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赫迪厄社會學作品的奠基之作,也是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經典之一。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Bourdieu)堪稱法國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傢之一。他的研究橫跨社會學與人類學,其著作所發揮的影響則遍及整個社會科學,包括政治學、教育學、經濟學、史學等。他有紮實的田野研究經驗,也提齣許多具有原創性、洞察力的理論概念。
布赫迪厄思想的焦點則指嚮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亦即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結構與行動的對立,並試圖超越這些對立。在學術的場域裡,他除瞭著作等身以外,也發起創立知名的歐洲社會學中心。
當客觀結構與主觀結構對應到幾乎完全時,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看起來就是不言自明的瞭。這我們可以叫作俗見(doxa),以和正統(orthodoxy)或異端(heterodoxy)的信念區別,正統、異端帶有知道或承認可能有不同或相反的信念存在。(325/164::14-9)俗見與意見相對,俗見屬於實作領域,意見則屬於論述層次,意見場域存在正統與異端。俗見的整體(universe)──既指毋需提及,亦指無法提及,因為缺乏可用論述──和(正統或異端)的論述整體(discourse)之間的界線,就會是最徹底形式的誤認,以及政治意識覺醒兩者之分界線瞭。(334/170:17-22)象徵結構本身就帶有權力的特性,任何語言,隻要能夠掌握注意力,就是權威的語言(authorized language),團體的權威灌注於其中,而它所指示的事物不隻是單純地被錶達,同時也被賦予瞭權威與正當性。(334/170::12-4)
評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評分介於布赫迪厄思想與行動的轉型分水嶺,本書為一部反思性強烈的著作,在多元的主題之間,一方麵,可以看到布赫迪厄在投入公共領域之前如何預備自己的思維歷程,另一方麵,也提供為對他往後諸多研究的統整基礎。
評分“這種獨一無二的特性,使得每個人都與眾不同,也使得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意義。這種特質,與創造性的工作和人類愛息息相關。一個人一旦瞭解他的地位無可取代,自然容易盡最大心力,為自己的存在負起最大責任。他隻要知道自己有責任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個殷盼他早歸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無法拋棄生命。他瞭解自己為何而活,因而承受得住任何煎熬。”
評分我們無法選擇齣身和父母,也無法選擇齣生的曆史時期、國傢或成長環境。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能選擇死亡,
評分 評分皮耶.布赫迪厄,學界最熟知的現代法國社會學傢之一。他提齣的場域、慣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象徵資本等理論,以及對於文化再生產的分析主張,已在社會學領域廣為接受,並帶來重要的啓發。除此,布赫迪厄的影響力並不局限於社會學界,相較於其他社會學傢,他有著與其學術影響力相稱的社會實踐力,身為所謂的「公共知識人」,他對學術社群、國傢菁英,以及文化現象的批判挑戰,已經成為法國社會自我反省的象徵。
評分這節是最精爭的一節。客觀化機製使得權力與支配的關係不再直接存在於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當中,而是被建立在製度與製度之間的純粹客觀性當中。(358)權力與支配,之所以能被正當化,乃是透過教育讓既有秩度閤理化。為瞭分析客觀機製,可以分作兩端,一端是不能再製自身,而必須不斷持續創造的社會關係,另一端則是包含著自身延續原則的社會世界。 當再生產支配關係的任務,越來越朝後者發展,那麼個人為維持支配關係的策略也就越朝嚮客觀的方嚮,譬如為兒女選擇最好的學校,而不需再花費時間對鄰居友好。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