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新青年(套装共12册) |
作者: | 陈独秀,李大钊,翟秋白 |
市场价: | 1600.0元 |
ISBN号: | 9787514900415 |
出版社: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商品类型: | 图书 |
精彩插图 |
编辑推荐 | |
20世纪中国*具影响力的名刊,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 *根据创刊于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的原始版本整理而成。 *国内第*部简体横排版《新青年》全集。 *简体横排,采用现代句读方式,符合现代阅读习惯。 大师经典:一代大师的群英会。 中国近代重大的文化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浪潮所以俱发轫于《新青年》,其关键便在于它所拥有的超级豪华的编辑与作者队伍。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茅盾、高一涵……这些当时中国*为杰出的知识分子皆以《新青年》为舞台,并将其大师智慧呈现世人,从而使《新青年》领袖群伦,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精神镜像。 青年必读 民国时期,凡追求进步之青年,无不视《新青年》为旗帜,以《新青年》为明灯,于是,一个封建陈腐的中国由此走上了进步之路,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当代青年欲重拾信仰,觉醒振作,求得五四精神的回归,不能不读《新青年》。 从政必备 这是一本毛泽东、蒋介石共同心仪与推荐的名刊,国共两党的领袖皆从中汲取营养,充实思想。 据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说,毛泽东“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毛泽东自己也说:“我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时侯,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当时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有一段时期他们代替了粱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的楷模。” 蒋介石也对《新青年》情有独钟,时间长达数年,而对其他杂志却很少涉猎。以下的记载来自他的日记:“看《新青年》杂志。”(1919年12月4日)“上午,看《新青年》。往访林士及执信。下午,看《新青年》。”(1919年12月5日)“看《新青年》,定课程表。”(1919年12月7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1919年12月10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1920年4月9日)“上午看《新青年》杂志。”(1926年4月21日)“下午看《新青年》杂志。”(1926年5月5日) 收藏*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堪比。胡适曾这样评价说:“《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保有这样一份刊物,便如同珍藏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
内容简介 | |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在本简体横排版《新青年》全集之中,读者能欣赏到下列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重要文章: 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套装全12册)》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 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套装全12册)》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套装全12册)》第四卷第五号,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鲁迅的第*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钱玄同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套装全12册)》第四卷第四号,文字改革运动中的标志性文章--《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 钱玄同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套装全12册)》第六卷第三号,标志着简化字及拼音文字由此肇始的文章--《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 李大钊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套装全12册)》第五卷第五号,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的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
精彩书评 | |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时侯,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当时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有一段时期他们代替了粱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的楷模。” ——毛泽东 ★“《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 ——胡适 ★“《新青年》杂志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 ——蔡元培 |
本书目录 | |
新青年 《第*卷 第*号到第六号》 第*号 目次 敬告青年 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 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高一涵 新旧问题 汪叔潜 妇人观 陈独秀 春潮(小说) 陈 嘏 现代文明史 陈独秀 青年论(英汉对译) 一青年 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 彭德尊 国外大事记 记 者 国内大事记 记 者 通信 记 者 世界说苑 李亦民 第二号 目次 今日之教育方针 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高一涵 人生*之目的 李亦民 意中人(爱情喜剧) 薛琪瑛女士 赞歌 陈独秀 亚美利加(美国国歌) 陈独秀 春潮(小说) 陈 嘏 述墨 易白沙 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 高一涵 托尔斯泰之逃亡 汝 非 国外大事记 记 者 国内大事记 记 者 通信 记 者 世界说苑 李亦民 …… 《新青年 第二卷 第*号到第六号》 《新青年 第三卷 第*号到第六号》 《新青年 第四卷 第*号到第六号》 《新青年 第五卷 第*号到第六号》 《新青年 第六卷 第*号到第六号》 《新青年 第七卷(上) 第*号到第四号》 《新青年 第七卷(下) 第五号到第六号》 《新青年 第八卷 第*号到第六号》 《新青年 第九卷 第*号到第六号》 《新青年 第十卷(季刊) 第*号到第四号》 《新青年 第十一卷 第*号到第五号》 |
精彩书摘 | |
敬告青年 ○ 陈独秀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惟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于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浸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浸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 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原载于 《青年杂志》第*卷第1号) 文学改良刍议 ○ 胡适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 《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苟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游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冯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线""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受友朋攻击,盖以此条*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曰: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意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聩""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呻吟""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 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瞶"……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导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干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 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 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 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复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 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 吾所谓"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 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l)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予,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士文有"本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霓,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 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阳关三迭"、"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贫而无馅,富无而骄"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
前言序言 | |
“本书为中国有史以来第*套简体横排版《新青年》杂志全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重要日子里,它的出版,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创刊于20世纪早期的《新青年》,是旧中国时代*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它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直接掀起了中国的文化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作为青年的导师,它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的文化方向,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上功绩卓著,彪炳千秋。凡当时追求进步之青年,无不视《新青年》为旗帜,以《新青年》为明灯,并在其激励下发愤图强,从而使一个垂死的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到民族独立、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 《新青年》也是我国*早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刊物。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新青年》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并引领大批优秀青年投身这一事业,从而成为催生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为之一新;其创始人与主撰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 当时的《新青年》,同时还凝聚了当时中国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堪称是一代大师的群英会。这些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驱者们以《新青年》为舞台,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各种思考呈现于此,以其灿烂光辉装点着那一时代的星空,这些大师智慧不仅烛照当时,更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财富,导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们去追逐强国富民的现代文明。 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堪比,即使时至今日,当今的许多青年依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然而,由于工程量浩大,新中国成立后,对《新青年》的整理与传承,一直以影印本为主,从来没有一套简体字版的《新青年》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大遗憾。《新青年》原为繁体竖排,采用旧式标点,不适合今人的阅读习惯,不易为现今的青年人所理解,因此,出版一套适合现代人阅读的简体字版《新青年》便成为出版界一个神圣的使命。今天,这套简体字版《新青年》终于付梓出版,既是我们对于这份启蒙先驱刊物的致敬,也寄望新世纪里的人们能通过它而更方便地触摸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脉搏,更为贴近地聆听那些可敬爱的大师们的教诲。 |
厚厚的12大本,满满一箱子,物有所值。
评分关注了很久,看到搞活动赶紧下手,值得收藏,好好研读
评分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评分ok
评分非常时期之非常书籍,值得收藏
评分很早就想入手的一本书。做活动时买的,活动过后一看,靠,比做活动时还便宜到二块钱,到哪里说理去???
评分书肯定是好书,100年前的新青年现在来看也不过时,但是箱子包装一般,书灰尘很多
评分好好!!!!!!!!!!!!!!!!!!!!!!!便宜
评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