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套装4册)(梦红楼+微尘众1.2.3)蒋勋 著 中信出版社

包邮 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套装4册)(梦红楼+微尘众1.2.3)蒋勋 著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蒋勋
  • 青春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套装
  • 中信出版社
  • 解读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6299T
商品编码:25314858638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书名: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套装4册)(梦红楼+微尘众1.2.3)

定价:168.00元

作者:蒋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46299T

套装包含:

9787508646299 梦红楼 42.00 蒋勋
9787508650937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③ 42.00 蒋勋
9787508648934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② 42.00 蒋勋
9787508646282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① 42.00 蒋勋


梦红楼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当下的蒋勋看到的是“青春和孤独”。


   《红楼梦》在蒋勋心中是世界上伟大的青春小说,但在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后,人物角色的年龄也被加大,实际上宝玉13岁、黛玉12岁、宝钗15岁、王熙凤也只有17岁。


   《红楼梦》里的青春是对生理变化的敏感好奇。宝玉的次性幻想与性体验,青少年的爱恨缠绵,《红楼梦》写得如此真实。


   《红楼梦》里的青春是不受拘束的生命形式。红楼里许多青少年的性关系、性倾向,明显颠覆了“雌、雄”二分的单一观念。宝玉刚与袭人“初试云雨”没多久,便认识了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一个跟他同年龄的俊美男孩,他即刻爱上了秦钟,性对象从异性转移到同性。


   《红楼梦》里的青春是决绝式的孤独存在。“黛玉葬花”使千万人震动,在大观园中一个孤独角落,黛玉秘密地经营了一个“花塚”,一个花的墓地。《葬花词》象征着黛玉绝决地走向死亡,证明自己完美地活过。每个人心中有一个“花塚”,好像是少年留在记忆里不肯死去的青春岁月,虽然枯黄萎败,也还纪念着青春。


   读“蒋勋说青春红楼”,宛如听一位智慧温润的长者,娓娓勾画出一幕幕青春的风景。流光飞舞中似乎能感觉百年前那一群少男少女们飞扬的身影,孤独、忧伤,然而不朽。跟随蒋勋老师,推开青春记忆的那扇门,一起回到自己的青春现场,你会惊讶:“原来我的青春也可以精彩如此!”


   附: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装帧设计的巧思:


    小编在做好“青春红楼系列”的内文设计和封面设计以后,心情非常忐忑。因为较之台湾繁体版,改变很大,不知道能否得到蒋勋老师的认同。内文由之前的黑白变成了彩色,平装变成了精装,增加了很多清代画家孙温的彩色插图,其中很多图片都是设计师非常用心地从大的场景图中抠出来的,一朵小花、一棵树、一只猫、一个花瓶、一把扇子……没想到蒋勋老师在收到邮件后,很快就回复了,赞设计得非常好,“丽质而具巧思”。


    封面设计有繁华的寓意,印金的工艺会让封面从众多的书中脱颖而出。为了完美地呈现蒋勋老师所称赞的“丽质而具巧思”,在纸张的选择上只能用“不计成本”来形容。外封封面用纸高阶超感;腰封是一种质朴之气很浓的纸“木棉”;内封硬壳为了突出文艺气质,选择了带独特纹理的纸“云宣”;打开一本书映入眼帘的便是环衬了,好比是一个家的玄关,一种具有丝绵效果的“云龙”适合了。用领导的一句话说,为了蒋勋,值了。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③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②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①


梦红楼

 一次对《红楼梦》的颠覆式解读,蒋勋——读懂曹雪芹的人,可谓曹雪芹的知己。

       但凡识文断字的国人,不知道《红楼梦》的不多,但像蒋勋这样把一部红楼从十几岁一直读到六十几岁的也没有几个。将《红楼梦》誉为伟大的青春小说;觉得读红楼就是读自己一生,用自己的生命种种去体悟红楼;把《红楼梦》当做佛经,读懂里面处处充满慈悲;把所有爱恨都放平,看到一个个红楼小人物的艰难和生命的不忍……这样的蒋勋,这样的解读红楼,我想如果曹雪芹知道的话,一定会引以为知己吧。

       如果漂流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许多人的回答竟然都是《红楼梦》。它可以让你从青春读到老年,使我们看到不同年龄的自己。

       蒋勋说:“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眷恋青春的书,这个青春讲的不是年龄,而是一种拒绝心灵衰老的心境。”《红楼梦》里的青春有对生理变化的敏感好奇;有对规则与礼教的叛逆反抗;有对爱情的执着与幻灭;有对人生的迷茫与无奈……跟着蒋勋,我们将被带回生命初的世界里,跟随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一起去体会明亮的、迷茫的、孤独的、绚烂的青春。

    《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将所有繁华都写尽了。而所谓繁华,只是前世忘不掉的一次花季吧。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③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②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①


梦红楼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③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②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①



梦红楼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③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②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 ①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湾文化大学历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这部巨著的厚重与复杂,也常常让初读者望而却步,或是感叹其深奥难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得以品读蒋勋先生关于《红楼梦》的系列解读,这并非是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一场充满温情与洞见的青春对话。 蒋勋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将《红楼梦》从一个遥远而庞大的文本,转化为一系列贴近我们生活、触动我们心灵的读物。他并非事无巨细地梳理情节,也非考据派式的辨析版本,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青春。他看到了《红楼梦》中最鲜活、最动人的部分,正是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幻灭的青春故事。 “梦红楼”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的邀请。它暗示着《红楼梦》中所描绘的,不仅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史,更是一个关于青春理想的梦境。在这个梦境里,有贾宝玉对纯真美好的极致追求,有林黛玉敏感细腻的才情,有薛宝钗圆融世故的智慧,还有王熙凤泼辣狠绝的生命力。蒋勋先生带领我们走进这个梦,不是去惊叹它的华丽,而是去感受其中人物的心跳与呼吸。 他尤其擅长从人物的细微之处入手,捕捉他们内心世界的波动。“梦红楼”将我们引向宝黛钗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他不是简单地讲述谁爱谁,而是深入挖掘他们情感的源头,分析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与局限性。宝玉的“痴”和“叛逆”,黛玉的“孤高”和“多疑”,宝钗的“世故”和“隐忍”,在蒋勋先生的笔下,都呈现出一种饱满的生命力。他让我们看到,这些年轻的灵魂,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如何挣扎着寻找自我,如何渴望着被理解,又如何在现实的洪流中,一步步走向注定的命运。 他会让你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情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比如,宝玉的“见了女儿便清爽”并非简单的好色,而是他对生命本真、对纯粹之美的无限向往;黛玉的“眼泪”也并非只是矫情,而是她敏感灵魂对世间不公与无常的哀歌。蒋勋先生用他温润的语言,一层层剥开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与他们产生共情,仿佛他们就是我们身边鲜活的生命。 “微尘众”这个系列名称,更是点明了蒋勋先生解读《红楼梦》的另一重要维度——对“众生”的关怀,对“微小”事物的体察。在宏大的家族叙事和儿女情长的背后,《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庞大的生活图景,其中有无数的仆役、丫鬟、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也随着主子的兴衰而起伏。蒋勋先生并没有忽略这些“微尘”,反而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 他会在那些被大观园的繁华所掩盖的角落里,发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他会描绘那些默默无闻的丫鬟,她们的爱情、她们的希望、她们的绝望。他会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卑微的角色,也拥有着自己鲜活的生命和复杂的情感。例如,他对晴雯的同情,对司棋的怜惜,对香菱的悲悯,都展现了他对底层人物命运的深刻关怀。他让我们明白,《红楼梦》的伟大,不仅在于描绘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无比广阔的社会缩影,其中每一个个体,无论尊卑,都值得被看见,被书写。 蒋勋先生的解读,常常跳脱出文本的局限,将《红楼梦》与更广泛的人生经验、艺术审美相连接。他可能会从绘画、音乐、诗歌的角度来阐释《红楼梦》中的意境,也可能会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中寻找其根源。这种跨界的解读,让《红楼梦》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作品,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人文视野。他会让你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艺术的价值,思考生命的无常。 他的语言风格,更是《红楼梦》系列解读的一大亮点。没有冰冷的学术腔调,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一种充满诗意的表达。他善于运用比喻,善于制造意象,让原本沉重的文字变得轻盈而富有感染力。读他的书,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分享他对《红楼梦》的心得体会,让你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被他的思考所吸引,被他的情感所打动。 《红楼梦》的“青春”主题,在蒋勋先生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年少时的冲动与热情,更是关于如何面对成长的烦恼,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理解世事变迁。他让我们看到,大观园里的青春,既有天真烂漫的美好,也有世故圆滑的无奈,更有理想破灭的悲哀。这种对青春的透彻理解,能够引起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共鸣。对于年轻人,他提供了理解自我、认识世界的视角;对于年长者,他唤起了对青春的回忆,对过往的审视。 “包邮”的字样,则是一种体贴的提示,意味着这份对经典的热爱,对青春的探讨,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触达读者。它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所有对《红楼梦》感兴趣,却又对阅读有所犹豫的人们,迈出探索的步伐。 总而言之,蒋勋先生的《红楼梦》系列解读,并非对原著的简单复述或分析,而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审美的思想漫游。他以“青春”为切入点,以“微尘”为视角,用其独特而温润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红楼梦》内心世界的门。在这扇门后,我们不仅能遇见书中鲜活的人物,更能遇见一个更深刻的自我,以及对生命更饱满的理解。这套书,是献给所有热爱文学、关注人生、渴望成长的心灵的礼物。它让我们看见,《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陈旧的经典,而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世界的镜子,一次与青春永恒对话的契机。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读过很多关于红楼的评论,但蒋勋的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温度”和“同情心”。他对待每一个人物,即便是那些在原著中形象相对负面的人物,也抱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悲悯。他让我们看到,所谓的“坏人”或“错误的选择”,背后往往是时代、命运和社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非批判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心胸。比如他谈王熙凤,不只是批判她的精明算计,更看到了她在男性主导的家族体系中,如何用尽全力去维护自己和她所能把握的一切。这种解读,充满了人性的复杂美感,让我不再用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去套用书中人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那些看似“不完美”的人和事,也多了一份理解和温柔。这套书与其说是讲红楼,不如说是用红楼来映照我们如何与这个不够完美的世界和解,如何安放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评分

我原本以为“说红楼”的解读无非就是对文本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但蒋勋的这几册,特别是《微尘众》的部分,给我的冲击力非常大,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的散文集,只是借用了《红楼梦》的躯壳。他从生活最细微之处切入,谈“器物之美”,谈“待人之道”,甚至谈如何面对“死亡”与“失去”。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情”的阐述,他区分了那种被世俗规训的情感和发自本心的、近乎禅意的连接。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对照着自己的生活去反思。比如他谈黛玉的敏感,不是简单归结为“小性儿”,而是理解为她对世界真实性要求过高的一种体现。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书中人物的“缺点”也生出了一种理解和宽容。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读小说,而是在教你如何更深刻、更有美感地去生活,去感受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几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素雅的配色,拿在手里很舒服,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安静的冥想。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红楼”门外汉准备的“入门向导”!我一直觉得《红楼梦》太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得让人望而却步,每次翻开都像是要啃一本厚厚的学术著作。但蒋勋先生的解读完全不一样,他的文字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腔调,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个很有生活阅历的长辈在聊天,娓娓道来,处处是情。尤其喜欢他讲那些大家族的日常琐事,不是简单地复述情节,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心底”去看待他们的处境和选择。比如他对宝玉和黛玉之间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张力,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这个局外人也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木石前盟”的宿命感。他把那些繁复的判词和诗词,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一遍,不再觉得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人生的况味。特别是关于“青春”的主题,他捕捉到了曹雪芹笔下那种稍纵即逝的美好与哀愁,那种对纯真世界的留恋和无可奈何的幻灭感,特别能引起我这个年纪的人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把钥匙,可以轻轻打开那扇通往大观园的门,而不是硬邦邦地去撞墙。

评分

这套“蒋勋说青春红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典美学与现代心灵的桥梁。我个人特别欣赏他对于“美”的坚持和提倡,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服饰、建筑,更是内在修养和情志的体现。他总能从日常的描写中提炼出一种雅致的生活态度。举个例子,他对宝玉生日宴席上的排场,描述得极其细致,但重点却不在于炫富,而在于展现那个时代贵族阶层对“仪式感”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背后隐藏的虚空。这种对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让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丰满。更重要的是,这几册书的行文节奏拿捏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如惊雷乍现,点醒迷津。它没有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密集信息轰炸,而是留足了空间给读者自己去消化和体会,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风格,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红楼梦解读的人,也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

说实话,我入手这套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市面上解读名著的书太多了,大多是炒冷饭或者故作高深。但蒋勋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非常注重“体验感”。他不是站在高处俯视众生,而是将自己也放置在红楼梦的语境中去感受。特别是他谈到“青春的迷惘”和“成年的无奈”时,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他能洞察到每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那些小小的挣扎和顿悟。比如对宝玉这种“异类”的欣赏,强调了他对世俗价值体系的反叛,这种对个体自由精神的赞扬,在当下这个充满标签和KPI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个章节后,会不自觉地回到书中特定场景,重新去想象那种氛围:晴雯撕扇的快意,宝钗扑蝶的沉静。这套书成功地将静态的文字转化成了流动的、可感知的生命体验,让我重拾了对文学阅读的热情,不再觉得那是遥远的“经典”,而是触手可及的“人生剧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