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鉴赏系列工具书:唐诗鉴赏辞典》收录唐及五代190余位诗人的作品1000余篇选诗范围广泛,既收入了一些大家、名家之作,又选采了许多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更全面地体现了唐诗风貌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名家辈出,灿若繁星,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历经千年而传唱不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我们邀请近百位专家学者对所选作品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情感意蕴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深入透彻、独具慧心的赏析,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本书由著ming古典文学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啸天主编,由周振甫、管遗瑞、吴汝煜、刘学锴、姜光斗、徐应佩、徐培均、吴企明、魏耕原等八十五位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对唐诗经典作品进行赏析,以飨读者。
目录
凡例
前言
篇目
正文
精彩书摘
_戴叔伦的五律,与刘长卿有一拼。这义是一篇佳作。刈长卿号“五言长城”,地位粳赫,只是十首以上,便见重复。戴叔伦名气小得多,但每篇不同,斯亦难矣。与故人邂逅相遇,从何著笔?戴叔伦只是从自己的感慨写出,便无浮言。至于浅近,那是巾唐特色,不得视为弊病。
“扰扰倦行役,相逢陈蔡问。”心灵沟通。自己厌烦奔波,推知朋友也很疲惫。“陈蔡”有深意,见下文。
“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又是心灵沟通。百年指一生。一生中不得空闲,只有你和我了。同病相怜,情分可知。注意:这是个流水对。
“对酒惜馀景,问程愁乱山。”佳句。一般律诗到了颈联便是敷衍,这首不同,仍见真情。偶然相逢,但凭杯酒叙旧,而我们格外珍惜这次相逢。明天,我们又要在荒山野岭中度过了。对馀景的依恋,可想而知。
“秋风万里道,又是穆陵关。”明日的处境,不单孤独,而且悲观。
现在回过头来谈辞藻。辞藻增强文气,律诗作手每倚重之。但辞藻可能有深意,可能只是银样枪头,装点而已。鄙人见过一位老前辈诗集,每至重庆,则日字水:每至南京,便同白门。非不美也,酸味亦出。本诗用了“陈禁”“穆陵关”两个地名,却有深意。陈蔡,多难之邦;穆陵关(在湖北麻城北),多事之区。岂足偶合,余味浓矣。随手拈来,亦见功力。
这首诗就是淡淡写出却也动人的巾唐风格,可谓样板。它与那些只重辞藻、不关痛痒的矫情诗不可同而语。“吾意独怜才”,戴老亦足当之。
内容简介
《宋词鉴赏辞典》共选取了唐、五代、宋著ming词人185家,词作700余首。这些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直到今天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唐宋词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令人目迷令人神醉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养分、本辞典邀请了160位专家学者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精彩赏析,以便提高广大读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
本书由唐圭璋、钟振振主编。精选唐宋词经典作品,由程千帆、霍松林、钱仲联、沈祖棻、唐圭璋、吴调公、吴小如、吴熊和、吴丈蜀、夏承焘、叶嘉莹、阴法鲁、钟振振、周振甫等一百六十位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赏析。zui终把这部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目录
凡例
前言
篇目名
词人音序索引
篇目音序索引
正文
附录
读词常识
词学要籍简介
本书所见词牌简介
精彩书摘
浣溪沙
敦煌曲子词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行。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是一首船夫曲。它以轻快的笔调描画出扬帆出航、乘风行船时的愉悦之情。
“五两”,古代候风器。楚人称候风器为五两,因以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作而成,故名。把它悬挂在竿头,立军营中或舟船上,借以窥测风向和风力。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五两竿头风欲平”,是说原先停泊在避风处的船只,从候风器上占出风向将起变化。“风欲平”,谓风力转弱,这是风向改变的前兆。“长风举棹觉船行”,长风,大风,这里指顺风。顺风挂帆又是打桨,拔锚起航了。驶向江心以后,既不用摇橹也无须打桨,乘风破浪,顺利行进。
过片写船上人所见江上风光。“满眼风波多闪灼”,波光闪烁,忽明忽暗。“看山”三句,化静为动,着意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视觉有时会造成一种心理错觉,赋予静物以动感。在诗里写这种错觉的比较多。比如粱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远树,本来并未移动,却由于舟船在行进,映入船上人眼帘时,仿佛正迎面“走”来。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是舟行江上遥望前面天门山才有可能产生的特有感受。相反,有时也会由于物我俱动而造成主客两体俱静的错觉。如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既然有风,哪有云彩不动的道理!自然也是一种错觉。它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又一种心理错觉。诗人先把动态写成静景,然后再点明物我“俱东”,不失为一种“夺胎换骨”的妙法。但在歌辞里,运用疑动式化静为动手法的,似乎并不多见。而本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按照词特殊的章法和韵味别具的要求来衡量,那么,它先说“看山恰似走来迎”,后以“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收煞,把心理错觉兜底点破,未免失之太露。词里重复用“行”字叶韵,显示了早期民间词形式比较自由的特点。
……
《诗词意境:从唐风到宋韵的千年回响》 一、 导言:跨越千年的诗词长河 自古以来,诗词便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瑰丽载体,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点燃了无数心灵的共鸣。从盛唐的雄浑壮阔,到两宋的婉约豪放,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精妙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时代的面貌,抒发了人生百态。本书《诗词意境:从唐风到宋韵的千年回响》,并非一本简单的诗词选集或鉴赏辞典,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一次深入肌理的文化探寻,旨在带领读者领略唐诗宋词这座巍峨宝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感受其背后蕴含的独特美学、哲学思想与人文关怀。 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也不拘泥于繁复的考据。本书的重点在于“意境”。意境,乃是诗词的灵魂所在,是情与景的交融,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统一,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超越文字本身的、一种弥漫而来的、难以言说的感受。它是一种“景外之景,弦外之音”,是“有声渐渐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本书将聚焦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唐宋诗词独特意境的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挖掘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力求让读者在品味字句的同时,也能体悟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与审美启迪。 本书的结构将围绕“唐风”与“宋韵”两大主题展开,分别选取唐诗和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在历史的维度上,展现唐诗如何承载盛世的恢弘气象与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在美学的维度上,探索宋词如何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展出更为细腻、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本书的目标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字,更能理解诗词创作的精髓,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唐风:盛世的回响与时代的镜影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其诗歌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诗,或如磅礴的山河,气势恢宏;或如潺潺的流水,清澈婉转;或如燃烧的火焰,激情澎湃;或如寂静的月夜,深沉悠远。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繁荣与开放,也映照了个体的喜怒哀乐与家国情怀。 在“唐风”的部分,我们将首先深入解读几位唐代诗坛巨匠的作品。例如,李白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力,将壮丽的山川揽入笔端,也抒发了其桀骜不驯、追求自由的理想。我们将剖析其诗歌中奔放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激情,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诗,则更为沉郁顿挫,他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笔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民生的疾苦,被誉为“诗圣”。我们将分析杜甫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如何在动荡的年代,以笔为剑,直面人世间的苦难,并从中提炼出人性的光辉与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王维,这位兼具诗、书、画、乐才华的艺术家,其诗歌更具禅意与画意。我们将品味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的宁静意境,感受他如何将自然的空灵与心灵的澄澈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艺术境界。 此外,我们还将选取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等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展现唐诗的丰富多样。如高适、岑参笔下的边塞风光,勾勒出战士的豪情与征战的壮烈;孟浩东、王维笔下的田园生活,展现了归隐者的恬淡与自然的和谐。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献,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提供了生动的视角。 本书对唐诗的解读,将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更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兴、对仗、用典等,探讨其在情感表达、意象塑造、格律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我们会尝试揭示唐诗如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如何构建出既具象又超越具体形象的诗歌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能亲临盛唐的长安街头,或漫步于清幽的辋川别业。 三、 宋韵:婉约与豪放的交织与时代的变奏 宋朝,在政治军事上虽不如唐朝强盛,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宋词,更是将中国古代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宋词以其细腻的情感、丰富的表现力和多样化的风格,成为中华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韵”的部分,我们将首先聚焦于宋词的两大代表性流派——婉约与豪放。 婉约词,以其细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含蓄的表达,描绘了闺阁情思、离愁别绪、伤春悲秋等女性化的情感世界。我们将深入品读李清照的作品,这位“千古第一才女”,以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语言,将女性内心深处的孤独、哀愁、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将分析她词作中“愁”的千般形态,以及她如何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营造出深沉而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秦观的词,则以其“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婉转缠绵,展现了文人的细腻情怀与人生感悟。我们将解读其词中化景物为情思、以情入景的精妙手法,以及他对人生际遇的淡淡忧伤。 与婉约词的细腻含蓄不同,豪放词则以其雄浑的气势、奔放的情感、开阔的意境,展现了人生哲理与家国情怀。苏轼,这位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其豪放词更是达到了巅峰。我们将分析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气魄,以及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哲学。他的词,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洞察与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辛弃疾,这位词风豪迈、气势磅礴的爱国词人,以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豪情,以及“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隐忍与悲愤,将抗金复国的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我们将剖析辛弃疾词作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他如何将慷慨激昂与悲壮沉郁融为一体,塑造出独特而震撼人心的艺术形象。 除了婉约与豪放,宋词还有其他风格各异的流派,如柳永的俚俗词,描绘市井生活与男女情爱,展现了宋代都市文化的繁荣;姜夔的清雅词,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艺术追求,创造出别样的审美体验。本书也将选取部分代表作品,展现宋词风格的多样性。 在解读宋词时,本书将特别关注其与音乐的紧密联系,分析词的格律、拍点如何影响其音乐美感,以及词作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巧妙的结构,营造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将探讨宋词如何从唐诗的“诗言志”发展到“词言情”,如何更直接、更细腻地抒发个体的情感,以及它如何成为当时士人抒发心绪、排遣情怀的重要艺术形式。 四、 意境的深层探索:诗词之魂的感悟 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意境”的深层探索。我们将在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提炼出其意境形成的普遍规律和独特魅力。 意境的构成:情与景的契合。 诗词的意境,并非简单的情感堆砌或景物描绘,而是情与景的深度融合。我们将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选择、组合和变形,来寄托和烘托自己的情感;如何通过对特定情境的营造,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例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轮明月,成为了千古相思的载体;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残破的城池与繁盛的草木,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暗示了时代的悲凉。 意境的营造:语言的魔力。 意境的实现,离不开精妙的语言运用。我们将分析比兴、象征、通感、留白等艺术手法的妙用。例如,比兴手法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象征手法如何赋予景物更深层的含义,通感手法如何打破感官界限,营造出更具张力的艺术效果。而“留白”,更是诗词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意境的传递:读者的参与。 意境的最终形成,离不开读者的积极参与。本书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去主动地理解、感悟诗词中的意境。我们提供的解读,是引导,是启发,而非最终的答案。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能够培养起独立欣赏诗词意境的能力,真正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看文章”。 五、 结语:诗词不朽,意境永恒 《诗词意境:从唐风到宋韵的千年回响》,是一次对中华诗词宝库的深度巡礼。我们穿越盛唐的繁华与苍凉,徜徉宋代的婉约与豪放,只为触摸那千年来不曾褪色的诗魂。本书试图在提供鉴赏的工具与方法的同时,更强调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与体认。 我们相信,诗词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超越时空,连接古今,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深刻的情感。通过对唐诗宋词意境的品味,我们不仅能够提升文学素养,更能够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精神,体悟人生的真谛。愿本书能成为您开启诗词意境之门的钥匙,引领您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本书的编写,借鉴了大量古典文学研究的成果,但在具体的阐释与解读上,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分析深入浅出,希望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唐诗宋词的独特魅力。我们不希望它仅仅是一本“工具书”,而更希望它成为一本能够伴随您,让您在闲暇之余,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感受那份来自千年前的,穿越时空的,不朽的诗意。