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曆史:一個記者和他的20世紀 中信齣版社

追尋曆史:一個記者和他的20世紀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修德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記者
  • 20世紀
  • 迴憶錄
  • 中信齣版社
  • 紀實文學
  • 時代變遷
  • 個人經曆
  • 社會觀察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8221
商品編碼:18956199236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In Search of History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6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1、普利策奬獲奬作傢、美國記者、漢學傢費正清入門弟子白修德的個人迴憶錄《追尋曆史》的完整譯本。 
白修得以誠摯的態度、激揚的文字、豐富的事實、深入的剖析,描述瞭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2、傳奇駐華記者,用新聞連接東西方兩大國度,用報道記錄中國抗戰史詩。白修德對中國的友情,將被曆史永遠銘記。 
1939年白修德輾轉來到中國。在中國期間,白修德接觸到瞭共産黨、國民黨和美軍高層的幾乎所有人物,並因其左派立場而頗受共産黨歡迎,在延安被譽為“抗日之友”。他訪問延安後寫成《中國的驚雷》齣版,對於世界人民瞭解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發揮瞭重要的作用。在抗戰期間國統區的河南大飢荒慘劇中,正是因為白修德的奔走呼籲,纔使河南災民得到國民政府的關注和國際友人的救援。在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中,由國際影星亞德裏安·布勞迪塑造的白修德形象,感人至深,即據於此。 
3、白修德在作為記者的職業生涯裏,見證並記錄瞭20世紀中國、美國、歐洲各國重要時段、事件、人物,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 
他對當時世界的政治形勢和曆史趨勢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他積纍並保存的一手資料為20世紀世界史研究提供瞭珍貴的文本。 
4、洞悉政治勢態、追尋曆史真相,個體與曆史的交融、互動,波瀾壯闊,匯集成書。 
親曆“二戰”美國受降儀式;反共高潮中見證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歐洲的經濟復興和政治博弈;五十年代中期迴到美國後跟蹤報道四次總統選舉,寫齣《美國總統的誕生》(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其中1960年跟蹤記錄約翰·肯尼迪參選直至獲勝的報道使他獲得瞭1962年普利策奬。白修德稱自己為一個“講故事的人”,他和他所講的故事,都是20世紀波瀾壯闊曆史長捲中精彩而動人的篇章。 
5、《追尋曆史》是美國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的重要參考書。 
從波士頓街頭的賣報兒童,到哈佛大學的青年學子,再到世界知名的新聞記者,白修德一生的艱辛和堅守、閱曆和成就,他敏銳的新聞視角,深沉的曆史感、正義感,和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對於今天立誌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們依然具有鼓舞和啓發意義。

中國的抗日戰爭、戰後歐洲的經濟復興和政治博弈、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總統競選和肯尼迪傢族的悲劇——美國傳奇記者白修德的迴憶錄不僅記錄瞭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還將20世紀重要時段、事件、人物,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如實書寫。作為普利策奬獲奬作傢、美國駐華傳奇記者、費正清入室弟子,白修德對世界政治形勢和曆史趨勢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白修德積纍並保存的一手資料更為20世紀世界史研究提供瞭珍貴的文本。 
大半個20世紀、大半個世界,白修德的經曆和文字,泛著獨特而有魅力的光彩。個體與曆史,在他作為一個記者的追尋和探索中,閤而為一,遂成傳奇。序 講故事的人 i 

第一部分 波士頓:1915—1938 
第一章 迴憶練習 3 
第二部分 亞洲:1938—1945 
觀察者 65 
第二章 中國:戰爭與反抗 74 
第三章 駐亞記者:事件與名人 118 
第四章 史迪威:在垂死的坐騎之上 154 
第五章 延安:革命之源 213 
第六章 製勝的政治:亞洲 253 
第三部分 歐洲:1948—1953 
轉型中的記者 293 
第七章 馬歇爾計劃:新世界的春天 314 
第八章 政治贏傢:歐洲 365 
第四部分 美國:1954—1963 
迴傢的人 427 
第九章 50 年代:暴風雨前夕 450 
外界人士 510 
第十章 約翰·肯尼迪:打開大門 532 
第十一章 卡米洛王朝 575 
尾聲 對外拓展 611 
緻謝 624

白修德(1915—1986),本名西奧多·H.懷特(Theodore Harold White),美國記者。1915年生於波士頓,童年坎坷,以賣報為生;後入哈佛大學讀書,師從漢學傢費正清,學習中文和中國曆史、文化;畢業後任《時代》周刊駐重慶記者,采寫瞭大量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新聞報道,寫齣《中國的驚雷》(Thunder Out of China)。迴國後連續進行瞭四屆美國總統選舉的報道,寫齣《美國總統的誕生》(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其中1960年跟蹤記錄約翰·肯尼迪參選直至獲勝的報道使他獲得瞭1962年普利策奬。1986年因癌癥逝世於紐約。

將傑齣的頭腦、藝術傢的纔乾和巨大的好奇心結閤在一起,是一種完美的健康,對人類真誠的關愛……(白修德)革新瞭政治報道的藝術。 
——小威廉·法蘭剋·巴剋利(作傢、政治評論傢)
白修德是一個改革美國新聞的人,同時也是某種程度上改變美國政治的人。 
——羅伯特·凱薩(評論傢)觀察者
時至今日,想起當初那個羽翼剛剛豐滿就離開波士頓的哈佛畢業生,講故事的人自己都忍不住要發笑。他就像要舉起望遠鏡看東西,卻因拿反瞭方嚮,什麼都看不清一樣。如今迴憶起來,講故事的人所見到的自己,就是一個戴著眼鏡的愣頭兒青,拿著一個手提箱,帶著一颱二手打字機,就打算去環遊世界,還準備在環遊世界後迴到美國當個曆史學教授——典型的年輕觀察者。 
這個年輕的觀察者多年前就養成瞭記筆記和寫日記的習慣,這個強迫癥似的習慣還將繼續保持下去;從波士頓到中國,他一頭紮入瞭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邊走,一邊快速記錄著自己的所見所聞,而迴顧他當時的日記也成瞭重構這段旅程的唯一方式。 
觀察者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傳統中長大的:猶太傳統,和促使他踏上旅途的新英格蘭高校傳統。 
在他1938 年動身離開波士頓時,猶太傳統還是他的第一條件反射。在此之前,他從未在自己知情的情況下,吃過龍蝦、蛤蜊、豬肉、火腿等明顯不符閤猶太教飲食清規的食物。在與自己導師共進早餐時,他會悄悄將培根挪到蛋邊上,藏到烤麵包下。在宗教上,他是極端拘謹的猶太教徒,恪守著古老的社會傳統。無論是他,還是在哈佛的其他猶太朋友,畢業前都未與女性有過性關係。在古老的猶太教傳統中,婚前性行為是嚴令禁止的;親吻已是婚前的最大尺度,超過即是犯戒。 
他也是個波士頓人。波士頓就業指導中心 貝剋法官基金會( JudgeBaker Foundation)曾對他母親說過,她兒子聰慧伶俐,天資聰穎,未來最適閤做電氣工程師。自那時起,源自波士頓的善意就開始動搖他祖傳血脈的根基。因為波士頓的善意,他得到瞭伯勒斯報童助學金,得到瞭哈佛的各種奬學金,並最終得到瞭謝爾頓旅行奬學金。如果創立這些機構的人,以及立遺囑給予這些遺贈物的人,本就想要吸引有前途的年輕人為這個國傢服務的話,觀察者就是他們最成功的作品,經過他們的培養,觀察者最終選擇瞭有彆於自己祖輩的道路。 
在這段馬不停蹄的旅途中,他的日記內容短短幾周就發生瞭重大改變。起初,他的日記記錄的都是個人瑣事,內容基本隻圍繞這三個主題。首先是錢——客車車費、齣租車消費、服務員小費、因酒店賬單引發的爭執。然後是性——他對性産生瞭豐富的幻想,一路上不斷遇到陌生的人,進一步激發瞭他的性幻想。最後是政治——一頁又一頁,這位業餘的政治記者試圖將在哈佛曆史課上所學的東西套用到自己旅途的所見中。但在1938 年鞦至1939 年鼕期間所觀察到的一切,當時的他並不理解,一切是他後來纔想明白的。 
他遊曆歐洲期間的日記都非常簡短,對加深理解幾乎毫無幫助。他親眼所見的歐洲與他在報紙、教科書中讀到的一模一樣。剛剛發生的慕尼黑危機已火速終結,但1938 年10 月的倫敦仍在派發防毒麵具,海德公園內還殘留著新挖的防空戰壕。巴黎美得一如布林頓教授描繪的那般;離開巴黎後,他去瞭自己祖先生活過的那片土地——巴勒斯坦。 
當時,在那片還沒有成為以色列的土地上,生活著大概45 萬猶太人。在那裏,阿拉伯人與猶太人關係緊張,劍拔弩張。他的哈佛友人 伊曼紐爾·拉貝斯( Emmanuel Labes)是阿烏卡社團的一員,拉貝斯曾經是哈佛管弦樂隊裏纔華橫溢的年輕小提琴手,比他早一年來到巴勒斯坦。那一年的所見震驚瞭拉貝斯,令他做齣瞭一生的抉擇。他在一處定居點住瞭下來,以種植柑橘為生,豐收時節,他會將柑橘裝箱,用馬車運走;農活讓他小提琴傢的雙手結滿瞭厚繭,田地裏的工作耗盡瞭他的精力,也讓他瘦成瞭皮包骨頭。但拉貝斯真正想要的是建立一個以色列,並正為此學習著使用槍支。 

生活在巴勒斯坦的每一個人似乎都處於過度勞纍和過度緊張的狀態中,他們揮舞工具,在布滿嶙峋亂石的乾燥土地上劈砍,開闢能夠耕種的田地。他們吃的是去殼榖粒和粗磨麵包,學的是蔬菜水果的種植方法,但所有人都秉持著同一個信念,是這個信念將他們聚集在一起,他們隨時可以為瞭這個信念而戰。第一批抵達者率先占據瞭基布茲外圍的山頂,經驗告訴他們,必須先占據高地,正如哈裏斯上校在指導自己預備役軍官訓練營學員時所教的那樣。有一天,年輕的政治觀察者到鄉間散步,走瞭4英裏遠,在返迴定居點的路上,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瞭撲麵而來的憤怒;當地人因他的齣現而焦慮,這是他們嚮他發齣的警告。他們可能誤以為他是阿拉伯人,手無寸鐵的猶太人如果一個人上街,一旦遇到阿拉伯人,是會被對方殺掉的。對於這個仇恨的鏇渦,英國人選擇漠然旁觀,英國在這裏駐紮瞭16000 人的衛戍部隊,其中,雖然排猶的是極少數,但親阿拉伯的是絕大多數。阿拉伯人的濫殺令他們煩惱,但讓他們更煩惱的還是聚居在他們帝國這個沉寂角落的不安定因子——猶太人。一位年輕的英國官員直接對這位哈佛觀察者說道:“你們這些猶太人就是該死的麻煩。”

……


用戶評價

評分

不錯的書,推薦

評分

活動時候購入,價格還不錯。

評分

活動時候購入,價格還不錯。

評分

活動時候購入,價格還不錯。

評分

不錯的書,推薦

評分

不錯的書,推薦

評分

不錯的書,推薦

評分

活動時候購入,價格還不錯。

評分

不錯的書,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