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经典著作【套装10册】人间词话七讲+词学新诠+清词丛论+唐宋词名家论稿+迦陵论诗丛稿

叶嘉莹经典著作【套装10册】人间词话七讲+词学新诠+清词丛论+唐宋词名家论稿+迦陵论诗丛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叶嘉莹
  • 词学
  • 唐宋词
  • 清词
  • 诗论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中华文化
  • 名家著作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3367
商品编码:160221318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主编推荐
书名:
《词学新诠》
《清词丛论》
《迦陵杂文集》
《唐宋词名家论稿》
《迦陵论词丛稿》
《迦陵论诗丛稿》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迦陵讲演集:人间词话七讲(附光盘)》入选2014中国好书
《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



迦陵文集(1-8)套装共8册,每一册都堪称经典。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是叶嘉莹先生的一本诗学著作,对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八 首》作了精微和深刻的分析,因此成为研杜及古典文学研究不可不知的必读书。本书体例较为复杂,亦全是旧学修养,殊不知作才全为白话诗的弊端而作,体现了学 者的治世意识,亦是当今多数学人所不及。其立意之高与入论之细,可作为古典文学研究之楷模。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1979年首版于香 港,1982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此后在国内多次重版。中国近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先生以自沉湖水了结了自己的一生,这一令人惊愕的举动留给后人颇多疑 惑。正当五十一岁盛年的他,何以在学术研究如日中天的辉煌时刻,遽尔轻生?早期致力于西方哲学和文学研究的他又何以在治学后期转而做古文字、古器物、古史 地的考证研究?对于这两个令人百思难解的疑问,本书在一编论王国维的生平中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也是本书极引人入胜之处。本书的第二编论王国维的文学 研究,主要探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及《人间词话》。这一部分的理论思辨较强,其中部分观点被多数学者沿袭,被点评为二十世纪的 评价。
《迦陵论诗丛稿》从感性解读经典诗歌开始,实际归结到对诗歌中体现的人生的解读。作者选取的诗人极具代表性,陶渊明回归田园,谢灵运游乐于山林,柳宗元一心为政却仕途坎坷,李商隐陷于政治与家累之间不能自拔。如何追求幸福,叶嘉莹给出以下的答案:
我常以为,人如果能够在入世法与出世法之中,任择其一而固执之,都不失为一种可羡的幸福。
如不可能,次焉者虽徘徊于入世与出世的歧途之上,时而入世,时而出世,此一件事入世,彼一件事出世,而却不但没有矛盾抵牾之苦,反有因缘际会之乐,这也不失为获得幸福之一道。
再次焉者,则徘徊于入世与出世的歧途之上,想要入世,而偏怀着出世的高超的向往;想要出世,而偏怀着入世的深厚的感情,这已经无异于自讨苦吃了。而更次 焉者,则怀着出世的向往,又深知此一境界之终不可得;抱有入世的深情,而又对此芸芸碌碌之人生深怀厌倦,不但自哀,更复哀人,这一种人该是不幸的一种人 了。

《迦陵论词丛稿》是作者特别的一本书,因为它不讨论经典作品,却后成为词学研究的典范著作。学术界的研究都喜欢从大家、大题目入手,但这本书作者选择的,并不是词史上响的人物。它们的作品如何评价,是否一无是处?这是一本教读者如何读词,如何鉴赏词的好书。
《唐宋词名家论稿》原为与缪钺合撰《灵谿词说》中的一部分,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叶氏将所撰部分抽出,定名为《唐宋名家词论稿》。书名比较学术,然文字精美,对唐宋词中的十六位名家作了极为精简的介绍,非常好读。
《清词丛论》原为台北“中研院”词学主题计划成果之一。词学主题研究由“中研院”研究员林玫仪主持,参与学者有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中研院”张以 仁教授、刘少雄教授,加拿大叶嘉莹教授及大陆词学专家吴熊和教授、严迪昌教授,因而这个计划的清词研究水平是相当高的。本书主讲清词的创新与开拓。
《词学新诠》作者有中国传统旧学的深厚学养,又在西方学界浸润多年。鉴于国内青年对西方新学的探寻,作者以自己的独特优势,尝试用西方新说谈中国词论, 其中先后引用了诠释学、符号学、语言学、现象学、接受美学、新批评等多种方法,并提出如何将中西新旧多彩的文化加以别择去取和融会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 今天仍然没有解决。
读过叶嘉莹先生的书的人,都会想知道她经过了怎样的生活的历练,才能把诗词讲得这么好;也会怀疑:诗词真能给她巨大的力 量,支撑她度过一次又一次的人生劫难吗?这本杂文集内容虽杂,却会给读者一个直接的答案。她饱经沧桑,却有高朋满座,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 更有为数众多的小说家、诗人、画家、书法家、科学家、文史研究者。它会让读者为之悲痛,为之感叹,为之惊奇,它也会为叶嘉莹先生赢得读者的尊敬。

      内容简介
《迦陵文集(1-8)(套装共8册)》内容简介:《迦陵著作集》是享誉海内外、深具影响力的词学宗师叶嘉莹先生亲自选定的著作合集,一共八本。《杜甫秋兴 八首集说》是叶嘉莹先生的一本诗学著作,对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作了精微和深刻的分析,因此成为研杜及古典文学研究不可不知的必读书。《王 国维及其文学研究》以王国维之性格及其所生之时代为线索,探讨其治学途径的转变,自出版之日起即引领王学研究思潮,是学界公认的王国维文学研究的扛鼎之 作。《迦陵论诗丛稿》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作品《诗经》《古诗十九首》和重要作家陶渊明、谢灵运、杜甫、柳宗元、李商隐诗歌的作了感性解读,再现诗歌中的 百态人生及人类出世入世的情感纠结。《迦陵论词丛稿》是作者特别的一本书,它不讨论经典作品,却后成为词学研究的典范著作。它只讨论词中感发之生命在 质与量上的精微差别,是一本教读者如何读词、如何鉴赏词的好书。《唐宋词名家论稿》论述了唐宋词史上十六位名家的词作及其精微品质,是作者论词著作中论说 系统,探讨也为深入的一本书,被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强烈推荐。《清词丛论》原为台北“中研院”词学主题研究计划成果之一,主讲清词的创新与开拓。这 个计划的参与学者有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及词学专家吴熊和、严迪昌,研究水平是相当高的。《词学新诠》是一本以现代观念和理论为工具对传统词学进行科学 的开发与归纳的专著,其中建立的一个适合现代人理解的词学理论新框架令人耳目一新,突显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西方理论学养。《迦陵杂文集》首次将作 者的散文、信函、序言、铭文等文字汇集出版,作者身世之坎坷展现了八十年时代之风云变幻,亦是叶嘉莹先生袒露个人情怀之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首版 《迦陵著作集》早已售罄,时值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之际,特别推出精装精校版,以飨读者。

《迦陵讲演集:人间词话七讲(附光盘)》
是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的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 般读者不易读懂。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名词学大师叶嘉莹的讲内容。作者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为读者讲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名的“境 界”说、词与诗的美感特质的区别,及历代名词家词作。第二部分为人间词话原文。

《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
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 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 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 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 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 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 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目录
《迦陵杂文集》目录: 什刹海的怀思 我与我家的大四合院 诗歌谱写的情谊:我与南开二十年 怀旧忆往——悼念台大的几位师友 悼念马英林学长 悼念端木留学长——挽诗二首及文 论缪钺先生在诗词评赏与诗词创作两方面之成就 悼念文史学家缪钺先生 陕西人民出版社重印缪钺《诗词散论》序言 我与唐圭璋先生的两次会晤 纪念影响我后半生教学生涯的一位前辈学者李霁野先生 悼念赵朴初先生——记我与赵朴老相交往之二三事 数学家的诗情——谈陈省身先生与我的诗歌交往 妙理推知不守恒——在南开大学庆祝杨振宁七十华诞报告会上的发言 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致张恩芑学长信 《艳阳天》中萧长春与焦淑红的爱情故事 《艳阳天》重版感言 纪念我的老师清河顾随羡季先生 《顾随先生临帖四种》序 顾随先生《诗文丛论》序言——诗词中的师生谊 《顾随全集》序言 《台静农先生诗稿》序言 《台静农先生诗稿·序言》后记 序《还魂草》 朱维之先生《中国文艺思潮史稿》再版序言 《唐诗的魅力》序 《荔尾词存》序 范曾先生画册序言 《唐宋词选读百首》序言 《考调论词——两宋二十二名家词选》序言 《百年词选》序 题黛文女士画展 写在王人钧画展之前 刘波画展序 《论语百则》前言 《与古诗交朋友》序言 《唐宋词十七讲》自序 《唐宋名家词赏析》叙论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大陆版序言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增订再版序言 《诗馨篇》序说 《词学古今谈》前言 《清词名家论集》序 《清词选讲》序言 《阮籍咏怀诗讲录》前言 《迦陵文集》总序 《我的诗词道路》前言 《迦陵谈词》新版序 《叶嘉莹作品集》总序 《叶嘉莹作品集·诗词讲录》序言 《叶嘉莹作品集·诗词论丛》序言 《叶嘉莹作品集·诗词专著》序言 《叶嘉莹作品集·创作集》序言 《中国诗歌论集》英文版后记 《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总序 《浩气长存——历代歌咏文天祥诗钞》阅后小言 独陪明月看荷花——《叶嘉莹诗词选译》序 《迦陵讲演集》序言 蔡章阁楼记 《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序言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序言 一幅珍藏——记陈省身先生手书七言诗一首 《欧行三记》序 题津门胡志明先生所藏羡季师自印旧刻本《荒原词》集 《魏晋诗人与政治》修订本序言 喜看诗域拓新疆——《马凯诗词存稿》读后小言 《叶嘉莹诗歌讲演集六种》序言 《末代遗民陈曾寿及其咏花词》序言 附录 月与镜的谈话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序言 《迦陵诗词稿》中的乡情 “红楼竟亲历”——应周汝昌先生之嘱讲述六十年前在辅大女院恭王府读书之琐忆 我的自述 叶赫寻根 ……
 
     精彩文摘
五 尾言 如我在前文所言,我聆听羡季先生讲授古典诗歌,前后曾有将近六年之久,我所得之于先生的教导、启发和勉 励,都是述说不尽的。当1948年春,我将要离平南下结婚时,先生曾经写了一首七言律诗送给我,诗云:“食荼已久渐芳甘,世味如禅彻底参。廿载上堂如梦 呓,几人传法现优昙。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际冷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先生又曾给我写过一封信,说:“不侫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 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先生对我的这些期望勉励之言,从一开始就使我在感激之余充满惶愧,深恐能力薄 弱,难副先生之望。何况我在南下结婚以后不久,便因时局之变化,而辗转经由南京、上海而去了台湾。抵台后,所邮运之书籍既全部在途中失落无存,而次年当我 生了一个孩子以后不久,外子又因思想问题被捕入狱。我在精神与生活的双重艰苦重担之下,曾经抛弃笔墨,不事研读、写作者,盖有数年之久。于时每一念及先 生当日期勉之言,辄悲感不能自已。其后生事渐定,始稍稍从事读、写之工作,而又继之以飘零流转,先由台湾转赴美国,继又转至加拿大,一身萍寄,半世艰辛, 多年来在不安定之环境中,其所以支持我以极大之毅力继续研读、写作者,便因为先生当日对我之教诲期勉,常使我有唯恐辜恩的惶懼。因此虽自知愚拙,但在为 学、做人、教书、写作各方面,常不敢不竭尽一己之心力以自黾勉。 ……


一、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代词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王国维先生所著。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炼的语言,对词的意境、境界、格调、情感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阐释,为后世词人及词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一) 核心思想与贡献 《人间词话》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其“境界说”。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即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融为一体。他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是作者情感的投射,后者则是作者物我两忘,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这种境界的划分,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批评。 “有我之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情思赋予景物,景物成为作者内心的写照。例如,柳永的词,常将离愁别绪寄托于杨柳、落花等意象,意境充盈着个人的伤感。 “无我之境”:作者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笔下的景物自然天成,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某种深远的意蕴。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壮阔的江山,实则抒发了作者壮怀激烈,又带有几分怀古的悠远。 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出了“一切情语皆景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强调了词的抒情性与写景性的统一。他认为,优秀的词作,不仅要写出景物的形貌,更要写出景物所蕴含的情感,使得读者在欣赏景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怀。 (二) 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 《人间词话》的结构看似零散,实则脉络清晰。王国维以其博览群书的功底,旁征博引,将诗、词、书、画、人情事变等诸多领域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词学分析方法。 “隔”与“不隔”说:这是王国维对词作语言运用和意境表现的另一重要论断。他认为,词的语言要做到“不隔”,即表达自然真切,情感流露不显斧凿痕迹,使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反之,则为“隔”。这种“隔”或“不隔”,往往体现在作者对意象的选择、情感的抒发方式以及语言的锤炼上。 境界与格调:《人间词话》强调了词的“境界”之高低,也关注词的“格调”。他认为,格调高雅的词,其内容必然深刻,情感必然真挚,语言必然精炼。他尤其推崇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并深入分析了这两大风格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治史观与治学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透露出其治学方法。他强调“用一人之学,以通一人之学”,主张将历史、哲学、文学融为一体,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也体现在他对词人作品的解读之中。 (三) 历史地位与影响 《人间词话》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刻的理论和独特的视角,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词学研究的影响:《人间词话》的提出,为词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许多后来的词学研究者都深受其启发,围绕“境界说”、“隔与不隔”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展。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许多词人受到《人间词话》的启发,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力求达到“不隔”的艺术境界。 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人间词话》的理论,不仅局限于词学,更对整个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 《词学新诠》 《词学新诠》是对传统词学理论的创新性阐释与发展,旨在突破既有框架,以更为宏观和现代的视角审视词的艺术特质与发展演变。本书跳出了王国维“境界说”的局限,在继承其深刻洞察的同时,更注重从词的本体、形式、文化语境等多重维度进行细致的辨析与重构。 (一) 词的本体与形式探索 本书对词作为一种文学体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解构与重塑。它不再将词仅仅视为抒情工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具有独特音乐性、节奏感与结构性的艺术形式。 音乐性与韵律:详细分析了词在格律、平仄、押韵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音乐性元素如何与情感表达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不同词牌的音乐性差异,如何影响词的审美体验,也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结构与章法:探讨了词的起承转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章法规律。分析了词在篇幅相对短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精巧的构思与布局,达到跌宕起伏、意蕴丰富的效果。 语言的特质:深入分析了词的语言特色,如用字的精当、意象的提炼、句式的变化等。强调了词的语言如何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取得平衡,既有鲜活的生命力,又不失典雅的艺术韵味。 (二) 历史流变与时代精神 《词学新诠》将词的演变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揭示了词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发展脉络与时代精神。 从唐到宋的演变:梳理了词的起源、早期发展,以及宋代词的繁荣。分析了不同时期词的内容、风格、题材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之间的联系。 地域风格与流派:《词学新诠》着力于辨析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词风特征,如北宋的豪放与婉约,南宋的清丽与沉郁,以及词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与接受所产生的变异。 词与文学史:将词置于中国文学史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分析其与其他文学体式(如诗、曲)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以及词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三) 词学理论的深化与创新 本书在借鉴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开阔和辩证的词学观念。 突破“境界说”的局限:在肯定“境界说”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片面性,例如对形式美、音乐美等方面的忽视。本书试图在“情”与“景”之外,拓展对词的艺术表现力、审美功能的认识。 “意象”与“情思”的互动:深入探讨了词中意象的生成、选择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意象如何承载、传递和转化情感,以及词人如何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创造出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世界。 时代性与超越性:探讨了词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如何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并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 三、 《清词丛论》 《清词丛论》聚焦于清代词学,对清代词坛的创作、理论、流派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与分析,旨在展现清词作为中国词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价值与艺术成就。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清代词人的作品,而是力求从宏观视角把握清词的发展脉络,从微观角度洞察其艺术精髓。 (一) 清词的整体风貌与时代背景 本书首先勾勒了清代词坛的整体面貌,并将其置于清代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时代变迁与词运:分析了清代前期、中期、后期词运的不同特点,以及政治兴衰、社会变革、思想变迁对词创作带来的影响。例如,明清易代之际,许多词人的作品中流露出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感。 学派林立与流派纷呈:《清词丛论》详细介绍了清代词坛的各大词派,如常州词派、浙西词派、阳湖词派等,并对其核心主张、代表人物、艺术特点进行了辨析。通过对各词派的比较研究,展现了清词创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词与诗、文、曲的互动:考察了清代词与其他文学体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词在吸收诗、文、曲等形式养分的同时,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特色。 (二) 清词创作的特点与艺术手法 本书深入剖析了清词创作在内容、形式、艺术手法上的诸多亮点。 题材的拓展与深化:梳理了清词创作在题材上的拓展,如对日常生活、世情风物、边塞风光、怀古咏史等内容的关注。同时,也分析了清词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化,如对人生哲理、个体命运、审美情趣的细腻体味。 风格的多样性:展现了清词风格的多样化,既有继承宋词豪放、婉约之传统的,也有力求创新、独辟蹊径的。本书对不同风格的词作进行了细致的赏析,如对纳兰性德的清丽哀婉,对王国瑞的雄浑苍劲,对陈维崧的绮丽奔放等的分析。 意象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深入探讨了清词对意象的创新性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来传达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分析了清词如何在写景叙事中融入深沉的个人情怀,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语言的锤炼与声律的把握:强调了清词在语言运用上的精炼与传神,以及在声律上的严谨与创新。许多清代词人对词的格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创作中进行了自觉的实践。 (三) 清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本书不仅关注创作,也重视清代词学理论的梳理与评价。 对前代词学的继承:分析了清代词人对宋元词学理论的继承,如对“境界说”、“隔与不隔”等理论的吸收与借鉴。 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介绍了清代词人提出的新词学观念,如强调“情”与“理”的结合,重视“才”与“学”的统一等。部分词人还对词的体性、词与诗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影响与价值:评价了清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及其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启示。 四、 《唐宋词名家论稿》 《唐宋词名家论稿》是一部集中探讨唐宋时期著名词人及其作品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唐宋词的辉煌成就为基础,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词人,对其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作品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唐宋词核心成就的窗口。 (一) 唐宋词的辉煌成就概述 在深入探讨具体名家之前,本书会对唐宋词的整体辉煌成就进行概括性介绍,点明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词体的成熟与兴盛:阐述了词从唐代的初创、萌芽,到宋代的成熟、繁荣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宋代词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性地位。 题材与风格的丰富:概述了唐宋词在题材上的广泛性,从抒发个人情怀到描绘社会生活,从咏物寄情到怀古抒怀,无不包罗。同时,也介绍了宋词主要风格流派的特点,如婉约、豪放、清丽、沉郁等。 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简要提及唐宋词人在艺术手法上的探索,如意境的营造、语言的锤炼、结构的安排等,为后续的个案研究奠定基础。 (二) 重点名家的个案研究 本书将围绕几位在唐宋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人展开深入的论述,如: 李煜:分析其亡国之君的特殊身份如何影响其词作的深沉情感,及其词在亡国哀痛之外,所展现出的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重点探讨其语言的自然、真切,以及意境的凄美。 晏殊:剖析其作为宰相的贵族词人身份,如何在词中展现出一种富贵闲愁、淡泊宁静的独特气质。分析其词作的典雅、圆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含蓄体味。 欧阳修:探讨其作为文学领袖,如何倡导“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以及其词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展现出一种清新、旷达的风格。 苏轼:将其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深入分析其词作的雄浑、奔放、旷达、乐观等特点。探讨其“大江东去”的宏大气魄,及其将人生哲理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创作手法。 李清照:重点研究其作为女性词人的独特视角与艺术成就。分析其词作的细腻、婉约、凄美,以及在个人情怀之外,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探讨其“凄凉”与“深愁”的表达方式,及其语言的精炼与灵动。 辛弃疾:将其视为宋词豪放派的集大成者,深入分析其词作的慷慨激昂、爱国情怀,以及“以笔为剑”的创作特色。探讨其将军事生涯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以及词中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 陆游:分析其作为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及其词作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深沉的忧国之思。探讨其词作的悲壮、苍凉,以及对故土山河的眷恋。 (三) 论稿的分析维度与特色 深入的文本分析:每一位名家的论稿都将以其代表性作品为切入点,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分析词的意象、情感、结构、语言等各个层面。 历史语境的结合:在分析作品时,会结合词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揭示作品产生的根源与深刻内涵。 理论视角的拓展:在借鉴传统词学理论的同时,也会融入现代文学批评的视角,如叙事学、接受美学等,对作品进行更全面的审视。 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并存:在保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的通俗易懂,使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知识与美的享受。 五、 《迦陵论诗丛稿》 《迦陵论诗丛稿》是由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所著,系统阐述其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思想的学术文集。本书以深厚的古典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诗歌的创作、鉴赏、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尤其关注诗歌的“境界”、“性情”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一) 诗歌的“境界”说与“性情”观 叶嘉莹先生继承并发展了王国维的“境界说”,但更强调“境界”与“性情”的内在统一。 “境界”的深化:她认为,诗歌的境界并非仅仅是写景与抒情的外在融合,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投射。优秀的诗歌,能创造出一种超然物外、意蕴无穷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在有限的语言中体验无限的精神世界。 “性情”的真挚:叶嘉莹先生高度重视诗歌创作中的“性情”,认为真挚的性情是诗歌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她倡导诗人应保持本真,将内心的情感、思想、体验真实地传达出来,而非矫揉造作或故作姿态。 “性情”与“境界”的统一:她强调,脱离了真挚性情的境界是虚浮的,而脱离了高远境界的性情则可能流于浅薄。真正的艺术境界,应当是真挚性情的自然流露与升华。 (二) 诗歌语言的妙用与艺术技巧 本书对诗歌语言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强调语言的精炼、传神与音乐性。 “言外之意”的追求:叶嘉莹先生认为,诗歌的语言不应仅仅是直白的叙述,而应追求“言外之意”,通过精炼的字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感悟。她善于分析诗句中微妙的语气、暗示以及留白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意象的创造与运用:深入探讨了诗歌意象的选取、组合与变形,以及意象如何承载情感、传达思想。她认为,优秀的意象应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声律与节奏的和谐:强调了诗歌的音乐性,如平仄、押韵、节奏等,对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至关重要。她会细致地分析诗句的声韵美,以及如何通过声韵的变化来调节情感的起伏。 “白描”与“象征”:在分析具体作品时,她会辨析诗人是采用“白描”的手法,以朴素写实的语言传达情感,还是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物象的隐喻来表达深层含义。 (三) 诗歌批评的立场与方法 《迦陵论诗丛稿》展现了叶嘉莹先生独特的诗歌批评立场与方法。 尊重文本,深入体悟:她的批评立足于对诗歌文本的尊重,主张通过反复阅读、深入体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艺术价值。 情理结合,辩证分析:在分析作品时,她能够将情感的体悟与理性的分析相结合,既有对作品艺术魅力的深情赞美,也有对作品得失的客观评价。 中西融通,视野开阔:她博采众长,在借鉴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些合理元素,使她的批评视野更为开阔。 强调诗歌的永恒价值:叶嘉莹先生始终认为,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能够启迪人心,净化灵魂。她的批评旨在发掘和传承这种永恒的艺术价值。 本书通过对上述五部经典著作的详细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每一部作品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在诗词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共同构建了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璀璨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词学新诠》这本书,简直是我在词学研究领域遇到的“寻宝图”。叶嘉莹先生在这本书中展现了她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将词学研究的脉络梳理得清晰而系统。她不拘泥于传统的派别划分,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词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尤其是先生对词体音乐性的探讨,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总是从文字表面去理解词,而先生却将词与音乐紧密联系起来,让我认识到词最初是以歌唱为目的的艺术形式,理解了词的音韵之美对词意表达的重要性。她分析了不同时期词人在音乐性上的探索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影响了词的风格和意境。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词学研究的实验室,见证了先生如何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词学研究的深层奥秘。书中的很多论述都极具启发性,让我对词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浅层,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广阔、更深入的领域。我尤其欣赏先生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囿于传统的治学精神,令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套叶嘉莹先生的词学经典,真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值得回味的几本书了。初翻开《人间词话七讲》,就如同走进了古代文人的雅集,先生的讲解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她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仿佛我们亲历了词境的生成,感受到了词人笔下那份“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微妙差异。先生谈词,不仅仅是分析技巧,更是挖掘词人内心深处的悲欢离合,将那些被时间冲刷的文字重新赋予血肉。她对李煜的分析,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亡国之音哀且怨”并非仅仅是政治的悲哀,更是个人情感的极致溃散。而对苏轼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旷达洒脱的文人心胸,如何在逆境中寻找诗意的栖居。每一讲都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词的世界有了更深的敬畏和体悟。我特别喜欢先生在讲解中穿插的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这使得冰冷的理论瞬间变得温热而亲切,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她毕生的治学心得,让我觉得与这位伟大的学者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

评分

《唐宋词名家论稿》这本书,绝对是通往唐宋词殿堂的“导览图”。叶嘉莹先生在其中精选了多位唐宋词坛的巨擘,进行了深入而生动的个案分析。她对于李清照词作的解读,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凄凄惨惨戚戚”背后那份独立女性的坚韧与哀愁,以及她词作中“寻常巷陌,教往来、人说而今,载酒去,又重携酒,莫负东风”所展现的,在乱世中仍不失生活情趣的坚强。她对辛弃疾词的分析,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沙场老将的豪情壮志与英雄迟暮的悲壮,那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孤独与不甘,被先生解读得淋漓尽致。每一篇论稿都像是一场精彩的讲座,先生将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细腻的情感体察相结合,让我们不仅了解了词作本身,更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我从中看到了唐宋词是如何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评分

《清词丛论》这部著作,真是我领略清代词坛风貌的一扇绝佳窗口。叶嘉莹先生以其一贯的大家风范,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清代词坛错综复杂的局面,从名家到流派,从风格到意境,都做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我尤其喜欢先生对乾嘉时期词风的剖析,她揭示了这一时期词人如何在承袭宋词余韵的同时,又力图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特征。先生对词人情感的体察入微,让我感受到了清代词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她分析了一些被后人忽视的词人,发掘他们作品中的闪光点,这让我看到了词学研究的无限可能。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清词的脉络,更感受到了词作为一种抒情艺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转、演变,又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承载着词人的情感与理想。先生的文字充满诗意,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与那些词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我从中看到了清代文人的雅趣,也体会到了词人“寄慨”之深。

评分

《迦陵论诗丛稿》这部集子,让我看到了叶嘉莹先生作为一位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大家,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先生的论诗,绝不仅仅停留在诗歌的形式或技巧上,而是直抵诗歌的灵魂。她谈论诗歌,就像在谈论生命本身,充满了哲思和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先生对于诗歌“言外之意”的解读,她教导我们如何去体会那些未曾言说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如何去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喜悦、悲伤和思索。先生对杜甫诗歌的分析,让我感受到了“沉郁顿挫”背后深藏的家国情怀与民生疾苦,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而她对诗歌的“意境”的阐述,更是让我明白了诗歌的生命力所在。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在学习诗歌,更是在学习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理解人性,如何去拥抱生命中的美好与遗憾。先生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诗歌乃至人生的探索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