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与发展

中国国情与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国情
  • 发展战略
  • 政治经济
  • 社会问题
  • 改革开放
  • 现代化
  • 中国特色
  • 国家治理
  • 政策分析
  • 时代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立中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8282
商品编码:2587569597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页数:560

具体描述

编辑

学者胡鞍钢教授从事国情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一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中国读本
理解中国国情、中国发展、中国道路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国情与发展,主线是中国之路,本书将中国作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巨巨大规模人口国家、社会进行研究,并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现代中国发展的初始条件是什么?现代中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它从哪里来?它经历了哪些阶段?它现在又是到了哪里?有哪些限制因素和有利因素?限制因素又如何转变为有利因素?如何认识中国发展之路?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动因是什么?未来又会走向哪里?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的宏大目标?
本书布局和结构共分为一个导论和六篇。导论主要说明中国国情与发展之路的关系,介绍了现代中国研究的主要目的、各篇章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篇为自然国情与发展,包括地理与发展、资源与发展、环境与发展、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与发展等四章。第二篇为人力资源与发展,分为人口与发展、就业与发展、健康与发展、教育与发展四章。第三篇为经济国情与发展,分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与发展、知识与发展、减贫与发展四章。第四篇为城乡、地区与发展,本篇本分为地域与发展、地区与发展两章。第五篇为中国与世界,本篇讨论中国发展与外部更大的联系。后一章为全书总结,对“中国之路”进行回顾与展望。

作者简介

胡鞍钢,1953年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十八大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情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的开拓者与领军人物,主持编写的《国情报告》对国家高层决策产生持续性重要影响。代表作有《生存与发展》、《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经济波动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就业与发展》、《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中国:创新绿色发展》、《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十三五”大战略》、《中国:决胜百年目标》等。

鄢一龙,1976年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著有《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大道之行:中国与中国社会主义》、《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大智兴邦:中国如何制定五年规划》、《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等。

目录

章导论:中国国情与发展之路6
节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国情7
第二节国情与发展经济学15
第三节怎样认识和理解“中国之路”26
第四节认真阅读中国这部“天书”31
第五节本书的主要内容32
篇自然国情与发展38
第二章地理与发展40
节地理与发展41
第二节中国自然地理与发展49
第三节重塑中国经济地理63
第四节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家园74
第五节小结: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77
第三章资源与发展80
节资源与发展81
第二节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89
第三节中国资源工业的发展93
第四节资源集约高效利用98
第五节充分利用两种资源102
第六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104
第七节小结:创新绿色现代化106
第四章环境与发展108
节环境与发展109
第二节中国古代环境状况变迁121
第三节生存型环境压力124
第四节工业化生态赤字迅速扩大127
第五节生态赤字逐步缩小130
第六节转向生态盈余135
第七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137
第八节小结:从生态赤字扩大到生态赤字缩小140
第五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发展142
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发展143
第二节自然灾害历史变迁148
第三节气候变化的大受害国155
第四节温室气体排放大国161
第五节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166
第六节小结: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172
第二篇人力资源与发展175
第六章人口与发展177
节人口与发展178
第二节中国人口历史变迁187
第三节中国现代人口转变189
第四节计划生育与人口红利193
第五节老龄化、少子化的双重挑战201
第六节从控制一代到调整一代206
第七节小结:从人口包袱到人力资源财富209
第七章健康与发展213
节健康与发展214
第二节健康发展的黄金期223
第三节健康发展缓慢进展期232
第四节构建世界大的全民医保网237
第五节建设全民健康型社会242
第六节小结: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247
第八章教育与发展250
节教育与发展251
第二节从文盲充斥大国到初级教育大国264
第三节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269
第四节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73
第五节小结:从文盲充斥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284
第九章就业与发展287
节就业与发展288
第二节从劳动力大国到就业大国296
第三节从就业大国到就业强国302
第四节实现高质量的更加充分就业目标313
第五节小结:从劳动力大国到就业强国315
第三篇经济国情与发展318
第十章中国现代经济增长320
节经济增长及来源321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从到衰落330
第三节从“一穷二弱”到世界经济大国333
第四节人类历史上为壮观的经济增长奇迹339
第五节小结:从“一穷二弱”之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47
第十一章农业与发展350
节农业与发展352
第二节传统农业大国359
第三节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363
第四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376
第五节从农业大国到世界现代农业大国388
第六节迈向现代农业强国392
第七节小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395
第十二章工业与发展401
节工业与发展404
第二节国家工业化: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15
第三节混合工业化:建成世界工业大国425
第四节新型工业化:建成世界大工业国429
第五节绿色工业化:建成绿色工业强国437
第六节小结:从世界工业化落伍国到世界工业强国442
第十三章知识与发展446
节知识与发展448
第二节“李约瑟之谜”461
第三节从现代科技空白国到知识追赶国465
第四节加速追赶与信息470
第五节走向世界科技实力大国477
第六节迈向世界创新强国490
第七节小结:从科技空白国到世界创新强国492
第四篇公平与发展497
第十四章减贫与发展499
节四类贫困与综合减贫501
第二节为消除贫困奠定基础506
第三节明显减少四类贫困人口511
第四节中国消除贫困的做法与经验522
第五节未来全面消除各类贫困529
第六节小结:从世界大贫困人口国到世界大人类发展国530
第十五章城乡与发展534
节城乡与发展535
第二节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543
第三节中国超大规模城镇化555
第四节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562
第五节小结: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570
第十六章地区与发展573
节地区与发展574
第二节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的变化及影响579
第三节计划经济时期的地区差距变迁583
第四节改革开放时期地区发展差距变迁588
二、生活水平变迁590
三、公共服务水平变迁593
四、人类发展指标变迁596
第五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01
第六节小结:从大发展大趋异到共同发展大趋同603
第五篇中国与世界606
第十七章中国与世界607
节中国与世界608
第二节两次化的边缘化者618
第三节第三次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620
第四节从化的受益国到贡献国624
第五节中国在世界地位和作用的跃迁627
第六节小结:从化边缘化者到大贡献者633
第十八章总结:中国之路回顾与展望636
节中国之路的命题638
第二节中国之路的历程644
第三节中国发展战略创新653
第四节东方巨人的成功之道657
第五节未来中国走向663
第六节结语:而今迈步从头越666

精彩书摘

中国是一部天书,也是一部巨著。一百多年来,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的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列强纷纷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衰落,落后必然挨打,挨打必然奋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创造性地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转变,在极低收入条件下和极低发展起点下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开始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代,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开创了改革开放时代,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开启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伟大复兴光明道路。现代中国的巨变为我们提供了这部巨著的伟大的题材,历史的画面,丰富的内容。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从事国情研究即当代中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集各种国情知识、发展理论、深入浅出、雅欲共赏的中国读本。本书的宗旨是:“全面了解中国;真正认识中国;深刻分析中国;深入理解中国。”
全面了解中国。读中国这部巨著,不能像盲人摸象似的解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全貌。这包括中国的自然国情、人力资源国情、经济国情、社会国情、政治国情、文化国情等,还要了解中国社会内部的城乡关系、区域关系,也要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使我们不仅要看见树木(局部),更要看见森林(全局), 以便对中国有全景式动态式的了解。
真正认识中国,就是要真正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一个十分复杂的中国,一个动态变化的中国,一个多面性、差异性的中国。就是要知道中国发展之路是从哪里而来?走到哪里?又是怎么走过来?今后可能走向哪里?
深刻分析中国,就是要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内部重大矛盾、重要关系的性质及动态变化,解析中国发展之路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动因。本书以国情为基础,以发展为主题,在各章中着眼于分析不同方面的国情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不同学科或学派的理论,构建作者的分析框架,对某一个专题或方面进行历史的梳理、现状的分析、的比较,阐述中国发展之路的轨迹。
深入理解中国,就是从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从国内比较和比较、从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来理解中国发展之路的历史条件、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以及发展经验和发展教训。
本书所提供的重要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开创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伟大复兴的创新之路,是推动经济繁荣、社会转型、中国巨变、迅速崛起的“人间正道”。 本书简称为“中国之路”,它成为全面了解、真正认识、深刻分析、深入理解中国的主线。

前言/序言

  />
《远方的风》 内容简介: 《远方的风》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展开的行走记录,它并非对某一特定地域或文化的深入剖析,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与考证。它更像是一场随性而至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漫游,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经历的零散片段、偶发感触、瞬间的凝视,汇聚成一条蜿蜒的河流,滋养着读者的想象。 本书的章节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更像是一幅由点、线、面组成的抽象画。每一次翻开,都可能遇见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心境。作者并非刻意去寻找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清晨薄雾笼罩下山野的寂静,午后街角咖啡馆里飘出的淡淡香气,黄昏时分海边渔船归来的剪影,或是深夜独行时,路灯下斑驳的树影。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远方的风》最动人的底色。 书中并没有充斥着地理知识的普及,或是对经济数据的分析,更不会涉及政治制度的阐述。它所触及的“国情”,更多的是个体生命在不同社会肌理中感受到的微妙脉动;它所探讨的“发展”,也并非宏观的统计数字,而是生命个体在时间长河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所经历的悄然改变与成长。 譬如,在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时,作者不会去分析降雨量或其对农业的影响,而是着力于雨滴落在不同材质上的声音差异——落在瓦片上的急促敲打,落在树叶上的沙沙低语,落在泥土上的沉闷吸纳。雨中的行人,他们的脚步匆忙,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手中紧握的雨伞,这些都是构成此刻生命画面的元素。作者捕捉的,是雨水与人、与物、与环境之间,那种短暂而深刻的连接。 又如,在描述一个古老的村落时,书中不会罗列村庄的历史沿革或人口构成。它可能会聚焦于一家老旧的杂货铺,店门口一张布满岁月痕迹的木椅,一个倚在门框上,眼神深邃的老人,或是空气中弥漫的,混合着草药、尘土和烟火气的独特味道。作者试图从中体味的是,时间如何在静默中雕刻生活,又如何在平凡中沉淀出岁月的温度。 《远方的风》也并非是一部旅游指南,它不会提供详尽的行程攻略,也不会推荐性价比最高的住宿或餐饮。书中提及的地点,往往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一个触发作者情感的契机。也许是一个山间的小镇,也许是一片海滨的沙滩,也许是异域街头的一扇窗户。重点不在于“哪里”,而在于“如何”去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源于一个陌生人的微笑,可能源于一首不知名的小曲,可能源于一场突发的灵感。 书中散落着许多关于“人”的片段。这些人,可能是旅途中萍水相逢的过客,也可能是作者生活中曾经的某个身影。他们可能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肤色,但他们身上所闪耀的,或是坚韧,或是善良,或是无奈,或是喜悦,这些共通的人类情感,是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出这些人物的姿态、眼神、语气,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人性的不同侧面。 “发展”在这个故事里,更多体现在个体心灵的历练与蜕变。在与陌生的环境、不同的人际互动中,作者的视角在悄然拓宽,情感在被不断触动与重塑。书中可能出现关于迷茫的片段,关于失落的时刻,但更多的是在这些经历中,寻找一种豁达,一种释然,一种对生命本真的体悟。这种“发展”,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内在的积累。 《远方的风》更注重的是一种“在场感”。作者努力让读者跟随他的笔触,一同走入那个当下,感受那个瞬间。它可能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森林的景象,光线在树叶间跳跃,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空气中带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也可能描绘傍晚时分,城市灯火初上,车流如织,人群熙攘,那种繁华背后隐藏的孤独与期盼。这种“在场感”,是文字最直接的魅力,它邀请读者不仅仅是被动地阅读,更是主动地去体验。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自然、朴实,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更多的是用最真诚的笔触,去记录最真实的触动。字句之间,流淌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善意,以及对自我不断探索的勇气。 《远方的风》没有预设的结论,也拒绝被简单地归类。它像是一个敞开的怀抱,欢迎每一位读者带着自己的阅历和感悟,去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共鸣。也许在某个句子前驻足,也许在某个意象中沉思,也许在某个片段里,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读者内心深处的风景。 总而言之,《远方的风》是一本关于行走,关于观察,关于感受的书。它关乎那些在旅途中、在生活中,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心灵的瞬间,关乎我们个体生命在与广阔世界互动中所体验到的细微变化。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体验,一种思考,而并非是某个既定的答案或结论。在文字的河流中,读者可以随风而行,看见不同的世界,也看见不一样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封面上烫金的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都会折射出低调的奢华感,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能感受到印刷厂的用心。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纸张的选择,内页的纸质细腻光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这对关注阅读体验的人来说是个加分项。侧边裁切得非常整齐,书籍的整体质感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很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精神上的点缀。从外包装就能看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定位是相当严肃且专业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那种厚重感,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其中蕴含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让人在尚未翻开内页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敬意与期待。这种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体现了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提升了读者获取知识的愉悦感。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被其逻辑架构的严密性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在构建内容脉络时,似乎采用了一种类似“洋葱式”的解构方法,从宏观的背景铺陈开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节分析,每一章节之间的过渡都像精密齿轮的咬合,毫无滞涩感。特别是它对复杂概念的处理方式,没有一味地堆砌术语,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图表辅助说明,使得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也变得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演进和现实挑战之间的衔接,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思考的冲动。这种编排的艺术,远超出一本普通参考书的范畴,更像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的、结构严谨的学术论述,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揭开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的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行文多用长句,但句子内部的结构划分清晰有力,句法变化丰富,读起来有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律感,绝非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腔调。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词语的选择,很多地方的表述精准而富有张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概念的细微差别。比如,它描述某些社会现象时,所用的动词和形容词,都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重量感,让人不得不放慢语速,细细品味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沉静、内敛的叙事风格,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慢阅读”体验,它要求你投入全部注意力,但也回报以丰厚的思想馈赠,这种文字的魅力是无法被快速浏览所取代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理论基础有一定要求的读者,我对书中引用的参考资料和注释部分给予了高度关注。这部分处理得极其规范和详尽,几乎每一处关键论点的提出,都有明确的来源指向,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最新的研究报告,都得到了恰当的标注。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更难得的是,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文献目录,而是将很多重要的补充说明和学界争议巧妙地放在脚注或尾注中,这使得正文的阅读流畅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对于希望进行二次深入研究的读者而言,这些详细的注解无异于一张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地图,指引着我们追溯源头,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索。

评分

从实际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并非高悬于空中的纯理论探讨,而是紧密联系着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和诸多政策制定的背景脉络。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选择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并配以详尽的数据支撑,使得抽象的分析变得具体可感。我发现,在阅读完某个关于经济结构转型的章节后,我对当前的一些新闻报道和财经评论的理解深度立刻提升了一个层次,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宏观叙事,现在能够迅速定位到其背后的结构性成因。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教会读者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实”,这种思维工具的价值,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定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