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上、下册)

陶行知文集(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行知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陶行知
  • 教育思想
  • 师范教育
  • 中国教育史
  • 教育家
  • 文集
  • 经典
  • 教育理论
  • 平民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4387067
商品编码:2566301087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陶行知文集(上、下册)

定价:68.00元

售价:57.1元,便宜10.9元,折扣83

作者:陶行知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343870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1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陶行知是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是的爱国主义者、的民主主义战士和主义战士。 本书初版于1981年,原由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和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是新中国出版的**本陶行知*作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国内外研究陶行知的人士及时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珍贵资料,受到普遍的欢迎,后来虽再版多次,仍供不应求。 本次修订本以原版收集的论*为基础,对照湘版和川版《陶行知全集》,逐篇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了增删篇目。修订原则是:着重收录反映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代表性*作,按年代先后编排,其中对少数论文作了节选,同时对注释也作了补充和修订。对所选论文均对照不同版本进行校勘,力求准确。经过反复斟酌,删去旧版40篇约11万字;同时删去旧版全部诗歌约8万多字,两部分合计20万字,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增补文章80多篇,计21万字。因此,增删大致平衡。修订本按四个时期共收录陶行知论*226篇计70多万字,可以说这册修订本是汇集了陶行知教育论*中*精华的部分,比较全面和集中地反映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书后还附录陶行知生平年表。

目录


1913-1926 伪君子篇  共和精义(节录)     给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的一封信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试验主义与新教育  教学合一      流的教育家   新教育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师范教育之新趋势  中学教育实验之必要 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  评学制草案标准   新学制与师范教育  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    大学教育的二大要素  教育与科学方法 学问之要素 ——答程仲沂先生的信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给文渼的信       社会改造之出发点   预备钢头碰铁钉 ——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       希望您做一位三千万人的教育厅长 ——给安徽教育厅长卢绍刘先生的信    五族共和与教育者之责任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师生共生活 ——给姚文采弟的信    平民教育概论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学生的精神   《新教育评论》之使命  评陈著之《家庭教育》 ——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之讨论  驳特定学区议  师范教育下乡运动 国画也要提倡了 整个的校长 学做一个人 尊重公有财产 论幼稚园应有之改革及进行方法 ——致陈陶遗 我之学校观 天将明之师范学校 ——江宁县立师范学校半日生活记 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 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 幼稚园之新大陆 ——工厂与农村 我们的信条 无锡小学之新生命 ——开原乡立第_小学一日生活记 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1927-19301931-19351936-1946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教育史概论:思想潮流与实践探索》 卷一:思想的萌芽与古国的奠基 中国教育的沃土,自古便孕育着深邃的思想与不懈的探索。本书卷一,将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追溯中国教育思想的起源,审视不同时代士人对于“何为教育”、“如何育人”的深刻思考。 远古时期,蒙昧之中已有初步的知识传递。从部落的口耳相传,到早期氏族中的经验传承,教育的雏形便已显露。而夏商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国学、乡学等机构的出现,以及“学在官府”的特征,勾勒出早期教育的轮廓。官学承担着培养统治阶层、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其教育内容,如《乐经》的熏陶,《诗经》的吟咏,《礼记》的规范,无不蕴含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与伦理观。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受限于阶级与门第,普罗大众鲜有机会接触。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也更是教育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儒家,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伟大理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壁垒,将教育推向民间。他强调“因材施教”,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所编订的《论语》,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石。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认为教育应着重于“扩充其四端”,培养人的仁、义、礼、智。 与儒家并行,道家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教育。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教育应顺应自然,不强加干涉,让个体自由发展。庄子则强调“坐忘”、“心斋”,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认为真正的教育在于体悟天地之道,而非知识的堆砌。墨家在教育上强调“兼爱”、“非攻”,注重实践与技艺的传授,提倡培养能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型人才。法家则将教育视为维护君主统治的工具,强调法令和刑罚的教育作用,旨在培养顺从的臣民。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造成了严峻的打击,但也奠定了国家统一后教育制度的基础。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太学、官学体系的完善,以及地方官学的设立,使得教育制度更加系统化。经学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察举制作为人才选拔制度,也与教育紧密相连,激励着士人追求学问。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玄学兴起,影响了士人的精神世界,教育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教育形式与思想内容,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相互激化、融合,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南方士族讲求门第,注重家学传承,南方书院教育也逐渐兴起。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晋身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包含了诗赋、策论等,对学习内容的多元化起到了一定作用。唐代长安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中心,各国留学生在此学习,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官学体系日趋完善,如国子监,成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机构。 卷一的叙述,旨在勾勒出中国教育思想由朦胧到系统,由贵族垄断到逐渐普及,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脉络。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自由探索,到汉唐科举制度的确立,每一次思想的飞跃,每一次制度的变革,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承。古国的奠基,不仅在于其疆域的统一,更在于其教育思想与制度的积淀,为后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卷二:时代的呼唤与教育的革新 中国教育的演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革。本书卷二,将目光投向近现代,审视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进行艰辛而卓绝的探索与革新。 宋元时期,理学勃兴,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哲学思辨。朱熹等理学大家,强调“格物致知”,将人的道德修养与认识世界紧密结合,对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书院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术与教育机构,为不同学派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元代虽是游牧民族统治,但其在教育上也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制度,设立学校,科举制度得以延续。 明清时期,八股文盛行,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业内容,但其僵化的形式也扼杀了许多学习的创造性与灵活性。然而,在官方教育之外,民间教育依然活跃。各种书院、义学、私塾继续存在,为不同阶层的民众提供教育机会。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曙光初现,一些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科学知识与教育理念,尽管影响有限,但已播下改革的种子。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教育在应对时代挑战方面的不足。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创办了“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开启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然而,这种改革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思想启蒙尚显不足。 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制度与思想。维新变法时期,教育改革成为重要议题。废除八股,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变革的决心。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激进,遭遇强大阻力,最终功败垂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也为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颁布了《学制》,确立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体系,并强调义务教育。新式学堂大量涌现,学科设置更加广泛,教学内容也更加注重科学与民主。五四运动的发生,更是将思想解放与教育改革推向高潮。“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教育成为培养新国民,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对教育怀有赤诚之心的教育家,他们不仅是学者的身份,更是社会改革的实践者。他们深入乡村,探索教育的真正意义;他们关注儿童的成长,倡导解放天性;他们引进国外的教育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教育被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目标也更加明确,强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止,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总是不断地为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促使教育不断地进行反思与革新。 卷二的叙述,旨在展现中国近现代教育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如何艰难地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从最初的学习西方技术,到后来的思想启蒙,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体系化建设,每一次的变革都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与奋斗。这一时期的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塑,是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国家复兴的希望所在。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梳理,力求展现中国教育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其思想的恒久生命力。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思潮变幻莫测的年代,许多所谓的“真理”往往昙花一现,但读完这套文集,我深刻体会到何为真正的经典——它们不惧怕时间的检验。书中的核心精神,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个体价值的无限尊重,以及对理想社会的矢志不渝的信念,如同灯塔一般,在迷雾中为我指引方向。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教育、对人生意义有深度思考的读者,它会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人生的重要路口,提供最坚实可靠的精神支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素雅却不失内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着一种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下的功夫,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行距和页边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套书的装帧无疑为内容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匆忙之作可比拟。细节之处见真章,无论是书脊的烫金工艺还是侧边的裁切处理,都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知识沉淀下来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实践指南。书中对于诸多社会现象的剖析,犀利而精准,提出的解决之道也充满了前瞻性和可行性,这让我作为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获得了许多启发。我发现,即便是一些在当时提出的观点,拿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惊人的穿透力,仿佛那些问题从未远去,只是换了一副面孔。对于那些致力于社会改良和教育革新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与责任。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对这么一套分量如此之重的文集有些望而却步,担心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会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实际翻阅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其实极富张力,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哲学思辨或教育理论,也总能找到非常贴近生活、生动具体的案例来佐证,使得原本可能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理论变得鲜活可亲。这种化繁为简、寓深刻于平实的叙述技巧,是很多当代学者难以企及的。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耐心地引导读者攀登认知的阶梯,而不是一味地抛出冷硬的知识点,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与满足感。

评分

初读这套书的感受,如同走进了一座历史悠久、知识浩瀚的图书馆,里面的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笔触细腻而又不失磅礴,时而娓娓道来,如春风拂面,让人心悦诚服;时而激昂陈词,似惊雷炸响,令人深思。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述和富有哲理的句子,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深度对话。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稀有的,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思维方式的重塑。它强迫你走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缺乏深究的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