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 68.0元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1月15日)
平装: 70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9990736, 7539990732
条形码: 9787539990736
商品尺寸: 23.4 x 16.8 x 3.6 cm
商品重量: 1 Kg
品牌: 上海读客
《华杉讲透论语》作者华杉,综合了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先贤的经典阐释,用409篇轻松畅快的解读文章,带你回到2500年前孔子讲道理、讲故事的教学现场,平白如话,亲切有味,读起来毫不费劲。
即使你对文言敬而远之,也完全不了解先秦历史,但只要跟着华杉的解读,《论语》就字字明明白白。华杉钻研《论语》三十年,吃透了贯穿始终的“仁”的价值,融汇了历代注家刘宝楠、朱熹、王阳明、曾国藩对《论语》原意的不同解释。正本清源、深入浅出,把《论语》从春秋传承至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讲得让你豁然开朗。
翻开本书,无比顺畅地逐字逐句读懂《论语》原文,切身体会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得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39.8元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4月1日)
平装: 42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39978538, 9787539978536
条形码: 9787539978536
商品尺寸: 23.8 x 17 x 2.8 cm
商品重量: 621 g
品牌: 上海读客
《孙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个字都艰深玄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会发现处处豁然开朗、字字明明白白。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
全书通俗流畅,精彩纷呈;背水一战、围魏救赵等经典战例,更是讲解得令人身临其境,犹如置身战场上空,看交战双方兵马调动,浴血奋战,在震天的厮杀声中演绎着兵法的深邃思想。
翻开本书,直窥《孙子兵法》堂奥,既简单、又深邃、既朴实、又玄妙;开启一场通往智慧的非凡阅读体验。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席卷中国市场14年的华与华战略营销创意方法(全彩增订版) 59.9元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2版 (2016年8月30日)
平装: 28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9990729
条形码: 9787539990729
商品尺寸: 24 x 17 x 1 cm
商品重量: 522 g
品牌: 上海读客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席卷中国市场14年的华与华战略营销创意方法(全彩增订版)》内容简介:《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是“华与华方法”首次结集出版,全文由华杉先生亲自撰写。从产品开发、产品命名、产品包装,到品牌传播、品牌战略、企业战略,“华与华方法”深入到企业营销的各个层面;从日化、药品、食品、文具、电器、家居建材,到餐饮、酒店、旅游、房地产、农业、工业园区、城市营销、出版、互联网,“华与华方法”进入了当今商业竞争的各个领域。华与华和不同行业的巨头一起,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经典案例;在成为中国成功的营销咨询机构的同时,也给“华与华方法”蒙上一层传奇和神秘的色彩。
翻开本书,了解首套从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传奇营销方法。
编辑推荐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第一版畅销50万册,口碑超级好!全新增订40页图文干货!中国本土的营销咨询公司,首次公开讲述传奇营销方法!
今天,在全中国任何一个超市、药店、书店、小卖部、大卖场、互联网,你都能看到华与华设计的包装和推广的产品。
翻开本书,了解这套从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传奇营销方法。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独到的书!
作者简介
华杉
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华与华方法”创立者,多年来致力于企业战略和品牌营销的研究与实践,独创了熔企业战略、产品开发、营销创意、品牌管理为一炉的“华与华方法”,深入影响了中国商业竞争的各个领域。
华楠
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广告人,2009年中国年度出版人。微信三百万粉丝大号“书单来了”创始人。
目录
再版自序_I
序:你的品牌超级符号是什么?_III
第一章 品牌就是符号_1
什么是超级符号?_1
建立品牌就是建立符号_7
商品也是符号_8
符号在品牌战略中的价值_12
用符号打造品牌最小记忆单位_15
超级符号的超级在哪里?_17
构建品牌符号的五大路径_30
视觉符号不单是品牌标志,更重要的是产品设计的符号性_35
品牌寄生,把品牌寄生在消费者的生活行为中_46
你的“品牌超级符号”是什么?_46
第二章 如何用一句话就说动消费者购买?_47
一句说动消费者购买的话,就是品牌的超级话语_47
要说动,既不需要经过说清,也不需要说服_48
超级话语,要能让人行动_50
超级话语,是嫁接了人类文化的符号_51
超级话语要一目了然,一见如故,不胫而走_52
超级话语必定是口语,因为传播是一种口语现象_53
超级话语,不是文案,是说话_54
超级话语,是设计一句话让消费者传给他的亲朋好友_55
超级话语,不仅要是口语,还要是“套话”_56
超级话语,要么始于俗语,要么进化成俗语_58
超级话语,只用陈述句和行动句_60
传播的关键在于传,所有的创意在于发动如何传_64
第三章 用词语创造流行看法_66
用词语征服世界_66
奥巴马用词语征服美国的故事_67
词语不仅能让别人做事情,还能控制人的思想_68
命名就是成本,命名就是召唤,命名就是投资_73
产品命名,不要死守注册商标思维_76
命名必须是听觉词语_77
产品即命名:先有词语,后有产品_78
词语比话语更权威,因为词语是不变的,话语是常变的_79
学会“定义思维”每个公司都应该编写自己的《企业词典》_81
第四章 一切创意都是为了降低营销传播成本_83
品牌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风险保障机制_83
品牌的本质是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社会的监督成本_84
品牌选择成本越低,选择的消费者就会越多_85
品牌命名的营销传播成本_86
品牌标志的营销传播成本_89
改标志的营销传播成本_94
包装的营销传播成本_98
广告口号的营销传播成本_102
电视和视频广告的营销传播成本_104
卡通形象的成本本质——要有“文化原型”_112
品牌文化的成本本质——人类文化_116
报刊广告的成本本质——直接决策成本_117
降低社会的监督成本,是品牌成立的根本_119
品牌出事怎么办?_123
第五章 华与华的企业战略方法论_125
重新定义企业战略:不是企业的战略,
而是企业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为社会制定的战略_125
重新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企业的义务,而是企业的业务_127
重新定义公关:是企业的社会服务产品_130
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层次:拳头产品、权威专家、梦想化身_133
企业经营的最 高境界是永续经营,100年后还在_138
企业经营,要因果导向,不要结果导向_140
企业如何基业长青?_141
企业战略路线图——华与华围棋模型_142
葵花药业儿童药战略案例_144
所有的企业都是社会企业_148
制定企业政策,高于企业战略_150
好的战略让经营成本持续降低,竞争对手进入成本持续垒高_151
竞争的本质在于盯住顾客,不在于盯住对手_152
什么是企业家?_156
第六章 产品的本质是购买理由_164
研发的认识论,先有营销,后有产品_164
开发产品就是创意购买理由_165
晨光文具产品开发案例_167
设计产品,就是设计消费者的选择逻辑_171
第七章 品牌顶层设计: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_174
顶层设计的概念_174
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_175
企业战略、产品战略、品牌战略、品牌设计、包装设计、广告创意是一件事_175
广告创意和包装设计是一件事_177
产品开发、产品命名、包装设计和广告创意是一件事_179
品牌命名、营销战略和企业战略是一件事_179
工厂建设、生产线设计、产品开发和品牌战略是一件事_180
战略、定位、创意是一件事,所谓“大方向定了”,其实什么都不是_181
华与华=战略咨询公司+产品开发公司+广告公司_181
第八章 调研方法论:一切调研在现场_183
调研是找参考,找启发,不是找依据_183
调研的关键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故事,故事里有时间、地点、过程、情绪_184
一切智慧都在历史,行业竞争史调研_185
调研要下到基层去和店员交谈_187
创意就在现场:观察消费的整个过程_188
消费者行为是调研的关键_189
调研的四大陷阱_194
调研即策划_202
调研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停止的工作_202
第九章 重新认识消费者:消费者的四个角色_206
消费者的第一个角色:受众_206
消费者的第二个角色:购买者_211
消费者的第三个角色:体验者_215
消费者的第四个角色:传播者_218
附录 三个华与华场景_238
场景一,华与华年会_238
场景二,华与华100万元超级符号创意大奖赛_259
场景三,华与华新合伙人晋升仪式_263
参考书目_268
……………………………………………………………………………………………………………………………………………………………………………………………………………
编辑推荐
这回真正读懂孙子兵法!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华杉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在着力讲透兵法原意的同时,尤其针对人们对《孙子兵法》的普遍误读、误解,做了鞭辟入里的详解分析。可以说,通过通俗通透地解读经典战例,逐字逐句地讲透兵法原意。翻开《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您可直窥《孙子兵法》堂奥,既简单、又深邃,既朴实、又玄妙;就此开启一场通往智慧的非凡阅读体验。华杉先生研究《孙子兵法》二十多年,本书的部分内容早已通过各种内部演讲、微博、微信等媒介,在坊间广为流传。
作者简介
华杉,生于1971年,现居上海。自幼熟读经史,兵书战策、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观点自成一家。
另有传播学专著《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畅销二十万册。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的价值观
孙子的敬畏心
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五事七计”之五事
上下同欲者胜
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让对方知道 /
为将者的大半工作,是制定军法 /
所谓“道”,就是软实力
“五事七计”,而后知胜负。知胜负,而后举兵决战
正道与诡道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一战而定是真名将
计策都很简单,就那几个,关键是戏怎么演
成败无定,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
成大事者有三戒,戒贪是第一
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
示弱不是羞耻,争什么不要争气,特别是不要争一时之气
疲劳战
我们为什么会中“离间计”?
要保持紧张,不可懈怠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但一听就让人兴奋;
“五事七计”技 术含量很高,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
附录:《计篇》全文
第二章 作战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
汉武大帝,一世英名,毁于军费
“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利害关系: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柴米油盐贵者不可当家
激怒与利诱,让士兵变成亡命徒
要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城墙
附录:《作战篇》全文
第三章 谋攻第三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
上兵伐谋,就是要破坏敌方的计谋
不能因为你的队友是猪,你就跟着做猪
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分兵作战法
认输的智慧
皇上可以不懂军事,将军不能不懂政治
千难万难,判断最难
你能带多少兵,就是你有多强的管理能力
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
真正认识“以防万一”
老板要适当放弃自己的判断,部下要尽可能允许老板越界
知己知彼的问题往往不在于不知彼, 而在于不知己
附录:《谋攻篇》全文
第四章 军形第四
赢了再打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真的智将,他的功劳,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孙子兵法》的核心:先胜后战
永远的基本面
附录:《军形篇》全文
第五章 兵势第五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永远的课题
“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被人误读最多的一句话
仗是怎么打的?从正兵奇兵去看,好多仗怎么打就看懂了
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兵, 跑位的就是奇兵
把动作搞简单了再动手,动手就那一下子
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择人任势,任三个势:气势、地势、因势
附录:《兵势篇》全文
第六章 虚实第六
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
为自己创造主场
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
不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
也不让别人知道”
虚实的极致,神出鬼没,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掌握敌人的命运
撤退和追击都是大战术
单次成败都有偶然因素,而终身成就是用成功消化失败
以多击少,不是兵力问题,而是虚实问题
何时、何地开战,我来给敌人选
知己知彼的战术要点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
附录:《虚实篇》全文
第七章 军争第七
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只是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了
走弯路是走路的一部分,花冤枉钱是花钱的一部分,都必不可少
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是战斗的一部分
“要知道地形”这句话背后是无数细节,无数人的努力、 智慧,和无数人的生命
“兵以诈立”,是踢足球的假动作,不是兵法根本,更不是价值观
风林火山,武田信玄的“孙子兵法”
军队的抢劫之道:组织的“非正式福利”
军队之成为军队,在于指挥系统
气势决胜。要有守气的意识,要有养气的办法
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
战以力久,以气胜
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要有政策、战略、大战术,也要有基础战术工具箱
兵法不能把所有情况都写全,所以害死人!
用自己作饵,对手才会咬钩
长平之战的分析:我们自己就 常常是赵括,也常常是赵王
猛将,就是对方猛的时候就躲起来。等对方没力气了,我就猛 了
为什么很多人读书都白读了?因为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治气,就是衡量意志力,较量意志力
附录:《军争篇》全文
第八章 九变第八
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
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不战,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反兵法的关键是快
万事都有代价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
利害哲学:要能利中见害,要能害中见利
害人兵法,教你不要被人害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
领导者的五个性格缺陷最危险
性格即命运
附录:《九变篇》全文
第九章 行军第九
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
水战兵法,也是陆战兵法
宋襄公东施效颦,是荒唐,不是仁义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
盐碱沼泽地和平原地带的用兵之法
孙子给驴友的救命兵法
六种危险地形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一)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二)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三)
打仗靠自己的子弟兵,别指望“友军”
相互驯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
附录:《行军篇》全文
第十章 地形第十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一):先占有利地形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二):真英雄都懂得等待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三):“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
六败(一):败,都是败给自己,都是主帅的责任
六败(二):选锋之道
孙子的职业道德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爱兵如子,真爱不易!将不容易,兵,更不容易!
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没本事知道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
附录:《地形篇》全文
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一):治气、选锋和分战法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二):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三):与第三方结盟
正兵诱敌,奇兵伏击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四):险恶地形迅速通过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五):突围要靠奇谋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九死一生
临战指挥的艺术,首要是扰乱敌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把所有人绑上战车,谁也下不来
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而应该镇静平和、不紧不慢
成功是靠日拱一卒
进入敌境后就要万众一心
只问自己学到什么,不要纠结字面原意
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
不疑不惧,才能胜利
置之死地而后生,谁真敢干?
忠言逆耳利于行,百依百顺有奸心
附录:《九地篇》全文
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
火攻的对象
火攻,就是给敌人做艾灸
火攻的五种变化
打得赢,关键还要赢得起
附录:《火攻篇》全文
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
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1、2、3):所有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4、5):生间和死间
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
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
五种间谍,反间是关键
“先胜后战”的关键是不胜不战
附录:《用间篇》全文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序言
自序
这是一本让你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
本书每一条兵法后面,都有战例。其中一些战例,在兵法的不同篇章反复出现,也就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去看同一场战役,真正把仗是怎么打的看懂了,也就把兵法的思想理念、战略战术看懂了。就好像我们坐着直升飞机,飞到古代战场上空,而孙子坐在旁边给你做解说员,讲这战斗双方,一步一步是怎么打的。
在其中一些篇章,由于作者的工作背景,也夹杂一些关于企业管理和商业竞争的感悟议论,但那只是随想而至的议论而已,本书并不是一本“从孙子兵法看企业管理或商战”的书,而是一本真正讲透《孙子兵法》原意的书。
历代为孙子继绝学,注解孙子,被后世承认的,有十一人,就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本书在《十一家注孙子》基础上,首先继承这十一位注家的研究成果,再做深入的讲解。
哪十一位呢?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hào)、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曹操是第一个注孙子的,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子是最深刻的,但世人并不掌握他的思想本质,所以我写了注解。”
曹操一生征战,文治武功都是千古英杰,所以他的注解是最准确、最受重视的,本书也大量遵从他的注解。可惜的是,他注得太简略了。因为他是专业人士嘛,不是为普通人写的注解,他还说孙子太烦富呢。我们希望他多写点,但他写得比孙子还少。
孟氏名字及籍贯身世均不详,甚至朝代也不确定,可能是南朝梁人。他的注解传下来不多,但毕竟传下来了,也有可取之处。
李筌是唐朝人,大概在唐玄宗时期,曾经在少林寺旁边那个少室山隐居修道,后来由“少室布衣”升任荆南节度判官,最后官至刺史。他口气很大,说曹操注的错误太多,所以他重注一遍。曹操注的,我真没发现有什么错的地方,不过李筌注得也挺好。
贾林,唐德宗时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的幕僚,曾为李抱真游说王武俊而破朱泚(cǐ),封武威郡王,拜神策统军。所以他本身也是一个军事家。他的注,也很简略,看来是忙着打仗,抽空注几笔。
杜佑,这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唐朝中叶的宰相,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痛定思痛,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史称《杜佑通典》。《通典》收录了《孙子兵法》,也对之有“训解”。十一家注中的杜佑注,就是从《通典》中来。
杜佑的注,当然是高屋建瓴,相当权威了。
杜牧,杜牧是杜佑的孙子,是曹操之后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注家。他的注最丰富,而且引用了很多的战史战例,本书选译最多的,也是他的注。
杜牧是唐代大诗人,咱们从小就会背诵他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还有一首,一般人不太熟悉,写他自己家世的: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这“家集二百编”,就是指他祖父杜佑编撰的《通典》二百卷。
他家世豪富,又才华横溢,再好谈兵,难免恃才狂傲。他的注,往往上来就是四个字:“曹说非也!”曹操说得不对!然后他上来说一通。
咱们两相比较,当然都愿意信曹操,而不是信杜牧,毕竟人家曹操才是带兵的。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杜牧说曹操不对,他又写一通的,也不是杜牧写的不对。他跟人家曹操说的不是一个事儿。杜牧诗比曹操写得好,打仗他没打过,才情有余,学力不足,又无实战经验,所以他理解不了曹操说的话。
孔子说:“恭则不辱”,你态度恭敬,就没有人来侮辱你。你态度不恭敬,就要被人侮辱了。《大学》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说别人难听,就有人拿难听话说你。杜牧老说曹操不对,后面就有人专门说他不对。
这个人就是陈皞,杜牧到处说曹操不对,陈皞就觉得他流毒甚广,有必要正本清源,他的注解里,就大量出现“杜说非也,曹说是”,要“拨乱反正”了。
陈皞是晚唐人,史书说,“陈皞以曹公注隐微,杜牧注疏阔,更为之注。”他也是要为往圣继绝学,孙子留下这么了不起一本书,曹操注了,但曹注比较简略,而且太专业,普通人看不懂,看不懂孙子的,也看不懂曹注。杜牧注得倒是详细,也丰富也通俗,但有的地方又不准确,不严谨。所以他在前面两人基础上,再注解一遍。
曹操、杜牧、陈皞,这三个人的注合起来,史称《三家注》,三家注结合起来学习,收获就比较可观了。
以上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五人,都是唐朝人。十一家注孙子里,唐朝的就占了五家。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天下大乱,年年征战,所以大家都研究兵法。杜牧出生在宰相之家,又是大诗人,他也要谈兵,这就是时代特色了。 第二个重视兵法的朝代,是宋朝,开国后是休养生息,天下承平日久之后,从面临西夏李元昊叛乱开始,之后又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朝中却已经没有能征之将,国内无惯战之兵。
怎么办,找书看。
于是大家都研究兵法,最后政府编辑成《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
《孙子兵法》成为武经之首,也是在宋朝由政府确立的。王皙注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不过王皙的具体籍贯生平,已不可考据了。
再一个是梅尧臣,这也是个大诗人,跟欧阳修是好朋友。他的注简切严整,质量很高,本书也选译了不少。
何氏,具体名字,什么时代人,都不清楚,留下的注文也不多,但至少有资格留下来。
最后一位是张预,南宋时人,他不仅注了孙子兵法,还写了一本《百将传》,他的功夫下得深,注解质量很高,本书也选用不少。
以上是《十一家注孙子》的十一位往圣先贤。但毕竟都是古人古文,有个别的地方,反复研究各家注解,还是不能准确辨析,我就找现代人的注本。
各种注解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著作很多,但大多是当“学术研究”,不是真正的“军事研究”,就是说他研究是为了做学问,为了讲说,不是为了打仗。这出发点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
后来终于找到一本,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化若《孙子兵法译注》。
郭化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做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的孙子兵法译注,非常精确,所以若古人说法不一,我也拿不准的地方,就参照他的解读。
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本小书,希望能帮助读者,继孙子之绝学。
是为序。
华杉
2014年12月28日于上海
华与华书房
后记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一部《孙子兵法》讲完了,你会发现,它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不是什么秘笈,而是简单平凡的道理,平正通达的大道。圣人之道,本来就简单。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甘于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最后总结一下孙子兵法,思想精要是这么八条:
1、孙子兵法是讲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计”,不是奇谋巧计,是计算的计,是现代的SWOT分析(优劣势分析法):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庙算,就是在决定是否开战之前,在家里衡量计算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五事七计”,从五个方面,七个科目,进行打分。分多的胜,分少的败。打完分,就能知胜,叫“多算胜,少算不胜”。
知胜,算下来能赢,而后可以兴师动众,打。算下来自己分数没别人高,就不要战。所以孙子是不相信以弱胜强,那是小概率事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不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
2、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账,值不值得。李克说魏文侯“数胜必亡”,胜仗打多了,国家反而要灭亡。因为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傲之主,率领疲惫之民,这国家就要亡了。
汉武大帝,就演绎了主骄民疲的一生,“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何其霸气!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结果呢?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全部破产,国家差点都给他搞亡国了,晚年迫于巨大政治压力,下轮台罪己诏,批评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3、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
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如果敌人不比我们弱小,或者和我们强弱差不多,而且他没失误,没漏洞,就不能打。“可胜在敌”,就在于他什么时候失误。
敌人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
所以胜负可以预知,可以判断,但不能强求。胜机一现,抓住机会就打。
不能反过来,冲上去就打,在打的过程中找胜机,那就危险了。
4、要能等待,能忍耐 现在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孙子兵法》讲得最多就是这个。
战争这东西,收益和代价极不对等。打赢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输了,则可能国破家亡,命都没了。所以关键是要能等,不能因为焦虑,就频频动作。哥舒翰守潼关,知道不能打,他能等,但唐明皇焦虑,不能等,逼他出关作战,就全军覆没了。秦国王翦伐楚,他就能等,又能安抚秦始皇,让秦始皇也不着急,他就把六十万大军开到楚国境内,扎营练兵,
天天开运动会,等得楚国人焦虑了,动作了,露出破绽了,他一举就把楚国灭了。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但人们往往认为等待是不作为,是不可接受的。
要有这个认识:一辈子“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为”的结果可能是死。
比如日本德川家康,他是最能等待,最能忍耐,也最能妥协。织田信长在,他是小兄弟;丰臣秀吉在,他是大诸侯。他有没有志在必得,一定要得天下呢?没有。他可以等,等不来,他可以妥协,丰臣家族强,他可以一直做诸侯。结果大哥们都没他命长,都先死了,没人能拦住他了,他还在丰臣秀吉死后,又等了十七年,才稳稳当当夺了天下。他的家族,就统治了日本两百多年。
5、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
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但不能平定。都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打那一百场胜仗干什么?打胜仗也要死人。就算死的是敌人的人,也不如他不要死,收服他,加入我们,才能胜敌而益强。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叫平定天下。
战国时赵国李牧守边,防御匈奴,他就紧闭关门,只是练兵,数年不出战,赵王不满,换一个将领去,上任一年多,烽火连天,天天打仗,打得边境地区汉人无法耕种,匈奴无法放牧,双方死伤惨重,冤冤相报,永无宁日。赵王无奈,再派李牧去,他又挂上免战牌,隔绝接触,边境数年无事,匈奴也抢不到东西,渐渐懈怠了。李牧突然大举进兵,一战灭了匈奴十几万人,平定边关,得十几年安宁。
6、以正合,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
“以正合,以奇胜”。这句孙子兵法最为人熟悉的话,前面书中详细用多个战例讲了,那“奇”字,念jī,不念qí,是奇数偶数的奇,又称余奇,就是多出来的部分,就是预备队,就是手里捏着还没打出去的牌,留到关键的时候,打出去,制胜。
这叫分战法,是最基本的战术原则,凡作战,一定要分兵,有一百万人,要分兵。项羽到了最后乌江边,只剩二十八骑,也要分兵,首尾相顾,不能挤成一团打。韩信背水一战,不是真的把所有部队都布阵在水边背水一战,那就真给敌人撵河里喂鱼了。他先分了奇兵出去埋伏着,关键时候杀出来,这才获胜。
人们老相信奇袭得胜,以少胜多,还是侥幸心理,老想使巧劲。孙子告诉你,兵法没有侥幸,弄巧必成拙,必须要按军事规律,按兵法套路来。
7、诡道不重要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里这句话,误了好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就是诡诈取胜。诡诈归诡诈,但人家不上套,你再诡诈也没用。诡诈在兵法里,不是主要部分。现在好多出版社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合成一本书,似乎兵法就是奇谋巧计,这是误区。
8、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念着这句话,就老想去知彼,以为知己不是问题。我自己,我还不知道吗?其实知己知彼,关键在于知己。因为不可胜在己,自己强大了,自己不失误,别人就无奈你何。千方百计去知彼,可能还正着了别人的诡道。
《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抓基本面,就是管好你自己,自己强了,再等待胜机出现,等最有把握的时候动手。先胜后战,一战而定。
自己不强,那就不要逞强。
9、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听“永不服输”,因为人们不爱听坏消息,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真相。“认输才会赢!”额,这句话人们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结果还是赢嘛。
假如结果也没有赢,还是输呢?你能不能接受失败呢?
在你真正去学习《孙子兵法》之前,你可能以为那是一部胜战秘笈。它当然也是,胜战秘笈,全在这里,不过如此。但是,如果你在这兵法中,学会了接受失败,你才真正进入了智慧之门。
文摘
自序
这是一本让你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
本书每一条兵法后面,都有战例。其中一些战例,在兵法的不同篇章反复出现,也就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去看同一场战役,真正把仗是怎么打的看懂了,也就把兵法的思想理念、战略战术看懂了。就好像我们坐着直升飞机,飞到古代战场上空,而孙子坐在旁边给你做解说员,讲这战斗双方,一步一步是怎么打的。
在其中一些篇章,由于作者的工作背景,也夹杂一些关于企业管理和商业竞争的感悟议论,但那只是随想而至的议论而已,本书并不是一本“从孙子兵法看企业管理或商战”的书,而是一本真正讲透《孙子兵法》原意的书。
历代为孙子继绝学,注解孙子,被后世承认的,有十一人,就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本书在《十一家注孙子》基础上,首先继承这十一位注家的研究成果,再做深入的讲解。
哪十一位呢?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hào)、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曹操是第一个注孙子的,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子是最深刻的,但世人并不掌握他的思想本质,所以我写了注解。”
曹操一生征战,文治武功都是千古英杰,所以他的注解是最准确、最受重视的,本书也大量遵从他的注解。可惜的是,他注得太简略了。因为他是专业人士嘛,不是为普通人写的注解,他还说孙子太烦富呢。我们希望他多写点,但他写得比孙子还少。
孟氏名字及籍贯身世均不详,甚至朝代也不确定,可能是南朝梁人。他的注解传下来不多,但毕竟传下来了,也有可取之处。
李筌是唐朝人,大概在唐玄宗时期,曾经在少林寺旁边那个少室山隐居修道,后来由“少室布衣”升任荆南节度判官,最后官至刺史。他口气很大,说曹操注的错误太多,所以他重注一遍。曹操注的,我真没发现有什么错的地方,不过李筌注得也挺好。
贾林,唐德宗时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的幕僚,曾为李抱真游说王武俊而破朱泚(cǐ),封武威郡王,拜神策统军。所以他本身也是一个军事家。他的注,也很简略,看来是忙着打仗,抽空注几笔。
杜佑,这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唐朝中叶的宰相,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痛定思痛,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史称《杜佑通典》。《通典》收录了《孙子兵法》,也对之有“训解”。十一家注中的杜佑注,就是从《通典》中来。
杜佑的注,当然是高屋建瓴,相当权威了。
杜牧,杜牧是杜佑的孙子,是曹操之后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注家。他的注最丰富,而且引用了很多的战史战例,本书选译最多的,也是他的注。
杜牧是唐代大诗人,咱们从小就会背诵他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还有一首,一般人不太熟悉,写他自己家世的: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这“家集二百编”,就是指他祖父杜佑编撰的《通典》二百卷。
他家世豪富,又才华横溢,再好谈兵,难免恃才狂傲。他的注,往往上来就是四个字:“曹说非也!”曹操说得不对!然后他上来说一通。
咱们两相比较,当然都愿意信曹操,而不是信杜牧,毕竟人家曹操才是带兵的。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杜牧说曹操不对,他又写一通的,也不是杜牧写的不对。他跟人家曹操说的不是一个事儿。杜牧诗比曹操写得好,打仗他没打过,才情有余,学力不足,又无实战经验,所以他理解不了曹操说的话。
孔子说:“恭则不辱”,你态度恭敬,就没有人来侮辱你。你态度不恭敬,就要被人侮辱了。《大学》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说别人难听,就有人拿难听话说你。杜牧老说曹操不对,后面就有人专门说他不对。
这个人就是陈皞,杜牧到处说曹操不对,陈皞就觉得他流毒甚广,有必要正本清源,他的注解里,就大量出现“杜说非也,曹说是”,要“拨乱反正”了。
陈皞是晚唐人,史书说,“陈皞以曹公注隐微,杜牧注疏阔,更为之注。”他也是要为往圣继绝学,孙子留下这么了不起一本书,曹操注了,但曹注比较简略,而且太专业,普通人看不懂,看不懂孙子的,也看不懂曹注。杜牧注得倒是详细,也丰富也通俗,但有的地方又不准确,不严谨。所以他在前面两人基础上,再注解一遍。
曹操、杜牧、陈皞,这三个人的注合起来,史称《三家注》,三家注结合起来学习,收获就比较可观了。
以上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五人,都是唐朝人。十一家注孙子里,唐朝的就占了五家。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天下大乱,年年征战,所以大家都研究兵法。杜牧出生在宰相之家,又是大诗人,他也要谈兵,这就是时代特色了。
第二个重视兵法的朝代,是宋朝,开国后是休养生息,天下承平日久之后,从面临西夏李元昊叛乱开始,之后又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朝中却已经没有能征之将,国内无惯战之兵。
怎么办,找书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