时,书中也深刻剖析了技术引进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技术人才的缺乏、资金的不足、以及传统观念的阻碍等等。这些都让我认识到,近代化转型并非易事,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书中引用的史料极为丰富,从官方奏折到民间契约,再到报刊评论,都为作者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评分这本书《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让我对晚清的经济转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更多的是集中在政治变革和军事冲突上,对于经济层面的具体发展,了解得相对较少。然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晚清农业经济世界的大门。作者以“蚕桑局”这一历史实体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蚕桑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的挑战以及政府的应对策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蚕桑局在引进西方先进养殖技术、改进缫丝工艺、以及组织商品出口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感到惊叹。书中详细描述了当时政府如何尝试通过官方机构来推动技术革新,如何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以及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波动。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晚清政府在经济近代化方面并非毫无作为,而是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这些尝试中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官员的腐败、效率低下,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等等。这种辩证的研究方法,使得我对晚清蚕桑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