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CIP分类:J632.31
上架建议:古琴
书名:太古遗音
书号:ISBN 9787511364838
作者:吴 寒
装帧:精装 定价:698.00元(全四册)
出版日期:2017年1月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开本:790毫米X1300毫米 印张:18 页码:456页编辑推荐:
《太古遗音》古琴典籍首印
王世襄旧藏,国图馆现藏
珍贵典籍,琴书之祖;
出版,宣传线装
1、《太古遗音》是历史*一套记载古琴制式并对研制方法、弹指指法、理论进行系统介绍的论著,为公认的琴书之祖,其珍贵程度不可言喻,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此套为杨抡版,明代万历年间刻本,原为王世襄珍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2、本书内容从制造工艺、琴式、抚琴手势到曲艺内涵等等方面,均能深刻体会到古人“托物言志”的审美取向和对它的深厚情感;
3、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次授权,影音再现。
名家推荐:
廖昌永:
古琴是中国所的国粹,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及重要载体。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套丛书分九册,对古琴史、古学流派、历代琴家、斫琴、指法、赏琴、古琴普整理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从传承起始,落点于古代文化在现代的创新,不仅是一套可供学琴者查阅的琴学工具书,同时还涵盖了琴文化史学研究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古琴领域空白的意义。特别要提出的是,其中所收琴谱是作者在对全国公私所藏的古琴曲谱、各种文献中所著的琴谱(包括刻本、稿本和有完整系的转抄本)进行多年搜集、调查、比较、鉴别的基础上汇集整理而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李文儒:
该套丛书大的特点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琴谱、琴曲文献以及琴学研究成果、大量珍贵图片都是次公开发表,它对文化史、艺术史等工作研究者研究、了解、整理我国传统的音乐遗产;对古琴的爱好者了解我国唐宋以来音乐发展全貌、了解千余年来流传下来的各个流派和不同版本的琴曲和音乐理论技术资料;对继承与发展这份丰富的音乐遗产,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同事,该书易读易学,对喜欢古琴艺术的爱好者极具指导性,有利于推广古琴文化,推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吴寒
斋号九琴轩,幼年时受到家学影响痴爱琴诗书画,现为:中国古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秘书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翼云国学堂始创者。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设计给人的第一印象相当古典雅致,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虽然我拿到它主要还是为了内容,但外在的呈现确实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比如封面那种深邃的墨色配上手写的标题字体,立刻就让人感觉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古老世界。内页的排版也经过了精心处理,字体的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维持了古籍的韵味。每次翻阅时,都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仪式。装订处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散页的情况,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从一个纯粹阅读者的角度来看,作者或出版社在物理层面上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非常舒适的“阅读空间”,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句。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对所承载知识本身的敬畏。
评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它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且独特的视角。我们通常谈论历史,多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更迭,或是重大战役的得失,但这本书将焦点精准地落在了“器物”与“技艺”的传承之上。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件乐器是如何制作的,更是在挖掘这种制作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哲学观和审美取向。通过对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的深度剖析,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天人合一”理念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这种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紧密结合的论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理解,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最精微的工艺品,也承载着厚重的时代精神和文人的心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既有古代文献的典雅庄重,又融入了现代学者特有的清晰与精准。在处理那些涉及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参数的段落时,作者使用了非常精确的术语和清晰的表述,这种严谨性是学术著作的生命线。然而,当他开始探讨艺术理念或音色美学时,文字又变得极富画面感和音乐性,仿佛能从纸面上“听”到古琴发出的声音。这种在严谨与抒情之间的游刃有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作者的遣词造句,明显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打磨,很多词汇的选用都恰到好处,既体现了深厚的学养,又保证了当代读者的理解顺畅。
评分我感觉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入研究的起点和方法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张详尽的“研究地图”。每一次阅读,都会在我心中激发起新的问题和好奇心。例如,书中对某个关键工具的描述,会让我立刻联想到现代工具制造工艺的差异,并引发我去查阅更多关于古代冶金技术的资料。这种由书本内容引发的连锁反应和深度探索,远比被动阅读收获更大。它成功地将读者从“旁观者”的角色拉入到“参与者”的行列,鼓励我们去质疑、去验证、去尝试理解古人思维的路径。可以说,它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历史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在阐述那些看似艰深晦涩的理论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的轶闻或者流传已久的典故,使得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逻辑链条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他不会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过历史的迷雾,去理解某一个技术革新或美学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被动接受灌输的疲惫感,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在炉火旁讲述家族秘辛。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一个初涉此领域的爱好者也能跟上思路,并且从中获得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