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逻辑学:教你如何思考有逻辑,说话有条理

魔鬼逻辑学:教你如何思考有逻辑,说话有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凡禹 著
图书标签:
  • 逻辑思维
  • 批判性思维
  • 说服力
  • 沟通技巧
  • 论证分析
  • 思维模式
  • 决策制定
  • 问题解决
  • 认知偏差
  • 实用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43270
商品编码:258004407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魔鬼逻辑学:教你如何思考有逻辑,说话有条理

定价:26.80元

作者:凡禹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80432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n

《魔鬼逻辑学》 是一本简单的逻辑学入门读物,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简明的、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标准,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循序渐进地阐述逻辑学的基本准则,并且深刻揭示21种逻辑谬

n


n

误,告诉你如何将逻辑运用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让你的思考、决策、表达、写作具有清晰的逻辑,这本书足以改变你的思维世界。

n


目录


章 人人都应该学一点逻辑学

n

超简单的逻辑学入门 / 002

n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 003

n

逻辑推理与人的才干 / 004

n

逻辑思考与有效沟通 / 006

n

逻辑分析与独辟蹊径 / 008

n

逻辑关乎人的幸福 / 010

n

第二章 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

n

同一律 / 014

n

矛盾律 / 015

n

排中律 / 017

n

充足理由律 / 018

n

合理不合乎逻辑 / 020

n

第三章 推理和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n

语句和命题 / 024

n

前提和结论 / 025

n

概念 / 026

n

判断 / 028

n

演绎推理 / 030

n

归纳推理 / 031

n

类比推理 / 032

n

归纳和演绎 / 034

n

比较和分类 / 035

n

分析和综合 / 039

n

语意预设 / 042

n

第四章 培养逻辑脑:逻辑思维的训练

n

排除法 / 046

n

递推法 / 048

n

假设法 / 050

n

倒推法 / 053

n

分析法 / 056

n

作图法 / 058

n

类比法 / 061

n

综合法 / 063

n

计算法 / 065

n

第五章 逻辑谬误:不讲道理的人怎么总有理?

n

由谬误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 / 070

n

两难推理谬误 / 071

n

无知谬误 / 072

n

全知谬误 / 073

n

滑坡谬误 / 073

n

复合谬误 / 074

n

诉诸同情的谬误 / 075

n

诉诸多数的谬误 / 075

n

诉诸结果的谬误 / 076

n

诉诸的谬误 / 077

n

情感绑架的谬误 / 078

n

一厢情愿的谬误 / 079

n

人身攻击的谬误 / 079

n

归纳谬误 / 081

n

不当类比 / 081

n

排除证据的谬误 / 082

n

稻草人谬误 / 083

n

例外谬误 / 084

n

因果谬误 / 085

n

含混不清谬误 / 087

n

循环论证谬误 / 088

n

猜测动机谬误 / 089

n

第六章 诡辩与反诡辩:和不讲理的人讲道理

n

诡辩的概念:争论的智慧 / 092

n

诡辩的特征一:似是而非 / 095

n

诡辩的特征二:割裂联系 / 096

n

诡辩的特征三:用表面现象掩盖事物本质 / 097

n

偷换辩题法诡辩 / 098

n

偷换概念法诡辩 / 100

n

歪曲法诡辩 / 103

n

利用歧义的诡辩 / 105

n

把事务简单分类的诡辩 / 107

n

虚拟前提的诡辩 / 107

n

虚拟论据的诡辩 / 110

n

混淆预想和现实的诡辩 / 112

n

虚拟原因的诡辩 / 113

n

问题转换诡辩 / 115

n

转换重音的诡辩 / 116

n

标准不统一的诡辩 / 117

n

以偏概全的诡辩 / 120

n

以全概偏的诡辩 / 121

n

名实互混的诡辩 / 123

n

制造混乱诡辩法 / 124

n

模棱两可诡辩 / 127

n

数字诡辩 / 129

n

矛盾诡辩 / 131

n

推理不当诡辩 / 132

n

较真诡辩 / 134

n

使用断句诡辩 / 135

n

以谬制谬,反驳诡辩 / 136

n

放大错误,批驳谬论 / 137

n

歪推,谬上加谬 / 140

n

活用反语,放大荒谬 / 142

n

第七章 魔鬼逻辑学:让你每次辩论都能赢

n

诠释辩题,确定论点 / 146

n

首尾统一,前后完整 / 147

n

有因有果,寻找联系 / 149

n

演绎推理,揭穿对手 / 151

n

顺水推舟,乘势反击 / 153

n

识破矛盾,攻击对方 / 155

n

巧设条件,取得胜利 / 157

n

找准关系,逻辑推理 / 157

n

布设两难,进退不能 / 159

n

二难推理,四种形式 / 163

n

以虚克实,出奇制胜 / 166

n

虚而显实,弱而示强 / 168

n

诱惑对方,肯定自己 / 169

n

旁敲侧击,逆势顺取 / 171

n

层层递进,攻击对手 / 174

n

以此类推,以此类比 / 177

n

类比相推,灵活机动 / 179

n

类比辩论,五种类型 / 184

n

小中见大,触类旁通 / 189

n

以小放大,归谬反驳 / 190

n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192

n

模仿对手,批驳有力 / 193

n

反驳论据,直接有力 / 195

n

寻找缺口,反驳对手 / 198

n

指桑骂槐,一语双关 / 201

n

绕远求近,迂回诱导 / 203

n

迂回进攻,四种方法 / 205

n

绕开避讳,消除对抗 / 208

n

后记 / 210

n


作者介绍


文摘


逻辑推理与人的才干

n


n

如果你想到谷歌、微软、苹果这样的世界明星公司谋得一份体面又高薪的工作,那你很可能在面试环节遇到这样的分析题:芝加哥共有多少名钢琴调音师?或者: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

n

老实讲,面对这样的题目,你是不是觉得考官有点无厘头?

n

然而,这些看上去无厘头的题目,正是这些超级的公司挑选聪明员工的方式!

n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靠谱吗?靠谱!因为聪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在分析问题时,都能有非常清晰的思考过程。注意,是清晰的思考过程,而不是正确的思考结果。

n

前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曾经在2006年12月访问中国,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记者问道:“你认为一个的哈佛大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n

萨默斯先生说:“正直诚信的品格是我们对学生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我想重要的是思路清楚,分析问题的时候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考过程。”

n

我们平时说某人很聪明,智商很高的时候,也常常用反应快、思路清楚来形容。为什么“思路清楚”很重要呢?除了哈佛校长之外,还有一位名人也很看重“思路清楚”,这个人是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n

叶利钦在回忆录《午夜日记》里说:“他(弗拉基米尔)提交的报告总是思路非常清楚,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受到叶利钦重视的弗拉基米尔很快被提拔为国家安全局长,一年后成为总理。半年后,叶利钦将总统的宝座让给了他。从主任助理到世界上面积大的国家的总统,他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他是谁?呵呵,他的全名是弗拉基米尔·普京!

n

叶利钦选定普京为他的接班人,当然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但回忆录提到的一点正是“思路清楚”!

n

明白了“思路清晰”这个秘密,再来分析文前提到的面试题。

n

其实这些面试题都没有正确的答案。面试官只想测试面试人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形成清楚的思路,换言之,是否能展现一个清晰的思考过程。

n

因此,钢琴调音师的题目可以这样来回答:

n

假设芝加哥约有500万人居住,平均每个家庭有2人,大约有1/20的家庭有定期调音的钢琴,平均每台钢琴每年调音一次,那么芝加哥每年的钢琴调音总需求是12.5万个订单。又假设每个调音师调整一台钢琴需要2小时,每个调音师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5天、每年50周,那么一个钢琴调音师每年可以处理1000个客户订单。由此可以算出:芝加哥总共需要125个钢琴调音师。

n

其中估算的数据,只要不是违反常识太多(例如假设芝加哥只有1万人),就不会被判定为错误。从假设到推理到形成答案,只要这个分析过程是清晰而又符合逻辑的,那就能让面试官为你的聪明点赞。

n

如果你能迅速找到解决“钢琴调音师”这类问题的规律,那么聪明的你就能给出第二道题的答案。

n

例如:因为圆形可以滚动,可以让安装工人更轻松地搬运,所以下水道的井盖是圆形的。

n

如果井盖是方形的、三角形的、梯形的,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的,那么在安装时都要求工人要把井盖和井口的形状对齐,而圆形则能省去这个环节,因此井盖是圆形的。

n

要想形成清晰的思考过程,就离不开假设、论证和推理,而这正是逻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n


序言



《思辨之镜:重塑你的认知框架》 导言:迷雾中的指南针 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横行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如同被塞满了五花八门的碎片。我们渴望清晰,却常常陷入混乱;我们追求真理,却不自觉地被偏见和谬误所裹挟。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信息,而在于你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你如何提问、如何论证、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 《思辨之镜》并非一本枯燥的哲学教科书,它是一套实用的工具箱,旨在帮助每一个渴望独立思考的人,擦亮认知的棱镜,看清事物本来的面貌。本书专注于构建一个坚固、灵活且富有弹性的思维框架,让你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再盲目从众,而是能够自信地构建自己的判断体系。 第一部分:思维的基石——洞察认知陷阱 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走捷径,这在远古时代是生存的优势,但在现代社会,却成了逻辑谬误的温床。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人类思维中最常见的“自动化错误”,并提供即时的校准方法。 第一章:认知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们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切入,探讨“系统1”(快速、直觉反应)和“系统2”(缓慢、理性分析)的工作机制。理解你的直觉是如何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操纵你的判断至关重要。 确认偏误的隐形之手: 为什么我们只愿意听到自己想听到的?我们将探讨如何主动搜寻反面证据,打破信息茧房的壁垒。 可得性启发与风险错估: 媒体报道的生动性如何让我们高估罕见事件的概率?学习用数据而非故事来衡量风险。 锚定效应与初始设限: 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如何为后续所有判断设置了难以摆脱的框架?掌握“去锚定”的技巧,重置你的判断起点。 第二章:情绪化反应的逻辑回溯 情绪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但当它成为决策的唯一驱动力时,逻辑便会退位。《思辨之镜》教你识别并隔离情绪对论证过程的干扰。 诉诸情感的修辞陷阱: 区分一个论点的内在价值与其引发的同情、愤怒或恐惧感。 从“感觉良好”到“事实为真”: 探讨“合理化”过程,即我们如何先有结论,再反向寻找支持性证据的心理过程。 设立“冷静期”机制: 针对高压或情绪激烈的讨论,建立一套自我暂停与复核的流程。 第二部分:论证的结构——搭建坚实的逻辑桥梁 一个有力的观点,如同精密的建筑,其稳固性取决于其论证的结构。本部分聚焦于如何系统性地构建、拆解和评估论证的有效性。 第三章:前提、推论与结论的三位一体 清晰的思维始于对论证基本要素的精确界定。 演绎推理的确定性与归纳推理的概率性: 深入理解两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不同角色和局限。何时需要绝对的逻辑必然性?何时可以接受高度的可能性? 充分性与必要性条件辨析: 区分“如果A则B”中的A是否真的是B发生的唯一或必须的条件。许多日常争论的症结就在于混淆了这两者。 链式推理的韧性测试: 如何识别论证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并确保每一步的过渡都站得住脚。 第四章:识别谬误——逻辑的“不合格产品”清单 本章提供了对常见形式谬误的深入剖析,不仅是简单的名称罗列,更强调其在实际辩论和文本中出现的场景。 滑坡谬误的细微差别: 什么时候一系列后果是合理的推测,什么时候是危言耸听的夸大? 稻草人谬误的伪装术: 如何辨别对手是否扭曲了你的真实立场,并有效地将讨论拉回正轨。 人身攻击与论点本身的无关性: 学习如何将对说话者的评价与他们所陈述内容的逻辑有效性彻底分离。 循环论证的自我吞噬: 揭示那些用自身作为证据的伪论证。 第三部分:沟通的艺术——将洞察转化为影响 逻辑的价值在于应用。最清晰的思考如果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便如同未被发掘的宝藏。《思辨之镜》的最后一部分关注如何将严谨的思考转化为清晰、有条理且具有说服力的表达。 第五章:结构化表达的“蓝图”法则 清晰的表达源于清晰的结构。本书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组织语言的方法,确保听众或读者能毫不费力地跟随你的思路。 倒金字塔结构的应用: 快速传递核心观点,再逐步展开论据支撑,适用于快节奏的交流环境。 “问题-背景-论点-证据-结论”模型(PBELC): 一种适用于复杂分析报告和正式陈述的框架,确保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层次感。 过渡句的逻辑粘合剂: 学习使用精准的连接词和短语,使段落之间的转换平滑自然,而非生硬的跳转。 第六章:精准用词与含糊性的管理 语言是思维的容器,容器的形状决定了内容的呈现效果。 量化表达的精确性: 如何避免使用“很多”、“可能”、“大概”等模糊词汇,转而使用精确的范围或百分比。 定义先行: 在关键术语出现争议时,率先为你的核心概念建立清晰、可操作的定义,从而避免无效的争吵。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选择: 理解语态如何微妙地转移责任和焦点,以及如何在需要时利用这种工具。 结语:持续的自我审视 《思辨之镜》的目的不是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持续的、探究性的心态。真正的逻辑学家和思想者,从不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思考。他们将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决策、每一次阅读,都视为一次检验自己思维框架的机会。 本书是你自我反思的起点,它邀请你将这面镜子高悬于你的每一个念头之上,映照出结构、发现盲点、并不断磨砺你成为一个更清晰、更理性、更有效率的思考者的能力。当你开始用这套框架审视世界时,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世界,比你想象中要更有序,也更可被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看了,因为我平时就挺容易被别人的话绕晕,有时候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也说不清楚,总觉得脑子里一团乱麻。听朋友推荐说这本书能帮人提高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就赶紧下单了。拿到书的时候,包装很严实,书的装帧也很精美,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里面的内容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让人很容易理解。比如,书里讲到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还有怎么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这一点对我帮助特别大,我之前就经常在和人争论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当成事实一样说出来,结果常常惹人生气,现在我明白了,区分这两者有多么重要。而且,书里还教了一些建立清晰论证的方法,比如如何构建一个有力的论点,如何搜集和分析证据,以及如何避免在论证中犯错。我一直在尝试着把书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和同事讨论项目的时候,或者在和家人沟通的时候,我都会有意识地去组织我的语言,让我的意思更清楚,让我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虽然还在学习阶段,但我已经能感受到一些小小的进步了,我对自己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信心地去与人交流,充满了期待。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是个非常不善于言辞的人,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磕磕巴巴,想表达的事情在脑子里转了半天,说出来的时候却完全变了味。甚至有时候,我明明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但就是说服不了别人,甚至连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这种感觉真的很糟糕,让人非常沮丧。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名字虽然有点吓人,但副标题“教你如何思考有逻辑,说话有条理”正好戳中了我的痛点,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真的像一本“救星”。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逻辑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定义”的部分,原来很多争论的根源都来自于对词语的定义不清晰。书里教我如何准确地定义概念,如何清晰地界定事物的范围,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还学会了如何构建一个有力的“论点”,以及如何用“支持性论据”来支撑我的论点,让我的表达更有条理,更具说服力。现在,我再也不害怕和别人交流了,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有信心去说服别人。我感觉自己的人生都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我本身就对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逻辑关系很感兴趣,平时看一些深度文章或者听一些讲座,总喜欢去挖掘作者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这本《魔鬼逻辑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钻牛角尖”的阅读癖好。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巧舌如簧”,更重要的是让你学会“洞察秋毫”。作者非常巧妙地将一些抽象的逻辑学概念,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和案例进行阐释,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讲解,之前我总是对这两个概念有点模糊,看完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不知不觉地运用它们。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常见的“认知偏差”,比如“确认偏差”和“锚定效应”,这些心理学上的陷阱,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很容易被它们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作者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在阅读新闻、信息的时候,主动去分析信息的来源、证据的可靠性,以及作者的潜在意图,这让我变得更加理性,不容易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清晰、更理性的世界,也让我更加自信地去面对各种信息和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它的价格。我本身从事一个需要大量沟通和辩论的行业,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以前,我总是凭着经验和感觉去应对,但有时候会遇到瓶颈,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不够强,表达不够清晰,导致在关键时刻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本《魔鬼逻辑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书中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识别潜在的逻辑漏洞。特别是关于“反驳”的技巧,教我如何有效地指出对方论证中的不足,同时又不会显得咄咄逼人。我把书里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发现无论是与客户谈判,还是与同事协调,都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对方的诉求,也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的质量。而且,书中很多关于“隐喻”和“类比”的运用,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形象、更生动的方式去解释复杂的问题,让听众更容易接受。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思考本身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更加享受思考和表达的过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聪明的人,不是那些知道很多事实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将事实联系起来,并从中得出合理结论的人。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我迈向这种“聪明”的书。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卖弄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逻辑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容易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下雨就会感冒”这种典型的误区,让我深刻理解了区分这两者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还教我如何构建一个“有力的故事”,如何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引人入胜的叙述。这对我平时写一些报告或者做一些演讲非常有帮助。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我的个人成长中,比如在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时,我会先尝试去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科学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解决问题变得更容易,也更有掌控感。这本书,让我对“思考”这件事本身,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自信地去探索未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