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要读者人群是,阅读的国学名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品行。单纯的古文对于学白话文长大的读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是厌于接受的,但是古文是精华,所以在不抛弃原著的前提下,本系列书籍作了翻译和解读,使得读者开拓了知识面,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理解了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内容提要
《论语》《大学》《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家经典,千百年来一直是儒家倡导的人们进行自身修养的规范性典籍。20世纪初,辜鸿铭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因此决定自为欧美人讲解《论语》《大学》《中庸》,这就是本书的由来。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中庸》,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辜鸿铭的翻译有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论语》《大学》《中庸》的一个里程碑。这个版本也成为风靡欧美、通行世界的《论语》《大学》《中庸》读本。
目录
论 语英译《论语》序 2学而 4为政第二 13八佾第三 24里仁第四 38公冶长第五 47雍也第六 63述而第七 78泰伯第八 94子罕第九 105乡党第十 119先进第十一 129颜渊第十二 143子路第十三 158宪问第十四 172卫灵公第十五 194季氏第十六 209阳货第十七 219微子第十八 233子张第十九 241尧曰第二十 252大 学英译《大学》序 258篇 259传一章 260传二章 261传三章 262第二篇 265传四章 266传五章 267传六章 268传七章 269传八章 270传九章 273中 庸英译《中庸》序 282章 致中和 285第二章 时中 286第三章 民鲜能 287第四章 知味 287第五章 行道 288第六章 大知 289第七章 守中 291第八章 得一善 294第九章 中庸难为 295第十章 子路问强 298第十一章 不悔 299第十二章 上下察 301第十三章 忠恕 304第十四章 居易 305第十五章 行远必自迩 307第十六章 哀公问政 308第十七章 大孝 317第十八章 无忧者 318第十九章 孝之至 320第二十章 鬼神之为德 322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 323第二十二章 尽其性 323第二十三章 致曲 324第二十四章 前知 324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 325第二十六章 至诚无息 326第二十七章 保身 328第二十八章 王天下 331第二十九章 宪章 333第三十章 配天 334第三十一章 达天德者 335第三十二章 君子之道 335
作者介绍
辜汤生,字鸿铭,号立诚。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近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D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作者已去世87年以上。译者:徐枫,出版有《动物哲学》《感悟人生的113个寓言故事》,翻译作品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房龙《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富兰克林自传》等。欧阳瑾,男,1972年生于湖南,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热爱并多年从事翻译工作,已单独翻译或者与人合译了多部作品,出版了《重压下的优雅——海明威中短篇小说精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正向思考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强势》(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等译著。
序言
.........
这本《论语》的英译本,光是拿到手里,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已经让人心生敬意。我找了很久,就是想找一个真正能让我在阅读原著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其精髓的译本。辜鸿铭先生的译文,名不虚传,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转换,更像是他对孔子思想的二次阐释,那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清晰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比如“温故而知新”,在英文语境下,那种韵味丝毫没有减损,反而有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的排版非常用心,英汉对照的布局,使得我们不必频繁翻页,阅读的连贯性大大增强。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用外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工具书。我甚至会带着它去咖啡馆,随便翻开一页,就能沉浸其中,想象着古代的士人是如何在这样的智慧中寻求安宁与指引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仁”和“礼”这两个核心概念,在当代社会,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直接的路径。
评分我给这本书的评价,必须强调其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学术性的翻译为了追求准确性,牺牲了阅读的流畅度,读起来晦涩难懂;而另一些流行的翻译版本,为了追求流畅,又常常失之于粗糙。辜鸿铭先生的译本,在这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我尤其关注“大学”中的“明明德”部分,在英文中如何传达那种“显明光大德行”的层次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庄重感,又用清晰的英文结构梳理了逻辑,使得整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一目了然。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不断在两种语言和两种思维体系中切换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是极其宝贵和可靠的。它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翻译,是将灵魂进行移植,而不是简单地复制骨架。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套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丝怀疑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国学经典的外译本太多了,很多翻译得实在有些僵硬,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但辜鸿铭先生的这个版本,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的译文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辨,读起来根本不像是在阅读翻译作品,而更像是直接品味一种高雅的文学。比如对“君子”的刻画,在英文中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不再是简单的一个“gentleman”可以概括的,而是展现出了一种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文化特有的词汇时所采用的旁注或译法,那种处理方式显示出译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着深刻的洞察。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论语》的西方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精髓,而不是被字面意义所困扰。每次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那份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东方特有的从容和智慧,那种感觉非常奇妙,让人感觉心胸都开阔了许多。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单纯的“双语读物”的定位。它更像是一份文化大使的精良手册。我注意到,在翻译一些语境依赖性很强的句子时,译者并没有采取生硬的直译,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与之在意义和情感上相匹配的英文表达,这对于保持原文的“气”至关重要。我曾在和一个说英语的朋友讨论《中庸》中的“中”字时,发现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但有了这个译本作为参照,我们俩的讨论立刻变得顺畅起来,译文提供的那个角度,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动态的平衡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大气,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字体选择,都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彰显。
评分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文化传承的爱好者,我必须要指出,这套书的意义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的全球读者。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那种你会经常翻阅,每次都有新体会的“活的经典”。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论语》中一些场景的描绘,那种意境通过英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孔子周游列国时的那种坚持与孤独感,在英文的诗意表达下,更显出一种悲壮的崇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那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才能被充分理解的思想,以一种普适性的语言被接纳和欣赏。它让“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不再仅仅是中文里的口号,而是成为了可以在任何文化背景下引发共鸣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本书,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化、追求智慧的人珍藏并细细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