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版通用规范字典

辞海版通用规范字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书岩 著
图书标签:
  • 工具书
  • 字典
  • 辞海
  • 规范
  • 语文
  • 参考
  • 汉语
  • 字词
  • 教学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辉博库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9457
商品编码:2558874875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辞海版 通用规范字典

:39.80元

作者:张书岩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2649457

字数:970000

页码:655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收录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8105个字

严格遵循国家新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注音释义、繁简字形体、笔画部首一目了然

酌情列出成语、名句中出现的汉字本义或古义,简明实用

收录语言文字规范、历史文化常识等附录十四个

特别适合大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内容提要


《辞海版?通用规范字典》收录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8105个汉字及个别表外字,并依该表分为三个级别,标注不同符号,一目了然。全部字头按音序排列,字头后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注出其笔画数和所属部首,部首采用国家语委标准《汉字部首表》的201部,依据《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进行归部。释义按字义的发展顺序依次排列,出现在成语或古代名句中的本义或古义酌情收入,虚词义标注词性,每个义项后列出多个简明例证帮助理解,指导使用。字典收录语言文字规范、历史文化常识等附录十四个,配备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检。

本字典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内容全面,功能齐备,实用性特别突出,能充分满足广大中等文化程度及以上读者使用,特别适合大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目录


凡例……………………………………………1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5

部首检字表……………………………………11

(一)部首目录…………………………11

(二)检字表……………………………13

正文…………………………………………1-541

附录

一 汉语拼音方案……………………542

二 新旧字形对照表……………………545

三 现代常用字部件表…………………548

四 汉字结构分类表……………………571

五 汉字笔顺规则表……………………572

六 部分疑难字(繁体)笔顺表………574

七 汉字简化方式一览表………………575

八 标点符号用法说明…………………577

九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590

十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首府)名称表……………………………………593

十一 干支表……………………………594

十二 节气表……………………………595

十三 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596

十四 常用计量单位表…………………598

笔画索引………………………………………60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华通鉴:上下五千年》 内容简介 《中华通鉴: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宏大叙事、钩深致远的通史巨著,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全面、立体、深刻的中国历史画卷。本书摒弃了传统史书的僵硬线性叙事,采用“主题串联,时空交织”的编纂手法,力求在展现重大历史事件脉络的同时,深入剖析社会结构、思想演变、文化风貌及科技进步的内在逻辑。全书共分十二卷,约四百万字,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据,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烟云,直抵历史事件的深处。 第一卷:文明的曙光与洪荒神话(远古至夏商)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从新石器时代的多元文化遗址(如仰韶、河姆渡、良渚)的考古发现入手,探讨早期聚落的社会组织形态与生存智慧。重点分析了“五帝”传说的历史内涵与神话构建,为理解早期权力结构的形成奠定基础。随后,详细梳理了夏朝的兴衰,尤其关注其礼制与宗法制度的初创。商代部分,本书着重于甲骨文的破译及其对商代政治、宗教、军事活动的揭示,对商人的青铜冶铸技术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深入剖析。本卷强调了早期文化如何奠定中华民族的底色,而非简单罗列朝代更迭。 第二卷:礼乐的构建与铁血的交锋(西周至春秋战国) 本卷是中华制度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西周部分,详尽阐述了“封建制”和“宗法制”的运作机制,分析礼乐制度如何维系庞大的早期国家。春秋战国,本书将其视为“社会大转型”时期。对“士”阶层的崛起及其对政治格局的影响进行了细致描摹。思想史部分,倾注了大量笔墨,不仅涵盖了儒、道、法、墨等显学,还发掘了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思想精髓及其在当时的实践意义。军事上,着重分析了铁器应用带来的战争形态变化及诸侯争霸的内在动因。本卷力图展现一个充满活力、思想碰撞的时代。 第三卷:帝国的初创与统一的代价(秦汉) 本卷深入剖析了秦朝短命而深刻的统治遗产。重点分析了秦始皇如何通过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版图。对其严苛的法律制度及其社会动员能力进行了辩证评价。汉代部分,本书详细考察了汉承秦制后,如何通过“休养生息”实现长治久安,尤其关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后果,以及对后世政治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影响。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物质与文化交流,进行了跨学科的探讨。 第四卷:分裂中的融合与士族的兴衰(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本书着重探讨了“玄学”的兴起如何反映了士人对僵化政治的逃离与精神慰藉的寻求。对佛教的本土化进程,特别是其与玄学、儒学的互动融合,进行了详细梳理,分析了佛教在社会救济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军事上,对少数民族政权(如北魏)的汉化过程,以及汉族政权南渡后的文化南迁,进行了细致对比,揭示了民族大融合的复杂图景。 第五卷:盛世的辉煌与体制的极限(隋唐) 本卷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状态。隋朝的“大运河”工程不仅是土木工程的奇迹,更是对南北经济格局重塑的战略性举措。唐代部分,重点分析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运作,以及科举制度如何成为吸纳社会人才的有效机制。文化上,对唐诗的繁荣及其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态的紧密联系进行了深入阐释。然而,本书也客观分析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如何逐渐侵蚀了盛唐的制度根基。 第六卷:士人的觉醒与商业的勃兴(宋代) 宋代被誉为“近代的萌芽”。本书重点考察了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对传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冲击。理学的兴起,被视为对唐末以来思想松动的一种内省性回应。对宋代的科技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应用)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进行了详尽描述。同时,分析了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对军事防务带来的长期隐患。 第七卷:游牧与农耕的交融(辽金元) 本卷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由非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本书不将辽、金、元视为边疆的“入侵者”,而是将其视为中华文明体系的“纳入者”和“整合者”。重点分析了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政治制度、军事优势,以及他们如何吸收并改造了中原的统治技术。元代,对蒙古帝国庞大的疆域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空前盛况进行了细致描绘。 第八卷:集权的强化与思想的束缚(明代)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了新的高度。本书深入剖析了朱元璋如何废除丞相、设立内阁,以及特务机构(如锦衣卫、东厂)的设立如何重塑了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关系。商业与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迹象,得到了细致的考察。对外关系上,对郑和下西洋的战略意图及其历史定位进行了重新评估。晚明时期,资本的膨胀、士大夫集团的党争,以及晚期禁海政策的反复,共同构成了王朝衰落的复杂背景。 第九卷:专制的高峰与天朝的自守(清代前期) 清朝在前期的康雍乾三朝实现了疆域的奠定与王朝的巩固。本书重点分析了满汉关系的复杂演变,对“文字狱”等高压政策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对“摊丁入亩”、“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改革措施,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和人口负担问题,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文化上,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文化保存的功绩,也是文化控制的体现,进行了双重考察。 第十卷:天翻地覆的冲击与旧秩序的瓦解(清代中后期与鸦片战争) 本卷是本书的转折点。详细梳理了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在经济、军事和外交观念上与西方世界的巨大鸿沟。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其局限性,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本卷着重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内部的挣扎、探索与阵痛。 第十一卷:革命的洪流与共和的艰难(晚清至民国初建) 本卷聚焦于推翻帝制和建立共和的历程。对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理论分歧与实践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未能完全成功的内在原因,被归结于社会结构转型尚未完成和新型政治力量的孱弱。民国初建的军阀割据、政治派系斗争,以及“五四运动”所代表的新文化思潮,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复杂图景。 第十二卷:转型、抗争与复兴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前夕)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视角集中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与国家建设的早期探索。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梳理,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动员和民族解放中的核心作用。本卷旨在为读者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起点,提供一个全面、深厚的时代背景。 史学特色 《中华通鉴:上下五千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产生了什么影响”。本书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力求以更具解释力的框架,重构历史的细节与宏观走向。全书配有大量原创的史地地图、文物图版与重要人物关系图谱,旨在提供一套既有学术深度,又适宜大众阅读的中国通史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工具书所体现出的那种对“通用规范”的坚定立场,是我认为它价值最高的体现。在如今语言变化飞速的时代,很多词语的用法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出现错误的“流行”。而这部字典,如同语言海洋中的一座灯塔,为我们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参照标准。它不是简单地记录语言的现状,更是在积极引导和维护语言的纯洁性与清晰度。例如,在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语法结构或词组搭配上,它给出了明确的“推荐用法”和“不推荐用法”,并且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背后的逻辑。这种前瞻性和指导性,让它超越了一部普通字典的范畴,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博学的语言导师。它教会我们如何更准确、更得体地使用我们的母语,培养了一种对语言规范的敬畏感和责任心。拥有它,就等于拥有了一份对抗语言退化和模糊性的有力武器。

评分

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在收录和释义上所展现出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与深度兼具的特点。它收录的词条覆盖面极广,不仅涵盖了日常通用语汇,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历史名词,甚至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汇,都有着令人惊喜的收录和规范。更难得的是,它对于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做到了“追本溯源”。比如,对于一个多义词,它会按照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将不同阶段的含义一一列出,并给出明确的时代背景标注。这使得我们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历史纵深感,让冰冷的字词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对比我过去使用的其他工具书,这部字典在处理那些具有文化沉淀的词汇时,展现出的那种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化的敬畏心,是其他作品难以企及的。它不仅在“规范”上做到了极致,更在“传承”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评分

这部字典的检索系统简直是效率的代名词,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频繁查阅、且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文字工作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的部首划分逻辑清晰到让人惊叹,即便是面对一些生僻或结构复杂的汉字,只需遵循其既定的路径,很快就能定位到目标词条。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对同音异义词的处理方式,非常到位。不是简单地罗列解释,而是通过精妙的语境提示和例句对比,将那些微妙的语义差别阐述得淋漓尽致。我以前常常混淆的一些使用场景,通过对照它提供的数个例句,瞬间茅塞顿开。而且,它的释义部分,用词精准凝练,绝无冗余的废话,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这大大节省了我查阅和理解所需的时间。可以说,它在“快”与“准”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让工具书的实用性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对于任何需要依赖精确语言表达的人士,这部字典的检索效率绝对能显著提升工作流的顺畅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就是一场对阅读体验的温柔呵护。那种恰到好处的字号,间距的留白,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保证了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眼睛的负担也降到了最低。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处理引文和注释时所采用的字体区分法,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读者可以瞬间将主要的解释内容和辅助性的学术参考信息区分开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信息获取的效率。我记得有一次,我需要比对一个古籍中的词汇用法,这本书的注释部分非常详尽,直接引用了权威的出处,并且用不同的字体样式进行了标注,这比我以往需要翻阅多本参考书才能找到的资料,它直接集成在了同一个词条下,省去了多少来回翻页的麻烦。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贯穿了整本书的版面布局,让人感觉编纂者真正坐在读者的位置上,体察着阅读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不便,并努力去消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复古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仿佛握住了知识的重量。封面采用的哑光材质,低调中透着一股学者的沉稳,字体设计更是别具匠心,每一个笔画都透露出一种对规范的尊重与坚持。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张扬却又极具力量感的视觉冲击力。翻开扉页,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那种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让人立刻沉浸到学习的状态中。装订工艺也十分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和比对,书脊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我曾试着将它放在书架上与其他色彩鲜艳的书籍并列,它依然能以一种内敛而坚定的姿态,散发出属于工具书的独特魅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纂者对这部字典的深厚情感与专业态度,让人从拿到书的第一秒起,就对其内容充满了信赖。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佳作,每一次拿起,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学术仪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