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与玫瑰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2017年重磅新作

慈悲与玫瑰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2017年重磅新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培云 著
图书标签:
  • 熊培云
  • 慈悲与玫瑰
  • 自由在高处
  • 心灵成长
  • 哲学
  • 人生感悟
  • 女性视角
  • 精神世界
  • 散文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866
商品编码:1806710664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继《自由在高处》之后,熊培云审视社会、回归内心力作

如果说《自由在高处》是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谈的是如何自洽,《慈悲与玫瑰》则在审视自我抵近自我的同时,谈人如何与社会和他者共洽。它既是“自由在高处”精神的承继,又在这种精神内核的承继中展现更深广的外延。其高标独在的风骨和气质,以及基于成全而非压迫、基于建构而非毁损的悲悯情怀,恰如为一切孤军奋战的灵魂所作的书证。

如何获得幸福感以及生之意义?如何在逆境中自处自救并成功突围?个体选择之于人生的境遇有怎样的不同结局?作者引领我们从古今中外众多先贤那里获得启示,从几千年前到当下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种种实例,甚至借用自己和朋友的亲身经历,来为众生不可知的命运提供多种可能的方式。

熊培云的文字,既犀利警醒,亦满怀深情;既有学者的明辩理性,亦有诗人的云端浪漫。给读者以智性启发,审美愉悦。

除了文字、观点本身带给你的冲击,更重要的,《慈悲与玫瑰》一书中诸种意象所呈现出的敞开的多义性,将为你启开延伸阅读之路,让你对那些既成定义重新梳理,唤醒你流连于已有已得的沉迷之心,张开一切感知细胞,在这场智力与意志的交流中觉醒,并以玫瑰为喻,从此踏上漫长的精神之途,和缘遇的众生一道,追寻美好新世界。

 

  内容简介

把空间留给世界,把时间留给自己。

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它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可能性。

面对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重轧,作者分析了“无私心即无公德”“悲观的理性”“不完整的慈悲”“半数人暴政”,并对时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概念提出批评。

作者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础。在有关苦难与荒诞的态度上,本书对个体的境遇充满了温柔的同情。欢乐与痛苦都是人命运花园中的一草一木,有着相同的重量。

在这里,西西弗斯式徒劳是幸福的。当活着的人看见活着,他推动的不只是大地上的石头,更是天空中的玫瑰。

而真正的慈悲,除了面向众生的牺牲,也包括对自我的成全。

作者简介

熊培云

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文学与传播学。与写作相关的职业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作品多次获评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浪网、《亚洲周刊》《新周刊》《文学报》等机构与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

目 录

 

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美好动物 / 玫瑰之名 / 愤怒的草鞋 /

幸福未央 / 圣人与猪猡 / 我的歌声里 /

慈悲的本性 / 牺牲 / 无私心即无公德 /

进攻性的善 / 无私的公德 / 双向成全 /

花朵与命运 / 地狱里的西西弗斯 / 分水岭 /

孤独的星球与人 / 昨日的世界 / 向过去告别

 

时间与命运 

 

39 | 命运不可知

49 | 钻石与藤蔓

60 | 射杀希特勒

68 | 勇敢的良心

75 | 当痛苦不期而至

81 | 枪响了,你什么都不是

84 | 权力桃花源

87 | 庆祝无节日

90 | 在后主的城池

96 | 若无后世评说

101 | 死去的人依旧年轻

105 | 慈悲的界限

 

不完整的慈悲 

 

113 | 杀死一个求救者

139 | 一位中国母亲的隐忍与救赎

143 | 符号杀戮符号

148 | 看老虎吃人,我为何失去了同情心?

153 | 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157 | 也叹中华文化之花果飘零

162 | 鲁迅的逻辑

170 | 我是我的道路、意义与生命

175 | 如何保持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179 | 不完整的慈悲

195 | 被遗忘的人

 

大地上的玫瑰 

 

203 | 自私的蜜蜂

208 | 疯狂的蚂蚁

212 | 巨龙与沙砾

216 | 在只有直线的世界里

220 | 人类理想总司令

224 | 可怜天下父母心狠手辣

227 | 恐惧症与媒介素养

230 | 他们来了,如蝗虫过境

233 | 孤独的私有制

236 | 萨德与马索克

241 | 弹钢琴的男孩

245 | 光荣时刻

247 | 我为什么远离了文学?

252 | 身体下坡,灵魂上坡

257 | 一个人的电影

261 | 我的命运是一座花园

 

 

明日的世界 

 

265 | 琥珀社会,城堡落成

270 | 心有所住,庙不可言

275 | 半数人暴政

279 | 悲观的理由

282 | 那些不能写给今天的,就让它写给未来

284 | 因为无法改变,索性一事无成

287 | 镜与刀

292 | 讲故事的人,今在何方?

298 | 教育的心灵

307 | 每天向每天告别

309 | 消散的精英

313 |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生活

318 | 活着的人看见活着

 

附 录 

 

325 | 茨威格的星空

341 | 断臂上的花朵

 

代 跋 

 

353 | 消散的一切又在心头凝结

前 言

《慈悲与玫瑰》金句摘抄

当巨大的苦难降临,全民皆兵所带来的抗暴美学难免令人感动。但若以此压倒一切,凡不全力抗暴者则必被贬斥,这也暗含着某种自暴自弃。

  1. 这世界最不易被征服的,是内心有美的追求的人。因为美不只是美本身,它还对应着丑与世间的是非。
  2. 人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去讲道理,最好的道理是生活本身。
  3. 与其忧愁,不如歌唱。
  4.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遇见理想中的自己。这个自己不是在遥远的未来等你,而是深藏于你的心府,只等着时间与机缘的大风吹去上面的尘埃。
  5. 真正的利己是以不牺牲他人为界,否则他也将受到来自其他利己者的损害。
  6. 如果关心自己的利益是罪恶,那么活着本身就是罪恶。
  7. 无私心即无公德,无私心者无公德。
  8. 真正的慈悲亦是对人对己的双向成全。既不无视他人的痛苦,也不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
  9. 每个人都只能按自己的方式绽放人生。

10.  人终有一死,逆境再漫长长不过你我一生,不要因为诅咒风雨而忘却兼程。

11.  玫瑰引导人民。

12.  生活不只有面包和玫瑰,还有星空。埋葬星空的人,也会埋葬大地。

13.  人生若无缺憾,又谈何完美?

14.  四海仍在,只是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

15.  年少的时候,谁不想仗剑天涯?

16.  离散才是生活的常态,孤独才是人生的真相。

17.  除了人,我别无身份;除了美,我一无所知。

18.  疏远谁也不要疏远自己,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19.  自救乃第一天理。

20.  一个人进山找神,找了一辈子,最后才知道山顶上的那个神就是他自己。

21.  把空间让给他们,把时间留给自己。

22.  认识到运气的存在可以令人活得谦卑。

23.  人类对永恒的追求,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

24.  人世间葬礼无数,却很少有人愿意安葬痛苦。

25.  而人终究是孤独的,即使是在同一个家里,命运也各有不同。

26.  节日长于惹是生非,是寻常日子里的叛贼。

27.  所幸这世上还有干净的文字可以流亡,可以葬身。

28.  时间的大河不会为一道堤坝停留。

29.  时间终究会流向千秋万代去。

30.  死去的人依旧年轻,活着的人已经老了。

31.  虽然日复一日的繁忙,也自觉人生在虚度。

32.  我相信我把时间的种子埋在哪里,我的祖国就在哪里茁壮生长。

33.  如果没有父辈一夜夜利己的激情,人类不是早已灰飞烟灭,而是根本不会出现。

34.  真正的慈悲面向所有人,包括你我自身。

35.  利己不是这个世界的灾难,真正的灾难是这个世界有理想而没有了你自己。

36.  人们活在空虚之中,需要在生活中寻找意义。

37.  真正让我担心的是群体本身,因为它有多大能量指向善,也就有多大能量指向恶。

38.  在这个国家,我已经看惯了一场海啸覆盖另一场海啸。

39.  我相信一个社会无论是崇尚良知还是理性,它都需要有所节制。

40.  节制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美德,而且暗藏了人世间的自救之门。

41.  这个社会,乐善好施的人会继续乐善好施,明辨是非的人会继续明辨是非。

42.  在人民与社会面前,每个人都身如蝼蚁。

43.  虐,是我们的世纪总汉字。

44.  我知道这依旧是一个施虐者掌声如雷的世界。

45.  不要与黑暗搏斗,你只需为人道出心中的光明。

46.  这个社会的希望或许在于,虽然常遇世事凉薄,但人心还是热的。

47.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暴力,是基于单一的身份认同。

48.  中国最缺的不是公民教育,而是人的教育。

49.  国家与社会的和解,最终都要回到人本身。

50.  真正要消灭的是时代的危机,而不是同时代的人。

51.  你无法抗拒波兰,但波兰也无法抗拒春天。

52.  我素以为一个民族的未来,多取决于精英的质量,而不是草根的质量。

53.  不要只看到时代在交媾,还要看到时代在孕育。

54.  在这充满荒诞也同时被我热爱的世界里,我是我的道路、意义与生命。

55.  早上点亮一盏灯,晚上点亮一座城。

56.  在人类生活中,我看到许多与上述行军蚁遭遇类似的“死亡漩涡”。比如在传销队伍里,大家都在维持一个一夜暴富的谎言,于是互相带领。在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社团,人人相信一种主义,于是互相带领。在一个沉默的国家,人人都觉得一言不发更好,于是互相带领。

57.  在集体作恶之时,一个人的加害,逻辑上也可被视为一群人的加害。

58.  这世界上最朴素的真理是,没有谁能好事占尽,只赚不赔。

59.  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而非倾听;急于说服,而非交流。

60.  而当戾气变成了一种没有方向的愤怒,每个人都可能变成受害者。

61.  可怜天下父母心狠手辣

62.  我不反对私有制,我反对的是公共性缺失所带来的焦虑与凡事亲力亲为的举步维艰。

63.  我所拥有的,就是我所经历的一切。

64.  每个人的灵魂里同时有故我与今我交战。

65.  我相信人的一生是身体下坡、灵魂上坡的过程。

66.  当我走到时间的尽头,我愿我的一生每一时有每一时的领悟,每一岁有每一岁的江河。

67.  有时候我们要学会远离人群,因为人群能让我们找到方向,却找不到美。

68.  我的命运是一座花园。这里不曾阳光普照,但所有的欢欣与痛苦,在我回首往事的时候,都是我生命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相同的重量。

69.  向上走要撞破钢筋水泥板,向下走则只需滑进沼泽。

70.  如果不想生活被各种芜杂的事情占据,闭门读书是最好的办法。

71.  你要慈悲地面对你的心,你要善待自己的选择。

72.  重要的是你把心放在哪一个时代,而不是把身放在哪一座庙。

73.  人类乐意群居,同时互为缺陷。

74.  知识分子似乎注定是现实的局外人,他们生在此世又不属于此世。

75.  没有悲观是危险的,正如一辆车没有刹车。

76.  愿文字是我最初与最后的避难所。

77.  那些不能写给今天的,就让它写给未来。

78.  时代的局限就像一块巨石落在草地上,在时间将巨石挪走之前,你可以在其他地方种花。

79.  才华也许不能给你带来荣华富贵,但一定可以是你一生最大的兴趣与慰藉。

80.  你要相信你的才华是属于你的,再小也足够装下整个宇宙。

81.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可以衡量,一是灵魂的培育,二是思维的培育,三是长处的培育。

82.  真心的教育不是压迫,而是成全。

83.  好好完成自己的议程设置,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只是跟着人群走,不要在日复一日的热闹里播种一生的荒凉。

84.  相信每一个愿意在死前认真留下遗言的人,即使是在此最后的艰难时刻,也是深爱着这个世界的。

85.  没有遇见神的指引,也不曾热切盼望,我只皈依那个我最看得起的自己。

86.  作恶者嚣张于一时,但并不掌控这个世界,包括你高贵的灵魂。

87.  当作恶者负责恶时,你必须负责美。

88.  美到作恶者暗淡无光,美到作恶者为自己流泪,美到作恶者为你鼓掌。

媒体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陈志武(知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

免费在线读

 

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一)美好动物

我上大学那年,弟弟只有六岁。第一次放寒假,我带回了一个单放机和几盒磁带。有一天早上,弟弟钻进了我的被窝。当时我正躺在床上听《梁祝》,于是就取下耳机罩住他的耳朵。那是弟弟第一次听世界名曲,我至今未忘他满脸神奇的惊喜。虽然弟弟只会说“真好听啊!”,但我知道这幼小的生命在那一刻被美好的东西打动了。

 

《梁祝》为什么好听?六岁的弟弟答不上来,现在的我也一无所知。这世界上有些美妙是无法解释的,就像我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怀念某个大雪纷飞的清晨或者黄昏。

 

人生如借,所幸还有音乐。音乐是我在人间经历的最奇妙的事情。虽然我没有真正创作或者拥有过任何一首歌曲,但那些美好的音符一直在精神上养育和丰富我。那些源自心灵深处的寂寞、牺牲与欢喜,直接通向的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人的神性。而这种神性,正是基于深藏人心中的美的激情。

 

而就在此刻,当我开始写作这篇文字,耳畔交替着响起的是阿炳的《二泉映月》和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几十年前,小泽征尔曾说过《二泉映月》这支曲子他必须跪着听。而《如歌的行板》也让托尔斯泰潸然泪下。有关这两部作品的经典诠释是它们演绎了人类苦难的灵魂。然而,即使是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人物,也列不出一个公式来向读者解释他为何会热爱这种悲怆之美。

 

人终究是一种美好动物,这是我唯一可以断定的。所以,人总是沉浸于搜集并赞美美色、美音、美景、美酒、美好的人格……而如果有志同道合者,他还要追求美丽新世界。

(二)玫瑰之名

中学时有幸读过几篇小说,时常对未来的写作担忧。为什么那些作家能够说出许多花草树木的名字,而我甚至连真正的玫瑰都不曾见到。虽然听人谈起过“红玫瑰”与“黑牡丹”,印象中那也都是留给女特务的代号。

 

许多人把玫瑰当作爱情的象征。当我开始在城里生活,耳濡目染,慢慢知道了玫瑰不同寻常。我学法语时听皮雅芙的“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其中有一句歌词——“Les ennuis, les chagrins trépassent. Heureux, heureux à en mourir”,翻译过来就是烦恼忧伤全消逝,幸福幸福直到死。

 

的确,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也会芬芳如故。只要生活是美好的,未必一定要用玫瑰来描绘它。

 

相较于爱情,我更愿意将玫瑰虚指为一种优雅而美好的生活。玫瑰有自然之美,而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激情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莫名其妙地被接到这个世界上,也莫名其妙时而满心欢喜。正如安杰勒斯·西莱修斯所说,“玫瑰是没有理由的”。

(三)愤怒的草鞋

而作为美好生活的隐喻,玫瑰也是多灾多难。回顾历史,不仅施害者的铁蹄会践踏玫瑰,使之香消玉殒;同样可悲的是,受害者还要穿着自己不幸的草鞋,去践踏心底最后的玫瑰。

 

举例说,当外敌入侵,如果还有人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那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许多人相信,在国家遭难之时维持风雅的生活是不道德的。

 

想起有关梁实秋的一段公案。1938年,梁实秋为自己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写了一篇编者按,其中几句是这样的:

 

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很快,这一番肺腑之言招致了郭沫若等左翼文人的攻击,而消极抗战的罪名让梁实秋从此背负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在内地的报刊上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

 

其实,了解内情的人知道,梁实秋并非不主张抗日,而是站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立场想象另一种可能,即在追求政治的独立之外,还要须臾不离不弃文学的审美价值。梁实秋没有否定枪炮在保家卫国时的立竿见影,但他同样试图保卫中国人生活中的玫瑰。这非但不是投降主义,反而是以一种和风细雨的日常的抵抗来维护一个文明人的自尊。

(四)幸福未央

当巨大的苦难降临,全民皆兵所带来的抗暴美学难免令人感动。但若以此压倒一切,凡不全力抗暴者则必被贬斥,这也暗含着某种自暴自弃。

 

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曾有所谓的“孤岛繁荣”,生活其中的人们常被后方贬为“醉生梦死”。我虽然理解批评者的心情,但就此彻底否定当年上海人的生活,亦未必公允。相较同归于尽的焦土抗战,上海的孤岛繁荣其实也为中国人留下几束沧桑玫瑰。或者说,刺刀之下,国土虽已沦陷,但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心并没有被征服。

 

同样,偏安于两千公里之外的云南也在努力承继文明的血脉。作家鹿桥在《未央歌》里纪录了他在西南联大的生活。那是中国在抗战时期最动人的篇章,也藏着我关于世间最美好大学的所有想象。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童孝贤与蔺燕梅等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洁友情,还有南国飘摇的雨水:

 

看雨景要在白天。看她跨峰越岭而来,看她排山倒海而来。看她横扫着青松的斜叶而来,看她摇撼着油加利树高大的躯干而来。再看她无阻无拦,任心随兴飘然而去。听雨要在深夜。要听远处的雨声,近处的雨声。山里的泉鸣,屋前的水流。要分别落在卷心菜上的雨,滴在沙土上的雨,敲在纸窗上的雨,打在芭蕉上的雨。要用如纱的雨来滤清思考,要用急骤的雨催出深远瑰丽的思想之花,更要用连绵的雨来安抚颠踬的灵魂。

 

以及春色如洗,随处可见的玫瑰:

 

每年花开的时候,不论晨晚,雨晴,总有些痴心的人旁若无人地对了这美景呆呆地想他自己心上一些美丽而虚幻的情事。只要这些花儿不谢,他们的梦便有所寄托。这些花与这些梦一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们所爱护的。因此他们不用禁止,而人人自禁不去折花。

 

正是因为人世间还有这般锦绣温润的生活,人生才值得期盼,而和平也才有意义。

 

这世界最不易被征服的,是内心有美的追求的人。因为美不只是美本身,它还对应着丑与世间的是非。他们接受了战争的事实,但不会让战争卷走一切。即使是像圣埃克絮佩里这样与纳粹周旋在天上的英雄,他的心里还装着一朵带刺的玫瑰,以及对生活的……

……

书摘插画






《自由在高处》 一部关于现代人内心困境与精神突围的深刻洞察 熊培云,这位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著称的学者,在2017年携其重磅新作《自由在高处》再度引发广泛关注。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理论著作,而是一次关于我们身处何处、向何处去的灵魂追问。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而“自由”这个看似触手可及的词汇,却在现实的重重迷雾中显得模糊不清,甚至遥不可及。熊培云以其一贯的冷静与激情,深入剖析了现代人被物质洪流裹挟、被符号逻辑围困的生存困境,并试图为我们指出一条通往内心真正自由的道路。 第一章:被遮蔽的自由——我们身处的时代迷局 在开篇,熊培云并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当下社会最为普遍的现象入手,带领读者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他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充满选择的时代,信息渠道的极大丰富,消费欲望的不断被刺激,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自由”无处不在。然而,事实是否如此?他犀利地揭示了“被制造的自由”和“被稀释的自由”的真相。 消费主义的陷阱:熊培云认为,消费主义以其强大的诱惑力,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内在的价值追求引向外在的物质占有。我们被鼓励去拥有更多,去追求名牌,去扮演社会所期望的成功者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真正的自我探索和精神成长却被搁置。这种“拥有即自由”的逻辑,恰恰剥夺了我们选择不受物质奴役的权利。 信息茧房的围困:互联网的普及,本应是打破信息壁垒,促进知识传播的伟大工具。然而,算法的推荐机制,使得我们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熟悉的信息圈子里,与不同的观点和声音隔离。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海量的信息,实际上却可能被困在狭窄的认知空间中。这种“信息自由”的假象,阻碍了我们形成批判性思维,也让我们难以真正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符号逻辑的操控: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被要求遵循一套既定的符号和话语体系。成功、体面、主流,这些被广泛传播的符号,构成了无形的社会评价标准。为了融入,我们不自觉地模仿,甚至被这些符号所定义。熊培云警示我们,当我们将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这些外部符号上时,我们也就丧失了独立判断和自由选择的勇气,沦为了符号的奴隶。 “无聊”的焦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感到一种深层的“无聊”,而这种无聊并非源于精神的贫乏,而是源于被效率至上和意义缺失所带来的焦虑。我们被鼓励不断地“填补”时间,却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感受内心的声音。这种被动填充的生活,看似充实,实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漂流。 第二章:自由的根基——回归人的主体性 在揭示了时代对自由的遮蔽之后,熊培云将目光转向了重建自由的可能性,而这切入点,便是回归人的主体性。他强调,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外部的恩赐或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和独立的意志。 认识真实的自我:主体性的第一步,是诚实地认识自己。这包括承认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理解自己的欲望和恐惧,不回避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熊培云鼓励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破除自我设限的牢笼。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恰恰是超越局限的开始。 独立思考的能力:主体性的核心在于独立思考。这意味着我们不能轻易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学会质疑、分析和判断。熊培云推崇那种“求真”的精神,鼓励读者主动去接触不同观点,去辨析信息的真伪,去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种能力,是我们抵御外界干扰,保持清醒的关键。 情感的自主与负责:人的主体性也体现在情感层面。我们常常被情绪所裹挟,被他人的评价所影响。熊培云指出,我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被负面情绪所控制,也不为外界的赞美或批评而过度摇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自己的情感选择负责,理解情感的根源,并用成熟的方式去处理。 价值的内化与创造:主体性的最终体现,是将价值从外部转向内心。这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追求社会所定义的成功,而是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真正有意义的价值。这些价值可能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对人际关系的真诚,或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熊培云鼓励读者去发掘那些能让自己内心充实和感到生命力量的事务。 第三章:自由的实践——在不高处,如何抵达? “自由在高处”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熊培云在书中为我们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他认为,自由并非是某种终极状态,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追求过程,它需要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不断地被实践和捍卫。 “慢”的艺术:在信息爆炸和效率至上的时代,熊培云提倡“慢”的艺术。慢下来,是为了给思考留出空间,给感受留出时间。无论是阅读、交谈,还是思考,都应该有节奏,有深度。他认为,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真正品味生活,才能从浮躁中抽离,找到内心的宁静。 “断舍离”的智慧: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整理,更是精神层面的“断舍离”。我们要学会舍弃那些不再服务于我们成长和幸福的念头、习惯和人际关系。勇于放下,才能为新的可能性腾出空间,才能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轻装前行。 “对话”的力量:熊培云强调对话的重要性,这里的对话,既包括与他人的真诚交流,也包括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我们可以拓宽视野,理解不同立场;通过与自己的对话,我们可以理清思绪,认识自我。他鼓励读者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讨论,并在交流中学习成长。 “行动”的勇气:理论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熊培云鼓励读者勇敢地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去尝试新的可能,去承担责任。即使是微小的行动,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选择,都能成为迈向自由的重要一步。行动本身就是对自由最好的肯定。 “爱”的充盈:在熊培云看来,真正的自由与爱是分不开的。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这种源于内心的充盈感,是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给予的。当我们将目光从自我中心转向更广阔的生命时,我们才能体验到更深刻的自由。 第四章:自由的辽阔——从个体到社会的担当 《自由在高处》的野心不止于个体的精神突围,它更将目光投向了自由与社会的关系。熊培云深信,个体的自由与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公民的责任:真正的自由,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参与。熊培云呼唤公民意识,强调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一个拥有主体性的公民,才能更好地监督权力,推动社会朝着更公平、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宽容与共情:自由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能够容纳多元声音的社会。熊培云倡导宽容与共情,鼓励我们去理解和尊重与我们不同的人。在一个充满偏见和对立的时代,这种基于理解的共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希望的传递:面对现实的挑战,保持希望至关重要。熊培云并非虚幻的乐观主义者,他深知前进道路的艰辛。然而,他坚信,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通过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我们终将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希望,是通过行动和坚持来点燃的。 《自由在高处》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茫;它又是一盏灯,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熊培云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人文关怀,引领读者踏上一次深刻的精神旅程,去探寻在喧嚣世界中,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真正的高处。这本书,不只是给思考者,更是给所有在生活洪流中,渴望寻找自身价值和精神归属的每一个你。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共同去抵达那片属于我们自己的,辽阔而自由的天空。

用户评价

评分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黑夜中看到了一盏明灯,虽然微弱,但足以照亮前行的方向。熊培云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不回避现实的复杂,也不掩饰人性的幽暗,而是以一种坦诚而又温柔的姿态,与我们一同审视这个时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个体性”的讨论所吸引,在如今这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里,找回和坚守这份独一无二的“我”,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并不是简单地鼓吹个人主义,而是深刻地阐述了,真正的个体性,是建立在对自身深刻的认知和对世界的清晰理解之上的。这种思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随波逐流,是否轻易地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书中关于“精神故乡”的论述,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不断地迁徙、漂泊,而内心的那个安宁的归宿,却越来越难以寻觅。《自由在高处》就像为我搭建了一个精神的栖息地,让我可以在疲惫时稍作停留,重新积蓄力量。

评分

读完《自由在高处》,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熊培云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思考的大门。书中关于“公民意识”的探讨,让我对社会运行的规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和责任。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开始思考,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如何才能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宏大的概念与鲜活的现实案例相结合,让那些抽象的哲思变得触手可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公共领域”的论述,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要关注公共利益,关注社会公正。这种将个体与整体紧密联系起来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思想礼物,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希望。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自我”的指南。熊培云老师的《自由在高处》,用一种极其真诚的口吻,与我们分享了他对自由、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我反复品味书中关于“行动的自由”与“思想的自由”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真正的自由,既需要我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需要我们有将思想付诸行动的勇气。这种结合,才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关键。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论述,让我对“自由”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种不负责任的放纵,而是包含着责任、担当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谈及“生活艺术”时那种轻盈而又深刻的笔触,他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诗意和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默默地陪伴着我,在我感到迷茫的时候,给予我力量和方向,在我感到疲惫的时候,给予我慰藉和启发。

评分

读完熊培云老师的《自由在高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是一本真正能触及灵魂的书,它不像那些贩卖廉价鸡汤的读物,而是以一种深沉而又富有力量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自由”的真正含义。书中那些关于个体存在、社会责任、以及人类困境的探讨,无一不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反复咀嚼着作者的文字,那些精辟的洞察、独到的见解,如同甘露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田。特别是作者在论述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时,那种辩证的视角,既肯定了自由的可贵,又强调了自由背后的沉重代价,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所谓的自由,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又承担了多少本应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也不像网络文章那样轻浮浅薄,而是恰到好处地将思想的深度与文字的温度结合在一起,读起来既有智识上的启发,又有情感上的共鸣。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循循善诱,引你走向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评分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人生的智慧。熊培云老师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张扬,却能深入骨髓。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文化自觉”的讨论所打动。在一个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异质文化的洪流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的根。作者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自身文化的价值,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文明。这种审慎而又开放的态度,对于我们构建一个自信而又包容的社会,至关重要。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也让我受益良多。它并非鼓励我们去否定一切,而是教导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要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们不至于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而是能够辨别真伪,洞察本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