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法)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 著;崔君衍 译 定 价:68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页 数:363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125147 ●译者前言:我和巴赞的《电影是什么?》结缘
●原编者前言
●原序
●1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2 “完整电影”的神话
●3 电影与探险
●4 寂静世界
●5 于洛先生和时间
●6 被用的蒙太奇
●7 电影语言的演进
●8 非纯电影辩
●9 《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
●10 戏剧与电影
●11 帕尼奧尔专议
●12 绘画与电影
●13 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毕加索的秘密》
●14 评《德意志零年》
●15 评《的假期》
●16 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国电影
●17 西部片的演进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的结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推荐读物。在电影理论目前,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一座很好的里程碑,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宣扬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和真实美学也形成了与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电影美学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正是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才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作为巴赞电影理论的经典代表,《电影是什么?》从问世之初就受到电影从业者和广大影迷的好评,被誉为“电影的”,也为巴赞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 (法)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 著;崔君衍 译 安德烈·巴赞,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有名电影批评家、理论家,提倡现实主义美学,提出了长镜头理论,阐述了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以及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和辩证关系。因为对电影事业的重大贡献,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巴赞在西方电影备受推崇,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电影是什么?》《查理·卓别林》《残酷电影》《让·雷诺阿》。 原序
本书辑录了“二战”后至今发表过的若干篇文章。我们自知这项工作所担的种种风险,其中主要的风险便是招致非议,怪罪我们过于自负,竟然把大抵是触景生情式的随感留传后世。然而,笔者既然有幸在一家日报和几家刊物从事这类备受谴责的行当,也就可以顺便筛选出一批时效性不甚明显的文章。这种做法的结果则是汇集于此的文章写法各异,繁简不谐;因为我们的选题标准侧重内容,而非形式,发表于一份周刊上且仅有两三页长的文章,就成书角度而言,其重要性也许并不亚于鸿篇大论,或至少像一块角石,有助于加固大厦的正面高墙。
确实,我们可以或许也应当重新改写这些文章,以求论述的连贯性。由于担心落人教科书的窠臼,我们没有那样做,而宁愿请读者自己留意,体会出把这些文章汇集于一册的做法在精神实质上的合理性,如果存在着这种合理性的话。
这组文集名为“电影是什么?”,它并不意味许诺给读者现成的答案,它只是作者在全书等
电影是什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