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定价:49.00元
作者:(英)牛顿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301095515
字数:557000
页码:40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忠于原著的中文译本,牛顿经典力学第1部划时代的巨著,影响遍及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见。爱因斯坦说:“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替代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内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心理、政治、经济、法律与军事等领域。这些领域是过运河、现在和将来人类认识世界与发行世界必然从事的、关系人类命运与前途的事业。
内容提要
在科学史上,《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第1部经典著作,划时代的巨著,也是人类掌握的第1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在其后300年里一再取得丰硕成果。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在社会生产力和基本社会制度两方面都有直接而丰富的成果。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和影响。
从科学研究内部来看,《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示范了一种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样板,包括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见。爱因斯坦说:“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替代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
内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心理、政治、经济、法律与军事等领域。这些领域是过运河、现在和将来人类认识世界与发行世界必然从事的、关系人类命运与前途的事业。
目录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导读
定义
运动的公理或定律
第1编;物体的运动
第1章 初量与终量的比值方法,由此可以证明下述命题
第2章 向心力的确定
第3章 物体在偏心的圆锥曲线上的运动
第4章 由已知焦点求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轨道
第5章 焦点未知时怎样求轨道
第6章 怎样求已知轨道上的运动
第7章 物体的直线上升或下降
第8章 受任意类型向心力作用的物体环绕轨道的确定
第9章 沿运动轨道的物体运动:回归点运动
第10章 物体在给定表面上的运动;物体的摆运动
第11章 受向心力作用的相互吸引运动
第12章 球体的吸引力
第13章 非球形物体的吸引力
第14章 受指向极大物体 各部分的向心力推动的极小物体的运动
第二编:物体(在阴滞介质中)的运动
第1章 受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力作用的物体运动
第2章 受正比于速度平方的阻力作用的物体运动
第3章 物体受部分正比于速度部分正比速度平方的阻力运动
第4章 物体在阻滞介质中的圆运动
第5章 流体密度和压力;流体静力学
第6章 流体的运动,及其对抛体的阻力
第7章 通过流体的传播的运动
第8章 流体的圆运动
第三编:宇宙体系(使用数学的论述)
哲学中的推理规则
现象
命题
月球会点的运动
总释
译后记
作者介绍
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生于林肯郡。 在天文学方面,1672年牛顿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还解释了潮汐的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系;另外,牛顿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等。在物理学上,牛顿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了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数学上,牛顿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牛顿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并制成'牛顿色盘';关于光的本性,牛顿创立了光的“微粒说”。 在牛顿的著作《自然科学原理》中,他用数学解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孤独”的。它更像是作者与宇宙间某种终极数学规律的私密对话,读者只是受邀进入一个相对封闭的思辨场域。其中很多推导和论述,明显是受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带着一种对“理性完满性”的执着追求。作者对因果律的论述尤其精彩,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线性推演,而是将因果链条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时间结构中去考察,试图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张力。这种对确定性的渴望,贯穿了全书,使得即便在讨论最微小的粒子行为时,也充满了宿命般的逻辑必然感。对于那些更偏爱经验主义、倾向于“多做实验少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晦涩和教条,但对于热衷于在数学形式中寻找世界终极奥秘的探索者而言,它无异于一本开启新视野的密码本。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完全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它提供了多少新颖的实验发现,而是其对既有知识体系进行“祛魅”的深度和广度。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在既定的数学框架内进行修修补补,而是试图从更底层的公理系统出发,去追问“为什么必须是这样的数学”才能描述“这个世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科学书籍,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了牛顿、莱布尼茨和康德时代的思想辩论。特别是在讨论能量守恒和对称性关系的章节,作者的论述简洁却又不失磅礴气势,清晰地揭示了数学结构如何内在地决定了物理现象的边界和可能性。这种“形而上学”的视角,让那些原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物理定律,重新焕发出了它们的哲学光彩。对于那些真正想弄明白“科学的根基在哪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足够坚实的思想阶梯,让人得以攀登到更高处审视整个科学大厦的结构。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物理基础的书籍,但很少有哪一本能像这部作品一样,如此不遗余力地去探究“量”与“测”之间的本体论关系。作者似乎在有意地回避那些光怪陆离的现代物理猜想,而是将焦点牢牢地锁定在那些构成了我们日常经验世界的经典物理框架之上,但探讨的深度却远超任何一本普通教材。它对“参考系”的概念进行了近乎于宗教式的虔诚审视,阐述了如何从最朴素的观察出发,通过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数学选择,最终构建出我们所依赖的经典物理世界。这种自下而上的构建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对科学理论的信心,因为它展示了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最基本、最可被验证的逻辑链条搭建而成。读完后,看待任何物理实验,都会不自觉地去追溯它的公理基础,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带着古典韵味的理性叙事。它不像现代科普读物那样追求轻快和易懂,反而带着一种近乎于巴洛克式的复杂与严谨。每一个论证步骤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句子结构往往很长,但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层含义。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相当高的,它要求读者不仅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更需要对科学史和哲学史有基本的了解,否则很容易在繁复的符号推演中迷失方向。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近乎于建筑美学的秩序感。作者似乎在用文字构建一个完美的、逻辑自洽的数学模型宇宙,然后邀请读者进入其中体验一次严密的逻辑漫步。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矿石精炼厂”,将原始的物理直觉提纯成了高纯度的哲学结论。
评分这部著作,简直是把物理学那冰冷、抽象的数学语言,硬生生地注入了哲学的灵魂,读起来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公式和定理,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数学结构背后所蕴含的实在性、必然性和美学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对“运动”概念的重构,它不再仅仅是高中物理课本里那个被简化、被平均化的矢量变化,而是被提升到了一种本体论的层面去审视。那些关于时空连续性的论证,虽然逻辑严密到令人发指,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宇宙秩序的敬畏,却又让人感到一种温暖的确定性。很多教科书读完后,合上书本,知识点散落一地,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帮你把散落的碎片重新拼接到一个宏大的图景中去。读完后,你会开始质疑很多你习以为常的物理直觉,转而用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思辨性的眼光去看待实验数据和理论推导之间的鸿沟。它对经典力学基础的解构和重建工作,是极其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堪称一曲对理性思维的颂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