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个人身上,重新发现自我,重新热爱生活
书名:虚度:何为理想生活
定价:56.00元
作者:祝小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3
页码:22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4765
"要脱离一段习以为常的生活总是很难的,因为你难以下定决心,也难以预料将要迎来的未知生活。于是绝大多数人“安于当下”,以显示自己“随遇而安”的品质。而内里,这些人总是痛苦的。
这本书所写的18个人,是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人物,仅凭独立的生活理想和追求理想的勇气,就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更崎岖蜿蜒,更色彩斑斓。而何为理想生活?大概这就是,有一件值得燃尽心血去做的事,有无限夹杂惊喜的乐趣可得。
"
有这样一群人在以“慢”的方式生活,他们钻研传统手艺,将中国传统的茶艺、陶艺、织染、古书等根据时代变化做出改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生命;他们走在时代前端,实践着如花艺、餐桌布置等流行技艺,凸显着生活的安静美好。他们代表了勤恳专注的古老文明的延续,还有现代人少有的洒脱自然。《虚度》将他们集结于此,希望让读者感受到,人生有很多种活法,你也可以编织出值得好好虚度时光的理想生活。
"声音(VOICE)
观品易筱:生命是看清自己才走得从容的旅程
拙朴工舍甜甜:过简朴的生活,大隐于市,大巧若拙
画家莲羊:或宠或辱,不动其心,为画师之道
陶艺家陈知音:捏泥做陶,居山中相守一门手艺
双手造物(HANDS CREATION)
旧物仓杨函憬:我的现在与未来,都在收藏过去
草木染往夕:借山川草木,染衣而静心
植觉先生潘锐:隐世种苔,居幽暗而兀自努力
茶人伍宝:一盏茶,让人间烟火处成方外之地
一朵植物工作室茹萍:退守故里,凝固一株植物的美好
皂作如一:寄身山林,做一块洗尽铅华的素皂
摄影师青简:步履不停,拍下山川湖海岁月长
绘本作家郭婧:孤独中创造的奇迹,治愈孤独的心
手工私塾包爽: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心
器曰书坊周小舟:修书做书,退守心灵之寂
创造自然(CREATE NATURE)
阿狸与船长:在一处世外桃源,建起胭脂水岸
彩虹农场小丽:在大理,造一个梦幻农场
创造生活(CREATE LIFE)
找茬夫妇:怎样度过早晨,便怎样度过一生
猎猎: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
"
"祝小兔
原名祝羽捷,前《时尚芭莎》人物及专题总监、上海作协会员、“好好虚度时光” 平合创始人。已出版《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万物皆有欢喜处》《过去现在,一并深爱》等畅销作品。
"
"或宠或辱,不动其心,为画师之道
莲羊东京的家在城西郊外的山脚下,阳台外有一棵极高的樱花树,裹住了整个阳台。再往山里走,都是几百年的樱花树。
来东京的朋友,会极有诚意地特意来拜访。
两年前,莲羊从北京搬来东京时,如此记录:“离开乌云蔽日的帝都,在扶桑找了处清净之地,静静修行几年。”
每日晨起,莲羊开始做早饭,桃花胶熬枸杞,加银耳和桂花。早餐后出门,去附近的山里和神社转悠,捡树枝和花,有时是干掉的蘑菇,回来插花。下午泡在多摩美术大学的图书馆里,这里有十六万册美术类藏书,和东亚美术相关的东西非常齐全。
莲羊在这里研习一门古老的绘画艺术——岩彩。“有一画种,涂抹矿石、金银于纸棉之上,名曰‘岩彩’。”岩彩,是属于时间和光影的艺术。矿石经千万年方有色彩,岩彩画也可经千年而不褪色。相机无法呈现岩彩的魅力,石头的凹凸,让它在不同的光影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矿物颜色是自然界选出的美的颜色,画久了,莲羊就喜欢用纯色,包括灰色。莲羊平日里点香,有香炉灰;用蜡烛烧香碗,底下会形成烟灰,把烟灰刮下来,结合香灰,再加胶,会产生一种既恒定古老,又很耐看的灰色。把这层灰色铺在底上,上披一层绿松石粉,再用水晶画一朵莲花,叶子用绿松石配一点儿青金石,一层层叠加,就能产生极为璀璨的效果。
中国很多传统艺术会使用岩彩,壁画、唐卡等都有与岩彩相通的地方。后来文人水墨兴起,浓色重彩被不断边缘化,岩彩反而在日本得到了发展。两年前决定来日本探究岩彩,临出发时莲羊都不清楚日本有什么样的美院,岩彩究竟要去哪里学。
去了再说——人生中像这样的从零开始,莲羊已经习以为常。
一
莲羊是中央美院科班出身,出道十年,初用电脑绘画,在业界赢得关注以及“中国年轻造龙师”的名头,后放弃电脑回归手绘三年,遇上了岩彩。
下决心放弃电脑绘画,是因为她发觉很多零门槛的人通过几个按键,能轻易画出非常漂亮的图。而自己虽然自认塑形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色感好,可技术越发展,对人本身的能力要求就越低。
那么,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被机器取代的?刚放弃电脑重新开始以双手创作的时候,真的很痛苦。习惯了取色器,习惯了调色阶,习惯了Ctrl+Z,莲羊沮丧地发现,自己真的不会画画了。电脑一键完成的事,动手就要花非常多的时间,还达不到电脑的效果。刚开始回归手绘的时候,她画得和小学生没什么差别。
细思极恐。
越是恐惧,越是要直面恐惧;越是依赖工具,越是要逃离。“攻画之人,莫让自己心生安逸,多痛多伤,多琢多磨,才能品出茫茫沧海中的一抹甜……”回归手绘两年多之后,手才重新跟上心的速度,能够自如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了。
可是,接着又陷入选择画种的困境。各种画法都尝试了,水彩容易出效果,可是不能百年保存,呈现的方式又相对单一;油画足够丰富,可它并不是自己的文化语言,没有东方韵味;宋代的水墨、明清的工笔,可以画,但那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技艺在精进,心也在成长,到底什么是可以承载自己的?莲羊想找到那个可以呈现自己意识发展的画种,但苦寻不得,直到一日在网上看到了岩彩。那时她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却一见倾心。太美了!色彩斑斓、金银相错,它的美是东方的,也是现代的,它融合了各类画种,它是从远古而来的艺术。
那年冬天,莲羊跑了一次日本,买了全套岩彩材料,都是石头和金银。回到北京开始尝试,一画上就放不掉了,她惊叹,这是东方的色彩、敦煌的色彩。
二
2014年,莲羊在艺术上的转型逐步走上正轨。王府井的画室刚刚装修完毕,她在圈子里也有了一些影响力,很多人因为能去莲羊的画室喝杯茶就很高兴。可她心里弥漫着一股无法抑制的躁动,为什么,不知道。朋友发给她一个MV(音乐短片),是蔡依林与安室奈美惠的I'm Not Yours(我不属于你)。就这么瞬间被点穴了!她像发烧一样,不睡觉反复听,心中的激荡不能自抑。她想知道,这颗心到底想暗示自己什么。
人生会出现许多契机,深陷其中的时候,不一定能懂得。所以在那时,简单的,就是顺心而为。心说去哪里,她便去哪里,不犹豫,不计较。当初画龙时,许多人问,为什么要画龙啊?她说不出来。翻小时候的涂鸦作品时发现,两岁时,“龙”就已经出现了。
有人说,艺术是接近神的所在。这一次,她鬼使神差买了去西藏的票。女财神扎基拉姆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莲羊的生命。
三
到了西藏,莲羊同自己说,既然是心带她来,那么就只听心里的声音。她想去寺庙看一看,一路走到了哲蚌寺。
那日寺中只有她一个游客。晃进一间很大的殿堂,只见一个喇嘛,安安静静地坐着,也不说话。莲羊跪在地上向菩萨发愿,忽然停电了。几百平方米的空间内只剩下纯粹的黑色,只有顶上的一个小窗户打进来一束光。一瞬间,莲羊的大脑被清空,心底涌上一股喜悦。
后来听当地人说,拉萨有个女财神,叫扎基拉姆。听说扎基拉姆爱喝酒,莲羊就买了酒和哈达去寺里看她。
没想到进入殿堂,只见这女财神被信众的哈达淹没了,露出一个头,纯黑的皮肤,很长的舌头,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是藏佛中的怒相。
莲羊一瞬间很愤怒,的女财神怎么长成这样,心里顿起一念:我要给你重新画像。
……
"
《虚度》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冲刷着我早已被“内卷”和“焦虑”浸泡得麻木的神经。我之前一直以为,“理想生活”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将每一个碎片化的时间都利用到极致。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种“极致利用”有时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压榨。作者笔下的“虚度”,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它是一种敢于放慢脚步,敢于与自己独处,敢于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我喜欢书中对于“无用之用”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没用”的东西,恰恰是支撑我们精神世界的基石。一首动听的歌曲,一个优美的句子,一次偶然的风景,这些看似“虚度”的时刻,却能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疲惫的生活中重新找到力量。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标准化的“理想生活”模板,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想生活,是与自己的本真和谐统一,而不是去追逐别人定义的成功。书中的一些生活场景的描绘,简洁而有力,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那种宁静与美好。
评分这本书,名为《虚度》,封面上那带着几分禅意的留白,让我心生好奇。我一直觉得,“虚度”二字,似乎带着点消极的色彩,但出版社的名字“中信”,又给了我一种踏实感,仿佛它藏着某种值得探寻的智慧。翻开扉页,并没有直抒胸臆的宣言,而是娓娓道来,像一位老友在低语。作者笔下的生活,似乎与我平日里所理解的“努力奔跑”、“抓住机遇”截然不同。他描绘的场景,常常是清晨一杯茶的宁静,午后窗边一缕阳光的温暖,甚至是夜晚星空下的一次沉思。这种“虚度”,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刻意的放慢,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深度挖掘。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在过度追求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需求?那些被我们匆匆掠过的风景,那些被我们视为“浪费时间”的时刻,或许才是滋养生命、重塑自我的关键。书中的一些比喻,比如将生活比作一棵树,需要扎根才能生长,让我深有感触。我们总想快速看到果实,却忘了给根系足够的时间去舒展。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意义”的定义,它不一定藏在轰轰烈烈的事业中,也可能匿于平凡的日常里,需要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发现。
评分初读《虚度》,我以为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浪费时间”的书,但越往后读,越觉得它是在教我如何“活出时间”的深度。这本书颠覆了我对“效率”和“目标”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人,总是在规划着如何填满每一分每一秒,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但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光,可能蕴藏着最宝贵的财富。他谈到的“虚度”,更像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仪式,一种让心灵得以喘息的空间。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被各种欲望驱使,早已失去了与自己平静相处的能力。这本书就像一剂解药,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宁静。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连接”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是人与自然、人与内在自我的连接。那些被我们匆匆忽略的美好,那些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细节,恰恰是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
评分《虚度》,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魔力,引人遐想。而中信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品质有了基本的信心。我一直以为,理想生活是需要不断奋斗、不断超越的,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缓缓地展现了另一种可能。作者并没有用宏大的理论去论证,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一些细腻的感悟,去引导读者思考。他笔下的“虚度”,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留白,是一种对内在世界的耕耘。我被书中对于“专注”的理解深深吸引,它并非一味地追求效率,而是强调全身心地投入当下,享受过程。那些被我们认为是“浪费时间”的时刻,比如发呆,比如漫步,比如一次不带目的地的观察,却可能孕育出最深刻的洞察。这本书让我开始质疑,我们是否过度地将自己的价值与生产力挂钩,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人,本身就存在的价值。理想生活,或许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体验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它是一种内心的丰盈,一种与世界的自在互动。
评分读《虚度》,我有一种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的感受。书中的语言,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犀利的批判,只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柔。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我走过那些被现代社会高速运转所遮蔽的角落。他谈到“慢”,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减速,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碎片化地接收信息,习惯了快速地做出判断,却很少有时间让思想沉淀。这种“虚度”,恰恰是给大脑留白的时间,让那些零散的思绪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灵感。我曾一度以为,“理想生活”就是不断地向上攀爬,获得更多的名利和地位,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理想生活,或许更像是一种与自我的和解,一种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它不需要刻意的炫耀,不需要迎合他人的期待,只需要找到那个内心深处最舒适的频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章节,它不仅指倾听他人的声音,更强调倾听自己的内心,倾听身体的信号。我们常常因为外界的噪音而听不到自己最真实的声音,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内心深处的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