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中国时代(套装共2册) | ||
| 作者 | 师永刚 | ||
| 定价 | 98.00元 | ||
| ISBN号 | 9787506391900 |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
| 内容提要 | |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 了解他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开阔视野,进而引发多层面更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 这本美国人撰写的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对我们认识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有着积极意义!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
| 编辑推荐 | |
美国主流媒体中国100年现代史 《纽约时报》版十年文献 《时代》版朝鲜战争中美交战记录 《华盛顿邮报》版中美建交秘史 《纽约客》版的改革 《新闻周刊》版兴衰故事 《生活》版中国百年影像记忆 一个中国 两种表达 一本各自表述的美国国家立场的中国实录 忠实记录美国国家利益的中国一百年意见书 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图书版的《参考消息》 《时代》周刊围观中国的“政治技术内幕” 中国人了解现代百年史的“全政治内参”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大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
| 作者介绍 | |
师永刚,曾从军十五载,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作家,图书策划人,媒体研究人。内地画传热潮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宋美龄画传》、《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等二十多本。另有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研究《读者》杂志的《解密读者》、研究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子先生》与美国《时代》周刊的传记《中国时代》等。 |
| 序言 |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社会文化史的关注,远超出了传统政治史的范畴。作者对“现代性”在中国本土落地过程中的种种畸形与适应,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对早期大众媒体,尤其是报刊杂志的兴起和内容变迁的梳理,细致到令人赞叹。他展示了西方思潮如何被“中国化”的过程,以及这种“中国化”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国民性的某些特质。这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感觉历史不是发生在遥远彼岸的帝王将相之间,而是与我们日常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它解答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评分我得承认,初读这套书的卷一时,我一度感到有些吃力,因为信息的密度实在太高了,各种专有名词和事件背景层出不穷。但这股“难啃”的劲头,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一旦进入状态,你就会发现作者在每一个看似随意的段落中,都埋藏着关键性的洞察。尤其是在解析五四运动及其后续影响时,那种对文化革新与政治实践之间张力的剖析,极为精辟。他没有将历史简化为线性进步,而是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向前一步”背后,所伴随的巨大社会撕裂与代价。读完后,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再是教科书上标签化的认知。
评分整套书读下来,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叙事的克制与力量的平衡。在面对诸如“大跃进”或“文革”等敏感且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老练。他没有采用煽情或批判的口号式语言,而是通过详实的细节、可靠的数据和多方位的证言,让历史的重量自然地压在读者的心头。这种“以史为镜,无需多言”的叙事策略,比任何激烈的评论都更具穿透力。读完这套书,我感觉我对那个“动荡的中国时代”有了一种更深沉、更富有同理心的理解,它不再是遥远的历史名词,而是一代代中国人真实经历过的、充满血肉和温度的岁月。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和史料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驾驭能力。比如,当叙述到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复杂局面时,他并没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身份、不同立场人物的微妙处境和艰难抉择。这种对历史灰度的精准把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深度和厚重感。坦白说,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地图和人物传记,以求更全面地理解作者所构建的历史场景。这种引导读者主动探究的精神,正是一本优秀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喂食,而是点燃了求知的火种。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百年中国的历史长廊,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是其他很多历史读物无法给予的。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擅长捕捉时代转折点上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的交织。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社会思潮变动的描写,他不仅仅罗列了政治事件,更深入到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彷徨,那种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集体叩问,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书中对民国时期城市生活的描绘,那种带着旧式精致和新式颓废混杂的气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闻到老上海弄堂里的烟草味和西式香水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充满人性温度的历史解读,而非冰冷的政治史梳理。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小说,只不过它的主角是整个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