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焦方杰、于兴建 定价:65.00 出版时间:2017年3月10日出版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贯彻执行《生产法》关于“企业必须推进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规定,指导煤矿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煤矿基础,提升保障能力,国家煤矿安监局组织制定了《煤矿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试行)》和《煤矿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于2017年7月1日起试行。
为了帮助各单位做好《定级办法》和《评分方法》宣贯工作,明确权力和责任清单,严格依责尽职,指导煤矿企业按照新办法开展达标创建,深入推进煤矿生产标准化建设,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这本《<煤矿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执行说明》。
本书对《定级办法》和《评分方法》的条文进行逐条解释说明,说明制定该条款的目的、依据,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煤矿企业如何才能达到该条款的基本要求,如何运用评分办法在评分中取得高分等。
本书采用双色印刷,原条文用彩色,解读部分黑白印刷,层次分明,阅读方便。多名专家倾力打造,解读准确。
本书可供全国煤矿在实施标准化中参考,也可作为有关单位进行煤矿标准化培训的教材。
让我颇感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指出问题”的层面,而是更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如何去做”。 例如,在谈到“应急管理体系”时,它不仅要求建立应急预案,还对预案的编制、演练、评估等环节给出了详细的指导。书中甚至还列举了一些应急演练的常见形式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这些负责组织和参与应急演练的同志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们不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可以借鉴书中的成功经验,提高演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授人以渔”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悉心传授着宝贵的经验。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联想到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某个地方存在安全隐患,但却因为缺乏明确的标准和量化的依据,在向上级汇报或申请整改资源时,显得底气不足,容易被敷衍。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提供的“评分办法”,就如同一个客观公正的“体检报告”。当我在检查中发现某个环节的得分偏低,我就可以清晰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可以用书中的具体条目来支撑我的判断。比如,某个巷道的安全出口标识不清晰,根据书中的评分标准,这会被扣分,而且分值并不会太低。当我带着这份“报告”去沟通时,对方会更容易理解问题的严重性,也更倾向于支持我们的整改措施。这种量化评估,让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从“主观感受”转向了“客观评估”,更加科学、高效。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非常注重“持续改进”的理念。它反复强调,安全生产标准化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在“执行说明”的最后部分,它提到了如何对已建立的标准化体系进行评估和复审,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这让我明白,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更高水平的安全生产。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例如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并将其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中。这让我看到了将现代管理理念与煤矿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也为我们如何持续提升安全水平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评分作为一名身处一线,肩负着直接管理责任的班组长,我深切体会到,安全生产的落实,最终还是要依靠基层班组的执行力。而这本书,无疑为我们基层管理者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它明确了我们作为班组长,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义务。比如,它要求班组长要组织班组人员学习安全规程,监督安全措施的落实,并及时上报和处理安全隐患。这些内容,都与我们日常的工作紧密相连。书中对“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营造积极向上、人人关注安全的班组氛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这让我意识到,安全不仅仅是靠规章制度来约束,更需要通过文化来渗透和引领,从而真正做到“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还有些担忧,心想这会不会又是一堆厚厚的、晦涩难懂的官方文件,让人望而生畏。但当我真正投入阅读之后,这种顾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书中语言的通俗易懂,以及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没有使用过多生僻的专业术语,即使有,也会在旁边进行解释。 特别让我感到贴心的是,书中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技术要求时,会配上清晰的流程图或者示意图。比如,在讲解“提升运输系统的安全防护”时,它不仅列出了各项要求,还配了一幅详细的矿井提升机房的结构图,标示出了各个安全装置的位置和作用。这种可视化解读,对于我们这些主要依靠实践经验来学习的矿工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直接对照图纸,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安全防护网络,理解起来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深刻得多。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学习工具,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
评分总的来说,《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执行说明(2017)》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性的文件,更是一个强大的学习工具、一个行动指南,甚至是一个思想的启迪者。它以其严谨的态度、清晰的条理、实用的内容,为我们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惑,比如某个环节的安全风险评估不够充分,或者某个安全措施的有效性有待商榷。而翻开这本书,我总能从中找到解答,或者至少能找到进一步思考的线索。它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知识宝库,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所带来的分数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安全意识,推动着我们向着更安全、更高效的煤矿生产迈进。
评分对于我们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来说,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以往的检查,有时显得随意,有时又过于形式化,很难做到全面而深入。而这本书的“评分办法”部分,就像为我们量身定做了一套“体检表”。它将安全生产分解为多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又细分出若干项具体标准,并为每一项标准设定了明确的评分权重。这使得我们的检查不再是“看心情”,而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对一个老旧的采掘工作面进行安全评估。过去,我们可能只会看看设备是否运转正常,通风是否良好。但按照这本书的评分标准,我们必须逐一检查采掘面的支护密度、敲帮问顶的频率、矿灯的完好率、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情况,甚至连应急救援器材的存放位置和可用性都一一核对。这种精细化的检查,让我第一次发现了一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细微隐患,比如某个角落的瓦斯监测器电池电量不足,或者某个通道的照明灯光强度略有下降。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一旦累积,就可能酿成大祸。这本书,就像一个锐利的X光机,照出了我们盲区里的潜在风险。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赞赏的一点,在于它对“试行”二字的体现。它并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充满了动态和适应性。在“执行说明”部分,书中提到了随着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这些要求和评分办法也可能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 这给了我一种非常积极的信号:安全生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学习的过程。这本书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产物。这让我觉得,我们不是在被动地执行某个僵化的规定,而是在参与一个动态的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比如,书中提到了对于一些新兴的安全技术,比如瓦斯超限预警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的应用,也给予了相应的指导。这说明它在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并试图将其纳入到安全生产的标准之中。这种前瞻性和开放性,让我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对于一线操作人员的指导作用,也让我深感认同。虽然书中很多内容涉及管理层面,但它的一些具体要求,对于我们日常的作业规范有着直接的影响。 比如,关于“作业前安全确认”的部分,它详细列举了需要检查的每一个项目,从设备接地到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都做了清晰的规定。在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是凭经验去检查,有时会遗漏一些关键点。这本书就像一个“安全操作卡”,帮助我们系统地过一遍安全检查流程,确保万无一失。我常常会把书中的一些重点要求,摘录下来,张贴在我的工作区域,时刻提醒自己和我的同事。这种“标准化”的操作,不仅降低了我们个人的风险,也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安全系数。
评分这本《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执行说明(2017)》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指南。我是一名在煤海深处辛勤耕耘多年的老矿工,安全生产这句话,早已刻在了我的骨子里,每一次下井,每一次操作,都如履薄冰。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将抽象的安全理念,落地为实实在在的规章制度,并以清晰的评分体系来衡量我们的努力。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条条框框,而是非常细致地解释了每一个“基本要求”背后的逻辑和重要性。例如,关于“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它详细阐述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支护方式,以及每种方式的关键检查点,甚至连锚杆的受力分析都给出了初步的说明。这不是简单的“要这样”,而是“为什么这样”,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基层技术人员,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曾多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支护问题,有时凭经验处理,虽然大多数情况都没出问题,但总有些心有余悸。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更有理论依据地去判断、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