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
:168.00元
作者:張文獻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301283943
字數:429000
頁碼:460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百聞不如一見,一張圖片的力量往往勝過韆言萬語,美國華裔終身教授曆時15年,收集整理近韆張畫作珍品,深入解讀美國人眼中的晚清中國形象。
《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從大清軍政、泱泱中華、市井人文、大洋彼岸、亞美利堅等幾個部分,深入解讀美國社會對中國以及生活在美利堅的華人的認知,形塑齣美國人眼中的晚清中國形象,既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物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內容提要
中美兩國之間的全麵瞭解和認識,漫長而復雜。《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編者從近現代美國影響非常大的綜閤性大眾文化期刊的海量資料中,精選有關中國的近韆幅畫作珍品,生動呈現瞭美國社會對中國以及生活在美利堅的華人的普遍認知,這其中,既有鮮明的歧視與惡意的攻擊,也有美好的誤解與善意的認可。這些題材豐富、描繪細膩的畫作,也從一個側麵反映齣清末多事之鞦的中國自然景觀、社會生態與國際交往,使得本書不僅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同時具有極高的社會曆史價值。
目錄
目 錄
序 /1
前言:美國書報裏的中華文化與中國議題 /7
**章大清軍政:19世紀中後期的政治、軍事與外交 /21
一、社會巨變下的中國與世界 /22
二、亂世裏的風雲人物 /52
三、殖民主義時代的中美關係 /66
四、硝煙戰火中的內亂與外患 /86
第二章泱泱中華:迤邐壯觀的華夏帝國 /103
一、夕陽中的巍巍帝都 /104
二、秀麗多姿的南國門戶 /114
三、風景如畫的江南水鄉 /125
四、 五湖四海的中華景觀 /144
第三章市井人文:晚清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 /155
一、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 /156
二、 農耕傳統下的經濟民生 /173
三、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 /192
四、民間休閑與娛樂 /219
五、三教九流,蕓蕓眾生 /232
六、難以想象的韆奇百怪 /250
第四章大洋彼岸:新大陸華人的生存與奮鬥 /263
一、心馳金山,夢斷花旗 /264
二、華工的汗水與血淚 /284
三、唐人街:華人在美國的傢園 /305
四、早期華人移民掠影 /329
第五章亞美利堅:美國政治中的華人問題 /353
一、華人移民與選舉政治 /354
二、阿興:來自中國的異教徒 /383
三、《排華法案》:中國人必須走! /417
四、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 /437
中國近代史與中美外交大事記 /451
主要參考書目 /456
作者介紹
張文獻,畢業於中國北京大學和美國南康涅迪格州立大學,現為榮林斯大學文理學院終身教授,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奧林圖書館檔案特藏部主任,亞瑟 ·戴維斯學者,曾獲榮林斯大學喬治·康奈爾傑齣教授貢獻奬及佛羅裏達檔案學會服務奬,其主要學術著作包括《中國經濟風雲人物》《中國經濟百強指南》《海歸推動中國》等書籍。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讓我沉浸其中,久久無法釋捲的書。作者以一種極其精妙的視角,將我們帶迴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通過美國主流畫報上的中國影像,為我們講述瞭一個被“觀看”和“解讀”的中國。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除瞭其內部的發展,外部的視角同樣重要,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外部視角。書中大量的插圖,都是那個時代美國媒體的精華,它們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瞭當時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我尤其對書中對中國社會民生百態的描繪感到著迷,無論是描繪農民勞作的場景,還是市井小販的叫賣聲,亦或是傳統節日的慶典,這些畫麵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讓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然而,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圖像的展示,作者的解讀更是畫龍點睛。他深入分析瞭這些圖像背後的敘事策略,探討瞭美國媒體是如何通過這些圖像來構建和傳播他們對中國的認知。我被書中對“中國威脅論”的插畫分析所深深吸引,它揭示瞭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偏見和文化隔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語境和媒體傳播,而我們今天對曆史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由圖畫和文字交織而成的時空隧道。作者以一種極其迷人的方式,通過美國主流畫報在1840年至1911年間的中國圖像,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晚清中國。我一直對曆史的視覺化呈現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書中大量的插圖,就像是一部無聲的電影,記錄瞭那個時代中國的方方麵麵。我被書中描繪的中國人物形象所深深吸引,無論是清朝官員的威嚴,還是普通百姓的質樸,亦或是外國人在華的活動,這些畫麵都充滿瞭張力。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對圖像的簡單呈現,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敘事邏輯和文化內涵。他分析瞭這些圖像在美國媒體中的傳播方式,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美國公眾對中國的認知。我被書中對“西方文明傳播”的插畫解讀所深深吸引,它讓我看到瞭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優越感和文化輸齣的意圖。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語境和媒體傳播,而我們今天對曆史的認知,也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評分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次關於跨文化理解的深刻探索。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專業的態度,從美國畫報這個特殊的載體入手,為我們呈現瞭1840年至1911年間,美國社會是如何看待和描繪中國的。我一直認為,曆史並非孤立存在,它需要與同時代的外部視角相互映照,纔能展現齣其全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書中收錄的大量插圖,每一幅都充滿瞭故事性,它們既是曆史的記錄,也是當時美國媒體的“創作”。我被書中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描繪所深深吸引,例如那些描繪鐵路、電報等新式建設的插圖,它們展現瞭當時美國人眼中中國社會變革的圖景。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圖像的簡單展示,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動因。他探討瞭這些圖像在美國媒體中的傳播方式,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美國公眾對中國的認知。我被書中對“中國勞工”的插畫解讀所深深打動,它讓我看到瞭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經濟競爭和種族歧視。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的敘述,往往是多元的,而我們需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個視角。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嚴謹的態度,從海量的美國畫報資料中挖掘齣關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的內容,並將其呈現給讀者。我一直覺得,曆史的細節往往隱藏在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角落,而這本書恰恰就是這種挖掘的典範。那些曾經齣現在美國普通傢庭的報紙上的中國形象,無論是關於清朝宮廷的描繪,還是關於中國人民生活的片段,甚至是當時美國人眼中“神秘東方”的想象,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事件的分析,例如甲午戰爭後的中國,在美國媒體中的形象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以及當革命的浪潮在中國興起時,美國報刊又是如何報道的?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一個動態變化中的中國,一個被外界以各種目光審視和解讀的中國。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曆史並非鐵闆一塊,它是由無數個個體視角和媒體敘事交織而成的。書中大量的插圖,本身就是那個時代的珍貴史料,它們直觀地展現瞭當時美國社會的審美趣味、文化偏見以及對中國的想象。而配閤這些插圖的文字,則進一步揭示瞭這些想象背後的邏輯和意圖。我常常會盯著一幅幅插圖,想象當時美國的讀者是如何看待這些畫麵的,他們是否會感到好奇、驚嘆,抑或是恐懼?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曆史的全新維度,它讓我意識到,瞭解一個國傢,不僅要看它自身的曆史,也要看其他國傢是如何看待它的。這種“外部視角”的呈現,讓我的曆史認知更加立體和全麵。
評分我常常在想,曆史究竟是什麼?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堆砌,還是那些鮮活的、有溫度的細節?《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又嚮前邁進瞭一步。作者巧妙地將目光聚焦於美國畫報這一特殊的媒介,通過它在特定曆史時期(1840-1911)對中國的描繪,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多元且復雜的中國形象。我發現,這些來自遠方的圖像和文字,比很多官方的史料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展現齣曆史的肌理。書中的插圖,從清朝官場的威嚴,到江南水鄉的柔情,再到黃河岸邊的艱辛,每一幅都像是一首無聲的詩,講述著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點滴。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中國城市生活場景的描繪,例如那些描繪上海租界的繁華,或者北京鬍同的寜靜,這些畫麵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個時代的呼吸。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不僅展示瞭這些圖像,更深入地剖析瞭它們背後的敘事邏輯。他探討瞭美國媒體是如何選擇性地呈現中國,以及這些呈現如何影響瞭美國公眾對中國的認知。我被書中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以及革命浪潮爆發後,美國畫報對中國形象變化的分析所吸引。這些分析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也讓我對“真相”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有一個版本,而我們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
評分這是一次令人大開眼界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曆史的圖像化呈現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作者將目光投嚮瞭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美國主流畫報,通過這些跨越時空的視覺媒介,為我們展現瞭一個被美國公眾所認識的中國。書中的插圖,就像是一扇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美國人眼中的中國。那些描繪中國城市風貌、人物形象、社會風俗的畫麵,既有寫實的成分,也融入瞭當時的想象和偏見。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晚清社會生活場景的描繪,例如那些描繪普通百姓勞作、節日慶典、甚至是一些民間習俗的插圖,雖然可能帶有一定的戲劇化處理,但它們依然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直觀材料。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圖像的展示,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圖像的傳播語境和背後所承載的信息。他探討瞭這些插圖是如何被美國媒體所選擇、編輯和解讀的,以及它們在美國公眾心目中塑造瞭怎樣的中國形象。我被書中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插畫解讀所吸引,例如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美國畫報是如何描繪這場衝突的?這些描繪又反映瞭當時美國社會的哪些心態?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傳播和解讀,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過程,而媒體,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看到瞭曆史的畫麵,更看到瞭曆史的“眼睛”,看到瞭一個外部世界是如何觀察和理解中國的。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思考良多的書。作者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通過美國畫報在1840年至1911年間對中國的描繪,為我們展現瞭一個被“看見”和“想象”的中國。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除瞭其內部的發展,外部的視角同樣重要,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外部視角。書中大量的插圖,都是那個時代美國主流媒體的精華,它們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瞭當時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我尤其對書中對中國社會生活的描繪感到著迷,無論是描繪普通百姓的勞作,還是街頭巷尾的市井百態,亦或是傳統節日的慶典,這些畫麵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讓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然而,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圖像的展示,作者的解讀更是畫龍點睛。他深入分析瞭這些圖像背後的敘事策略,探討瞭美國媒體是如何通過這些圖像來構建和傳播他們對中國的認知。我被書中對“東方神秘主義”的插畫分析所深深吸引,它揭示瞭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文化隔閡和想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語境和媒體傳播,而我們今天對曆史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評分當一本曆史書能夠讓你産生強烈的“親曆感”,那它無疑是成功的。《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以一種極其精湛的手法,從海量的美國畫報資料中,精心挑選齣一批具有代錶性的插圖和文字,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晚清中國。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在於細節,而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書中的插圖,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畫,它們更是那個時代美國人觀察和想象中國的窗口。我被書中描繪的中國城市景觀所深深吸引,無論是繁華的上海灘,還是古老的北京城,這些畫麵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對圖像的簡單呈現,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意義。他分析瞭這些插圖在美國媒體中的傳播方式,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美國公眾對中國的認知。我被書中對義和團運動的插畫解讀所深深打動,它讓我看到瞭一個與我們傳統認知有所不同的視角。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的傳播和解讀,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過程,而媒體,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看到瞭曆史的畫麵,更看到瞭曆史的“眼睛”,看到瞭一個外部世界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國的。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它的視角非常獨特,通過美國主流報刊上的插圖和文章,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晚清中國的大門。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曆史感興趣,但大多數書籍都側重於政治事件和偉人傳記,而這本書則將目光投嚮瞭普通讀者,那些通過美國媒體瞭解中國的普通美國人。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仿佛置身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看到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中國形象被呈現在報紙上,有時是新奇的,有時是帶著偏見的,有時甚至是荒誕的。書中精選的插圖,如那些描繪上海灘的繁華景象、碼頭上繁忙的勞工、甚至是一些誇張的“黃禍論”宣傳畫,都極具視覺衝擊力。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並非孤立存在,它們背後都有來自當時美國記者的解讀和報道。作者巧妙地將這些圖文資料編織在一起,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中國敘事。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義和團運動的插圖和評論所吸引,它們反映瞭當時美國媒體是如何看待這場在中國發生的“排外”運動的,這種視角與我們現在普遍接受的曆史敘述有著微妙的差異,也因此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中國,更是關於跨文化理解的媒介,關於媒體如何塑造公眾認知,以及曆史的真實是如何被不同視角所過濾和重塑的。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引發新的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對曆史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瞭過去媒體的影響,而我們自身也在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著未來的認知。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它所呈現的曆史畫麵,更在於它提供的反思空間。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那種細水長流卻又直擊心靈的。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除瞭其內部的曆史發展脈絡,外部的觀感和互動也至關重要。而《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得以窺見“他者”目光中中國形態的書籍。作者的功力體現在他能夠從紛繁復雜的美國畫報檔案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綫索,展示齣美國社會在長達半個多世紀裏,如何通過視覺和文字來描繪、理解、甚至構建他們心目中的中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中國形象的演變,有著細緻的刻畫。例如,在19世紀中期,中國可能更多地被描繪成一個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落後的國度,而到瞭20世紀初,隨著中國政治局勢的動蕩和改革開放的呼聲,美國畫報上的中國形象也隨之發生瞭微妙的變化,有時是擔憂,有時是期待。書中收錄的大量插圖,每幅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微型故事,它們捕捉到瞭當時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街頭巷尾的市井百態,到宮廷貴族的奢華生活,再到社會變革的動蕩場景。這些畫麵,雖然經過瞭美國媒體的過濾和詮釋,卻依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曆史信息。作者的解讀,則幫助我們剝離瞭錶麵的圖像,深入探究瞭其背後的文化語境和政治意圖。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曆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接觸到的信息所塑造的,而這些信息,往往是經過加工和選擇的。因此,擁有多元的視角,去審視曆史,顯得尤為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