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经管两册:一个投资家的20年(第2版)+1/杨天南 金融 理财 投资书籍

华章经管两册:一个投资家的20年(第2版)+1/杨天南 金融 理财 投资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天南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慧思文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201803071606
商品编码:259441890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金石致远投资公司CEO杨天南十年力作。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万通冯仑,雪球方三文、唐朝、小小辛巴等一致推荐。

?附有2007~2017年连续十年月度投资组合,期间数次穿越牛熊,经历了市场的重大洗礼,迄今组合创造了“十年半十倍”的佳绩。

?第1个亲赴奥马哈与巴菲特握手的中国人、金石致远投资公司CEO杨天南十年力作。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万通冯仑,雪球方三文、唐朝、小小辛巴等一致推荐。
?附有2007~2017年连续十年月度投资组合,期间数次穿越牛熊,经历了市场的重大洗礼,迄今组合创造了“十年半十倍”的佳绩。

内容简介

本书为金石致远投资公司CEO杨天南先生在《钱经》及《中国金融家》杂志发表的专栏文章合集,每月一篇,连载至今已逾十年。每篇文后均附有当月投资组合,期间数次穿越牛熊,经历了市场的重大洗礼,迄今组合创造了“十年半十倍”的佳绩。

作者简介

杨天南,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金融投资家、财经专栏作家。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金融MBA。

第一个亲赴奥马哈与巴菲特握手的中国人。出身于金融世家,具有25年金融市场投资经验,长于资产规划、投资管理,涉及A股、港股、美股等资本市场。其管理的金石旗下基金,迄今为止,所有基金的所有投资人全部盈利。

多年从事财务健康投资理念的研究、实践与传播。曾作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访谈嘉宾,并在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MBA投资学课程。

著有《规划财富人生》《一个投资家的20年》(荣获亚洲财经Z具影响力财经书刊评选第一名)。译作包括《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戴维斯王朝》。其中《巴菲特之道》荣获“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并因此荣获“优秀译者”荣誉。

杨先生于多家媒体发表财经文章数百篇。其中自2007年4月起,连续在“中国投资理财第一刊”《钱经》、央行旗下《中国金融家》杂志撰写投资专栏,成为国内历时Z久的财经投资专栏。至2017年10月的126个月(十年半),其专栏记录的投资组合从100万元增长到1022万元,取得了“十年半十倍”的回报,同期上证综合指数下跌3.91%。

目录

推荐序 金融有道,一二之外

前言 一个投资家的20年

Z好的时候是现在 / 1

勇于不敢 / 4

股市涨了,你家的问题解决了吗 / 7

股市中若干问题及其解答(一) / 10

一分钱股票的故事 / 14

是否买房的标准答案 / 17

在奔向财务健康的大道上 / 20

股市中若干问题及其解答(二) / 23

没有客户的巴菲特 / 28

阿拉伯王子成名的机会或重现 / 32

黄金海岸 / 35

江南书院慢生活 / 38

要找就找天南这样的人 / 41

财商少年班 / 45

穿越众人的惊恐 / 48

巴菲特的天价午餐 / 51

相信 / 54

请投“股坚强”一票 / 58

谁还关心价值 / 61

穿越周期的四种力量 / 64

别了,2008 / 67

为了祖国和我们自己 / 71

一场战斗和战争的区别 / 75

巴菲特的错 / 78

有人夸我文章好 / 82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85

投资决胜的四个方面 / 88

为何人人爱当公务员 / 91

天南一片妙高云 / 94

彩色的经济学家 / 98

盛时播下不衰的种子 / 102

周迅的错失 / 106

投资管理成功的三三三一 / 110

投资之前的话语 / 114

写给潘石屹的信 / 118

胜出5000万人的投资法 / 122

专业的和世俗的双重胜利 / 126

财商少年班的新同学 / 132

寻找40年前的巴菲特 / 137

15年1000万 / 141

投资的目标 / 144

后退原来是向前 / 147

与资产管理相关的若干问题(上) / 150

与资产管理相关的若干问题(下) / 153

敢于胜利 / 156

第一Z好不炒股 / 159

花开时节君犹在 / 163

规划出来的百万财富 / 166

理念重于个股 / 169

枫叶国教育基金小记 / 173

2.5倍市盈率是否值得投资 / 176

衡量投资成功的三个标准 / 179

巴菲特,生日快乐! / 182

秋凉中寻桂花香 / 185

谭木匠,中国的禧诗糖果? / 189

玩者史玉柱 / 192

我们今天为何还要投资 / 196

负债投资——高手的非常游戏 / 199

镣铐之外  / 202

私有化慷慨的另面事实 / 206

爱别离 / 211

《钱经》专栏的副作用 / 215

股票投资到底如何赚钱 / 224

一个不预测股市者的2012 / 228

在各自的投资道路上辉映 / 231

我家小苗初长成 / 234

春分 / 237

投资不识 / 240

一项经常“失败”的成功投资 / 244

忍耐和等待 / 248

战胜别人还是做好自己 / 251

乌龟还是兔子 / 254

昂贵的免费 / 257

长久的存在 / 260

解决 / 263

世上再无巴菲特 / 266

异国他乡讲述中国的银行故事 / 269

过去20年Z大收购案的结局 / 273

股市上谈理想的三种人 / 276

一笔失联26年的投资 / 279

已经到来的未来 / 282

宏愿 / 285

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 / 289

巴菲特会买百度吗 / 292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坚持 / 295

牛市永不来又如何 / 298

夜访尤金话有效 / 302

关键的三五天 / 305

学习可以学习的 / 308

投资的道 / 311

相信美好的事情终将发生 / 314

耐心的报偿 / 317

越亲近未必越赚钱 / 321

16年10倍的纪念 / 324

奋斗8年却或许少了300亿的

企业家 / 328

全世界都在下跌时的勇敢 / 331

活到春暖花开 / 334

股市光明派 / 337

我的投资教育理想 / 340

我们投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343

在聪明人的世界里笨笨地

做好自己 / 346

李牧之战 / 349

嘉树下成蹊 / 352

和而不同的投资之道 / 355

事事关心vs.静水流深 / 358

目前唯一的好消息 / 361

看似关爱的伤害

——兼谈美国老虎基金的清盘 / 364

我们对于世界的四种态度 / 368

一个企业家的移民投资录 / 372

知行合一拜阳明 / 376

以企业家视角看投资 / 379

从巴布森突变看预测 / 382

工匠精神话唐朝 / 386

诺亚财富会是十倍股吗 / 389

巴菲特只做没说的事 / 392

我们为什么一直要努力 / 395

投资中Z难的事 / 399

屡屡犯错却能Z终胜出的

投资奥秘 / 402

现实很现实 / 405

德才兼备的人也是稀缺资源 / 409

如何在一只不盈利的基金中赚钱 / 412

艰苦卓绝 & 硕果累累 / 415

天南致投资伙伴书——100条 / 419

精彩书摘

  我在这个行业干了20年,现在还在。 
  辨材须待七年期 
  --一个投资家的20年(一) 
  2012年6月20日 
  2012年夏初的5月是我给《钱经》杂志撰写专栏5周年的时节,有心将过去的文章集合成册,以便于翻阅,顺便将过去20年的投资经历做个回顾,权且当作自序吧。 
  对于写这样一个题目,我一直是斟酌踌躇、心存顾虑的,因为英文中"investor"这个词可以翻译为投资人、投资者,也可以译为投资家,但在中文的语境里,投资人和投资家却存在着巨大差别。反复考量之后,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以投资为主业,在经历了市场周期性考验之后,依然能战胜大盘,并且以此解决了生活中的财务问题;同时将投资的知识传播于大众,使之造福社会,且帮助一众社会家庭通过投资达至财务自由的境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一份贡献,这样的人被称为投资家应是无可厚非了。 
  自1993年算起,我入投资这行已是第20个年头了。一直以来,多会遇见关心"今年(或去年)回报多少"之类的问题,在回答了很多次之后,标准答案是:"我在这行业干了20年,现在还在。" 
  明白的人在见了上述答案后自然就会明白,无须再多问,因为凡是经历了过去20年的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其间的风风雨雨,这里虽然没有伏尸千里、流血漂橹的触目画面,却不亚于取人性命于千里之外、消敌于无形之中的惊心江湖,其间的惨烈Z终多表现为青春过后,反而与财务健康的目标背道而驰,更不用提那些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曾经的"牛人"们。可惜的是,往往只有历史过后,答案才能揭晓,这便是常言道的"不确定性"。 
  由于早期没有刻意做投资记录,这20年来,我约略估计自己的累计投资回报为200倍左右,即 20000%。而1993年春到2012年春,上证指数从1550点到2300点,累计升幅为52%( 52%),上涨仅仅800点,折合年复利2%( 2%),远远跑输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也低于同期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可见过去20年选择投资作为职业并不是一个好的抉择。 
  截至5月刊《钱经》杂志的实盘模拟组合部分显示,过去5年(2007年4月~2012年4月)专栏累计收益率为112.92%( 112.92%),而同期上证指数则下跌32.20%(-32.20%)。由于杂志出版的固定性,这个"戴着镣铐的舞蹈"较实际的运作为差,例如我们披露的儿童财商教育账户,在过去两年(2010年4月~2012年4月)中累计回报率63.2%( 63.2%),而同期杂志专栏的回报率为19.8%( 19.8%)。 
  白居易有诗云:"试玉需烧三月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通常考察投资水平有经历完整周期的记录为佳,恰好5月整理了一个投资个案,自2005年5月至2012年4月底整整7年,期间5年熊市、2年牛市,经历了"熊-牛-熊"的市场循环,表现如下: 
  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回报率为 21.88%; 
  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回报率为 208%;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回报率为 22.69%;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回报率为 -31.73%; 
  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回报率为 58.52%。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回报率为 23.87%;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回报率为 -5.6%; 
  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回报率为 20.77%。 
  在遭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暴风雪、核泄漏、干旱、洪水、金融危机种种打击以及绝望、疯狂、恐惧、惊慌等非人境遇之后,每一个当初的100万元Z终成长为703万元,折合年复利回报率 32%,累计回报率 603%,同期上证指数累计 112%,香港恒生指数累计 51.82%,美国道琼斯指数累 
  计 28.89%。这仅仅是个大致的反映,因每个投资案在起止的时段、市场配置的不同,以及对于投资理念认知度、配合默契度的不一,导致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这已经构成了我们日常资产管理的重大挑战。 
  Z早读到关于投资的书,是我父亲买的《在华尔街的崛起》(One Up on Wall Street),作者是美国传奇的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1990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标价4.90元,这本粉红色封皮的书历经20余年的时空变迁,如今仍奇迹般立在我的书架上。当时我看不太懂里面说的东西,印象Z深的是,林奇买的第一只股票叫飞虎航空,两年时间从7美元涨到32美元解决了学费问题,林奇自豪地写道:"可以说,我是靠飞虎公司的'奖学金'读完了沃顿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没想到在相隔仅仅8年之后,我有了几乎与林奇近乎相同的 
  经历。 
  本期没有交易。收到分红:片仔癀0.70元/ 股,鄂资B 0.015 877美元/股,惠理0.058港元/股,谭木匠0.2297港元/股,合计收取股息13 139.66元人民币。支付财务费用5000元。为便于计算,财务费用由按季支付变为按月支付。期末资产总值1 826 872.00元人民币。


  年轻人仅仅是暂时的"贫",却不"穷"。 
  股市发放的留美奖学金


  --一个投资家的20年(二) 
  2012年7月20日 
  与今日争相报考公务员的风气截然相反,20年前社会流行的是"下海",很多热血青年辞去公职追寻理想,1991年我也加入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大军。 
  在椰风海韵的海口,头天晚上遇到的人是潘石屹,后来SOHO中国董事长。老潘精于数字与市场,口才绝佳。老潘后来推荐了戴眼镜瘦瘦的人大研究生,在简陋的环境里与我谈中国未来的前途,他叫易小迪,现在阳光100的董事长。再后来,见到理想丰满的冯仑(万通董事局主席)、目光深邃的王功权(后来著名的风投大佬兼2011年更为著名的"私奔帝")。总之,当时他们没房也没有什么钱,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有的只是青春、热情、干劲与理想,但是年轻的人们仅仅是暂时的"贫",却不"穷"。虽然没有钱财,却胸怀大志,之后的20年他们将理想演绎成现实。 
  第一次启蒙应该是听海南证券董事长张志平讲股票。当时印象深刻关于股票的书是水运宪写的《股票,叩击中国大门:深圳股市大震荡》,很久以后才知道《乌龙山剿匪记》是他的代表作。 
  实际进入股票市场应该始于1993年,那年北京天龙、天桥上市。股票投资的"低门槛"让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能没有阻碍地进入股市,能投资赚钱,还不需要特权,不需要关系,不需要行贿,实在是太好了。很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明白,正是股市的"看似低门槛"其实害了很多人,并令许多人前赴后继、执迷不悟,在这方面股市确有与赌场相似之处。视股市如赌场却还在里面掺和的人本身就是赌徒,小赌怡情倒也罢了,想通过赌博取得财务成功无异于缘木求鱼。 
  Z初开户是在华夏证券东四十条营业部,当时常见负责人之一是范勇宏(后来华夏基金的老总),以及忙碌的股评家赵笑云,那里还有当时籍籍无名后来却名满江湖的人--姓王名亚伟。 
  1993年入市并不是个好时机,那年春天上证指数达到1500点,次年跌至悲惨的300点,相隔12年之后的2005年上证指数才998点,相隔19年之后的2012年春天也不过2200点。当时大家实际上都不明白股票到底为何涨跌,于是各种今天看来莫名其妙的理论活跃于媒体及市井,当年的振振有词今日看来多是妄言与臆断。 
  1993~1995年,我也像现在很多人一样处于"玩一玩"的阶段,没有多少钱投资,跌了固然不高兴,却不至于跳楼;涨了高兴一下,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如饥似渴于各种可能得到的投资书籍,并通过认真工作积累本金。在互联网尚未出现的日子中,文字信息的获取成本比今天高很多,去新华书店看书,为了省下存自行车的2分钱存车费,需要将车停在远远不要钱的地方,再走回到书店。即便去图书馆,基本上也是站着看书,舍不得从书架走回座位的时间,渐渐养成了飞速阅读的习惯。 
  这种黑暗中的摸索直到1995年有关巴菲特的书出现在我生命里,如同黑屋中忽然射进一道灿烂的日光,又如同茫茫暗夜中的航船发现了指路的明灯。这本书就是后来的《巴菲特之道》,他的投资理念诸如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好企业好价格等现在听来尽人皆知,但当时简直是天外来音,闻所未闻。时至今日,关于巴菲特的书籍是我书架上的Z大部分,中英文皆有,达百本之多。对于他的景仰之情在多年之后融入我写的《巴菲特,生日快乐!》一文中。 
  乘着来自巴菲特的灵光,1996年年初我倾尽所有播种于股市,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我写道:"在春节休市前几乎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了,看来目前只需要耐心等待即可。"其后的两年采取"买入并持有"的方式,仅仅持有两只股票--长虹和兴化,取得约10倍的回报(同期指数大约上升了2倍),奠定了后来的财务基础。这段经历当年以《关于股票投资的通信》系列分期发表于《金融时报》,以至于时隔10余年后,还有人因此寻找到我。再之后我决定去美国读书,可以说我是用长虹的"奖学金"读完了美国MBA课程。 
  如何在远隔重洋,没有互联网信息、没有网上交易的年代,决胜万里之外,这是个从未有过的挑战。 
  本期收到民生银行分红0.30元/股,合计收取股息94 500.00元人民币。卖出片仔癀(000423)200股,104.75元/股。买入东阿阿胶(00423)500股,39.04元/股;中信(600030)4000股,12.87元/股;美股EDU 600股,12.75美元/股。支付财务费用5000元。期末资产总值1 708 054.15元人民币。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