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赏石(2013-10)

中国盆景赏石(2013-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盆景
  • 赏石
  • 园艺
  • 中国园林
  • 艺术
  • 收藏
  • 文玩
  • 石文化
  • 传统艺术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
ISBN:9787503872105
商品编码:2332240508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盆景赏石(2013-10)
  • 作者: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 定价:48
  • 出版社:中国林业
  • ISBN号:978750387210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10-01
  • 印刷时间:2013-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25
  • 字数:200千字

编辑**语

《中国盆景赏石(2013-10)》编著者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编著的本集《中国盆景赏石》隆重地向**盆景收集爱好者**杂木类盆景。杂木类盆景不仅具有中国盆景传统文化独立和完整的遗传基因特征,而且仅就杂木类盆景而言,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规模之大**罕见。

目录

封面:”天娇”真柏Juniperus chinensis高85cm宽156cm陈伟藏品苏放摄影
我们也来了
封四:”天路“九龙璧长45cm宽33cm高56cm魏积泉藏品
卷首语Preamble
08 革自己的命文:苏放

景色中国VIEW CHINA
03 “柔情似水”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高120cm罗传忠藏品苏放摄影
10 “疾风冠海南”博兰Ponamella fragilia高120cm宽80cm熊至荣藏品苏放摄影
11 “春晓松影”五针松Pinus parviflora高95cm沈水泉藏品苏放摄影
12 “来自高山”山松Pinus massoniana飘长lOOcm陈应权藏品苏放摄影
13 “暮山凝碧”铁包金Berchemia lineata高28cm宽60cm马建赞藏品苏放摄影
14 “童年快乐处“相思Acacia confusa高lOOcm宽60cm袁浩球藏品苏放摄影
15 杜鹃附石Rhododendron simsfi高35cm宽35cm张新华藏品苏放摄影
16 “盛世苍榕”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高145cm宽120cm吴垂昌藏品苏放摄影
17 “翠叶藏金映碧波”金弹子龟纹石水旱盆景Diospyros armata高85cm宽120cm鄢久长藏品苏放摄影
18 “傲骨飘香”九里香Murraya exotica100cm宽110cm何伟源藏品苏放摄影

论坛中国Forum China
20 盆景化妆术——盆景作品参展前如何准备访谈及图文整理:CP

盆景中国Penjing China
25 福建省莆田市盆景协会于2013年8月5日挂牌成立供稿:莆田市盆景协会
26 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暨广东省盆景协会成立25周年会员盆景精品展作品选

中国现场On-the-Spot
32 赤松盆景”深山鹤翁”改作体会文、制作:黄敖训l摄影:钱鲁云地点:宁波茂松园
38 神奇的造型,成功的范例——樊顺利大师盆景制作纪实制作、供图:樊顺利文:胡光生地点:苏州遂苑

海夕外从黑松铭树上领略到“气”——盆栽作家小林国雄向中国学到了什么?
制作:【日本】小林国雄制作地点:春花园BoNSAI美术馆

**盆景世界Penjing IntemationaI
48 新《病梅馆记》文:范敬宣
50 记一个富于哲理的温暖的盆景人——成范永文:CP供囤:【韩国】思索之苑

话题Issue
54 中国盆景对日本盆栽的影响(作品风格·审美意识)拟题人:【日本】须藤雨伯
56 中日盆景交流——对须藤雨伯所提问题的回答文:徐昊
70 略论盆景艺术地位的确立——与须藤雨伯先生商榷文:徐民凯
72 盆景事业的发展与走民族特色之路息息相关文:刘洪
74 中国盆景的发展还需要很多“会”采访人:cP访谈人:汤锦铭

点评Comments
76 “春意盎然”博兰Ponamella Fragilia文:黄昊

工作室Studio
78 如何赏析冯龙生先生的山格木作品——”大团结”文:曾宪烨

养护与管理C0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80 树木移植的**做法(连载一)文:欧永森
83 黑松盆景的年周期管理文:白新拍
84 盆景收藏养护管理ABC文:徐吴
生活方式Life Style

92 庭院四季适宜的户外花园
会员之声一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CPAA)会员发言专栏
M
embers。Voice—Column for CPAA Members
100 盆景市场多元化初探文:黄昊

古盆中国Ancient Pot Appreciation
102 紫砂古盆铭器鉴赏文:申洪良

盆艺欣赏Pot Art Appreciation
106 柯家花园仿古石盆系列欣赏

赏石中国China Scholar’S Rocks
107 “东渡”三江水彩玉长220cm宽215cm高220cm李正银藏品苏放摄影
108 “雕塑”水冲石长23cm宽13cm高33cm魏积泉藏品
109 “秋之物语”大化彩玉石长74cm宽14cm高35cm李正银藏品苏放摄影
110 图纹石的形态之美解析文:雷敬敷
112 安徽淮南观赏石(连载一)文:周保友
114 珍品典藏文、收藏:李观云
116 美酒美石两相宜文:张义


《中国盆景赏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盆景与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和审美追求。这两者,一个凝聚着人工的匠心,一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中国盆景赏石的艺术范畴中,被巧妙地融合,共同谱写出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本书旨在深度探究中国盆景赏石的艺术渊源、发展脉络、鉴赏要领以及现代传承与创新。我们不仅仅是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景,更是试图挖掘出隐藏在每一盆景、每一方赏石背后的故事、文化与精神。 艺术渊源与历史传承: 盆景艺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雏形可追溯至汉代。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将山水意境浓缩于咫尺之间,到唐宋时期盆景技艺的成熟,再到明清时期盆景艺术的巅峰,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赏石文化同样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以石为友”、“以石怡情”的传统。从古代帝王贵族的宫廷园林,到文人墨客的案头清玩,赏石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将梳理盆景与赏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探讨不同朝代在盆景造型、树种选择、盆器搭配以及赏石的品类、质地、纹理等方面的特点和审美取向。我们将深入挖掘史料,呈现那些在历史长卷中闪耀的盆景大师和赏石大家,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如何塑造了中国盆景赏石的艺术格局。 盆景艺术的精髓: 盆景并非简单的将树木栽种在盆中,而是通过精心的修剪、蟠扎、构思,将自然界山川壮丽、林木婆娑的景象,浓缩于一方盆池之中,以有限的空间展现无限的意境。本书将详细阐述盆景的创作要素,包括: 选材: 探讨适合盆景制作的树种,如松、柏、榆、枫、榕等,以及不同树种的特性、生长习性与艺术表现力。 造型: 详细介绍盆景的各种传统造型技法,如直干式、斜干式、悬崖式、临水式、连根式等,以及现代的创新造型理念。我们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每种造型所蕴含的生命力与艺术美感。 枝叶修剪与蟠扎: 深入讲解枝叶的修剪技巧,如何通过合理修剪塑造树冠的层次感、疏密有致,以及蟠扎技法在调整枝干方向、形成自然姿态方面的关键作用。 盆器选择与搭配: 盆器是盆景的“衣裳”,选择合适的盆器至关重要。本书将分析不同材质、颜色、形状的盆器与盆景树木的和谐搭配原则,以及其对整体艺术效果的影响。 水土与养护: 盆景的生命力离不开科学的水土管理与精细的养护。我们将提供关于盆景日常浇水、施肥、换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实用指南,帮助读者掌握盆景养护的要点。 赏石艺术的魅力: 赏石,是一种以自然形成的石头为对象,通过观赏其形态、色彩、纹理、质地,来体味自然之美、激发人文情怀的艺术活动。一块好的赏石,本身就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本书将聚焦于中国赏石的诸多方面: 赏石的分类与品鉴: 介绍中国主要的赏石种类,如长江石、黄河石、灵璧石、太湖石、大化石等,并深入剖析不同石种的形成过程、地质特征、色彩变化、纹理特点以及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 赏石的审美品格: 探讨赏石的“形、质、色、纹”四大要素,以及“瘦、漏、透、皱”等经典鉴赏标准。我们将以具体的石品为例,引导读者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石头的价值,如何体味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与哲学意蕴。 石的文化内涵: 赏石不仅仅是物质的观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将挖掘赏石与中国古代哲学、诗词、绘画、宗教等领域的关联,阐释石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寄托。 陈设与摆放: 赏石的陈设与摆放同样是一门艺术。我们将介绍如何根据石头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底座、搭配其他陈设品,营造出具有艺术品位和文化氛围的赏石空间。 盆景与赏石的融合: 本书的核心亮点之一,便是对盆景与赏石艺术的融合进行深入的探讨。将赏石融入盆景,是盆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盆景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 “石为盆景之骨”: 赏石在盆景中可以起到“镇山”、“添景”、“衬托”等作用。一块恰到好处的石头,不仅能增强盆景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更能烘托出树木的姿态,赋予盆景更强的生命力和故事性。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赏石在不同风格的盆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石头的选择与摆放,提升盆景的整体艺术感染力。 意境的营造: 盆景与赏石的结合,能够共同营造出更为丰富和深远的意境。一棵苍劲的古树,配以一块嶙峋的山石,便能勾勒出崇山峻岭、孤峰耸立的壮阔景象;一株婀娜的垂柳,旁衬一块圆润的溪石,则能展现出小桥流水、宁静致远的田园风光。本书将重点分析这种融合如何从视觉层面延伸到精神层面,如何通过“意”的表达,触动观赏者的内心。 构图与布局: 在盆景赏石的创作中,构图与布局至关重要。我们将讲解如何巧妙运用“黄金分割”、“留白”等艺术原理,将树木、石头、盆器以及水景等元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和谐统一、引人入胜的画面。 现代传承与创新: 在继承中国传统盆景赏石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本书还将关注现代盆景赏石的发展趋势。 当代名家新作赏析: 汇集当代顶尖盆景艺术家和赏石家的优秀作品,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深入的解读,展现当代盆景赏石艺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 跨界融合与多元发展: 探讨盆景赏石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雕塑、装置艺术、现代设计等)的融合可能性,以及其在现代生活空间中的应用。 文化推广与国际交流: 关注中国盆景赏石艺术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如何走向世界,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中国盆景赏石》是一本集理论、实践、鉴赏与传承于一体的艺术专著。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广大盆景爱好者、赏石收藏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平台,共同领略盆景赏石艺术的独特魅力,感悟人与自然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当我看到《中国盆景赏石(2013-10)》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陈列在各大盆景展上的精美作品,那些形态各异的石头,与苍劲的古树完美融合,仿佛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浓缩在了方寸之间。我一直对盆景赏石的搭配艺术感到好奇,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形神兼备”,让石头与树木相互衬托,达到“1+1>2”的艺术效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给予我一些启发。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的盆景,例如水旱盆景、山水盆景,赏石的选择和处理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在挑选石头时,除了考虑其自然形态,还需要关注哪些物理特性,例如硬度、密度、抗腐蚀性等?我尤其想了解,如何通过对石头的切割、打磨、甚至组合,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但又不能过度人工化,保持其自然的韵味。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例分析,讲解优秀盆景赏石作品的构图理念和创作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盆景赏石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不仅仅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艺术的肌理之中。

评分

第九段评价 每当我看到那些精致的盆景作品时,我都会被其中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所深深吸引。它们仿佛是大自然中最精美的雕塑,与苍劲古朴的树木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意境。《中国盆景赏石(2013-10)》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盆景赏石的浓厚兴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赏石选择和搭配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根据盆景树种的特点,选择最能衬托其美感的石头?在摆放石头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构图原则?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不同地域的赏石,例如,黄河石、长江石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我对于那些能够引发观者无限遐想的石头,例如形似山峦、流水、或者动物的石头,其在盆景中的运用方式尤其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大量的精美图片和生动的文字,让我领略到中国盆景赏石艺术的博大精深,并从中获得一些创作的灵感和启发。

评分

第七段评价 每当我在公园或者展会上看到那些精美的盆景作品时,我都会被其中一块块别致的石头所吸引。它们仿佛是大自然的小型杰作,与盆景树木的苍劲古朴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中国盆景赏石(2013-10)》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比如,从最基础的赏石分类、材质鉴别开始,到如何根据盆景的整体风格来选择合适的石头,再到具体的摆放技巧和构图原则。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地域的赏石特点,例如,什么样的石头适合做山景盆景,什么样的石头更适合表现水景?我对于那些能够引发观者无限联想的石头尤其着迷,它们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故事性”?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经典的盆景赏石案例,并对它们的构图和意境进行深入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开一扇通往盆景赏石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富有创意地去欣赏和创作。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名字《中国盆景赏石(2013-10)》传递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艺术感。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始终认为,盆景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结晶,而赏石则是其灵魂所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赏石的特点与演变。例如,唐代所推崇的“瘦、透、皱、漏”的山石,在现代盆景中又有哪些新的解读和运用?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盆景大师,以及他们与赏石的故事?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赏石的鉴赏标准和方法,让我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品味一块石头的价值,而不仅仅是看它是否“好看”。例如,从质地、纹理、色彩、造型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盆景的整体风格来判断其是否恰当。如果书中能附上大量精美的图片,并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说明,我想这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将大有裨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我欣赏盆景赏石的新视角,让我领略到隐藏在石头与树木之间的无限风情。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勾起了我对盆景艺术的浓厚兴趣。我并非科班出身,只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份执着的热爱。我深知,盆景的精髓不仅仅在于树的技艺,更在于“意境”的营造,而赏石正是构建这份意境的关键元素之一。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这样的小白提供一些入门级的指导?比如,如何区分不同种类赏石的优劣,如何根据盆景的风格来选择恰当的石头,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处理石头与盆土、与树根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它们和谐共存,而不是显得突兀。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赏石的“养护”知识,毕竟石头也是有“生命”的,如何保持它们的原有光泽和质感,避免风化和损伤,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此外,我一直对那些色彩斑斓、纹理奇特的石头充满了好奇,它们究竟是天然形成,还是经过了人工的雕琢?如果书中能够解析一些赏石的形成过程,或者介绍一些著名的赏石产地及其特色,那就更妙了。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盆景赏石的得力助手,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去欣赏和创作。

评分

第八段评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情怀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盆景正是将这种山水情怀浓缩于方寸之间的艺术形式。其中的赏石,更是承载着对自然山林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国盆景赏石(2013-10)》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赏石在中国盆景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点缀,更是作为盆景的“骨骼”和“灵魂”。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赏石的“形质”鉴赏标准,比如如何从石头的纹理、色彩、质感等方面来判断其是否适合用于盆景?我尤其想了解,在创作盆景时,如何才能做到“以石为主”或“以树为主”,以及如何让石头与树木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不同风格的盆景赏石案例,例如,模仿高山峻岭的山水盆景,或者展现小桥流水的写意盆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创作的灵感和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赏石的艺术,从而创作出更具感染力的盆景作品。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深深的迷恋,而盆景作为园林艺术的微缩版,其独特的魅力更是让我无法自拔。《中国盆景赏石(2013-10)》这本书名,让我对它所蕴含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充满了期待。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赏石在中国盆景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点缀,更是构成盆景意境的重要元素。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中国独有的赏石种类,比如灵璧石、太湖石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在盆景中的应用。此外,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盆景树种,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赏石,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例如,松柏类盆景适合搭配什么样的石头?观叶类盆景又该如何选择?我更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到赏石的“哲学”层面,例如,一块石头所代表的山水意境,如何通过其形态、纹理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开对赏石的全新认知,让我从简单的“摆放”上升到“意境营造”的层面。

评分

第一段评价 一直以来,盆景艺术在中国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作为盆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赏石的选择与运用更是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审美。我一直对中国盆景的独特魅力心驰神往,尤其是在看到一些精致的盆景作品时,那块巧妙点缀的石头,如同画龙点睛一般,瞬间赋予了整个盆景生命与灵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些散落在中国大地的奇石,它们是如何被发掘、被认识,又如何与树木的形态、神韵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幅幅立体的山水画卷。我渴望了解不同地域的赏石有哪些独特的质地、色彩和纹理,它们各自适合搭配什么样的盆景树种,以及在摆放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才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的盆景赏石案例,分享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搭配组合?我尤其对那些能够引发观者无限遐想的石头感兴趣,它们或许形似山峦,或许宛如流水,又或许本身就蕴含着某种故事和哲理。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能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中国盆景赏石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我亲手去尝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盆景艺术。

评分

第十段评价 盆景艺术,在我看来,是一种将自然之美融入生活的小型艺术。而赏石,则是这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之笔。《中国盆景赏石(2013-10)》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庭院中、案头上,散发出静谧而生机勃勃的盆景作品。我渴望了解,这本书将如何引导我去深入理解“赏石”的奥秘。它是否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为我解析不同类型赏石的“性格”与“气质”?比如,一块质地坚硬、纹理粗犷的石头,适合搭配怎样的树种?而一块温润细腻、色彩柔和的石头,又该如何烘托出盆景的雅致?我特别好奇,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才能让赏石不仅仅是“加”进去,而是真正地“融入”整个盆景,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石树搭配”案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动手实践的欲望,让我能够从一个单纯的欣赏者,逐渐成为一个能够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盆景作品的创作者,并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

评分

第六段评价 这本《中国盆景赏石(2013-10)》的标题,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入了古色古香的庭院,耳边仿佛响起了潺潺流水声,眼前浮现出形态各异的奇石点缀在苍翠的盆景之间。我一直对盆景的“形”与“神”的统一有着深刻的追求,而赏石无疑是塑造盆景“神”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形”与“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作方法。比如,如何通过巧选石、巧配石,来增强盆景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赏石的“风水”学问,或者说,如何通过赏石来营造某种特定的氛围,例如宁静、悠远、或者生机勃勃?我对于那些天然形成的纹理和色彩,在赏石中的作用尤其感兴趣,它们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和意境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看到赏石艺术的魅力所在,学习那些大师们的构思和创意。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赏石日常保养的技巧,比如如何清洁、如何防潮,那就更完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