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从莫奈到毕加索 | 作者 | 陈传席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25214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60000 | 页码 | 215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从莫奈到毕加索》从美术史的角度,将西方近现代著名画家的艺术创作变化与中国(日本)绘画艺术做横向对照,并引用画家自己的论述,证明了在西方近现代绘画风格的形成和艺术创新上的突破中,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陈传席,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宣部评阅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有:《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绘画理论史》等。 |
| 目录 | |
| 自序 上卷 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引言 下卷 杂论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重估中国艺术在世界的独特价值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是学者陈传席近几年来受西方大学及艺术研究机构之邀,前往欧美讲演中国书法、绘画、文学的内容整理合集。其中“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实际地位”一文为全书重点,作者从美术史的角度,将西方近现代著名画家的艺术创作变化与中国(日本)绘画艺术做横向对照,并引用画家自己的论述,证明了在西方近现代绘画风格的形成和艺术创新上的突破中,中国艺术的影响不可或缺。 ★丰富材料详解作品启迪全新视角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通过举例包括莫奈、毕加索、凡高、马蒂斯等西方近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与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一一进行具体对比,从而论证中国书画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及其在世界的地位。每一例子皆有细致的配图讲解,其中包括许多之前学界未加注意的材料,启迪读者用全新的视角欣赏并理解中西经典绘画艺术。 ★另辟蹊径梳理美术史比较中西文化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重新梳理了世界美术史,在已有的艺术史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作者由表及里,让读者除了获得有关画作本身的知识与观点外,同时也对中西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差异有所理解领悟。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古典又现代的字体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本来就对艺术史有点涉猎,但市面上很多关于东西方艺术交流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看得人昏昏欲睡,要么就是浮光掠影,讲不出什么深度。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然而,它用一种近乎故事叙述的方式,将那些宏大叙事巧妙地编织进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比如,它对印象派画作中光影处理的分析,并没有停留在色彩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东方水墨画中“气韵生动”的哲学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德加对于动态捕捉的敏感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十九世纪末的巴黎咖啡馆,亲眼见证那些伟大的碰撞与融合。特别是那些对细节的考据,比如某位欧洲画家收藏的一件中国瓷器是如何激发了他对特定几何图形的兴趣,都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广阔的视野。这种将艺术史写得像探案小说一样的能力,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它没有给我任何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无数个思考的切入点。从莫奈花园里对光影的痴迷,到毕加索对非洲雕塑形式的借鉴,作者层层剥茧,展示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必然性。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关于当代艺术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收尾,而是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定义一种“本土性”的艺术表达,同时又能积极参与到世界艺术的对话中去?这种面向未来的提问,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回顾。它鼓励读者,尤其是年轻的创作者,去拥抱文化的多样性,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购买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资,它让我对“世界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说实话,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找到一本深度足够且不失趣味性的书籍越来越难了。这本书成功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在引用大量一手资料和西方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基于作者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独到见解,这些见解往往一针见血,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它对“留白”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这种源自东方审美的留白,是如何在功能主义盛行的现代设计中,成为对抗过度信息轰炸的一种精神策略。这种将古代哲学智慧与当代设计实践相结合的讨论,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甚至会忍不住去查阅书中提到的那些不太知名的艺术家和作品,这种引发主动探索欲的阅读体验,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艺术史。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往往将西方艺术塑造成一个独立发展、自我完善的体系,东方艺术则常常被简化为一种“异域风情”的点缀。这本书彻底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没有陷入那种简单的“谁模仿了谁”的肤浅论调,而是着重探讨了“共振”和“对话”。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当作者将立体主义的解构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多重视角表达联系起来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艺术的进步并非单线进行,而是无数文明在特定历史关口上,对视觉、空间、时间和存在的共同追问。这种跨越国界和时空的连接感,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充实和令人振奋。它迫使你重新思考“原创性”和“影响力”的真正含义,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精妙,它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罗列事实,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驱动的方式。读起来节奏感很强,不会让人感到疲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色彩哲学的章节,作者对比了中国传统矿物颜料的稳定性和西方油画对光线瞬时变化的追求,进而分析这种差异如何在抽象表现主义中找到了某种奇特的平衡点。语言风格上,它兼具了学术的严谨和散文的优美。有些段落读起来如同诗歌一般富有韵律感,尤其是在描述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和灵感来源时,那种画面感极强。而且,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轻松跟上其复杂的思想链条。对我来说,这不只是一本关于艺术史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感知世界方式演变的思想探索录。每次翻开,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捕捉到新的灵感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