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一切

思辨一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安东尼·邓恩(AnthonyDunne),(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辨
  • 批判性思维
  • 逻辑学
  • 知识论
  • 认知科学
  • 学术
  • 文化
  • 思想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32523
商品编码:24181191697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安东尼·邓恩(Anthony Dunne),(英)菲奥娜·雷比(Fiona Raby) 著;张黎 译 定  价:75 出 版 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页  数:23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8032523 译者序001
致谢016
序言019
超YUE激进设计?001
很有可能的/似乎可信的/可能的/合意的超YUE激进设007
第二章非现实地图011
非现实的地图015
商品化想象026
第三章作为批评的设计033
批判性设计034
批判/批判性思考/批判性理论/批评035
可贩卖的现实037
暗设计:消极的积极运用038
对批判进行批判043
指南针而非地图045
……

内容简介

如果说世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那么厉害之人就是能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导向未来的高手。本书用思辨思维将设计的界限推至更远的空间,与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经济学、科幻一起,让设计在想象的未来世界中穿针引线,勾勒出未来的框架,反思新兴技术及其产生的后果。如果说传统设计关注现实世界如何运作,那么思辨设计则关注设计未来可能使世界变成如何。在思辨设计里,作者设问“如果这样会怎样”,开启论争的空间,讨论在基于某种技术实现的未来里:人们想要什么,人们拒绝什么。本书引用的案例不仅来自艺术、设计、建筑、影视、摄影、文学,也来自未来学、政治理论、技术哲学、诗歌与小说。如果我们能够用设计与虚构的方式思辨未来,就会催化社会梦想的实现,构建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英)安东尼·邓恩(Anthony Dunne),(英)菲奥娜·雷比(Fiona Raby) 著;张黎 译 安东尼·邓恩,曾在日本东京索尼公司任工业设计师,后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交互设计系主任,现在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任民族志与社会思想研究生院研究员。出版图书《赫兹神话:电子产品、审美体验与批判式设计》,与雷比合著图书《暗设计:电子产品的秘密生活》。
张黎,201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毕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研究方向:设计史与设计批评。已发表二十余箱中文核心与CSSCI检索论文,出版独立著作与译著多本,如《曰常生活与民族主义:民国设计文化小史》《性别化的设计枇评:空间、物与时尚》《设计史:理解理论与方法》(译)、《对抗性设计》(等
《时空回响:文明的兴衰与未来的迷局》 引言:当历史的巨轮缓缓驶过 人类文明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记录着无数次的崛起与衰落,辉煌与湮灭。我们仰望星空,试图在宇宙的浩瀚中定位自身的坐标;我们回溯历史,试图在过往的经验中寻找前行的启示。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且难以捉摸的,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回音室,每一次声响都蕴含着过去的回响,预示着未来的某种可能性。 《时空回响:文明的兴衰与未来的迷局》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文明肌理的透视之旅。本书聚焦于那些决定文明走向的关键转折点,探讨了技术革命、思想碰撞、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环境压力如何共同编织出各自时代的命运。我们试图剥离那些被神化或被过度简化的叙事,回归到人类社会在面对“大变局”时所展现出的真实、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反应。 第一部:黄金时代的黄昏 第一章:技术的双刃剑与社会的裂痕 每一个看似不可撼动的黄金时代,其内部都潜藏着自我瓦解的种子。本书以古罗马帝国的晚期为切入点,分析了技术进步(如复杂的灌溉系统和军事工程)如何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并最终导致了社会阶层固化与内部分裂。我们探讨了“过度复杂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威胁,即当一个文明的治理结构和经济系统变得过于精密、相互依赖性过高时,任何小的冲击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书中特别关注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在那个时代,尽管有成熟的法律和哲学体系,但信息壁垒使得精英阶层对底层民众的真实困境失去了感知力,这种“认知的失调”是加速衰亡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僵化与创造力的枯竭 历史表明,当一种主流思想或意识形态达到其巅峰并试图将所有异见“纳入体系”时,文明的活力便开始消退。本章深入剖析了几个历史上关键思想体系在鼎盛期如何从“解释世界”的工具异化为“固化现实”的枷锁。我们分析了创造性人才和异端思想是如何在僵化的体制下被边缘化或吞噬的。当对传统的膜拜取代了对未知的探索,当“完美解决方案”被宣告后,社会便失去了自我批判和修正的能力,为下一次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跨越疆界的挑战与“他者”的构建 文明的扩张往往伴随着对外部世界的误解与恐惧。本书探讨了“我们”与“他们”的边界是如何在历史上被政治、宗教和文化因素不断重塑的。外部压力(如气候变化或蛮族迁徙)固然是催化剂,但文明自身的“他者化”策略——将内部问题归咎于外部敌人——才是其内部矛盾激化的关键。我们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边境冲突案例的细致比对,揭示了防御心理如何逐步演变为侵略性扩张,最终耗尽文明的内在资源。 第二部:数字洪流与重塑的现实 第四章:信息超载时代的认知陷阱 进入近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与古代信息匮乏不同,当代文明的挑战在于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可靠的知识,并避免陷入“确认偏误”的陷阱。本章将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视为一场深远的社会实验。我们考察了算法推荐机制如何无意中加固了既有的认知壁垒,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鸿沟日益加深,即使物理距离被缩短,精神上的隔阂却在扩大。这不仅仅是关于“假新闻”的问题,更是关于人类大脑在面对无限选择时所产生的系统性疲劳与退化。 第五章:全球化的脆弱性与去中心化的拉力 全球化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联性风险。本书认为,现代经济系统对单一化、高效率流程的过度依赖,如同一个被拉到极限的橡皮筋。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出现问题(无论是供应链中断还是金融危机),其影响将瞬间波及全球。我们分析了在高度连接的世界中,去中心化运动的兴起并非简单的反叛,而是系统在自我调节、寻求冗余和韧性的自然反应。这种拉扯,正在塑造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第六章:生物伦理与人类定义的边界 面对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类正站在一个重塑自身的十字路口。本书不再探讨技术本身的可能性,而是着重于社会如何“选择”使用这些技术,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定义未来的“人”。当生命可以被编辑,智能可以被模拟,我们赖以建立社会秩序的关于“自然”、“公平”和“主体性”的传统概念将如何瓦解?这涉及深刻的哲学拷问:一个更强大、更长寿的“人”,是否必然是一个更具智慧和同理心的社会成员?还是仅仅拥有更精密的工具,去重演历史的错误? 第三部:未来的迷局与韧性的重建 第七章:历史的“非线性”回响 我们试图证明,历史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线性进步,而是充满了“混沌效应”。一个在过去被视为死胡同的解决方案,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可能会重新焕发生机,反之亦然。本章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在面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时的早期反应,探讨了“适应性”在文明存续中的核心地位。韧性(Resilience)并非指抵抗变化的能力,而是指在剧烈变化中快速重组和学习的能力。 第八章:微观叙事的力量与宏大叙事的衰退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宏大叙事面临信任危机。本书提出,未来的社会粘合剂可能不再是自上而下灌输的单一历史观或意识形态,而是无数个相互连接、不断修正的“微观叙事”。这些叙事关乎个体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重建意义和社群联系。重塑社会结构的第一步,也许是从个体对自身经历的诚实记录和有效沟通开始,而非寄希望于一个全知全能的中心化解决方案。 结论:未完成的实验 《时空回响》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提供一个关于文明必然灭亡的悲观预测,也不是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蓝图。它旨在揭示文明的本质——一个永恒的、处于动态平衡中的“实验场”。在这个场域中,每一次思想的交锋、每一次技术的引入、每一次对资源的争夺,都是对“我们如何共同存在”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理解历史的周期性陷阱,并非是为了逃避它们,而是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更清醒的视角,面对我们此刻正在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文明的未来,不在遥远的星辰大海,而在于我们此刻对“回响”的聆听与回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知识”和“智慧”的传统认知。它不是一本知识的集合,而是一套拆解知识体系的工具箱。作者似乎深谙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巧妙地设计了大量的反思性练习,迫使读者走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我喜欢它那种不卑不亢的姿态,它从不俯视读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邀请你一起探索真理的迷雾。书中对概念界定的严谨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每一个用词都经过千锤百炼,确保了论证的无懈可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对心灵的精修,它打磨的不是你的知识储备,而是你运用知识的“引擎”。对于想要突破思维瓶颈,真正学会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投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低调却又暗藏玄机的灰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读下去,感觉作者像一位老练的棋手,每一步落子都带着深思熟虑。它不像那些直接告诉你“该怎么想”的书,反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身思维的盲点和惯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一些看似陈旧的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判断标准。比如,书中对“常识”的解构过程,简直是文学上的解剖刀,精准而毫不留情。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其中关于逻辑谬误的部分,那种感觉就像是重新学习走路,每一个步伐都需要刻意练习,但一旦掌握,视野豁然开朗。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搭建一个舞台,邀请读者亲自参与到思辨的盛宴中去。我身边的朋友如果想在深度上有所突破,我都会推荐他们试试,前提是,他们得做好被“挑战”的心理准备。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听起来有点“高深”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它会落入故作玄虚的窠臼。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奇地亲和,仿佛是一位智者坐在你对面,用最朴实的语言跟你探讨最复杂的哲学命题。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读起来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只不过,这次的对手就是我们自己固有的认知。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极其到位,比如在论证某一观点时,会引述古今中外的各种案例作为佐证,这些案例的选择绝非偶然,每一个都像是精心挑选的棋子,精确地支撑着核心论点。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立场”与“真相”之间张力那几章,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网络上那些观点鲜明的评论少了一些冲动,多了一些审视的耐心。这本书需要慢慢品味,因为它不是提供信息流,而是提供一种心智的健身计划。

评分

我通常不太会关注一本书的结构布局,但这本书的编排艺术,确实值得一提。它仿佛是按照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来构建的,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但又不断地将你引向更深、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它成功地做到了“由表及里”,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层层剥茧,最终触及到认知结构的核心问题。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那种冷静、客观到近乎冷酷的分析态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思辨精神是什么样的。它没有情感上的煽动,只有纯粹的理性推演,这对于一个习惯了被情绪驱动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强力的“清醒剂”。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事件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偏移,不再轻易站队,而是倾向于先构建起完整的分析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智力上的“极限挑战”。我必须承认,有那么几页,我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甚至去查阅背景资料,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它不是那种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轻松翻阅的书籍,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准备笔和纸来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思维脉络。然而,正是这种“难度”,让最终的顿悟显得格外珍贵。当我终于理清了某个看似无解的悖论时,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他能用最精炼的句子表达最磅礴的思想,字里行间充满了张力和节奏感。对于那些真正渴望提升自己思维深度,不满足于表面观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只是,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去挖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