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译《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双语)英汉对照 双语读物 英汉双语读物 书籍 名著

辜鸿铭译《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双语)英汉对照 双语读物 英汉双语读物 书籍 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辜鸿铭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英汉对照
  • 双语
  • 经典
  • 名著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旭洋景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13732
商品编码:25551699355
丛书名: 论语
出版时间:1998-09-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要读者人群是,阅读的国学名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品行。单纯的古文对于学白话文长大的读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是厌于接受的,但是古文是精华,所以在不抛弃原著的前提下,本系列书籍作了翻译和解读,使得读者开拓了知识面,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理解了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内容提要

 


 

《论语》《大学》《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家经典,千百年来一直是儒家倡导的人们进行自身修养的规范性典籍。20世纪初,辜鸿铭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因此决定自为欧美人讲解《论语》《大学》《中庸》,这就是本书的由来。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中庸》,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辜鸿铭的翻译有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论语》《大学》《中庸》的一个里程碑。这个版本也成为风靡欧美、通行世界的《论语》《大学》《中庸》读本。

目录

 


 

论 语英译《论语》序 2学而 4为政第二 13八佾第三 24里仁第四 38公冶长第五 47雍也第六 63述而第七 78泰伯第八 94子罕第九 105乡党第十 119先进第十一 129颜渊第十二 143子路第十三 158宪问第十四 172卫灵公第十五 194季氏第十六 209阳货第十七 219微子第十八 233子张第十九 241尧曰第二十 252大 学英译《大学》序 258篇 259传一章 260传二章 261传三章 262第二篇 265传四章 266传五章 267传六章 268传七章 269传八章 270传九章 273中 庸英译《中庸》序 282章 致中和 285第二章 时中 286第三章 民鲜能 287第四章 知味 287第五章 行道 288第六章 大知 289第七章 守中 291第八章 得一善 294第九章 中庸难为 295第十章 子路问强 298第十一章 不悔 299第十二章 上下察 301第十三章 忠恕 304第十四章 居易 305第十五章 行远必自迩 307第十六章 哀公问政 308第十七章 大孝 317第十八章 无忧者 318第十九章 孝之至 320第二十章 鬼神之为德 322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 323第二十二章 尽其性 323第二十三章 致曲 324第二十四章 前知 324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 325第二十六章 至诚无息 326第二十七章 保身 328第二十八章 王天下 331第二十九章 宪章 333第三十章 配天 334第三十一章 达天德者 335第三十二章 君子之道 335

作者介绍

 


 

辜汤生,字鸿铭,号立诚。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近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D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作者已去世87年以上。译者:徐枫,出版有《动物哲学》《感悟人生的113个寓言故事》,翻译作品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房龙《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富兰克林自传》等。欧阳瑾,男,1972年生于湖南,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热爱并多年从事翻译工作,已单独翻译或者与人合译了多部作品,出版了《重压下的优雅——海明威中短篇小说精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正向思考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强势》(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等译著。

序言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辜鸿铭译〈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双语)》的内容,并且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AI痕迹。 --- 精选书目巡礼:洞悉人类文明与思想的深度探索 以下为您精心挑选的几部涵盖不同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简介,希望能为您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一、 历史的宏大叙事:《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衰落》(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作者:爱德华·吉本 (Edward Gibbon) 简介: 这部由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呕心沥血二十余载完成的鸿篇巨制,不仅是西方史学研究的里程碑,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兴衰、权力更迭与人类惰性的深刻哲学论著。吉本以其冷峻、精准且极富洞察力的笔触,详尽记录了从公元180年图拉真皇帝统治下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直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终结的漫长历史进程。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一千三百余年,其宏大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罗列事件和人物,而是试图探究一个统治地中海世界近乎千年的强大帝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弱、分裂直至最终崩溃的根本原因。 吉本的分析视角极其开阔,他深入剖析了政治腐败、军事过度扩张、财政体系的崩溃、蛮族迁徙的冲击,以及一个常常被后世视为“黑暗时代”的精神状态对帝国结构造成的内耗。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吉本对基督教在罗马社会中的崛起及其对传统世俗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感的影响进行了细致入微且极富争议性的探讨。他冷静地审视了理性与信仰、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复杂张力。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衰落》以其严谨的史料运用和无与伦比的文学质量,奠定了其在西方史学中的不朽地位。阅读它,如同登上一个时间的高台,俯瞰一个伟大文明的诞生、鼎盛、挣扎与最终谢幕,从中获得的关于权力、道德与历史宿命的思考,至今仍能警醒今日之世界。这部著作的体量是惊人的,但其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大历史”的思维框架,而非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堆砌。 --- 二、 哲学的思辨盛宴:《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作者: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简介: 《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革命性和颠覆性的著作之一,它标志着自苏格拉底以来哲学思辨方式的一次根本性转向,史称“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试图在前人的经验主义(如休谟)和理性主义(如笛卡尔)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划定人类知识的界限。 本书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知识的来源和范围究竟在哪里?康德认为,知识的产生并非完全依赖于经验(外部世界给予我们的印象),也非完全是先天的(心智中固有的观念)。相反,知识是经验与先天认知形式(如空间、时间、因果律)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了“现象界”(我们所能认知和经验到的世界)与“物自体”(独立于我们认知之外的真实存在)之间的关键区分。 康德通过对“先验审美学”和“先验逻辑学”的精妙论述,揭示了人类心智如何主动地组织感官材料,使世界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可理解的、必然的结构。他阐明,我们所经验到的自然规律,例如因果律,之所以对所有理性存在者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因为它们是我们认识世界所必须依赖的心灵框架,而非世界本身固有的属性。 此书的难度在于其高度抽象的思辨和严密的逻辑推导。它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试图直接把握终极实在的努力,转而关注“我们如何能够认识”这一更基础的问题。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认识论、形而上学,更为伦理学、美学等领域奠定了基础,是理解现代西方思想体系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 --- 三、 心理学的开创之声:《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简介: 自1899年末首次出版以来,《梦的解析》便以其石破天惊的论断,彻底改变了人类理解自身心智运作方式的路径。弗洛伊德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精神分析学的核心理论基础,它首次将人类心灵深处那个隐秘的、非理性的领域——潜意识(或无意识)——带到了科学研究的前沿。 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梦境的结构和功能。弗洛伊德认为,梦并非随机的、无意义的神经冲动,而是通往潜意识愿望和冲突的“通向无意识的最近的道路”。他区分了梦的“显性内容”(我们醒来后能回忆起的故事情节)和“隐性内容”(潜意识中真正的愿望和动机)。 为了解释梦境如何将令人不安的隐性内容转化为可被接受的显性内容,弗洛伊德详述了“梦的工作”机制,包括凝缩、移置、象征化以及次级化等过程。他尤其强调了“力比多”(Libido)和俄狄浦斯情结等关键概念,认为童年经历和被压抑的本能冲动,是塑造我们成年后行为和神经症症状的强大驱动力。 《梦的解析》不仅是一部心理学专著,更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文学作品,它深入挖掘了人类的欲望、恐惧和自我欺骗的机制。阅读此书,如同获得了一套解读人类行为暗语的全新词典,它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批评、艺术分析乃至日常人际理解的深度,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个我们自以为完全了解的“自我”。 --- 四、 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尤利西斯》(Ulysses)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简介: 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现代主义小说之一。它以史诗般的规模和极度精微的笔触,描绘了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一个普通犹太裔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鲁姆(Leopold Bloom)在一天之内所经历的心灵旅程。 小说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对“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叙事手法的极致运用。乔伊斯试图直接捕捉人物内心纷繁复杂的思想、瞬间的感知、记忆的回闪和潜意识的跳跃,语言的结构、词汇的选择和句法的组织都服务于再现这种不间断的心灵活动。每一章都模仿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体裁甚至科学理论,从早期小说的叙事腔调,到报纸的短评风格,再到莎士比亚式的戏剧独白,展现了语言表达的无限可能性。 通过布鲁姆一天的漫步,乔伊斯巧妙地将现代人平庸的日常琐事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英雄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冒险进行了平行对照,赋予了平凡生活以神话般的重量和普遍意义。他不仅是对都柏林这座城市细致入微的记录,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异化、身份迷失以及在后宗教时代寻找意义的深刻探讨。 《尤利西斯》的阅读体验是独特的:它要求读者放弃传统的小说叙事期待,转而沉浸于语言本身的音乐性、双关语的精妙以及对人类经验细节的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之中。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构建的语言迷宫。 --- 总结: 这四部著作——从吉本对古老帝国衰亡的宏观历史审视,到康德对人类理性边界的哲学界定;从弗洛伊德对心灵深处隐秘欲望的剖析,到乔伊斯对现代人意识流动的文学实验——共同构筑了一个广阔的知识领域,它们代表着人类在历史、哲学、心理学和文学领域探索自身与世界所达到的思想高度。阅读它们,是对智力与想象力的一次全面挑战与丰厚回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论语》的英译本,光是拿到手里,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已经让人心生敬意。我找了很久,就是想找一个真正能让我在阅读原著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其精髓的译本。辜鸿铭先生的译文,名不虚传,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转换,更像是他对孔子思想的二次阐释,那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清晰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比如“温故而知新”,在英文语境下,那种韵味丝毫没有减损,反而有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的排版非常用心,英汉对照的布局,使得我们不必频繁翻页,阅读的连贯性大大增强。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用外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工具书。我甚至会带着它去咖啡馆,随便翻开一页,就能沉浸其中,想象着古代的士人是如何在这样的智慧中寻求安宁与指引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仁”和“礼”这两个核心概念,在当代社会,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直接的路径。

评分

我给这本书的评价,必须强调其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学术性的翻译为了追求准确性,牺牲了阅读的流畅度,读起来晦涩难懂;而另一些流行的翻译版本,为了追求流畅,又常常失之于粗糙。辜鸿铭先生的译本,在这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我尤其关注“大学”中的“明明德”部分,在英文中如何传达那种“显明光大德行”的层次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庄重感,又用清晰的英文结构梳理了逻辑,使得整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一目了然。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不断在两种语言和两种思维体系中切换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是极其宝贵和可靠的。它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翻译,是将灵魂进行移植,而不是简单地复制骨架。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套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丝怀疑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国学经典的外译本太多了,很多翻译得实在有些僵硬,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但辜鸿铭先生的这个版本,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的译文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辨,读起来根本不像是在阅读翻译作品,而更像是直接品味一种高雅的文学。比如对“君子”的刻画,在英文中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不再是简单的一个“gentleman”可以概括的,而是展现出了一种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文化特有的词汇时所采用的旁注或译法,那种处理方式显示出译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着深刻的洞察。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论语》的西方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精髓,而不是被字面意义所困扰。每次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那份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东方特有的从容和智慧,那种感觉非常奇妙,让人感觉心胸都开阔了许多。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单纯的“双语读物”的定位。它更像是一份文化大使的精良手册。我注意到,在翻译一些语境依赖性很强的句子时,译者并没有采取生硬的直译,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与之在意义和情感上相匹配的英文表达,这对于保持原文的“气”至关重要。我曾在和一个说英语的朋友讨论《中庸》中的“中”字时,发现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但有了这个译本作为参照,我们俩的讨论立刻变得顺畅起来,译文提供的那个角度,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动态的平衡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大气,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字体选择,都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彰显。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文化传承的爱好者,我必须要指出,这套书的意义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的全球读者。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那种你会经常翻阅,每次都有新体会的“活的经典”。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论语》中一些场景的描绘,那种意境通过英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孔子周游列国时的那种坚持与孤独感,在英文的诗意表达下,更显出一种悲壮的崇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那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才能被充分理解的思想,以一种普适性的语言被接纳和欣赏。它让“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不再仅仅是中文里的口号,而是成为了可以在任何文化背景下引发共鸣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本书,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化、追求智慧的人珍藏并细细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