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凝聚50年歷史研究心血,知名清史專傢閻崇年全新力作
《清朝開國史(上下冊):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順治,大清皇朝之崛起》
限量典藏精緻皇氣書盒版
閱讀清朝開國歷史
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
看明亡清興,大清皇朝崛起
數十年的鐵馬金戈,清太祖努爾哈赤終於統一女真諸部
從奴隸變成帝王,開創後金國
襲撫清、剋開鐵、占瀋遼、下廣寧
擁有堅強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敲響明朝殞落的喪鐘,為清朝奠下堅實的基礎
他創建八旗,製定滿文、八旗製度
性格鮮明,雄纔偉略,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清太宗皇太極不識字,懂得禮遇重用漢族文士,學習漢族的政治製度
加強中央集權,是個偉大的政治傢和軍事傢
一生打瞭無數的仗,橫掃遼西各部族,多次南下北京,最終卻被山海關擋在門外
但他具備大清皇朝開國的承前啟後意義,是滿清盛世的前期奠基者
清世祖順治開啟瞭大清皇朝在中原的兩百六十八年統治時期
結束瞭明末六十餘年的紛亂局麵
在這段大歷史裡,順治憑藉過人的勇氣、膽魄,深諳識人、用人之道
締造齣滿清王朝前期的輝煌
他打破民族偏見,重用漢臣,為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瞭良好基礎
120萬字的《清朝開國史(上):努爾哈赤,大清皇朝之崛起》
以及《清朝開國史(下):從皇太極到順治,大清皇朝之崛起》
是知名清史專傢閻崇年的全新力作,凝聚瞭他五十年從事歷史研究的心血
亦是迄今國內外清朝開國史研究著作中字數最多的一部
完全重現大清皇朝開國的宏闊歷史
全書分上、下兩捲,上捲為清太祖時期,下捲為清太宗時期,
各分十五個專題,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經
立足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國防等諸因素
貫穿講述瞭自努爾哈赤起兵反明,至清軍占領北京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大勢
對明清嬗代的過程做瞭非常深刻的分析和解剖。
兩捲《清朝開國史》既有史實的敘述,又有理性的論說;既有縱嚮的中國古代史追述,又有橫嚮的與外國古代史做比較。
目錄
自序
引言
上捲
一滿洲之源流
(一)滿族久遠歷史
(二)明代女真遷徙
(三)建州女真演變
二建州女真整閤統一
(一)清興明亡的歷史起點
(二)努爾哈赤起兵
(三)整閤建州女真
三統一海西女真扈倫四部
(一)周邊的形勢
(二)古勒山之戰
(三)徵撫哈達
(四)攻破輝發
(五)並取烏拉
(六)滅亡葉赫
四徵撫東海女真與黑龍江女真
(一)對東海女真與黑龍江女真的徵撫
(二)對東海女真與黑龍江女真的政策
五撫綏與徵討漠南濛古
(一)濛古各部分閤興衰
(二)對科爾沁部的姻盟
(三)同內喀爾喀五部會盟
(四)對察哈爾部靈活政策
六創製滿洲文字
(一)滿文的初製
(二)滿文的改進
(三)滿文的價值
七創建八旗製度
(一)八旗製度的建立
(二)八旗製度的組織
(三)八旗製度的功能
八金政權建立及社會結構
(一)建州軍政勢力的發展
(二)金國政權建立的過程
(三)金國政權的組織
(四)金國的社會結構
(五)天命汗改革政體
九撫清之戰
(一)戰略重點轉移
(二)「七大恨」告天布民
(三)計襲撫順城
(四)強拔清河堡
(五)撫清之戰的影響
十薩爾滸大戰
(一)明軍的部署
(二)大戰的經過
(三)勝敗的原因
十一開鐵之戰
(一)薩爾滸戰後形勢
(二)攻取開原
(三)奪取鐵嶺
(四)熊廷弼整頓遼東防務
十二瀋遼大戰
(一)明朝政局突然變化
(二)奪取瀋陽
(三)攻占遼陽
(四)後金進占遼瀋地區
十三廣甯之戰
(一)決策戰守
(二)激戰西平
(三)智取廣寧
(四)兵略得失
(五)熊、王結局
十四甯遠之戰
(一)明軍建關寧防線
(二)袁崇煥築寧遠城
(三)後金兵敗寧遠城
(四)明軍潰敗覺華島
(五)明金勝敗的兵略
十五後金建都與遷都
(一)建州衛城佛阿拉
(二)初都赫圖阿拉
(三)遷都遼陽
(四)移鼎瀋陽
下捲
引言
一皇太極繼承汗位
(一)天命前的權位鬥爭
(二)八旗閤議汗位製度
(三)天命末汗位的繼承
(四)天聰汗位鬥爭風波
(五)皇太極「南麵獨坐」
二甯錦之戰
(一)明建關寧錦防線
(二)甯錦之戰
(三)勝敗兵略
三迂道遠襲燕京之役
(一)戰前的軍政形勢
(二)破牆入塞攻打北京
(三)皇太極施「反間計」
(四)且戰且退奪棄四城
(五)雙方的攻守兵略
四大淩河之戰
(一)孫承宗重整遼西防務
(二)皇太極研製紅衣大炮
(三)圍城與打援
(四)逼降祖大壽
(五)金、明的策略
五破塞攻明擄掠諸戰
(一)入攻腹地之戰略決策
(二)第二次破塞攻明擄掠
(三)第三次破塞攻明擄掠
(四)第四次破塞攻明擄掠
(五)第五次破塞攻明擄掠
(六)第六次破塞攻明擄掠
(七)第七次破塞攻明擄掠
(八)清明勝敗之得失
六統一濛古諸部
(一)漠南濛古分化
(二)林丹汗之敗亡
(三)統一漠南濛古
(四)對濛古之治策
七鬆錦大戰
(一)戰前形勢
(二)圍睏錦州
(三)鬆山激戰
(四)攻陷四城
(五)勝敗申論
八東徵朝鮮
(一)朝金關係
(二)丁卯之役
(三)丙子之役
九明清議和
(一)天命議和
(二)天聰議和
(三)崇德議和
十改國號為大清
(一)天聰政策的重大調整
(二)改國號前的軍政形勢
(三)政府機構的重要變革
(四)國號後金與建號大清
十一統一黑龍江地域
(一)天聰朝的軍政活動
(二)崇德朝之經營索倫
(三)清入關前東北版圖
十二盛京宮殿與陵寢
(一)定都瀋陽
(二)盛京宮殿
(三)關外三陵
十三順治帝繼承皇位
(一)皇太極猝然病逝
(二)爭皇位七王會議
(三)順治帝六歲登極
十四清遷都北京
(一)形勢之變局
(二)山海關大戰
(三)清遷都北京
十五明亡清興之鑒
(一)民族分
(二)官民分
(三)君臣分
後記
附:明朝、後金一清、朝鮮紀年對照錶
精彩書摘
上冊╱引言
在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建立統一皇朝的隻有濛古族和滿族。濛古族建立的元帝國僅享祚九十七年,滿族建立的清帝國則綿祚二百九十六年。在中國秦始皇帝以來兩韆多年的皇朝歷史上,開創過二百年以上大一統皇朝的,隻有西漢、唐朝、明朝和清朝。在上述四朝中,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明太祖硃元璋都是漢族人,隻有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族人。大清帝國在「康、雍、乾」時的世界輿圖上,是一個疆域最為遼闊、國力最為強盛、人口最為眾多、物產最為富庶、民族最為協和、文化最為發達的大帝國。
樹有根而枝葉茂,水有源而百川流。清太祖朝歷史是清朝歷史的樹之根、水之源。清朝在開國時期,埋下後來大清歷史的盛與衰、強與弱、成與敗、得與失之基因。以下分作六個問題,做一簡略論述。
一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遼東總兵李成梁提兵進攻建州女真古勒寨,城破之後,李成梁下令屠城,男女老幼,全遭屠戮,斬殺一韆餘級,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剋世也在混亂中被殺。從此,努爾哈赤與大明皇朝,積下不可化解之怨,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萬曆帝、李成梁殺瞭覺昌安、塔剋世,在他們子孫努爾哈赤心裡,點燃起燎原之復仇星火,挖掘開潰堤之復仇蟻穴。隨之,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復仇。努爾哈赤將復仇的星火,逐漸燃燒成為焚毀大明皇朝的燎原大火;將復仇的穴水,逐漸匯聚成為沖毀大明皇朝的洶湧洪水。最終,以清代明,江山易主。因此,古勒寨之役是明朝滅亡與清朝崛興的歷史起點。
清太祖朝的歷史,以時間來說,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到清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啟六年(1626年),總計四十四年。以空間來說,大體上東起鴨綠江、圖們江及烏蘇裏江以東濱海地區,西到大興安嶺,南近寧遠(今遼寧省興城市),北至黑龍江中遊地域。
清太祖時期四十四年的歷史,可以分作建州時期和天命時期。
建州時期。此期可以分作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到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共有十年,主要是建州女真內部的統一。以努爾哈赤起兵與古勒山大捷,為此期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標誌。
在這段歷史時期裡,主要歷史文化大事有: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殺尼堪外蘭,攻剋圖倫城。統一建州女真五部––蘇剋素滸河部、哲陳部、董鄂部、完顏部、渾河部,初步統一長白山三部––訥殷部、硃捨裡部、鴨綠江部。建佛阿拉城。努爾哈赤首次到北京朝貢(先後八次)。打敗葉赫等九部聯軍的軍事進攻,就是著名的古勒山之戰。
第二階段,從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到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共有十年。以創製滿文字與興築赫圖阿拉城,為此期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標誌。此期日本侵略朝鮮,明朝派軍進行援朝戰爭,這就是史稱的壬辰戰爭,又稱為抗倭援朝戰爭。這場戰爭先後斷續進行瞭六年,明朝主力部隊入朝,遼東防務空虛。這給建州女真統一海西女真,提供瞭難得的歷史機遇。
在這段歷史時期裡,主要歷史文化大事有:建州發動哈達之役、輝發之役,而將哈達、輝發吞併,扈倫四部滅其二。朝鮮南部主簿申忠一到佛阿拉,寫下《申忠一書啟及圖錄》即《建州紀程圖記》。努爾哈赤錶麵對明廷忠順,被明封為龍虎將軍。創製滿文,就是無圈點的老滿文。建築赫圖阿拉城,後尊稱興京,意思是清朝興起的京城。後在興京建永陵。
第三階段,從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到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共有十二年,以建立八旗製度與濛古貝勒尊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為此期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標誌。
在這段歷史時期裡,主要歷史文化大事有:建州軍同烏拉軍在圖們江畔進行烏碣岩大戰,建州軍獲勝,從此建州打開進軍圖們江、烏蘇裏江地域的通道。漠南濛古恩格德爾率喀爾喀五部貝勒尊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恭敬汗)」。派兵略渥集部,取那木都魯、綏芬、甯古塔、尼馬察部民,招降瓦爾喀部民。努爾哈赤將胞弟舒爾哈齊幽禁而死,下令將長子褚英處死,權力更加集中。建立清朝根本性的軍政製度––八旗製度,後來逐漸完善成為八旗滿洲、八旗濛古、八旗漢軍,旗的顏色規範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努爾哈赤娶濛古科爾沁明安貝勒女為妻,從而開始瞭滿、濛聯姻。吞併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中最大的一部––烏拉部。
引言天命時期。從後金天命元年即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到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啟六年(1626年),以建立天命政權與遷都瀋陽,為此期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標誌。
在這段歷史時期裡,主要歷史文化大事有:
政治方麵。努爾哈赤「黃衣稱朕」,建立金政權,又稱後金。以赫圖阿拉為都城(後稱興京)。以費英東、額亦都、何和裏、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參與議政。發佈「七大恨」告天布民,同明朝公然決裂,嚮明朝宣戰。將都城遷到遼河流域的中心地帶,先由赫圖阿拉一遷到遼陽(後尊稱東京),並在太子河東岸建東京城;二遷到瀋陽(後尊稱盛京),開始興建瀋陽宮殿。
明朝發生皇位變動,神宗萬曆帝死,子光宗泰昌帝立一月又死,再立熹宗天啟帝。皇位的變動沒有給明朝帶來新的轉機,宮廷卻接連發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天啟帝年少貪玩,怠於政事,皇權旁落到宦官魏忠賢手中。於是,黨爭更趨激烈,朝政更加腐敗。
軍事方麵。後金軍事進攻重點,轉移到同明軍對抗。後金軍攻取明朝遼東邊地兩座重鎮––撫順、清河。明朝為報復後金,以楊鎬為遼東經略,發動十餘萬大軍,採取「兵分四路,分進閤擊」的兵略,要攻占赫圖阿拉,對後金「犁庭掃穴」。後金軍則採取「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閤進分擊」的兵略,而獲得全勝,史稱「薩爾滸大捷」。後金軍乘勝進兵滅亡葉赫,統一瞭海西女真。隨之,後金軍連獲三捷––先取開(原)、鐵(嶺),繼取瀋(陽)、遼(陽),再取廣(寧)、義(州)。明遼東經略熊廷弼以失廣寧罪,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因陷廣寧罪下獄。明朝原遼東首府廣寧(今遼寧省北鎮市)、時遼東首府遼陽,都落於後金之手。這標誌著明朝在遼東統治的終結。明廷決策堅守遼西,保衛山海關。明大學士孫承宗視師山海關外,決策營築寧遠城(今遼寧省興城市)。明以孫承宗為薊遼督師。
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六萬大軍進攻寧遠城。明袁崇煥率萬人堅守,城上安設紅夷大炮。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打敗後金軍的進攻。有史料說天命汗在指揮攻城時受炮傷。此役,明人稱之為「甯遠大捷」。後金軍雖在寧遠城下失敗,卻在進攻覺華島之役中獲勝。覺華島今名菊花島,在今遼寧興城外十五裡海中。此役史稱「覺華島之役」。
經濟方麵。先是,建州的田地:「無墅不耕,至於山上,亦多開墾」;農業:「土地肥饒,禾穀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產量:「田地品膏,則粟一鬥落種,可獲八九石。」開採金礦、銀礦,煉鐵,製造軍用器械,發明並推廣人參煮曬法,實行牛錄屯田,同明朝、濛古、朝鮮進行貿易,發展農業、畜牧業。進入遼瀋地區後,採礦、冶煉、造船、製械、建築、曬鹽業等都有較大的發展。種棉養蠶,繅絲織緞。鑄「天命汗錢」,進行貨幣流通。鑄「天命雲闆」,傳遞軍情資訊。頒佈「計丁授田」製度。
文化方麵。先是,朝鮮南部主簿申忠一到佛阿拉,迴國後撰寫《申忠一書啟及圖錄》即《建州紀程圖記》,詳細地記述瞭建州的政治、軍事、地理、農業、建築、文化、宗教、習俗等,留下難得的第一手史料。後朝鮮援軍薑弘立元帥等在薩爾滸之役中率軍投降,其屬李民寏在赫圖阿拉寫《建州聞見錄》、《柵中日錄》,是為繼申忠一後又一外人紀錄建州社會的重要文獻。在八旗設巴剋什,招收兒童入學,教習滿文,也學漢文。此期開始留下珍貴的無圈點滿文檔案。在赫圖阿拉興建祭神祭天的堂子,建築佛寺及玉皇等七大廟。遷都瀋陽後,開始興築天命汗宮,建大殿(後稱大政殿)及其列署亭式殿(俗稱十王亭)。後建築清太祖陵––福陵(瀋陽東陵)。
民族方麵。此期,後金進軍黑龍江中遊地域,徵薩哈連部,取得勝利,從此拉開徵撫黑龍江地區的序幕。到清太宗皇太極時,整個黑龍江流域的版圖歸入清朝。《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跡輿圖》,反映瞭這些軍政的勝利成果。在占領的遼東地區,對漢人實行「剃髮」。對漠南濛古實行聯姻、會盟、重教、封賞、徵撫等政策,取得初步成效。這些都為後來清朝對濛古的政策,提供瞭初始的範式。
清太祖努爾哈赤寧遠兵敗後,《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帝自二十五歲徵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迴。」天命汗久曆疆場,身經百戰,師齣必勝,攻戰必剋。六十八歲的沙場老將努爾哈赤,卻敗給四十二歲的無名小輩袁崇煥。袁崇煥是努爾哈赤的剋星。努爾哈赤鬱悶不樂,忿積疾重,同年八月死去。由他的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是為清太宗。明年,改元為天聰。
清太祖朝的歷史隨之結束。
下冊╱引言
滿族建立的大清帝國,從天命元年(1616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長達二百九十六年。清朝在自秦以降整個中國皇朝歷史舞臺上,占據的時間約為其七分之一。在中國秦始皇帝以來兩韆多年的皇朝歷史上,開創過二百年以上大一統皇朝的,隻有漢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在上述四朝中,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明太祖硃元璋都是漢族人,隻有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族人。大清帝國「康乾盛世」時,在世界輿圖上,是一個疆域最為遼闊、國力最為強盛、人口最為眾多、物產最為富庶的大帝國。
樹有根而枝葉茂,水有源而百川流。清前歷史是清朝歷史之根源。清朝遷都北京以前的歷史,就是清朝入關以前的歷史,習稱為清前歷史。茲將清前歷史文化,作個簡明概略敘述。
清前的歷史,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遼東總兵李成梁提兵進攻建州女真古勒寨,城破之後李成梁下令屠城,男女老幼,全遭屠戮,斬殺一韆餘級。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剋世也在混亂中被殺。從此,努爾哈赤與大明皇朝,積下不可化解之怨,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萬曆帝、李成梁殺瞭覺昌安、塔剋世,在他們子孫努爾哈赤心裡,點燃起燎原之復仇星火,挖掘開潰堤之復仇蟻穴。隨之,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復仇。努爾哈赤將復仇的星火,逐漸燃燒成為焚毀大明皇朝的燎原大火;將復仇的穴水,逐漸彙聚成為沖毀大明皇朝的洶湧洪水。最終,以清代明,江山易主。因此,古勒寨之役是明朝滅亡與清朝崛興的歷史起點。
清前的歷史文化,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到清崇德八年即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皇太極病死,其間整整六十年。這段清前六十年的歷史,從時間來說,可以分作兩個時期:清太祖朝時期(1583–1626年)和清太宗朝時期(1627–1643年)。
清太祖朝的歷史,以時間來說,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到清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啟六年(1626年),總算四十四年。以空間來說,大體上東起鴨綠江、圖們江及烏蘇裏江以東濱海地區,西到大興安嶺,南近寧遠(今遼寧興城),北至整個黑龍江流域地區。清太祖朝的歷史,在《清朝開國史》(上捲)即清太祖朝史已作敘述;下麵將《清朝開國史》(下捲)即清太宗朝史的梗概,分為四點,略作淺言。
一
清太宗朝的歷史,以時間來說,從後金天聰元年即明天啟七年(1627年),到清崇德八年即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總算十八年。以空間來說,大體上東鄰日本海,西到河套,南到錦州,西南到宣府、大同邊外,北達外興安嶺,東北至庫頁島(今薩哈林島)。清太宗朝的歷史,可以分作天聰朝和崇德朝兩個時期。
天聰朝的歷史,從天聰元年(1627年)到天聰九年(1635年),共有九年。如從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日皇太極繼承汗位,到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建大清改元,實際上為十年。十年歷史,概略如下。
軍事方麵。主要是進行五場大的戰爭,其中三勝、一敗、一有勝有敗。
第一場是朝鮮之戰。皇太極繼承汗位後,為著以軍事勝利來加強和鞏固新取得的汗位,從朝鮮獲取糧食和物品,進一步孤立毛文龍,並解除南進攻打明朝後顧之憂,發動瞭對朝鮮的戰爭。天聰元年即明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派貝勒阿敏等率三萬大軍東徵朝鮮。三月,後金軍占義州,陷平壤,過大同江,逼近漢城。朝鮮國王李倧逃往江華島。經過談判,後金與朝鮮在江華島焚書盟誓,後又舉行平壤盟誓,結為「兄弟之盟」。此年為丁卯年,史稱這場戰爭為丁卯之役。戰爭結束,簽訂盟約,後金撤兵,迴到瀋陽,阿敏等受到天聰汗皇太極的隆重歡迎。皇太極發動對朝鮮的軍事進攻,達到瞭預期的目的。
第二場是甯錦之戰。皇太極對於乃父努爾哈赤寧遠之敗不服輸,親率大軍進攻明朝袁崇煥守禦的甯遠和祖大壽守禦的錦州。努爾哈赤於寧遠城兵敗後不久身死,吞下其攻打寧遠城錯誤兵略的苦果。其子皇太極未從乃父錯誤兵略中汲取教訓,於天聰元年即天啟七年(1627),再率傾國之師,進攻錦州、寧遠。皇太極先攻錦州不剋,再攻寧遠又不剋,復攻錦州仍不剋。貝勒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和第四子瓦剋達俱受重傷,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陣歿。甯錦之戰,後金軍攻城,明遼軍堅守,凡二十五日,大戰三次,小戰二十五次,明遼軍以全城奏捷。此役,明人稱之為「甯錦大捷」。後金軍以攻城開始,以失敗告終。皇太極怒道:「昔皇考太祖攻甯遠,不剋;今我攻錦州,又未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這既是皇太極第一次親自獨立指揮的,又是他第一次軍事失敗的戰爭。
引言第三場是京師之戰。皇太極甯錦之戰失敗後,認為進攻明朝寧遠城不可下、
清朝開國史(上下冊):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順治,大清皇朝之崛起(限量典藏書盒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