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曾经如日中天的日本电子产业一路溃败 。西村吉雄著的《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基于详实的 统计资料,就其经过和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回 顾日本电子产业几十年来荣辱史的同时,也从历史背 景、技术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趋势等多角度剖 析了日本电子产业衰落至此的原因。
侯秀娟,北京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曾赴北海道大学留学一年,译作多集中在人文社科方向。 西村吉雄,1942年生,197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工学博士。1967~1968年曾留学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固体电子学研究中心,从事微波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激光的研究。1971年进入日经BP社。1979~1990年担任《日经电子》主编一职。之后相继在该社担任发行人、调查/开发部部长、编委会委员等职务。2002年出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教授。2003年从东京大学退休,先后出任东京工业大学监事、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研究科客座教授等。现为技术类自由撰稿人。著有《硅石器时代的技术和文明》《半导体产业的走向》《产学联合》《信息产业论》《科学技术新闻工作是如何展开的》(编著)、《FUKUSFIIMA报告》(合著)、《电子信息通信和产业》等。
**章 一个大产业正在从日本消失
日本ICT产业的贸易赤字额与天然气增加的进口额持平
第2章 明知“数字电视特需”的终结不可避免
日本电视机大量出口的时代于1985年告终
第3章 时隔100年的通信自由化带来了什么
被“自由化”“移动”“互联网”浪潮搅乱的通信市场
第4章 锁国时繁荣,开国后衰落
市场**化中日本产计算机走向衰落
第5章 被指责“太便宜”,提高价格后又因为“太贵”而滞销
日本DRAM产业的荣枯盛衰
第6章 日本半导体产业坚持不采用水平分工方式,*终走向衰落
半导体产业也实行设计与制造分工的方式
第7章 日本企业既没有成为苹果,也没有成为鸿海
Fabless和EMS重新定义了制造业
第8章 将创新和研究混为一谈的日本电子产业
技术革新并非创新
第9章 日本电子产业能否从过去的成功中走出
工本主义保护无法促进工业发展
附录A 存储程序方式
附录B 半导体
附录C 分组交换
后记
引用和参考文献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日本在战后如何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电子科技强国充满好奇,这本书从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角度切入,将复杂的经济政策、技术创新浪潮以及企业间的残酷竞争编织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令人称道,他不仅仅罗列了索尼、松下、东芝这些巨头的辉煌时刻,更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些辉煌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管理哲学。特别是关于“终身雇佣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如何最初成为日本优势,后来又成为转型中的桎梏,这部分论述极其深刻。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时代脉搏的跳动,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晶体管、录像带和随身听如何改变了世界对“高科技”的定义。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商业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史诗,讲述了一个民族如何凭借智慧和勤奋,在极其有限的资源上创造出难以置信的工业奇迹。对于任何想理解现代电子工业起源和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深度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观点是极具启发性的,它并未将日本的电子产业描绘成一个无懈可击的神话,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态度,审视了其辉煌背后的结构性缺陷。特别是关于其对单一市场(美国消费市场)的过度依赖,以及在面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竞争加剧时的战略僵化,作者提出了不少令人警醒的见解。行文风格非常老道,论证严密,没有太多情绪化的渲染,更多的是基于事实和数据构建的逻辑推演。它成功地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曾经在所有消费电子领域都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交出江山的?这种从顶峰跌落的叙事,往往比单纯的崛起故事更具警示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当时的决策者能看到未来的技术更迭速度,他们是否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读者进行这样的深度思考,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结论。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它仿佛是为那些对产业链条末端的产品背后故事感到好奇的“细节控”量身定制的。作者似乎拥有一个庞大的历史档案库,对于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人物和每一次关键会议都有所着墨。比如,关于液晶显示技术(LCD)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生产的种种博弈,书中描述得极其生动,充满了戏剧张力。它揭示了技术标准的制定往往是一场比技术本身更惨烈的战争。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很多晦涩的技术名词被巧妙地简化和语境化了,使得理解产业变迁的底层逻辑变得轻而易举。这种对“幕后故事”的挖掘,让冰冷的技术史焕发出了人性的光辉与无奈,读起来酣畅淋漓,感觉自己不仅在看商业史,更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人类智慧与商业意志的史诗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沉闷,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观的经济学理论融入到具体的、鲜活的商业案例中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日本电子产业如何逐步被后起之秀挑战时,那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比如,在描述半导体产业的兴衰时,书中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失误、对新商业模式(如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反应迟缓的分析,都切中要害。这不是简单的“成功学”或“失败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任何强大工业体系在面对颠覆性创新时所共有的脆弱性。读完之后,我脑海中对“周期性”和“迭代”这两个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远比教科书上的定义来得深刻。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商业的锋利感结合起来的写作手法,绝对是上乘之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并开始反思我们自己所在行业的未来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式推进的方式,将“人才培养”、“政府干预”、“日元升值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并列展开,互相参照,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这种结构对于理解复杂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比如,当你读到关于日本大型企业集团(Keiretsu)如何通过复杂的交叉持股来维系市场地位时,你会立刻联系到后面章节中提及的,这种内部联系如何阻碍了其对外部新兴竞争者的反应速度。作者的文字精准有力,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段落都在为最终的结论添砖加瓦。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只能记住几个公司名字的书籍,而是让你真正理解“系统性”力量如何塑造一个产业的命运。对于希望从历史中学到如何构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产业体系的政策制定者或企业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