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幼儿心理健康育儿书

儿童教育心理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幼儿心理健康育儿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教育
  • 儿童心理学
  • 亲子沟通
  • 幼儿教育
  • 育儿经验
  • 家庭教育
  • 心理健康
  • 好妈妈
  • 教育方法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来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20897
商品编码:22468115775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章 导论

了解儿童 // 002

社会情感需求 // 006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发展 // 014

行为模式逻辑 // 019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卑与 // 024

保持平衡 // 030

学校的教育 // 034

 

第四章 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有益的标准 // 040

获取特权的小手段 // 042

过度纠正和治疗的恶果 // 044

当劣势成为一种防御机制 // 047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中的恶性循环 // 050

消极语言会剥夺孩子的希望 // 053

自卑的表现 // 057

 

第六章 防止儿童出现自卑情结

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 // 062

忽视与宠溺 // 065

社交中角色扮演 // 067

 

第七章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儿童对社会情感的心理诉求 // 074

社会情感直接影响逻辑和语言能力 // 077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性格和成就 // 080

家中个孩子的共性 // 082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儿童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儿童的自动定位 // 086

儿童行为和内心的背离 // 088

理想化的思维方式 // 091

 

第九章 作为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儿童的对抗行为 // 094

孩子微行为中的信号 // 097

对新环境的不适 // 099

性别不平等带来的伤害 // 102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 108

智力测试的功能 // 111

适当程度的竞争 // 113

遗传与成绩单 // 115

学生留级和跳级的问题 // 118

关注儿童心理 // 120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 126

训练儿童的合作能力 // 130

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 // 132

来自戚的误伤 // 134

如何给孩子挑选读物 // 137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至关重要的时期 // 140

青春期画像 // 143

掌握正确的性教育 // 148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主要任务

了解孩子的压力 // 152

帮助孩子重建人格系统 // 155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善意的合作 // 160

正面管教 // 163

 

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 // 166

附录2 五个孩子的个案及其评论 // 172

品质保证:

向您保证所售图书音像软件游戏产品为合法出版单位出版,与您临地面商店选购的商品享有同样的品质保证,请您放心购买!


《童心未泯:看见孩子,听见成长》 一、 序言:一场看见与听见的旅程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时刻:看着自家孩子充满好奇的眼神,却不知道如何回应;倾听他们滔滔不绝的诉说,却感到心不在焉?我们常常花费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却忽略了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深刻的双向沟通,是看见孩子独立的个体,是听见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 本书《童心未泯:看见孩子,听见成长》便是应运而生,旨在帮助您踏上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我们不谈高深的理论,不述繁复的教育方法,只聚焦于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如何真正“看见”您的孩子,并学会“听见”他们。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次心灵的唤醒,一次沟通的升级,一次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更温暖连接的邀请。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部的压力和焦虑所裹挟,仿佛有一层无形的玻璃隔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的天真烂漫、奇思妙想,在我们的“理性”解读下,常常被误解、被压抑。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喜悦,如同在寂静的夜空中闪烁的星光,我们却往往只看到了天幕,而忽略了那微弱却珍贵的光芒。 这本书将引领您卸下那些预设的标签和期待,以一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去重新认识您的孩子。我们将一起探索,那些隐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那些困扰他们内心的细微情绪。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独特而精彩的书,而我们,作为父母,是最好的读者。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书中的语言,才能读懂他们的心,才能用最恰当的方式,回应他们的期待,陪伴他们一同成长。 二、 第一章:看见孩子——从“眼中”到“心间”的转变 “看见”孩子,并非只是用眼睛去观察他们的身体成长,而是用心灵去感知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内在世界。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打破“成年人视角”的壁垒,真正以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 1.1 停止“标签化”,拥抱“独特性”: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比如“胆小”、“固执”、“不听话”。这些标签在无形中限制了我们对孩子的认知,也影响了我们与孩子互动的方式。本书将引导您识别并打破这些思维定势,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脾气、节奏和闪光点。我们将学习如何放下对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期待,去欣赏他们“本来的样子”。 具体实践: 记录孩子一天中的“小成就”,无论大小,例如主动分享玩具、独立穿衣、尝试新食物等。关注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尝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非简单评判。 1.2 倾听“无声的语言”: 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很多时候并非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肢体语言、表情、甚至是沉默来传递。本书将教会您如何敏锐地捕捉这些“无声的语言”。这包括观察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身体反应,例如紧握的拳头、回避的眼神、烦躁的踱步等,以及理解他们通过玩耍、绘画等方式所传达的信息。 具体实践: 在与孩子互动时,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声调变化,并尝试将其与他们的情绪联系起来。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先观察他们的行为,再尝试温和地询问:“我看到你有点不开心,是因为……吗?” 1.3 尊重“成长的节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节奏。强行催促或过度干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给予他们适度的空间和支持,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去学习、去成长。 具体实践: 了解孩子所在年龄段的普遍发展里程碑,但同时也要明白每个孩子是个体差异。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时,保持耐心,提供鼓励和支持,而不是焦虑和指责。 1.4 发现“内在的动力”: 孩子身上蕴藏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成功的教育,不在于外部的强迫,而在于激发孩子内在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我们将一起挖掘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点,并思考如何将这些内在动力转化为积极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具体实践: 观察孩子在做什么事情时会显得特别专注和投入,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轻易放弃。提供更多接触不同领域、不同活动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 三、 第二章:听见孩子——从“言语”到“心声”的连接 “听见”孩子,绝非耳畔的回响,而是用心去聆听他们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情感需求。这一章,我们将聚焦于如何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让孩子愿意开口,也让我们能够真正听懂。 2.1 “同理心”的魔力: 同理心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石。本书将教您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处境。这意味着,即使您不完全赞同孩子的观点,也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 具体实践: 当孩子表达不满或委屈时,先不急于辩解或纠正,而是尝试复述他们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很难过,是因为……对吗?” 用“我理解”代替“你应该”。 2.2 “积极倾听”的艺术: 积极倾听不仅仅是“不打断”,更是通过非语言和语言的反馈,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眼神交流、点头、适度的肢体语言,以及适时地提问和回应,来表达我们的专注和投入。 具体实践: 在孩子说话时,放下手中的事情,面对孩子,保持眼神交流。在孩子停顿的时候,用“嗯”、“是的”、“然后呢?”等简短的词语来鼓励他们继续。 2.3 “开放式提问”的力量: 封闭式问题(例如“你吃饱了吗?”)只能得到“是”或“否”的答案,而开放式问题(例如“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则能鼓励孩子更深入地表达。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开放式提问技巧,帮助您引导孩子分享更多。 具体实践: 避免使用“为什么”开头的提问(容易让孩子感到被审问),尝试使用“什么”、“怎么样”、“你觉得”等词语。例如:“你今天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你觉得那件事怎么样?” 2.4 情绪的“安抚”而非“压制”: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可能是制止或转移。然而,真正有效的做法是给予情绪“安抚”,帮助孩子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它们。 具体实践: 当孩子哭泣或发脾气时,先提供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让他们释放情绪。例如:“没关系,你想哭就哭一会儿。” 等情绪稍稍平复后,再温和地引导他们说出原因。 2.5 “界限”与“尊重”的平衡: 良好的沟通也意味着设定健康的界限。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同时,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期望和规则,让孩子既感到被爱,也懂得责任。 具体实践: 在设定规则时,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并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我们不在地板上吃饭,是因为这样会弄脏地板,而且小虫子会来。” 四、 第三章:回应孩子——从“解决方案”到“陪伴式成长” 真正理解孩子之后,我们如何回应,才能真正滋养他们的成长?这一章,我们将超越简单的“解决问题”,而是探讨如何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陪伴他们一同面对挑战,学习成长。 3.1 “鼓励”而非“赞美”: 赞美常常关注结果(“你真聪明”),而鼓励则关注过程和努力(“你在这个难题上花了很多心思,非常棒”)。鼓励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和韧性。 具体实践: 关注孩子在努力过程中付出的汗水、展现的坚持、以及从中获得的进步。用“我看到你……”、“你做的……很了不起”来表达。 3.2 “引导”而非“命令”: 引导式教育,是提供方向和支持,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提问、示范、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具体实践: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试试?”“如果你是……你会怎么做?” 3.3 “共情”解决冲突: 冲突在亲子关系中不可避免。本书将教您如何运用共情来化解冲突,理解孩子的立场,同时表达自己的需求,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具体实践: 当发生冲突时,先倾听双方的诉求,表达理解,然后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例如:“我知道你觉得……,我也有我的顾虑……,我们能不能这样做……?” 3.4 “榜样的力量”: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教材。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具体实践: 父母自己也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勇于承认错误,展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以身作则践行书中提到的沟通和育儿理念。 3.5 建立“安全感”的基石: 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稳定、可预测的环境,以及父母持续的关爱和支持,来为孩子构建坚实的心理安全感。 具体实践: 遵守承诺,保持稳定的生活节奏,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的回应和拥抱,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爱他们的父母。 五、 结语:一场持续一生的温暖同行 《童心未泯:看见孩子,听见成长》不是一本可以“一劳永逸”的书,它是一段旅程的起点,是一份持续的邀约。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无数的挑战,也会收获无数的惊喜。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以一颗开放的心,持续地去看见、去听见、去回应。 愿这本书能成为您手中温暖的灯,照亮您与孩子前行的道路。愿您在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中,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粹的爱与连接。愿您的孩子,在您的看见与倾听中,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最终成为那个最闪耀的自己。 这场看见与听见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同,在童心未泯的世界里,遇见更好的自己,也遇见更好的孩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关于儿童教育和心理的书籍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父母量身定做的“育儿秘籍”。我记得我第一次拿起《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还带着一丝对“教育”这个词的畏惧,总觉得那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与日常带娃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书中的内容却以一种极其亲切和实用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心理学理论拆解成了我能理解、能立即在孩子身上应用的具体场景。比如,书中关于“依恋关系”的阐述,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哭大闹——那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安全感需求在发出信号。这种基于科学的理解,彻底改变了我对待孩子情绪爆发时的反应模式,从最初的焦躁不安,转变为更具耐心的观察和引导。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管教”,而是如何“连接”。当我开始尝试书中建议的那些简单的对话技巧时,我惊讶地发现,仅仅是改变我说话的语气和选择的词汇,孩子对我的回应都有了质的飞跃。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所有的隔阂似乎都在悄悄消融。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是从心开始的,而这个“心”,既指孩子的心,也包括父母自己的心。

评分

最近沉迷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简直是相见恨晚!我一直以为,爱孩子就是要多跟他们说话,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结果往往是我声嘶力竭,孩子却充耳不闻,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表面上的“沟通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孩子“听不进去”。作者犀利地指出了我们成人常常犯的错误——用成人的逻辑去要求孩子,用命令式的语言去代替平等的交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有效倾听”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让你做个好的听众,而是教你如何通过复述、确认感受的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真正被看见、被理解了。例如,当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生气时,以前我会说“不就是一个玩具吗,下次再买个新的”,现在我会尝试说:“你看起来因为这个小汽车坏了非常伤心,对吗?” 仅仅这一个微小的转变,孩子的情绪立刻就稳定了下来,他们不再需要用更大的声音来争取被听到的权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人际关系指南”,只不过对象是我们的下一代,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尊重和共情的姿态,去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用权威去压制他们。

评分

坦白讲,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我时常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力不从心,《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慰藉和方向感。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传递出一种强大而坚定的信念:母亲的角色是独一无二且无可替代的,但“好”不是指完美,而是指持续的成长和智慧的选择。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温暖,读起来不像是在学习理论,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分享她的人生智慧。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教育理念。书中提到的很多小故事,都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对比一下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日常。特别是关于如何在日常琐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的部分,给了我非常具体的行动指南。我不再强行包办所有事情,而是开始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一些“小小的挑战”,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试错空间。这种放手的艺术,说实话,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我看到了孩子眼中慢慢燃起的自信光芒,这比任何夸奖都更让我感到欣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好的教育,其实是把自己活成孩子想要成为的样子。

评分

我总觉得,育儿是一门关于“自我修炼”的课程,《儿童教育心理学》和那一套系列书籍,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以往我对教育的理解过于碎片化,可能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一句经验,可能是看了某个育儿博主的一段分享,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这套书的结构非常严谨,从基础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到具体的沟通策略,再到如何维护亲子关系的长期稳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打怪升级”,而是一个持续观察、反思、调整和实践的漫长旅程。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的理论知识去设计一些亲子活动,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来处理孩子在幼儿园遇到的社交问题,或者通过共同阅读绘本来引导他们表达深层恐惧。这些实践让我切身体会到,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远比凭感觉摸索要有效得多。它不仅提升了我的育儿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清晰、更有边界感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我每一步走得都更加笃定和有力量。

评分

最近对幼儿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毫不犹豫地入手了《幼儿心理健康育儿书》。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情绪变化之快,如同天气预报一样难以捉摸,今天还是阳光明媚的小天使,转眼就能因为一块饼干碎了而天崩地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清晰地描绘了0到6岁这个阶段幼儿不同发展期的心理特征和常见行为背后的动因。它像是一本“幼儿行为解码器”,让我不再把那些看似无厘头的哭闹、固执,简单地归结为“孩子不懂事”或者“故意捣乱”。书中对“分离焦虑”、“物权意识的建立”、“情绪的早期表达”等概念的解释非常到位,配有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我立刻就能在自己的育儿实践中找到对应的影子。这种理解上的突破,极大地缓解了我的育儿焦虑。知道孩子在某个年龄段出现某种行为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我的心态就平和了许多。我不再急于纠正,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安全、有效地陪伴他们度过这些“敏感期”,为他们打下健康心理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